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271篇“ 生态环境效应“的相关文章
- 一种防护林生态环境效应监测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护林生态环境效应监测方法,涉及生态环境监测技术领域,包括步骤: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结果展示,本发明在数据采集上,全面涵盖防护林内部及周边区域的气象、土壤和植被数据,为准确评估提供丰富基础;经过...
- 许行张志强曹文旭张祎帆李可欣袁泽雨
- 基于三生空间的中原城市群生态环境效应演变机制
- 2025年
- 探究中原城市群生态环境效应演变机制,对中原城市群人地交互机制的研究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基于2005、2010、2015和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以景观生态学和土地功能分类指数构建综合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并结合空间自相关分析、热点分析和生态贡献率,揭示中原城市群土地利用功能转化特征及生态环境的相应规律。结果表明:1)2005—2020年中原城市群农业生产空间占比64.96%,工矿生产空间和城镇生活空间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化较大,分别增加10.99%和4.28%,林地生态空间变化速度最慢,为0.03%。2)2005—2020年中原城市群生态环境质量下降明显,整体上以较低质量区为主,占总面积的67%左右。低质量区以环状分布在边缘地区,高质量区和较高质量区呈现“三级、多核”的分布。3)2005—2020年中原城市群空间集聚性较为明显,以高高聚集和不显著为主,城镇与农村生活空间的不断扩大,使得低质量区面积不断扩张,冷点区域增加明显。4)2005—2020年生态质量改善和恶化趋势相互促进又彼此抑制,林地生态空间、草地生态空间转化为农业生产空间是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可为城市群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耦合关系提供全新视角,持续推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
- 郭兰博赵冬杨嗣海刘旭光路振宇
- 关键词:土地利用生态环境质量中原城市群
- 黄河三角洲“三生空间”多情景模拟及生态环境效应
- 2025年
- 探究未来多情景下“三生空间”及生态环境效应演变对于协调国土空间规划、改善环境质量等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基于2000、2010及2020年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土地利用数据,通过生态环境质量、生态贡献度分析该区“三生空间”和生态环境质量分布,结合PLUS模型预测自然发展(NDS)、生态保护(EPS)及城镇发展(UDS)情景下2030、2040和2050年的“三生空间”分布,并分析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生态贡献度。结果表明:2000-2020年,研究区生态空间面积减少1413.3 km^(2),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分别增加277.5和1136.4 km^(2),整体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由0.3218下降到0.3041,又上升到0.3060,处于中等水平。2030-2050年,3种情景下生态环境质量均呈缓慢上升趋势,EPS情景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最高(平均值为0.3092),UDS最低(平均值为0.3082)。中等生态环境质量区的分布最广,高质量区集中在山地,低质量区集中在城镇生活用地。农业生产用地转向水域、农业生产用地转向城镇生活用地分别是引起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和下降的最主要转换类型。
- 朱亚杰栗云召唐紫微刘言智闫畅白云逸周迪王书文
- 关键词:PLUS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生态环境效应
- 2000—2020年青藏高原建设用地转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 2025年
- 【目的】土地资源作为支撑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要素,在支撑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的转型演化面临着诸多生态环境问题。青藏高原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和敏感区,如何合理开发利用与促进生态环境保护至关重要,因此,建设用地显性形态变化牵动区域土地利用转型,产生的生态环境效应更值得关注。【方法】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和遥感影像数据,分析青藏高原建设用地转型情况,通过构建改进型遥感生态指数(IRSEI),进一步探讨建设用地转移地类的生态效应及对局部生态环境效应贡献的区域差异,以期为青藏高原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提供参考。【结果】①青藏高原建设用地总体以增加为主,缩小区面积较小。青海高原区和柴达木盆地区是主要变化区,河谷省会、盆地工业城市和旅游城市是主要变化城市。②青藏高原建设用地早期主要转为耕地和草地,后期主要转为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而早期扩张主要占用未利用地,后期主要占用耕林草等生态用地。转移地类区域差异明显,藏北高原区和柴达木盆地区转为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和未利用地比例较高,而扩张主要占用草地和未利用地,其余地区建设用地转移以与耕地和草地互转为主。③青藏高原各地区建设用地IRSEI值川藏高山峡谷区>祁连山地区>藏南谷地区>青海高原区>柴达木盆地区>藏北高原区。④建设用地转型总体表现为生态负效应,藏北高原区和柴达木盆地区未利用地和草地向建设用地转移产生的生态效应贡献最高,其他地区贡献生态效应的主要是生态用地。【结论】2000—2020年青藏高原建设用地转型及其产生的生态环境效应具有区域差异性,未来可通过差异化政策和措施,促进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
- 张子宁骆军强张培蕾荣菡刘海洋安爽常跟应
- 关键词: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效应
- 基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贵州省生态环境效应空间分异特征研究
- 2025年
- 分析不同尺度下贵州省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环境效应的空间分异特征,为优化该地区土地利用结构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基于贵州省1985—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方法,计算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对长时间序列土地利用变化及不同尺度下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演变和空间集聚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985—2020年,贵州省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和耕地为主,4个时期,2种地类面积之和均在97%以上,35 a间,耕地、建设用地、水域和裸地的增加,林地和草地减少,其中,耕地主要来源为林地,建设用地和水域主要来源为耕地,草地主要流向耕地和林地,林地主要流向耕地;2)从整体看,1985—2020年贵州省生态环境质量指数较为稳定,在0.71左右波动,表现为“先减后增”,最终呈一定下降趋势。从市州、县域和格网尺度看,贵州省生态环境质量均表现为“东高西低”,且黔东南州生态环境质量明显高于贵阳地区;3)35 a间,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在空间上有所变化,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值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热点区主要分布于西南部、中部,冷点区分散分布在全省各个区域;4)贵州省生态环境质量受土地利用类型转换的影响会呈现上升或下降,两者共同决定了其走向,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为耕地和林地间的相互转移。
- 万海峰蒙友波陈洋罗洁琼赵祖伦李剑飞
- 关键词:土地利用生态环境质量空间分异
- 阿克苏地区近30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 2025年
- 为给制定阿克苏地区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政策提供依据。采用阿克苏地区1990、2000、2010和2020年4个时间序列的遥感影像解译的土地利用类型数据,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单一和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以及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指标,探究该地区近30年的土地利用及生态环境质量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阿克苏地区近30年土地利用变化速率具有明显的阶段性,1990—2000年土地利用变化平缓,2000—201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剧烈,2010—202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较为活跃;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分别为0.09%、1.42%和0.78%。其中,草地面积减少了21844.50 hm^(2),耕地面积增加了5713.81 hm^(2),园地面积增加了1244.54 hm^(2)。2)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特征较为显著,中部、北部地区共有15018.32 hm^(2)草地和382.63 hm^(2)耕地转为其他土地,沿阿克苏河各支流周边有大量的草地转为耕地和林地,面积分别为2788.08和5754.89 hm^(2)。3)阿克苏地区1900、2000、2010和2020年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分别为0.39、0.39、0.32和0.34,整体偏低且呈现下降趋势,空间分布差异显著,高值区主要集中在研究区的北部,低值区主要集中在研究区的南部。4)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变化在时间与空间上保持高度一致,在生态环境效应中起正向效应的主要有其他土地转为林地、草地,两者的贡献率达到70%以上;起负向效应的主要有草地变成耕地、其他土地以及水域面积的收缩,三者的贡献率近90%。因此,阿克苏地区土地资源利用应坚持以水定地的原则,即基于水资源承载力合理确定农业用地规模,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空间布局,促进绿色与高效发展。
- 郑慧慧宋月琪魏宸博汪秀莲张定祥王荣彬徐艳
-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生态环境质量
- 基于PLUS模型的河南省“三生空间”多情景模拟及生态环境效应分析
- 2025年
- 基于2000年、2010年和2020年分辨率为30 m的土地利用数据,通过土地转移矩阵和生态环境效应模型分析河南省的“三生空间”分布和生态环境质量,并以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利用PLUS模型模拟河南省自然发展、生产优先和生态优先情景下的2030年、2040年和205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并计算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生态贡献度.结果表明:(1)2000~2020年,生产空间面积缩减,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面积扩张;(2)2000~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由0.3646上升到了0.3665,又下降到0.3657,处于中等水平;(3)2030~2050年,“三生空间”的分布基本不变,且自然发展和生态优先情景下的趋势也基本不变;(4)3种情景中,生态优先情景下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最高.“三生空间”的分布对国土空间未来的规划及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 刘佳楠姬广兴高红凯陈伟强张亚丽黄珺嫦郭宇龙陈轶楠
-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
- 西部生态脆弱矿区采动水资源与生态环境效应
- 2025年
- 西部生态脆弱矿区是我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当前煤炭开采规模与强度已远超其环境承载能力,极有可能造成生态环境的不可逆破坏。后煤炭开采阶段地表生态修复将是该区域面临的最突出的环境问题,而水资源在此过程中起基础配置作用,“水−环”矛盾突出。煤矿采动水资源是指因采矿活动而转移、汇集并有效储存的水资源,为人造含水层,从区域水循环的角度来看其对地表生态修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总结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采动水资源总量及采动空间存储量的计算方法,阐述了其与覆岩结构、水文地质、煤层开采及储水空间稳定性等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包含3个方面15种参数的采动水资源潜力评价体系;分析了区域水循环模式及采动影响下的生态损伤过程,探讨了维持生态平衡所需采动水资源总量的计算方法,定义了区域最佳、合理及最低生态需水量的概念,提出了地表生态环境修复效果评价指标,构建了基于煤炭开采全周期的矿井规划设计思路及技术体系;以西部生态脆弱矿区某矿为例,阐述了区域水循环下的水量平衡/超平衡状态,评估和预测了地表生态修复效果。研究表明:即使在枯水年,当前采动水资源总量亦能为地表生态环境提供可靠、足够的水资源,生态修复等级为Ⅱ级。平年和丰年则可以在Ⅰ级水平下修复1.53~2.26倍采空区面积的地表生态环境,同时可以维持更大区域的生态系统功能完整性,比例系数在丰年最高达9.03。采动水资源总量随煤炭开采面积增大而逐级增加,在满足区域生态用水需求的前提下,将其作为战略储备资源长期储存并适时用于国防、民生、工业等方面是下一步重点研究的方向。水是区域生态环境要素改变过程中最关键的影响因素,采动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对煤炭安全高效开采与生态环境修复均�
- 姚强岭于利强陈胜焱李英虎李学华
- 关键词:生态修复水量预测
- 生态水力学 河流建坝水生态环境效应与保护
- 河流建坝是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在防洪、发电和水资源时空配置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但同时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一系列河流生态环境问题。建坝河流生态环境效应与保护是国际生态水利研究热点,尤其是在生态文明建设和长江大...
- 陈求稳作
- 基于DPSIR模型的荒漠光伏生态环境效应评价方法
- 本发明涉及生态环境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基于DPSIR模型的荒漠光伏生态环境效应评价方法,该方法包括:采集目标荒漠区光伏产业区的荒漠光伏生态环境数据;构建生态环境效应评价模型;获取第一次生态环境指标因子进行标准化处理输出标准...
- 吴巍马超陈航卢刚叶得力任雷李琛
相关作者
- 张华

- 作品数:258被引量:1,320H指数:19
- 供职机构:辽宁师范大学
- 研究主题:科尔沁沙地 冰缘地貌 生态环境 生态系统服务 土地利用
- 宋金明

- 作品数:365被引量:2,783H指数:30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研究主题:沉积物 海洋沉积物 氮 磷 重金属
- 陈松林

- 作品数:298被引量:1,457H指数:19
- 供职机构: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 研究主题:土地利用 建设用地 集约利用 土地利用变化 地理信息系统
- 杨朝现

- 作品数:96被引量:928H指数:16
-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 研究主题:土地利用 土地整治 农村居民点 土地整理 山地丘陵区
- 方创琳

- 作品数:504被引量:14,515H指数:74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研究主题:城市群 生态环境 城市化 生态 中国城市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