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665篇“ 献血不良反应“的相关文章
- 献血不良反应诱因策略
- 2025年
- 研究强化献血服务管理对提升献血高峰时段服务水平的影响。方法 抽取2023年01月-2024年05月,随机选取献血者200例,按照随机数字分组法,分作研究组和对照组,各组100例,分析护理管理效果。结果 研究组服务质量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献血相关数据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献血不良反应诱因多种,而采取全面护理服务,可有效的提升服务质量,降低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减少采血用时以及采血量,同时降低穿刺的次数,延长留观的时间,建议运用。
- 王立彦
- 关键词:献血不良反应诱因献血不良反应服务质量
- 全血献血不良反应3190例特征分析
- 2025年
- 目的 探讨发生献血不良反应(ADR)献血者的生理、心理等特征,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在该中心捐献全血后出现ADR的3 190例献血者的相关资料,分析其生理、心理等特征。结果 267 001名献血者中发生ADR 3 190例,ADR发生率为1.2%。年龄越小ADR发生率越高,体重较轻(<65 kg)者ADR发生率高于体重高(≥65 kg)者,初次献血者ADR发生率高于再次献血者。心理因素中的紧张诱发ADR发生率最高,晕针/晕血等生理因素次之,最低为环境因素。结论 针对年龄低、血容量较低的初次献血者应给予特殊的关爱。通过有效心理疏导、健康宣教、增加献血知识普及、加强征询规避献血前生理性不利因素,献血前请献血者补充水分、维持良好的献血环境等手段预防ADR的发生。
- 陈虹任王丽娜白玉李婷婷彭楷
- 关键词:献血不良反应年龄体重心理疏导
- 预见性护理措施在全血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预防中的应用
- 2025年
-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措施在全血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预防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2022年4月于盐城市中心血站献血的106例全血献血者的临床资料,按护理模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预见性护理。对比2组护理前后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分、采血时间、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护理后,观察组SDS、SAS评分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采血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献血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5.66%,较对照组的18.87%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可以有效减轻全血献血者的消极心理反应,缩短采血时间,还可避免或减少献血不良反应发生。
- 徐慧敏季丽丽胡伟伟荀玉静
-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献血不良反应采血时间
- 葡萄糖酸钙口服液预防机采血小板献血不良反应的临床研究
- 2025年
- 分析葡萄糖酸钙口服液预防机采血小板献血不良反应的临床情况。方法 本研究选取了80名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这些献血者的入组时间跨度为2024年1月至2024年12月。利用随机数字分配法,我们将这些献血者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包含40名献血者。在对照组中,有26名献血者每次采集1个单位的血小板,14名献血者每次采集2个单位的血小板,且这部分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未接受任何预防措施。而在观察组中,有24名献血者每次采集1个单位的血小板,16名献血者每次采集2个单位的血小板,但在献血时均服用了葡萄糖酸钙口服液作为预防措施。对比不同采血单位下献血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观察两组献血者在不良反应情况、献血后满意度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1)无论是每次采集1个单位还是2个单位的献血者,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从总体上看,观察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7.50%(即3名献血者出现不良反应),而对照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5.00%(即10名献血者出现不良反应)(P<0.05)。(2)在献血后满意度的调查中,观察组的满意度高达97.50%(即39名献血者表示满意),而对照组的满意度则为80.00%(即32名献血者表示满意)(P<0.05)。结论 在机采血小板献血过程中,服用葡萄糖酸钙口服液作为预防措施能够显著降低献血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从而提高献血者的身体健康保障和满意度。因此,这一措施值得在献血实践中积极推广与应用。
- 陈佳
- 人性化护理对降低无偿献血不良反应的效果分析
- 2025年
- 评价人性化护理对于无偿献血人员的不良反应预防效果。方法 选择2年内无偿献血人员106名,随机界定,第一组实行人性化护理;第二组实行常规护理,比较不良反应率等指标。结果 第一组的不良反应率等多个指标均更为优异,组间比较P<0.05。结论 人性化护理能够预防无偿献血人员的不良反应,提升其对于献血知识的了解度,减轻其心理负担,而且可以改善献血期间的舒适度,获得比较高的满意度。
- 陈瑶
- 关键词:人性化护理无偿献血护理满意度
- 献血不良反应严重程度分级标准及其应用进展
- 2024年
- 近年来,随着献血者安全监测工作的不断深入,献血不良反应作为献血者安全监测的核心内容之一得到了广泛关注。明确、统一的定义是开展献血不良反应监测的基础,也是不同单位、地区、国家之间进行数据比对的必要条件。其中严重程度分级是献血不良反应监测标准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国内外输血医学界对于献血不良反应严重程度分级指标的设定存在较大的争议。因此,本文对国内外献血不良反应严重程度分级标准进展和应用情况进行综述,为我国完善献血不良反应严重程度分级指标提供参考。
- 杨俊鸿代华友杨冬燕杨冬燕
- 关键词:献血不良反应
- 无偿献血者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分析
- 2024年
- 目的:分析无偿献血者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3年12月扬州市中心血站收治的100例无偿献血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献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统计无偿献血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职业、献血史、献血量、受教育水平、体质量指数(BMI)、空腹献血、不良情绪[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睡眠质量[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等一般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无偿献血者发生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100例无偿献血者中,有10(23.33%)例发生献血不良反应,将其纳入发生组;其余90(76.67%)例未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纳入未发生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发生组空腹献血构成比、献血量、SAS评分、SDS评分及PSQI评分均高于未发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年龄、性别构成比、BMI指数、吸烟史构成比、饮酒史构成比、基础疾病构成比、职业构成比、受教育水平构成比、献血史构成比、血压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空腹献血、献血量高、SAS评分高、SDS评分高及PSQI评分高是无偿献血者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无偿献血者发生献血不良反应与空腹献血、献血量、SAS评分、SDS评分及PSQI评分密切相关。
- 秦芳
- 关键词:无偿献血献血不良反应不良情绪睡眠质量
- 郑州地区单采血小板献血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 分析郑州地区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情况及影响因素,旨在为降低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保留更多献血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郑州地区48 779例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情况,统计分析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发生献血不良反应后继续献血的情况、献血不良反应种类以及影响因素,并把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组与未发生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有95例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19%;献血不良反应人群中有29例初次献血者,后续有12例继续参加献血;其中重复献血者为66例,后续有42例继续参加献血;发生献血不良反应后献血者流失率为43%,高于未发生不良反应组。在献血者身高、体质量等指标上,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组和未发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1~60岁年龄段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其他年龄组,其他年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献血者发生率高于男性献血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95例献血不良反应中,B类献血不良反应占比最高,高于A类和C类。结论 郑州地区单采血小板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低,B类献血不良反应最常见,献血不良反应与年龄、性别有关,提高献血服务管理水平,加强业务技能培训及无偿献血知识宣传有利于预防献血不良反应。
- 王亚娟朱晓红张燕王中立席寒星
- 关键词:单采血小板献血不良反应献血者影响因素
- 机采血小板冲红以及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分析
- 2024年
- 分析机采血小板冲红以及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方法 对15例出现冲红现象、25例出现献血不良反应、10例出现冲红和献血不良反应,以及30例正常献血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分析分析冲红和献血不良反应发生原因。结果 冲红组与正常献血组平均血红蛋白量等5项血液检测指标差异显著(P<0.05)。精神紧张和脂肪血也是导致冲红现象出现的原因。献血不良反应多为轻度不良反应,其主要发生原因为枸缘酸钠中毒和精神原因。冲红和献血不良反应共同影响因素有血样处理不当、外界因素干扰和献血者特定生理条件。结论 针对冲红和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原因,切实开展可行有效的防范措施,以保障采集到高质量血小板,为白血病等疾病患者提供可靠安全的血小板补给干预。
- 孙红
- 关键词:机采血小板冲红献血不良反应
- 无偿献血者性别及采血时间差异与献血不良反应的关系
- 2024年
- 研究献血不良反应与无偿献血者性别与采血时间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在我站参加无偿献血的5000例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采血时间和性别进行分组,观察性别以及不同时段对献血者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影响。结果 女性的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P<0.05,乙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明显更高,相比于其它的组别明显更高,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导致无偿献血者出现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跟性别以及采血时间有着较强的联系,为了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采用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主要为提高献血者的体验感,确保安全性作为主要目的。
- 邓常俊
- 关键词:性别无偿献血者采血时间
相关作者
- 黄霞

- 作品数:182被引量:675H指数:14
- 供职机构:重庆市血液中心
- 研究主题:小鼠 献血不良反应 献血者 安全监测 药效学
- 杨俊鸿

- 作品数:60被引量:140H指数:7
- 供职机构:重庆市血液中心
- 研究主题:献血不良反应 安全监测 血液 献血者 献血
- 何涛

- 作品数:73被引量:249H指数:10
- 供职机构:重庆市血液中心
- 研究主题:血站 献血者 献血不良反应 安全监测 血液
- 吴洁玲

- 作品数:26被引量:73H指数:6
- 供职机构:大连市血液中心
- 研究主题:献血不良反应 献血者 机采血小板 采供血机构 献血反应
- 范亚欣

- 作品数:93被引量:482H指数:11
- 供职机构:大连市血液中心
- 研究主题:采供血机构 无偿献血 献血 血液 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