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67篇“ 玉米灰斑病菌“的相关文章
一种用于快速鉴定两种玉米病菌的LAMP检测方法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快速鉴定两种玉米病菌的LAMP检测方法,快速鉴定方法具有特异性强、准确性高、操作简单快速、实用性强的特点;完全适合目前的检测需求,适合农户或农民自己进行检测,再根据检测结果进行药剂防治或采取其它防治...
谭小珊胡莹彭钊王哲男刘靖愉
我国玉米病菌的种类及其分布调查被引量:5
2021年
为了监测我国玉米病菌的种群及其分布,本研究于2016年-2019年从全国17省(直辖市)87地市(自治州)采集了1341份玉米病样本,分离病原菌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共分离到菌株4186株,从中鉴定出玉蜀黍尾孢Cercospora zeae-maydis 3272株、玉米尾孢C.zeina 914株。结果表明,引起我国玉米病的病原菌有玉蜀黍尾孢C.zeae-maydis和玉米尾孢C.zeina两个种,而且这两个种在我国的分布有一定的地域性。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北京、天津、山东、山西和安徽地区的玉米病菌均为玉蜀黍尾孢;河南的西、南部和陕西的中、南部是玉蜀黍尾孢和玉米尾孢混合发生;湖北、四川和湖南虽然分离到了玉蜀黍尾孢和玉米尾孢两种菌,但以玉米尾孢为主;贵州和云南的玉米病菌均为玉米尾孢。
刘可杰董怀玉王丽娟
关键词:玉米灰斑病
吉林省玉米病菌的致病性分化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选用9个自交系材料作为玉米病致病性分化的鉴别寄主,对采自吉林省不同地区的14个菌株进行致病性分化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菌株侵染寄主病表现不同的反应型,不同菌株间致病力存在差异。根据在鉴别寄主上的发病等级可将吉林省玉米病菌菌株分为5个致病类群,其中,Ⅰ为强致病类型,包括1号和8号菌株;Ⅱ、Ⅲ为中等致病类群,包括7、9、10、12、13、14号6个菌株;Ⅳ、Ⅴ为弱致病类群,包括2、3、4、5、6、11号菌株。玉米病菌存在明显的致病分化现象。
贾娇苏前富任智惠孟玲敏张伟李红晋齐鸣
关键词:玉米玉米灰斑病致病性分化自交系
我国玉米病菌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被引量:15
2015年
为明确我国发生的玉米病菌地理差异及遗传结构,利用简单序列重复区间(ISSR)对玉米病菌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尾孢菌特异引物对分离自四川、云南、湖北、贵州等西南地区的16个玉米病菌菌株进行了分子鉴定。结果显示,通过ISSR标记筛选出10个扩增多态性好且稳定的通用引物,共扩增出81条DNA条带,均为多态性条带,扩增片段大小在200-2 000 bp之间,菌株遗传相似系数为0.19-1.00。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19时,供试菌株被聚为2大类群,来自西南地区和东北地区的菌株各自聚为一组,在DNA水平上表现出明显差异,认为是2类不同的致病类群。分子鉴定结果显示引起西南各地区玉米病的主要致病菌均为玉米尾孢菌Cercospora zeina。表明我国玉米病菌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ISSR标记可揭示出玉米病菌株间的亲缘关系及遗传差异性,可用于其遗传多样性研究。
张小飞李晓崔丽娜邹成佳李菁龙永昌
关键词:玉米灰斑病菌聚类分析
云南省玉米病菌的分子鉴定被引量:1
2014年
本研究利用ITS区、tef1基因、cmdA基因和HIS基因4个基因部分序列对2009-2011年间采自云南省主要病发生区域和吉林省部分区域的玉米病菌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4个基因序列单独聚类还是拼接序列聚类均把云南省病发生区域采集的菌株与Cercospora zeina聚为一群,而吉林省采集的病菌则与Cercospora zeae-maydis聚为一群。聚类分析还表明云南省不同玉米产区的病菌遗传背景单一,在所有聚类树中均聚为一群,且自举支持值均>99%。
黄惠川杨敏王岩何霞红李成云朱有勇朱书生
关键词:玉米灰斑病分子鉴定
一种适于玉米病菌快速扩繁的方法被引量:4
2014年
介绍了一种适于玉米病菌快速扩繁的方法.该方法通过快速研磨病菌菌丝,制成研磨液后直接涂抹在培养基上进行培养,从而达到快速扩繁的目的.结果表明,取100 μL均匀涂抹在直径为90 mm的PDA平板上,第7天菌落面积最多可达3.35×103 mm2,占培养皿面积的52.57%;采用本方法获得的病菌第3天开始产生孢子,4~6d就能够获得大量分生孢子,可达2.365×106个/mL,并且产孢时间缩短.研究结果显示:该方法简便易行,快速高效,污染少,为玉米病菌的生物学、致病机制等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该方法可用于其他生长速度缓慢真菌的快速扩繁.
路媛媛肖淑芹赵丽琨杨宁薛春生
关键词:玉米灰斑病菌菌丝生长扩繁技术
玉米病菌与不同品种玉米互作后果胶酶活性的变化
2014年
为了明确果胶酶在玉米病菌与寄主互作中所起的作用,采用比色法测定了玉米病菌06-09菌株与不同抗性玉米品种互作3代后,再分离菌胞内和胞外果胶酶[果胶甲基半乳糖醛酸酶(PMG)、果胶甲基反式消除酶(PMTE)]活性并分析其变化。结果表明,同一种酶、同一互作寄主、同一互作代数,胞外酶活性高于胞内酶,说明果胶酶(PMG和PMTE)主要以胞外酶形式起作用;互作单代,再分离菌果胶酶活性的变化均与寄主的抗感性无密切关系;与对照原菌株06-09比较,再分离菌PMTE活性的变化趋势是第1次互作后大部分升高,而第2、3次互作后则均降低;对于同一互作品种,PMG活性总体上随互作代数增加而升高,PMTE活性表现为第1次互作后明显高于第2次和第3次互作,第2次和第3次互作间酶活性差异不显著,说明病菌与同一寄主连续互作后,其致病性将发生改变。
王桂清李凡海
关键词:玉米灰斑病菌玉米品种果胶酶
云南省玉米病菌差异性分析被引量:5
2013年
采用单孢分离方法,从云南省10个州(市)玉米病标本上分离到32个菌株,测定其抗紫外辐射能力和孢子大小,并利用SSR标记技术分析了菌株间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在海拔2000~2300,1800~2000,1600~1800和1000~1600 m采集的菌株,紫外辐射量为7.5 KJ/m2辐照1 h后,分生孢子萌发率分别为89.96%、74.15%、66.99%和46.36%;分生孢子长度分别为58.92、54.68、55.69、52.37μm,宽度分别为9.11、7.82、7.13、6.54μm,长×宽为41.78~67.04μm×5.76~9.43μm,菌株采集地海拔与抗紫外辐射能力和分生孢子宽度之间呈极显著性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812(P≤0.01)和0.7485(P≤0.01),但分生孢子长度与海拔间相关性不显著。病菌的遗传背景存在很大差异,但与菌株来源地无关联。
贾建云张俊祥吴毅歆王永云毛自朝何月秋
关键词:玉米灰斑病病菌
西南地区玉米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被引量:7
2012年
为了进一步防治玉米病奠定基础,对西南地区玉蜀黍尾孢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病菌生长温度为10~35℃,最适生长温度为20~25℃;病原菌对酸碱度的适应范围较广,在pH 4~11都能生长,以pH 5~7为最适pH值;分生孢子萌发温度为5~35℃,最适温度为20~25℃;光照对菌丝和孢子萌发无显著影响;病原菌最适碳源为葡萄糖,最适氮源为酵母膏,致死温度为55℃(10 min)。
崔丽娜张小飞邹成佳李晓杨晓蓉罗怀海
关键词:玉米生物学特性
云南省玉米病菌孢子相关生物学特性研究被引量:5
2012年
为探明玉米病在云南省发病较重的原因,该试验在田间条件下,采用人工喷雾接种玉米病菌,研究玉米病潜育期、病产孢、孢子飞散以及菌龄、温度、湿度和光照对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昆明地区玉米病在感病品种会单4号上的潜育期为12~13d;病产孢量随显症天数的增加呈单峰曲线,显症后24~27d病产孢量达到最大值;玉米病菌孢子主要在夜间飞散,风或雨有助于孢子的飞散与传播;菌龄对孢子萌发影响较大,随菌龄的增长,孢子萌发率降低;在10~30℃时,分生孢子均能萌发,但以22℃最适,35℃以上或4℃时均不能萌发;水滴有利于孢子萌发,光照对孢子萌发影响较小.
卢灿华罗雁新沙本才吴毅歆毛自朝何月秋
关键词:玉米灰斑病潜育期萌发

相关作者

王桂清
作品数:167被引量:763H指数:14
供职机构:聊城大学
研究主题:玉米灰斑病菌 抑菌活性 玉米 致病菌 灰葡萄孢菌
陈捷
作品数:582被引量:2,548H指数:29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
研究主题:木霉菌 玉米 木霉 生物防治 玉米弯孢叶斑病菌
董怀玉
作品数:91被引量:616H指数:15
供职机构:辽宁省农业科学院
研究主题:玉米 高粱 抗性 病害 茎腐病
徐秀德
作品数:114被引量:678H指数:15
供职机构:辽宁省农业科学院
研究主题:高粱 玉米 丝黑穗病 生物学特性 丝黑穗病菌
张涛
作品数:15被引量:53H指数:5
供职机构:聊城大学农学院
研究主题:玉米灰斑病菌 毒素 接骨木 植物源 电导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