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230篇“ 生态网络“的相关文章
- 一种区域生境生态网络结构及其稳定性评估方法
- 一种区域生境生态网络结构及其稳定性评估方法,本发明涉及一种生境生态网络结构及其稳定性评估方法。本发明解决的是现有技术中缺乏对生境生态网络结构及其稳定性进行动态、综合评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方法:一、构建区域生境生态网络;二...
- 王文娟刘莉王雷丛毓任晋圆
- 基于生态网络的咸阳市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策略
- 2025年
- 针对区域生态网络优化布局及生态保护修复策略构建问题,以陕西省咸阳市为研究区,在生态本底评价基础上,结合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电路理论,提出了咸阳市域生态网络优化格局及生态保护修复策略。结果表明:咸阳市2020年农业生产空间占主体,其次为自然生态空间和城镇生活空间;2000—2020年间北部林地和南部建设用地显著增加,中北部地区植被覆盖度呈增加趋势,生态系统服务显著提升;基于此构建的基础生态网络包含108个生态源地、229条生态廊道、313个关键生态夹点和347个障碍点,并结合地区规划建立了背靠山塬俯瞰渭水的“三区-四源-两带-多廊-多点”市域整体性生态网络优化格局及分区分类的生态保护修复策略。研究结果可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识别及保护修复策略构建提供空间明确的信息支撑。
- 任艳姣吕一河姜维李婷李婷
- 关键词:生态网络生态修复生态系统服务电路理论
- 耦合自然环境和人为干扰的区域生境生态网络构建方法
- 耦合自然环境和人为干扰的区域生境生态网络构建方法,属于生态保护规划和空间分析技术领域,涉及到一种区域生境生态网络构建方法。本发明为了解决现有生境生态网络构建技术中,未从生境特征和物种行为角度考虑自然、人为因素相互作用缺陷...
- 刘莉王文娟李育虹刘志华王雷任晋圆丛毓
- 基于生态脆弱性的乌兰察布生态网络构建与优化
- 2025年
- 自然条件的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干扰会引发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构建生态网络对于平衡区域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乌兰察布地区为研究对象,提出格局-服务耦合的生态脆弱性评价方法,并据此构建区域生态网络。结果表明:研究区共识别生态源地面积12951.2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3.8%,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北部;识别生态廊道113条,总长度为2397.1 km,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中部和南部;生态夹点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中部,与部分生态廊道重合;生态障碍点主要分布在破碎的生态源地的周围。基于生态网络各生态要素的空间分布,形成三区一带(生态安全保护区、典型草原修复区、自然生态保育区和生态廊道建设带)的生态网络优化布局方案。研究结果为区域未来生态保护及修复提出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对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及优化空间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 曹维佳杨庆康贾国秀白惠婷郭子譞王振兴王立新温璐
- 关键词:生态脆弱性电路理论生态网络
-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视角的南岭山区生态网络构建与优化
- 2025年
- 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分布与连通性纳入考量,对关键区域进行生态网络的构建与优化,是提升区域景观结构的连通性以及生态系统整体功能的有效手段。目前,针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仍显不足,文章基于PLUS-InVEST模型与“源地-廊道”范式,利用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对南岭山区未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核算,通过识别价值高值区,进而构建并优化南岭山区的生态网络。结果表明:在南岭山区总面积约11.4万km^(2)的范围内,景观组成相对稳定,以林地为主导类型;该区域典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呈波动下降的趋势,预计到2030年达最低值;南岭山区的生态网络呈现出西密东疏的空间分布特征,生态源地呈团状分布,边缘地带较为割裂。文章从优先保护生态夹点和重点修复生态障碍点的目标出发,明确了生态网络优化的关键区域,研究成果为完善生态系统服务网络空间体系以及构建可持续的生态安全格局提供了研究支撑。
- 袁海威倪杰邱霓林港特王时宽郭铭彬龚建周
- 关键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 “盲区削减”与“功能结构协调”双目标导向下的生态网络协同优化——以武汉市为例
- 2025年
- 构建和优化生态网络对解决当前生态问题、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生态网络优化研究鲜有多目标优化研究,更是忽视了多个优化目标间协同优化的作用,缺乏系统的优化框架。因此,提出一种“生态盲区削减⁃网络功能结构协调”的双目标协同优化框架,并以武汉市为例开展实证研究。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构建初始生态网络,并开展生态盲区指导下的生态网络优化;然后,基于协调性分析,针对功能结构异配节点,提出针对性的优化措施;采用鲁棒性和结构指数对优化前后生态网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武汉市初始生态网络含生态源地17个,生态廊道47条,空间分布呈不均衡性;(2)经调整型生态源地、新增型生态源地、补充生态廊道和非源地斑块优化后,生态盲区占比从31.77%降至15.37%;(3)新增17条廊道,实施三级差异化生态建设后,实现了生态网络协调性;(4)优化后的生态网络结构指数α、β、γ分别提高69.16%、56.16%和47.12%,鲁棒性也更强。研究得出,该双目标协同优化模型不仅能够实现各自的优化目标,还能增强生态网络的稳定性。该模型将为生态网络优化研究提供新视角和系统框架,案例结果将为武汉市削减生态盲区、建设功能与结构协调的生态网络提供理论和方法指导。
- 吕佩锦刘艳中陈勇张祚吴丹孙秋雨彭莎
- 关键词:复杂网络鲁棒性
- 甘肃黑河流域生态网络构建与优化
- 2025年
- 生态网络识别与优化是保障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的重要研究手段。对于生态脆弱的内陆河流域而言,生态网络优化对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和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和电路理论构建了黑河流域甘肃段的生态网络,并对区域的现存问题以及保护重点提出相应的策略。结果表明:(1)识别出重要生态源地10个,面积为17649.16 km^(2),占源地总面积的90.11%,主要分布在南部祁连山区和中下游绿洲区。识别出一般生态源地51个,面积为1936.83 km^(2),占源地总面积的9.89%,主要分布在重要源地辐射的草地区域;(2)提取出一级生态廊道27条,总长度为204.86 km,主要分布在流域山地-绿洲过渡地带。提取出二级生态廊道105条,总长度为1260.68 km,是区域生态网络骨架的主要组成。分别识别出生态夹点和障碍点103、31个,总面积分别为28.48、87.39 km^(2),主要分布在祁连山西段以及沙化严重的荒漠区;(3)流域的低供给-高需求区域占流域总面积8.2%,主要分布在荒漠-绿洲过渡带,对其保护和优化能够一定程度上减小生态网络的退化风险。
- 许澳康吉天琪石晶
- 关键词:生态网络电路理论生态系统服务黑河流域
- 藏东南植被碳利用效率的时空变化与生态网络构建
- 2025年
- 碳循环在全球生态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碳循环的反馈效应将对未来的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以西藏地区东南部(林芝市和昌都市)为研究区域,以相应月份和年份MOD17A2HGF GPP,MOD17A2HGF PSN_(net)数据为主要数据源,探讨时空变化格局,并结合气象数据对藏东南植被CUE进行相应系统分析,还建立一个生态网络来研究CUE变化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月尺度上,区域CUE随生长季变化明显,变异规律在不同植被类型中有所差异。年尺度上,CUE整体呈现不显著的上升趋势,但2019-2022年CUE波动幅度加大。藏东南CUE随温度和降水变化,且温度对CUE变化更显著,相关性较强。气温和降水对藏东南区域CUE变化趋势呈现相反的现象。藏东南地区生态节点和廊道的数量逐年减少,需要添加生态垫脚石增加生态源地,减少生态廊道提高藏东南生态系统稳定。藏东南生态源区CUE的变化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尤为显著。
- 卢杰施奇韩嘉华于强
- 关键词:藏东南网络构建
- 基于遥感影像的天津市生态网络构建及优化
- 2025年
- 本文以天津市为研究区域,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方法识别生态源地,基于最小累积阻力(MCR)模型构建综合成本消费面,在此基础上提取潜在生态廊道并提出相关优化建议。结果表明:在景观格局方面,研究区内生态源地呈现北部以山区林地为主、东南部以水域为主的分布特征;在景观连通性方面,呈现明显的两极分化,北部山地丘陵区和南部湿地自然保护区连通性最佳,中西部市内六区连通性较差;在生态网络方面,研究区北部和东南部生态基底较好,生态廊道集中分布于研究区北部和东部。
- 万清云陈筱
- 关键词:生态网络生态廊道
- 西安都市圈生态空间结构特征与生态网络构建研究
- 2025年
- 面对西安都市圈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生态空间碎片化问题,生态功能完善的需求及区域高质量一体化的发展目标,通过分析西安都市圈生态空间景观格局,提取其结构特征进而构建区域生态网络。利用形态学空间格局等方法提取西安都市圈生态空间结构特征,通过植被覆盖演变分析并识别潜在的具有生态功能的用地,通过设计转化阻力指标体系获得区域生态网络的构建基础。提出网络整合、廊道桥接、网络织补、生态修复4种生态网络整合策略。通过分析生态空间结构发现都市圈的生态斑块、廊道等不同类型生态功能区的分布特点,针对都市圈尺度提出多中心生态网络的规划模式,针对重要生态单元提出“核心—廊道—缓冲区”的规划模式,基于不同的整合策略调整生态用地布局及空间结构,以提高生态网络的连通性与稳定性,构建都市圈生态网络。聚焦生态空间结构演变机制分析、生态网络构建技术路径及模式探索,提出西安都市圈的生态空间结构,为生态空间规划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这对于推动中国都市圈发展迈向更高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 刘恺希孙浩鑫张沛
- 关键词:西安都市圈生态网络
相关作者
- 韩博平

- 作品数:312被引量:2,694H指数:28
-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
- 研究主题:水库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富营养化 浮游动物
- 于强

- 作品数:88被引量:512H指数:15
- 供职机构: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
- 研究主题:生态 生态网络 空间网络 生态空间 地下水埋深
- 尹海伟

- 作品数:127被引量:2,522H指数:27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研究主题:城市绿地 生态网络 可达性 网络构建 GIS
- 张启斌

- 作品数:41被引量:319H指数:13
- 供职机构:北京林业大学
- 研究主题:生态网络 生态 地下水埋深 复杂网络 网络构建
- 王云才

- 作品数:270被引量:4,490H指数:36
-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研究主题:风景园林 图式语言 城市 乡村景观 生态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