搜索到1867篇“ 生殖系统疾病“的相关文章
华北某三甲医院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住院患者构成分析
2025年
目的探讨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住院患者构成,为医疗资源合理配置提供数据参考。方法收集2019年1月1日—2023年12月31日华北某三甲医院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住院患者10558条电子病案首页,根据ICD-10类目及亚目分类,进行5年数量动态变化,不同性别的类目、亚目,不同年龄段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的构成分析。结果2019-2023年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患者数量5年中虽有波动起伏,但总体呈增长趋势,平均发展速度为111.32%,平均增长速度为11.32%;从类目角度看,慢性肾病(χ^(2)=56.888,P<0.05)、梗阻性和反流性尿路病(χ^(2)=126.640,P<0.05)、良性乳腺发育不良(χ^(2)=956.247,P<0.05)、肾病综合征(χ^(2)=132.686,P<0.05)、泌尿系统的其他疾患(χ^(2)=81.468,P<0.05)、乳房炎性疾患(χ^(2)=384.057,P<0.05)、肾和输尿管结石(χ^(2)=46.782,P<0.05)及未特指的肾衰竭(χ^(2)=5.186,P<0.05)在不同性别分数量构成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从亚目角度看,慢性肾衰竭(χ^(2)=13.386,P<0.05)、肾积水伴肾输尿管结石(χ^(2)=104.169,P<0.05)、慢性肾脏病5期(χ^(2)=23.671,P<0.05)、泌尿道感染(χ^(2)=94.135,P<0.05)、乳管扩张症(χ^(2)=458.735,P<0.05)和乳腺炎(χ^(2)=416.714,P<0.05)在男女数量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从不同年龄段角度分析,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患者50~60岁病例数最高,占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患者数量的20.34%,小于18岁、31~40岁、51~60岁、61~70岁、71~80岁及≥81岁在男性与女性数量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患者数量总体呈增长趋势,不同病种的患者数量在性别和年龄构成分布有所不同,需引起重视。
刘俊飞刘卫刚李桂英刘晓丽赵晓东张晓斐
关键词: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疾病构成住院患者
富血小板血浆在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2025年
富血小板血浆(PRP)是来源于自体的高浓度血小板血浆;其富含生长因子、蛋白质及生物活性物质且无免疫排斥反应,能够起到再生修复、抗炎以及提高自身免疫力的作用。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报道了PRP在间质性膀胱炎、男性勃起功能障碍、复杂性尿路感染等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的研究,显示出PRP较好的治疗效果。本文旨在综述PRP在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的应用研究进展,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参考。
饶晓胜蔡迎鑫黄锦坤
关键词: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富血小板血浆注射
巨噬细胞自噬在女性生殖系统疾病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
2025年
在女性生殖系统中,巨噬细胞自噬在月经期子宫内膜更替中发挥重要作用。巨噬细胞的自噬水平在月经期升高,充分自噬使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和维持免疫稳态的能力充分发挥,这对于预防子宫内膜异位症以及防止月经期感染具有积极作用;同时,巨噬细胞的自噬水平可影响其极化、驻留和富集,对于妊娠的过程和结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巨噬细胞的自噬作用在女性生殖系统生理和特殊病理状态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拓展对女性生殖和妊娠生理的认识。
李抒玲符晓倩
关键词:慢性子宫内膜炎自然流产子痫前期
一种用于检测生殖系统疾病病原体的多重引物组及其试剂盒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检测生殖系统疾病病原体的多重引物组及其试剂盒,试剂盒包括10种病原体的扩增引物和荧光探针组合,病原体包括传染性软疣病毒、Sneathia菌、阴道加德纳菌、普雷沃氏菌属、弯曲杆菌属、巨球型菌属、阴道阿托...
杨帆王含田永帅刘嘉男左雪梅刘万建
超声造影用于儿童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的进展
2024年
超声造影(CEUS)无电离辐射、无肾毒性、安全性高,具有可动态实时成像等优势,适用于对儿童泌尿生殖系统病变进行观察及随访。经静脉CEUS显示微循环灌注能力好,可用于评估和随访肾脏局灶性病变、移植肾及肾外伤等;经尿道或经膀胱CEUS能较好地显示尿路形态,可用于检测先天性泌尿生殖系统异常。本研究围绕CEUS用于常见儿童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的进展进行综述。
李曼熙宋宇李阳
关键词:儿童泌尿生殖系统超声检查造影剂
类器官在女性生殖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2024年
类器官作为拥有三维结构的微型组织,具备自我更新、自我组装以及维持来源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能力,被视为理想的临床研究模型。在妇产科领域,类器官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为精准治疗和个体化医疗提供了重要支持。在女性生殖系统中,类器官可用于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以及临床前药物筛选等领域。本文着重就类器官在女性生殖系统相关疾病诊治研究中,特别是妇科良性疾病、恶性疾病及母胎医学中应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张心范琳媛张莉刘朝晖
关键词:女性生殖系统疾病生殖器肿瘤药物筛选疾病模型
炎症性肠病合并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
2024年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系统疾病,除累及肠道外,还可累及几乎全身各个系统,其中泌尿生殖系统受累相对罕见,易被忽视。IBD合并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包括泌尿系统结石、泌尿系统感染、肾小球疾病、肾小管疾病、肾脏淀粉样变性、肿瘤以及瘘管等。现综述了炎症性肠病合并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表现形式、临床特点等方面的进展,旨在为IBD合并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的诊疗提供参考。
孟凡俪陈宏桢(综述)梁笑楠张晓岚
关键词:炎症性肠病肠外表现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生殖支原体感染与女性生殖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
2024年
生殖支原体是近年来新兴的性传播感染病原体,它具有独特的致病机制及隐匿的临床症状,是男、女性泌尿生殖道感染的重要致病微生物。生殖支原体与男性尿道炎、女性宫颈炎、盆腔炎性疾病密切相关,还可能导致输卵管因素不孕症及不良妊娠结局,此外,其与下生殖道感染性疾病(如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细菌性阴道病等)的获得及持续之间存在的关系也被逐步揭示。同时,它对抗生素耐药性的上升也是目前面临的主要挑战。本文就近年来生殖支原体的流行病学、致病机制及相关的女性生殖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旨在提高临床工作者对生殖支原体的认识及重视,为防治生殖支原体相关女性生殖系统疾病提供参考。
赵晓雯刘朝晖
关键词:生殖支原体性传播感染盆腔炎性疾病黏液脓性宫颈炎
尿酸与女性生殖系统疾病及妊娠结局的相关性
2024年
尿酸(uric acid)是内、外源性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内尿酸的合成和排泄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研究显示,血尿酸水平与女性生殖系统疾病、妊娠结局紧密相关。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女性发生高尿酸血症的风险高于非PCOS女性,在通过辅助生殖技术助孕的PCOS患者中,血尿酸水平升高与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的降低及低出生体质量儿风险增加独立相关。白细胞介素-1β可能是血尿酸和子宫内膜异位症之间的连接桥梁,引起子宫内膜蜕膜化功能失调,从而导致不孕。同时孕妇血尿酸水平升高可引起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和妊娠期糖尿病等妊娠并发症,导致子代早产、低出生体质量等不良妊娠结局。综述尿酸对育龄期女性的生殖健康和妊娠结局的影响,为临床制定诊疗策略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王洁马翔
关键词:高尿酸血症不育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症
2002—2021年飞行人员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住院疾病谱分析
2024年
目的分析空军特色医学中心泌尿外科飞行人员住院疾病谱特点及演变规律,为航卫保障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21年12月于空军特色医学中心泌尿外科住院的飞行人员病例资料。结果患有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的飞行人员共273例,均为男性,住院疾病谱构成率比较高的疾病依次为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肾细胞癌、前列腺炎、肾囊肿和精索静脉曲张。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中,肾结石、肾上腺腺瘤在2012—2021年的构成比高于2002—2011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30、4.888,P=0.002、0.027);而肾细胞癌、前列腺炎、特发性血尿在2002—2011年的构成比高于2012—2021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53、12.586、10.786,P=0.039、<0.001、=0.001)。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肾细胞癌和肾囊肿在不同年龄段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构成比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488、6.978、15.893、13.627,P<0.001、=0.031、0.039、0.001)。结论泌尿系统结石、肾细胞癌和前列腺炎是常见的影响飞行人员身心健康和飞行安全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在日常空勤医学保障和临床科研工作中要给予高度关注。
于得水张进宣李新涛魏晓龙董暄邢继章孙斌王君李建业于东睿
关键词:泌尿系统住院疾病谱飞行人员

相关作者

张华俊
作品数:58被引量:134H指数:7
供职机构:如皋市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养精胶囊 无精子症 DAZ基因缺失 功能性不射精 他达拉非
曾焱华
作品数:81被引量:241H指数:8
供职机构:南华大学
研究主题:生殖支原体 脂质相关膜蛋白 支原体 肺炎支原体 脂肽
刘建国
作品数:32被引量:82H指数:5
供职机构:南京中医药大学
研究主题:辨治 徐福松教授 辨证论治 无精子症 八珍汤
房萌
作品数:44被引量:89H指数:6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
研究主题:N- 肝细胞癌 甲胎蛋白异质体 IGG 糖基化
季君
作品数:25被引量:32H指数:3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
研究主题:甲胎蛋白异质体 原发性肝细胞癌 原发性肝癌 甲胎蛋白 乙肝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