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2938篇“ 生态效应“的相关文章
- 生态环境损害鉴定中的生态效应评价问题探讨
- 2025年
- 生态效应评价是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中的关键问题,也是生态损害赔偿和修复的重要依据。通过文献调研,系统分析了生态环境损害鉴定中的生态效应评价指标与方法、损害鉴定路径。通过案例探讨,证实了所构建模型在科学评估污染物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方面的有效性,还为其他地区开展类似研究提供了方法借鉴和实践启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生态评价方法优化、技术体系完善、跨部门协同机制构建以及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改进建议。该论文提出的原则和对策,旨在提升生态评估的科学性与精准性,推动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标准体系的完善,并为未来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 冷雨凝孙婷王丽莎赵苗苗赵苗苗黄理辉高振会
- 关键词:生态效应评价
- 西部典型煤矿区采动水文生态效应及修复途径
- 2025年
- 西部干旱半干旱矿区已成为保障我国能源战略安全的重要煤炭生产基地,但大规模高强度煤炭开发诱发了一系列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以水文视角解析生态问题,系统揭示煤炭开采引发的水文生态效应,并以水为基提出矿区受损水文生态的修复途径。研究结果表明:采煤塌陷地裂缝加速了降水入渗和蒸发过程,裂缝附近区域土壤含水率形成“漏斗区”;典型煤矿煤层开采导水裂隙带局部直接沟通松散含水层,地下水流场和资源量较采前发生较大变化,最大水位降深超14 m,平均水位降深超5 m,地下水负均衡差超2500×10^(4) m^(3)/a,地下水位下降导致河流径流量的衰减量逐渐增加,最大可达172×10^(4) m^(3)/a,在地下水位埋深小于5 m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大幅降低了植被的生态耗水量。针对水资源量短缺、生态水位降低、土壤保水性差、植被用水效率不高等现状,提出了针对性的受损水文生态修复技术途径:矿井水适度净化技术,该技术具有较宽的脱盐率区间,在面向生态的矿井水适度处理方面更具优势,处理后的矿井水可为水文生态修复提供合格水源;矿井水浅层回灌生态补水技术,研究区矿井涌水量较大、矿井水水质较好、第四系松散含水层储水空间可观,实施矿井水浅层回灌可抬升矿区不断下降的生态水位;矿区损伤土壤重构技术,在植被根系土壤层下衬垫隔水土层,可明显提升塌陷区土壤水分和植被耗水量;微生物修复技术,适宜的接菌处理可以扩大根系对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吸收范围和面积,调节与光合作用、糖代谢、谷胱甘肽代谢和Ca^(2+)信号转导相关的基因的表达,提高植被的用水效能和抗旱性。文章研究成果为干旱半干旱矿区的水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 王皓王强民董书宁王晓东葛光荣张溪彧曹书苗张全
- 关键词:干旱半干旱区煤层开采地下水水文生态效应
- 一种基于污染指数法簇和指标协变性的生态效应评估方法
- 本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基于污染指数法簇和指标协变性的生态效应评估方法,具体涉及污染物生态风险评估领域。包括如下步骤:S1、构建多元污染指数法簇;S2、对步骤S1的多元污染指数进行数据标准化赋值;S3、多元污染指数波动性核算...
- 焦文涛郝慧娟单永平刘峰张博张俊珂
- 土壤有机污染物的生物监测与生态效应分析
- 2025年
- 土壤有机污染物是一类在环境中长期存在的有机化合物。这些污染物不仅对环境构成威胁,还因其毒性和生物累积性,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风险。因此,开展土壤有机污染物的生物监测和生态效应分析,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生物监测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它利用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对环境污染变化的反应来评估环境质量。土壤有机污染物的生态效应分析则关注这些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近年来,我国土壤污染问题日益受到重视。从农用地及矿区的土壤污染情况来看,农用地主要是重金属,而工业用地中的有机污染物含量较高。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对农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加强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改进其系统与技术,提升其质量与应用价值,是“美丽中国”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 王静
- 关键词:土壤有机污染物生物监测生态效应
- 网湖湿地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变化及其生态效应
- 2025年
- 为了解网湖湿地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变化特征,促进网湖湿地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基于1980~2020年5期土地利用数据,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转移矩阵、景观指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等方法,对网湖湿地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变化及其生态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网湖湿地的主要地类是水域和耕地,水域面积逐年扩大,耕地则逐年减小,二者的土地利用动态度较大;尤其在2000~2010年变化显著,归因于省级自然保护区的设立,耕地主要转向水域。2)斑块类型水平上,耕地破碎度、形状复杂度最大,且整体不断增大,水域是最优势地类,分布最为集中,且破碎度、优势度整体分别不断减小、增大;景观水平上,景观破碎度、形状和多样性相对稳定,景观聚集度显著提升,各景观连通性增强。3)1980~2020年网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呈增长趋势,四大一级功能服务价值都呈现出增长趋势,7种二级功能服务价值均表现出较大幅度增长。4)网湖湿地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对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价值有显著影响。水域对ESV有积极影响,耕地有消极影响;斑块密度和蔓延度指数有助于提高ESV,香农多样性指数则对其有负面影响。
- 吴乐知袁江龙余石俊
-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 2000—2020年内蒙古高原国土空间演化生态效应及其影响因素
- 2025年
- 科学认知国土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其生态效应的关联作用和驱动机制,有利于构建“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农牧用地布局结构明显优化,城镇集中集聚集约成效凸显”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利用转换矩阵、InVEST模型和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按照“国土空间演化-生态系统响应-影响因素解析”研究路径,分析2000—2020年内蒙古高原“三区空间”(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转换的生态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近20年内蒙古高原城镇空间持续扩张,生态空间与农业空间“此消彼长”特征显著,大兴安岭沿麓农牧区“由黄转绿”和锡林郭勒草原畜牧区“由草转牧”变化突出。(2)全区生态系统服务整体好转,ESI指数呈“东南高西北低”空间格局。主体功能区划对“三区空间”转型的生态效应具有显著分区作用,生态功能区内农业转向生态空间显示最强正向生态效应。(3)自然地理、经济社会和政策工程综合影响“三区空间”转换的生态效应:土壤侵蚀、平均风速等自然因子促进山地、高原的正向生态效应,而放牧强度、第三产业产值等经济条件加剧农牧空间转换的负向生态效应,政策工程则对全区持续发挥稳定约束作用。论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把握城镇空间错位提升发展机遇,构建“一核双星多节点”城镇空间格局;发挥农牧空间草地资源优势,推进“六牧四农”的农牧空间格局;实施生态空间全要素全域保护,建设“三山两带一弯多廊多点”的生态空间格局,牢筑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 魏伟王雅宁尹力余侃华余侃华
- 关键词:生态系统服务
- 农业“水-能源-粮食”系统协同的生态效应
- 2025年
- 厘清农业“水—能源—粮食”系统协同的生态效应对于促进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基于中国2000—2021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考察农业“水—能源—粮食”系统协同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而后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进一步明晰二者间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1)农业“水—能源—粮食”系统协同能够显著提高农业生态环境质量,且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2)异质性分析表明,农业“水—能源—粮食”系统协同的生态效应在粮食主产区和中西部地区更加显著。(3)作用机制检验发现,农业“水—能源—粮食”系统协同主要通过规模化经营和种植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环境规制在农业“水—能源—粮食”系统协同的生态效应中产生正向调节作用。基于此,需建立以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为核心的粮食高质量发展机制;重视规模化经营及种植结构调整在提高农业生态环境质量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差异化的区域农业“水—能源—粮食”协同政策;不断完善农业环保政策。
- 卢召艳黎红梅
- 关键词:生态效应
- 农地流转的生态效应:生态福利还是生态负担
- 2025年
- 农地流转作为中国农村改革的重大制度创新,究竟为农业生态效率带来了“生态福利”,还是造成了“生态负担”,这一问题的回答对于实现中国农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该研究依据要素资源错配理论框架,构建了农地流转对农业生态效率影响的“技术-资本-劳动”理论模型;其次,基于碳源和碳汇双重角度,使用2005—2022年省级行政区面板数据,引入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测算了省域农业生态效率;最后,采用非线性调节效应模型、多维固定空间杜宾模型等多种方法,探究农地流转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具体影响以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①忽视农业碳汇效应是中国农业生态效率被低估的重要因素。虽然含碳汇效应和无碳汇效应的农业生态效率均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但前者整体高于后者,中国农业生态效率均值被低估约0.202。②农地流转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倒“U”形非线性特征。这意味着农地流转前期表现为“生态福利”效应,后期表现为“生态负担”效应,验证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正确性,该研究结论在考虑潜在内生性问题与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③农地流转通过改变技术、资本和劳动的资源错配程度,进而对农业生态效率产生显著的倒“U”形非线性影响。④农地流转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会随着农业生产优势、金融排斥水平以及政府支持力度的不同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因此,应采取加快推动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工作、因地制宜引导农地流转生态化发展等方式,推动中国农业绿色发展。
- 李成洪浩钟昌标
- 关键词:农地流转土地规模经营
- 梯级水电开发的局地气候影响及累积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 2025年
- 梯级水电开发是指在同一河流或流域内呈阶梯状修建一系列水利工程,以系统地利用水资源的开发方式,实现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有序调配。为了满足梯级水电开发生态保护和功能修复的需求,需要深入研究梯级水库群对局地气候、生态效应的集群累积效应及其时空分异规律。该文梳理了近年来水电开发局地气候影响与生态效应及梯级水电开发累积效应的前沿进展,并针对金沙江干热河谷这一生态脆弱区水电开发的局地气候影响和生态效应进行了深入探讨。结果表明,水电开发对局地气候湿度、温度、降雨等气候因素产生有季节差异的显著影响。生态效应方面,水生生态表现为水文条件的改变和对水生生物生命活动的影响;陆生生态表现为水电开发不仅直接干扰动植物栖息地影响陆生生态,还通过改变河流水文特征、土壤、局地气候等因素,对陆生生态产生间接影响。此外,相比于单一水电站,梯级水电开发对整个流域局地气候和生态的累积效应尤为显著,呈现出系统叠加性、阻断差异性、潜在滞后性和要素选择性。金沙江干热河谷水库尺度上的气候变化是全球气候变化和水库局地气候影响共同作用下产生的综合性变化,并对陆生生态产生了间接影响,促进了库区植被的恢复和更新。通过融合多学科技术的形式对典型水电开发区域的局地气候、生态效应展开研究,剔除水库气候效应中的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分析陆生生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探明两者的时空分异规律及累积效应,以期破解梯级水电开发生态环境保护难题,有助于统筹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中提出的“生态优先”这一重要原则。
- 汪东川刘云绮赵爽俞长锦曾孔鹏张万恒
- 关键词:梯级水电局地气候生态效应金沙江干热河谷
- 基于单因子指数评价法的海上电力区环境及生态效应研究
- 2025年
- 海上电力区域对周边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影响,该影响为海上电力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为此文章提出基于单因子指数评价法的海上电力区环境及生态效应分析。以中国东南沿海地带某海上电力区为研究区域,结合研究区域的特点,构建海上电力区评价指标体系,计算不同评价指标的权重值,利用单因子指数评价法,计算海上电力区评价指标的单因子指数,并划分不同的影响等级,由此计算海上电力区的综合评价指标,分析海上电力区对海洋环境和生态效应的影响。研究表明,海上电力区建设会导致海水水质发生变化,海水沉积物增加,海洋生物多样性大幅下降,产生了极为严重的影响。
- 张险峰汪文涛王武斌赵雄傅广泽
- 关键词:海洋环境生态效应海洋生物
相关作者
- 周青

- 作品数:309被引量:2,083H指数:25
- 供职机构:江南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
- 研究主题:酸雨 大豆幼苗 镧 酸雨胁迫 LA
- 毕银丽

- 作品数:317被引量:1,787H指数:27
- 供职机构: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研究主题:丛枝菌根真菌 丛枝菌根 煤矿区 AM真菌 微生物
- 任志远

- 作品数:411被引量:5,887H指数:36
- 供职机构:鄂尔多斯市造林总场
- 研究主题:土地利用 生态安全 土地利用变化 GIS 黄土高原
- 崔保山

- 作品数:342被引量:5,682H指数:46
-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
- 研究主题:湿地 滨海湿地 黄河三角洲 纵向岭谷区 水文
- 刘世梁

- 作品数:163被引量:3,889H指数:37
-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
- 研究主题:纵向岭谷区 道路网络 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效应 土地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