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00篇“ 环境格局“的相关文章
近40年粤港澳大湾区水资源演变与生态环境格局变化
2025年
【研究目的】受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亟需深化对粤港澳大湾区水资源演变规律的认识,以期为实现区域水资源的可持续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研究方法】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历史文献资料的深度挖掘以及多源水资源监测数据,全面分析大湾区自1980年以来近40年间的水文、降水、地表覆盖等水资源环境格局变化及其区域分异规律。【研究结果】大湾区水资源状况总体上呈现"西多东少、北多南少"的分布特征,1980—2022年平均气温22.2℃,降雨2022.1 mm,主要变化周期约4.1 a。西江、北江、东江干流平均径流量分别为11231.09 m^(3)/s、1479.63 m^(3)/s、809.42 m^(3)/s,径流变差系数介于0.19~0.27,气候格局呈现出暖湿化的趋势,水体总量出现减少趋势,植被覆盖整体上升但局部出现退化,显著退化面积6225.98 km^(2),改善面积9537.31 km^(2);水体(含湿地)面积变化速率呈现“缓慢萎缩−加速萎缩−稳步增长−缓慢增长”的阶段性特征。【结论】提出具有开发远景的41处应急备用水源地,允许开采量达234.26万m^(3)/d。大湾区具有水资源与经济发展的不协调、水生态服务功能退化、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及以地表水为主的供水水源结构单一等特点。
赵良杰王莹栾崧杨杨杨杨王喆李录娟
关键词:水资源演变应急备用水源
近40年黄河流域资源环境格局变化分析与地质工作建议被引量:32
2021年
20世纪80年代以来,自然演变与强烈的人类活动叠加,致使黄河流域资源环境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进而影响其开发利用布局,面临诸多资源短缺、环境退化和生态破坏问题,急需从地球系统科学的视角深入研究流域资源环境格局变化特点,识别重大资源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为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本研究以“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和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利用多源多时相调查研究数据,分析黄河流域1970—2015年近40年气候、山区、水文等十一大类资源环境格局变化及区域分异规律,识别重大地质资源环境问题,提出地质工作建议。研究结果表明:黄河流域气候整体暖干化趋势明显,局部出现暖湿现象;山区生态系统脆弱、逐步恢复,局部人类活动影响剧烈;水体与湿地面积总体减少,近年呈增加趋势,径流量呈减少趋势,部分干支流污染严重,水生生物多样性减少;农田面积呈下降趋势,下游地区农田生产潜力增加明显;植被覆盖呈现整体缓慢升高、局部退化趋势;草地面积持续减少,草地生态系统退化明显;荒漠化扩展态势得到遏制,总体形势依然严峻;自然灾害频发,水害严重,地质灾害聚集分布,形成陇中黄土高原和陇南山地两个高发区;城镇建设用地面积持续上升,由下游地区向中上游扩散,中上游呈现出由轴线连接的多个核心的组团分布特征;人口分布重心进一步向东偏离,沿中心城市、干流、交通干线增加;GDP整体呈现上涨趋势,呈现由东向西递减、由干流或主支流沿岸向两边递减、由中心城市向周围递减。为保护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促进高质量发展,解决黄河流域面临的复杂多样的地质资源环境问题,建议地质工作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对黄河流域重大地质资源环境问题进行系统调查研究;以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方法为框架,进行跨�
王尧陈睿山郭迟辉夏子龙
关键词: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
近20年新疆阿勒泰市热环境格局分析
2021年
城市热环境的变化直接导致城市热力景观的演变,进而影响城市发展进程以及城市居民的健康生活。本文基于4期Landsat遥感数据,研究了阿勒泰市热力景观演变,利用大气校正法对城市地表进行地表温度反演,经过归一化处理,对比分析了阿勒泰市4个时期的城市热岛比例指数(URI)。结果表明:①阿勒泰市近20a的热岛效应显著增强,地表温度的变化比较大。②2000年和2010年的次高温区和高温区的面积总体呈上升的趋势,与之相反的是低温区和次低温区的面积呈下降的态势。③2010年的低温区与次低温区的面积明显增加,到2020年时高温区与次高温区面积增长。
全小丽
关键词:热力景观热岛效应地表温度反演城市热环境
基于遥感和POI数据的重庆市主城区城市生态环境格局研究被引量:21
2021年
城市的急剧扩张加速了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引发地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热岛效应等各种生态问题.摸清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方式,是维护城市生态安全,保证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本文以重庆市主城区为研究区,将Landsat遥感影像、土地利用数据、城市功能设施POI等多源数据融合,首先基于RSEI模型实现重庆市主城区2000—2017年生态环境质量、土地利用变化的监测评价,并分析二者间联系;其次基于核密度估计法探索研究区功能设施分布现状,并在地理探测器支持下,精细化探索城市功能设施聚集情况对生态环境评价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①20年来,重庆市主城区生态环境质量处于优良等级面积占比分别减少6.05%、3.20%,而中、较差、差等级占比分别增加6.08%、2.99%、0.17%,变差区域与城市扩张区域相符,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破坏效应明显.②城市功能分布现状呈“多中心、多组团”模式:渝中、观音桥等中心组团为商务、行政、居住区;北碚、沙坪坝组团为科教文化区;观音桥—人和、两路、西永、界石等组团为交通、仓储物流区;大渡口、唐家沱、西彭、茶园、鱼嘴组团为主要工业区;自然、人文景点及城市公园为主要绿地区.③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对各类功能设施聚集情况响应不一,NDVI和LST较敏感,NDBSI和Wet不敏感;工企、交通设施聚集区NDVI低,LST高,不利影响显著;绿地设施聚集区NDVI高、LST低,有利影响明显;商务、行政、居住设施聚集区NDVI、LST处于中间,影响相对小.
任彦霓周廷刚李洪忠谢舒蕾尹振南
关键词:生态环境质量
珠三角城市群土地利用变化对热环境格局的影响分析
2021年
本文以珠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使用MODIS地表温度产品作为基础数据,通过区域地表温度热力等级年际变化,分析研究区热环境格局的分布特征和时空变化,结合土地利用数据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城市热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1)近20年,珠三角城市群热环境格局总体上呈现出显著的聚集特征,地表热力等级的高温区域主要集中在珠三角核心区建成区,整体上沿珠江口呈现“U”形分布。大湾区城市群热环境格局变化的主要特征表现为高温区呈现扩张趋势。(2)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对城市热环境影响显著。各地表温度等级区域,随着温度升高,建设用地和耕地的比例逐渐提升,林地的比例逐渐降低。建设用地比例过高以及林地比例过低,是影响城市热环境格局分布的主要原因。(3)建设用地转入是高温区和次高温区最大的土地利用转移来源,建设用地扩张占用耕地是导致珠三角地区热环境格局变差的最主要因素。
钟鸣
关键词:珠三角城市群热岛效应土地利用变化热环境
基于CA-Markov模型的南京市热环境格局演变及预测分析被引量:7
2020年
基于Landsat5 TM和Landsat8 OLI/TIRS数据,利用辐射传输方程法反演南京市地表温度,结合景观格局指数进行热环境格局演变分析,并利用CA-Markov模型预测了2024年南京市热环境变化。结果表明,2000~2017年南京市高温区面积增加了456.55 km^2,增幅为149.75%,中温区、低温区及次低温区面积呈现持续减少的趋势;在斑块类型水平上,高温区斑块在热力景观格局中的优势度在迅速上升,2000~2010年热岛高温区斑块破碎度下降,斑块复杂程度降低,而2010~2017年则与之相反。在景观水平上,南京市热力景观格局破碎程度降低,各类型斑块面积趋于均匀化,斑块间聚集程度增加。基于CA-Markov模型模拟的2017年南京市热环境空间分布具有较高的精度,各热岛类型平均误差小于6%,模型总体Kappa系数为78.36%。2024年南京市热环境的预测结果表明,2024年南京市热岛高温区及次高温区面积分别增加了94.96 km^2、126.91km^2,中温区、次低温区及低温区面积延续了减少的趋势。
郭继强潘洁(指导)
关键词:热岛效应热环境
华北平原末次冰盛期以来典型时段古环境格局被引量:7
2019年
重建典型时段区域气候和植被空间格局变化,是评估未来增温背景下生态环境变化和响应过程的重要基础.文章基于AMS 14C定年技术和孢粉分析,获得了华北平原白洋淀等6个剖面末次冰盛期以来的气候-植被变化历史.结合区内已有孢粉记录,重建了华北平原末次冰盛期和全新世暖期的古环境格局.结果显示,华北平原区域植被变化受气候条件、地貌景观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共同影响:末次冰盛期,华北平原气候寒冷干旱,南部山地发育针阔混交林和落叶-常绿阔叶林,北部山地生长耐寒针叶林-针阔混交林,森林面积相对较小;平原南部生长中生或湿生草甸,北部发育温带草原-荒漠草原;滨海区陆架大面积出露,生长藜科为主的盐生植物.全新世暖期,华北平原气候温暖湿润,南部山地发育落叶阔叶林或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伴生有喜暖亚热带属种,北部山地生长落叶阔叶林,部分喜暖湿植物常有出现,森林面积相对增加;平原腹地草本植物仍占优势,森林面积较小且难以形成地带性森林景观;受海平面上升影响,滨海区原有盐生植被向内陆收缩;此外,这一时期华北平原人类活动范围扩大、农业生产频繁,对区内自然植被产生了一定影响.文章为中国北方古气候数值模拟、区域碳循环评估和未来增温背景下区域生态环境变化预测等提供了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李曼玥张生瑞许清海肖举乐温锐林
关键词:华北平原末次冰盛期孢粉植被古环境
基于CA-Markov模型的南京市热环境格局演变及模拟预测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热岛效应问题日益严峻,对城市生态环境及居民健康造成严重危害,不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遥感数据凭借着高时效性、覆盖面广、易于获取等优势,成为热岛效应动态监测研究中的重要手段。本文利用2002-201...
郭继强
关键词:热岛效应热环境
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环境格局与生态文明建设模式
2019年
丝绸之路的主要作用为协调经济、生态环境的开发,只有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文明环境格局,才能将古丝绸之路的先进文明传承下去,也是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环境格局与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分析,提出了几种建设模式。
刘丽丽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
传统村落环境格局、街巷空间及建筑风貌保护发展对策研究——以云南武定县万德村为例被引量:8
2019年
传统村落的环境格局、街巷空间及建筑风貌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规划研究的重点。文章以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万德村为例,基于村落环境格局、街巷空间、建筑风貌特征,通过实地深入调研,分析其现状特征及问题,提出相应保护发展对策,希望对传统村落规划工作有所启示。
姜淼康佳意
关键词:传统村落环境格局街巷空间建筑风貌

相关作者

吕厚远
作品数:167被引量:2,197H指数:3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研究主题:植硅体 古气候 植物硅酸体 古环境 气候变化
戴尔阜
作品数:154被引量:4,041H指数:3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研究主题:气候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 土地利用 生态系统 纵向岭谷区
秦小光
作品数:95被引量:1,405H指数:2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研究主题:黄土 全新世 气候变化 石笋微层 石笋
吴绍洪
作品数:256被引量:5,828H指数:4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研究主题:气候变化 纵向岭谷区 青藏高原 土地利用 生态系统
蔡炳贵
作品数:53被引量:367H指数:13
供职机构: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石笋 洞石 东亚季风 洞穴 氧同位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