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2545篇“ 生产力发展“的相关文章
- 以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 2025年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作出重要部署。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劳动者是生产力三要素中最为重要和根本的组成要素,人的现代化是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 刘明熹范云峰李建平
- 关键词:体制机制改革先进生产力
- 从生产力到新质生产力:中国共产党探索生产力发展规律的百年历程和主要经验
- 2025年
- 生产力发展问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核心问题。中国共产党基于不同历史时期的客观实际,深入探索了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规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党通过社会革命的方式,扫除了生产力发展的桎梏;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党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实现了现代生产力的“从无到有”;改革开放新时期,党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了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了从“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跃升”到“新质生产力”的跨越性转变。在探索生产力发展规律的历程中,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注重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持生产力发展的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并积极吸收国际先进生产力的成果。
- 张欢
-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生产力
- 精准赋能绿色生产力发展的宏观调控政策
- 2025年
-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通过宏观调控政策精准引导企业降低碳排放、提高生产效率和实现转型升级,是赋能绿色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本文测算了我国绿色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分析了促进绿色生产力发展的理论逻辑,梳理了促进绿色生产力发展的政策实践,进行了促进绿色生产力发展的政策展望。研究显示:我国绿色生产力整体发展态势良好但存在地区差异,东部和中部地区增长较快,西部地区相对滞后。结构性货币政策、碳税政策、绿色财政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可以促进绿色生产力发展,但目前尚存在传导渠道不够通畅、发展水平难以测算评估、多类型政策方向不一致与难以协同等问题。建议优化结构性货币政策与碳税政策设计,提升绿色财政政策的支持力度与区域平衡,加强宏观审慎政策的风险识别与监管工具创新,强化宏观政策的协同性,通过宏观政策组合精准赋能绿色生产力发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与增长。
- 张人中马理
- 关键词:绿色生产力绿色低碳发展宏观调控绿色金融碳税
- 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作用机理与实现路径
- 2025年
- 新征程上,面对日益严峻的国内国际环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是对马克思生产力理论中国化的创新与发展,而且是党中央领导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实践探索。从马克思生产力理论出发,才能回答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何在此时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命题,从而厘清新质生产力的演化逻辑。基于对新质生产力“要素新、技术新、载体新”现实特征的考量,多维度地剖析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作用机理,发现:“要素新”呼吁新的要素组合方式;“技术新”对要素配置主体间的协同提出了新要求;“载体新”有赖于新的配套设施及制度支撑。变革优化生产要素的配置方式以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从规范数据要素发展、促进传统要素提质增效,破解要素配置瓶颈、完善协同创新体系,合理优化存量要素、充分汇聚创新资源三个方面着手。
- 范欣宋晓雨
- 关键词:马克思生产力理论
- 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三维度”及其交互机制
- 2025年
- 新质生产力作为新兴生产力形态,突破了传统生产力的界限,实现了生产力质的转变和整体跃升。新质生产力理论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对“自然—技术—社会”三维度的条件考察、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批判的反思及对生产力未来发展的科学预见,蕴含着以人为中心展开的“自然—技术—社会”三维度辩证关系。其中,生态文明建设与技术创新协同发展,形成双向反馈机制;技术创新与社会结构转型升级相互促进,形成良性互动机制;社会结构转型升级与生态文明建设和谐发展,形成互促发展机制。探察新质生产力发展进程中“自然—技术—社会”维度及其交互机制,为理解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其发展方向提供了新的视角。
- 乔倩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技术创新交互机制
- 培育新质知识生产力:面向“十五五”时期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图书馆知识生产职能展望
- 2025年
- 文章聚焦图书馆知识生产职能,围绕“十五五”时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要求,结合宏观环境对发展知识生产力的外在牵引以及图书馆知识生产功能的内在驱动,系统回顾知识生产方式变革背景下图书馆知识生产职能演进,展望面向社会新质生产力培育的图书馆知识生产职能拓展,进而提出“十五五”时期打造图书馆“新质知识生产力”的对策。
- 王铮胡一涵刘育菲
- 关键词:知识生产
- 以交叉创新融合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 2025年
- “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守正创新,更为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和全球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新技术突破加速带动产业变革,对世界经济结构和竞争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 林少雄唐盛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
- 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时空格局、区域差异与演变趋势
- 2025年
- 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时空异质特征,对于推进中国的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从新质劳动者、新质劳动对象和新质生产资料3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运用标准差椭圆、空间自相关、Kernel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分解和Markov链等方法,研究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时空格局、区域差异和演变趋势。结果表明:①2012~2022年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逐年提升,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整体全面提升”的时空变化特征和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冷点区域集聚在西北部地区,热点区域集聚在东部地区。②中国不同区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性逐渐加剧,东北部与中部、东北部与西部等区域之间的差异尤为突出。③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演变过程具有长期性和持续性,存在“路径依赖现象”“马太效应”和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高水平邻域有助于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低水平邻域则会限制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 安健吉员学锋苏强俊
- 关键词:经济地理区域协同发展
- 西部陆海新通道西南沿线省份数字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测度研究
- 2025年
- 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实现关键性技术上升突破产生的生产力,符合高质量发展和新发展理念。新质生产力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全新的经济价值。西部陆海新通道作为近年来国家整体大通道建设的代表项目,承担着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点作用。文章结合相关文献及概念论述区域经济发展事实,构建数字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测度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对西南沿线省份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通过构建回归模型进一步探究数字新质生产力对各省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新质生产力能够直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提升,但工业化转型和升级滞后会给数字新质生产力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进而影响经济发展。
- 张书睿陈磊李威
- 打造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质科普力”
- 2025年
- 当前世界科学正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科技创新及其引发的技术革命正在推动着现代产业发生深刻的变革。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进入到了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家着眼于这一重要发展阶段,明确提出了一个发展先进生产力的新理念——“新质生产力”;这是一种生产力的变革性跃迁。
- 吴家睿
- 关键词:变革性重要战略机遇期先进生产力
相关作者
- 唐昌黎

- 作品数:92被引量:73H指数:5
- 供职机构:山西省社会科学院
- 研究主题:生产力 生产力发展 马克思主义 发展生产力 知识经济
- 陈劲

- 作品数:1,187被引量:17,246H指数:58
-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 研究主题:企业 技术创新 创新绩效 开放式创新 协同创新
- 胡钧

- 作品数:189被引量:513H指数:12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 研究主题:《资本论》 中国模式 马克思主义 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 郑新立

- 作品数:456被引量:620H指数:10
- 供职机构: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
- 研究主题:经济发展 扩大内需 国际经济交流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宏观调控
- 朱宏任

- 作品数:180被引量:103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国企业联合会
- 研究主题:企业管理创新 企业家精神 中小企业 企业家 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