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908篇“ 生命历程“的相关文章
- 男女生命历程变动对两性同龄延迟退休的政策启示——基于生命表技术的分析
- 2025年
- 延迟退休政策的性别同步化变革愈发迫切与重要。基于生命历程理论和生命表分析技术,通过测算与比较中国两性人口预期的寿命、在学、工作、退休、养老金领取等系列生命状态的年限,“延迟退休新政”对两性人口的影响可以进行深化研究。研究发现,随着预期寿命的显著延长,女性相较于男性的学习期更长、工作期更短,但法定和实际退休年龄更早,且养老金领取期更长,结果是女性全生命周期中的“工作/退休比”明显低于男性。由于对女性的过度“保护”和对两性身心差异的误判,此次延迟退休政策未能有效缩减退休年龄的性别差距,结果仍旧导致女性收入较低、养老金待遇较差与职业发展受限,并可能加剧家庭无酬劳动负担。为此,我国延迟退休制度改革需要从推动两性同龄退休、延长女性工作年限、提升女性就业机会、缓解女性老年贫困、倡导性别平等理念等方面加以推进。
- 孙永健陈友华
- 关键词:延迟退休性别平等生命历程生命表
- 生命历程理论视角下互联网环境对个体生命及社会结构的重塑研究
- 2025年
- 生命历程理论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指的是人的一生中通过年龄分化而体现的生活道路,如今技术已深度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以及个人的发展轨迹中。对生命历程理论发展脉络进行梳理,明确该理论在传播学的媒介使用行为、传播效果、媒介与社会变迁等研究方向皆有体现,将生命历程理论的研究路径应用于传播学问题的探究具备切实的可能性,尤其适用于探讨互联网环境下个体生命历程的传播特征,对理解个体不同生命阶段的传播行为以及社会结构对其产生的影响方面具有独特价值。
- 胡洁
- 关键词:生命历程互联网环境媒介技术传播学
- 生命历程视角下民族地区农村留守老人养老困境研究
- 2025年
- 民族地区农村留守老人在子女外出务工或城镇化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了原本看似稳定的养老保障,如何保障生活来源、解决医疗保障问题、满足精神需求等问题成为留守老人在身体机能下降的同时不得不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文章以农村留守老人作为研究对象,基于生命历程视角对这一群体的养老难题展开论述。研究发现,民族地区家庭结构的变化与个人养老需求的冲突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其弱势地位与社会经济发展、社会转型、社会养老体系完善程度等社会结构性因素息息相关,亟需构建多层次的农村留守老人养老保障体系,发展社区养老、互助养老等多种养老模式,强化家庭的养老功能。
- 董正锴王福帅
- 关键词:生命历程留守老人养老困境
- 高校辅导员职业成长轨迹研究——基于生命历程理论视角
- 2025年
-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在生命历程理论视角下,高校辅导员职业成长轨迹呈现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为“累积上升”“阶梯向上”“水平向前”“职业转移”四种形态。辅导员职业成长过程是个体、事件、环境及历史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职业价值观在其中起到了核心的影响作用。高校应把握辅导员成长轨迹及其影响因素,不断优化政策制度体系、重视辅导员个体能动性发挥、构建辅导员社会支持网络、深化辅导员职业价值认同,助力辅导员职业成长。
- 王锐琴
-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价值观
- 理解“丁克”:生命历程视角下自愿不生育观念的生成与变动
- 2025年
- 丁克家庭作为一种特殊的家庭模式类型,在低生育时代背景下具备着诸多的话题性和争议性。本文立足于对已婚丁克的深度访谈,以生命历程理论为视角,探寻丁克自愿不生育观念的产生原因及变化过程。研究发现,丁克选择不生育并非单因素决定的,而是诸多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丁克是一个流动的过程,自愿不生育的观念和选择是一个历时性的结果,萌芽、发育、成熟、分化四个阶段基本囊括了丁克观念发展变化的全部过程。重视家庭和谐,建构良性的婚育观念对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和解决低生育问题有着更加深远的意义。
- 齐鑫
- 关键词:生命历程生育观念
- 生命历程理论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个体叙事的生成与建构
- 2025年
- 将生命历程理论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建构思想政治教育个体叙事,旨在通过教育对象述说个体生命在社会历史中的生成过程,揭示社会历史演化的普遍规律,以有效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这一叙事方式基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以个体生命历程为切入点,聚焦个体思想政治观念的生成、变化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个体叙事的开展帮助教育者进入个体心灵世界,把握人的思想发展与内在需要。同时,它又能表现个体与社会互动的过程,揭示教育对象生命历程背后的政治框架,帮助教育者从个体视角建构国家叙事,以增进个体的国家认同。建构思想政治教育个体叙事需要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指导下,结合生命历程理论的一般原理,以“现实的人”作为叙事的立足点,以倾听、反思、关怀、提升教育对象构建叙事过程,以个体生命中的标识性事件充盈叙事内容,并深入分析和把握个体所述事件,将其积极反馈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之中。
- 姜甜甜叶方兴
- 关键词:个体叙事思想政治教育
- 生命历程视角下童年期家庭不良经历对老年多维贫困的影响
- 2025年
- 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文章运用逆概率处理权重加权方法,识别童年期家庭不良经历对老年多维贫困的因果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童年期家庭不良经历显著提高老年多维贫困风险并具有积累效应;童年期家庭不良经历通过影响身心健康、就业类型和受教育程度而增加老年贫困风险;童年期家庭不良经历对从农村迁往城市的老年人有更大的负面影响。研究表明,老年多维贫困是跨生命历程弱势传递的结果,反贫困政策需要加强童年期不良经历干预,给予弱势群体政策倾斜,阻断生命历程弱势积累过程。
- 张敬彦周钦
- 关键词:生命历程
- 短视频与农村老年人数字消费观——基于生命历程的研究视角
- 2025年
- 从生命历程理论视角出发调查华北地区老年人的消费观,梳理华北农村老年人在生命早期经历的人际与组织传播、中期经历的大众传播、晚期经历的新媒体传播下消费观的变化,发现其消费观从生命早期的艰苦朴素到生命中期消费主义精神的觉醒,再到生命晚期愿意为精神满足、生活舒服、能力提高而付费,表现出从物质满足到精神追求的变迁。
- 马月飞张晶
- 关键词:生命历程
- 中国第一代“少子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基于生命历程视角的分析
- 2025年
- 本研究以1950—1975年出生的群体为研究对象,该群体诞生于新中国成立后的两次人口生育高峰期,并经历了计划生育政策,特别是“一孩”政策的实施阶段,成为该政策的主要目标群体,从而形成了中国首批少子老年人。2010—2035年,这一群体将逐步进入老年阶段,他们不仅是中国历史上赡养父母的最后一代人,同时也是首批因子女数量减少而面临赡养资源不足的老年人群体。这一现象给中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带来了严峻挑战。本研究基于1982—202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及其他一些数据,采用队列分析方法,系统描绘并深入分析了该群体的生命历程。研究重点关注了计划生育政策对其婚姻与生育行为的影响,以及一系列历史事件对其受教育水平、就业状况、行业分布、人口迁移及城乡分布格局的塑造作用。此外,本研究还对其家庭结构、居住模式、健康状况及失能情况进行了全面评估,并探讨了其潜在需求。结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本研究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与解决方案,以期为应对少子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挑战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 乔晓春
- 关键词:计划生育生命历程养老
- 中老年人生命历程中的社会经济状态与移动能力受限轨迹之间的关系
- 2025年
- 目的通过评估生命历程中社会经济状态与移动能力受限轨迹之间的关系,为确定中老年人群晚期生活质量的风险因素提供证据支持。方法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纳入第3次随访并至少观察到2次移动能力受限的7714名受试者,采用基于群组的轨迹模型探索移动能力受限的最佳轨迹组别;采用多项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每个随访者的社会经济状态、生命历程中社会经济状态(SES)轨迹与移动能力受限轨迹的关联。采用中介效应分析探究成年社会经济状态(ASE)在儿童期社会经济状态(CSE)与移动能力受限轨迹组别关联中的中介效应。结果通过对受试者的分析,参与者在童年或成年时期经历了低水平的社会经济地位,则有较高的风险发展为移动能力受限较差的轨迹组。与高-高SES相比,高-低SES和低-低SES均分别与持续性中等以及递增至高的移动能力受限轨迹风险增加有关,且这两个时期累积暴露于不良SES的风险最大。此外,ASE对CSE与持续中轨迹组或递增至高轨迹组之间的关联具有显著的间接影响,移动能力受限轨迹与CSE之间的相关性可达13.68%~35.90%。结论通过干预儿童期和成年期社会经济状态的暴露水平,可以有效降低晚年移动能力受限的发生风险。
- 齐丹丹梁肖宁镇廉乔明亮孟毅
- 关键词:社会经济学生命历程中老年人
相关作者
- 周晓虹

- 作品数:153被引量:3,093H指数:34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
- 研究主题:社会学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态 文化反哺 社会变迁
- 吴炳义

- 作品数:151被引量:1,147H指数:18
- 供职机构:潍坊医学院管理学院
- 研究主题:老年人 养老机构 社会医学 影响因素 老年人口
- 康红芹

- 作品数:58被引量:233H指数:9
- 供职机构:曲阜师范大学
- 研究主题:新型职业农民 职业教育 硕士学位论文 成人教育 生命历程
- 王富百慧

- 作品数:36被引量:521H指数:14
- 供职机构: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
- 研究主题:体育锻炼 身体活动 儿童青少年 青少年 生命历程
- 闫小培

- 作品数:176被引量:3,880H指数:36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 研究主题:城市规划 城中村 城市 土地利用 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