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69050 篇“ 物质文化遗产 “的相关文章
博物馆与非物质 文化遗产 保护 2025年 2004年,全国非物质 文化遗产 保护工作拉开了序幕。大规模的非物质 文化遗产 普查、记录、名录申报、档案建立工作和传承活动蓬蓬勃勃开展,一大批濒危非物质 文化遗产 得到抢救,无数优秀非物质 文化遗产 得到有效保护。至今全国公布了五批国家级名录,共计2161项(含扩展项目604项),同时也陆续公布了国家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全国各省、市、区都相应建立了非物质 文化遗产 的“四级名录保护体系”和“四级传承人体系”,非物质 文化遗产 保护工作走向规范化、法治化轨道。作为教育基地和展示、传播窗口的博物馆如何利用目前非物质 文化遗产 保护工作的大好局面和丰富的资源,使博物馆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文章对博物馆要做的工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思考,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孙喜关键词:博物馆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青藏高原的非物质 文化遗产 研究 2025年 青藏高原的非物质 文化遗产 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近20年,青藏高原非物质 文化遗产 的研究与保护,已成为藏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更是青藏高原文化 保护非遗转向的理论支撑。对青藏高原非遗的历史和文学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的认识与阐释,既能认识非遗的宝贵价值,建立民众非遗保护的主体性,更能将传统非遗价值与中华民族现代化目标连接,创造更美好的生活。而对各民族共创共享文化 价值的研究,有利于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在青藏高原非遗保护工作的研究方面,对非遗存续现状和传承机制的关注是一项基础性工作,通过代表性项目认定、传承人保护、生产性保护、抢救性保护及文化 生态保护区建设等措施,初步建立了系统化保护机制。尤其是热贡文化 生态保护区、格萨尔文化 (果洛)生态保护区、迪庆民族文化 生态保护区等整体性保护案例,说明非遗保护与区域协同发展的可能性。同时,一些学者也对非遗保护方式和传承机制进行了反思。在全球化背景下,对青藏高原非物质 文化遗产 的研究,有助于非遗在活态传承中守正创新,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和人类文明的多样性贡献青藏高原非遗的智慧与价值。 李锦 周娓 罗娜娜关键词:青藏高原 非物质文化遗产 赤峰非物质 文化遗产 旅游开发利用研究 2025年 文旅部《关于推动非物质 文化遗产 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中强调要将非物质 文化遗产 与旅游深度融合并协同发展。赤峰市非物质 文化遗产 富集,旅游资源众多,深度挖掘利用非遗资源开发旅游产品,依托旅游产业实现非物质 文化 活态传承,潜力巨大、意义深远。本文立足赤峰市非物质 文化 资源基础,对全市非物质 文化遗产 资源结构和空间分布情况,以及发展非物质 文化遗产 旅游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葛玉枫 雪莲 杨洁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旅游开发利用 动画技术助力非物质 文化遗产 保护与传承 2025年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动画技术作为一种创新手段,在非物质 文化遗产 的保护与传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探讨动画技术在非遗保护与传承中的应用,包括数字化记录、场景复建、轻量化传播、文化 符号创新等方面,分析 AI 技术带来的变革,以及动画技术如何推动非遗的创新保护与“涌现”,旨在揭示动画技术助力非遗延续与发展的多元路径,为相关实践提供理论支持与案例借鉴,促进非遗在当代社会焕发生机与活力。 崔兢瑞关键词:动画技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 汴绣非物质 文化遗产 保护与传承研究 2025年 汴绣作为开封市非物质 文化遗产 ,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地域文化 特色,在色彩运用、刺绣方式、刺绣工具、图案选择以及成品的展示效果方面有着突出的特点。结合汴绣的历史工艺特点和文化 特色,探讨汴绣这一非物质 文化遗产 在保护与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保证汴绣在保护与传承的过程中取得积极的效果。 常婷关键词:汴绣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 基于非物质 文化遗产 传承的皮革工艺创新研究 2025年 本文探讨了非物质 文化遗产 传承与皮革工艺创新之间的紧密关系,分析了传统皮革工艺在文化 认同、技术传承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价值,并研究了如何将创新与传统工艺融合,以满足现代需求。通过案例研究和调查,展示了数字化保存、现代设计与传统工艺融合以及社会参与等方法如何促进皮革工艺的可持续性和发展,旨在进一步推动相关非物质 文化遗产 传承和皮革工艺创新。 刘静关键词:皮革工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 沧州音乐类非物质 文化遗产 传承现状与对策研究 2025年 沧州地区的音乐类非物质 文化遗产 (以下简称“非遗”)是沧州乃至中国传统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讲述了沧州的文化 故事,更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 的阐释载体,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历史价值,对于维护文化 多样性、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增强民族认同感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音乐类非遗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双重挑战。本文基于文化 传承的视角,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从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完善传承体验设施体系、推动非遗与文化 旅游融合发展、创新传承方式等方面提出发展策略,探索音乐类非遗的活态传承,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活力。 徐畅关键词: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传承 中职音乐教育与非物质 文化遗产 传承的融合路径研究 2025年 本文探讨了中职音乐教育与非物质 文化遗产 传承的跨界融合模式。在全球化背景下,非物质 文化遗产 面临着传承危机,而中职音乐教育作为文化 传承的重要载体,具有独特的优势。文章分析了跨界融合的意义,包括弘扬民族文化 、丰富教学内容与形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文章也指出了融合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如认知与认同度不足、教学资源匮乏、师资力量薄弱、融合机制不健全。最后,文章提出了相应的融合策略,以期为推动中职音乐教育与非物质 文化遗产 传承的融合发展提供参考。 沈怡婧关键词:中职音乐教育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乡村振兴背景下青岛非物质 文化遗产 旅游活化策略研究 2025年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青岛作为一座历史文化 名城,拥有丰富的非物质 文化遗产 资源。本文旨在探讨乡村振兴背景下青岛非物质 文化遗产 的旅游活化策略,通过挖掘非遗资源的文化 内涵,结合乡村旅游发展,提出有效的活化策略,以促进青岛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同时推动乡村旅游产业的升级与发展。 宋云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非物质 文化遗产 公约》理念与中国非遗保护实践 2025年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 文化遗产 公约》等国际公约和中国非遗保护法规文件精神指导下,20年来中国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国际公约与国内法及相关文件有着不同的逻辑走向,前者强调尊重文化 多样性、社区主体性及其创造性,后者重视统一性、民族主体性与传统性。中国非遗保护实践的特色在于:国家主导的系统性保护格局与相关制度创新,社会全面参与的中华文化 传承,意识形态与价值观逐步增强的“非遗的人民性”。基于非遗保护的历史与经验,未来的中国非遗保护实践需注重以下几个方面:政府主导应该抓关键与重点;鼓励社区民众的文化 创造与族际的文化 交流与共享;处理好非遗保护传承过程中的道、艺、器三者之间的关系;促进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全面融入国民教育体系等。 贺少雅 萧放关键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非物质文化遗产 可持续发展 文化共享
相关作者
高晓芳 作品数:17 被引量:35 H指数:4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文学院 研究主题: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 博物馆 信息全球化 媒介 张敏 作品数:20 被引量:120 H指数:11 供职机构:湖北科技学院 研究主题:武陵山 特产 地理标志 产业扶贫 物质文化遗产 张鹏 作品数:34 被引量:33 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 研究主题:雕塑教学 艺术设计 大学生 传承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杜乐 作品数:10 被引量:38 H指数:4 供职机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研究主题:共生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历史街区更新 建筑改造 遗址博物馆 张蕊 作品数:8 被引量:29 H指数:3 供职机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研究主题:共生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历史街区更新 建筑改造 景观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