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82篇“ 热液活动区“的相关文章
- 冲绳海槽南部海底热液活动区地形地貌特征及成因分析被引量:5
- 2019年
- 为了进一步理解构造地质过程对弧后盆地热液活动及成矿作用的影响和控制,以实测和收集的多波束资料为基础,对冲绳海槽南部多个海底热液活动区的地形地貌特征进行了精细刻画。结合前人研究成果,从构造地质学的角度分析了热液区地形地貌的成因机制。结果表明,冲绳海槽南部热液区均为海底火山成因地貌,不同热液区的海底地貌分属于不同类型岩浆作用的产物:D海丘受岛弧和弧后盆地岩浆作用的双重影响,A海丘群由岛弧为主的多源岩浆作用产生,C海丘和B海丘群属于琉球火山岛弧,雨花海丘形成于造山期后地壳伸展导致的岩浆上涌。冲绳海槽中央地堑与琉球火山岛弧的交汇处有利于形成大规模岩浆和地热活动。琉球火山岛弧的岩浆活动存在时空迁移,与海槽构造演化过程中由分散式裂陷向中心式裂陷的转换有关。唐印热液区的存在表明台湾北火山带在槽底北缘及陆坡区仍具有较强的岩浆和地热活动性,是未来冲绳海槽南部海底热液调查的重要靶区之一。
- 尚鲁宁陈磊张训华曾志刚张勇骆迪
- 关键词:海底地形热液活动区海底构造冲绳海槽
- 冲绳海槽中、南部热液活动区金属硫化物的地球化学特征被引量:1
- 2018年
- 对新近(2014年)采自冲绳海槽南部Yonaguni KnollIV热液活动区和中部伊平屋热液活动区的金属硫化物样品分别进行了X射线荧光光谱(XRF)和等离子体质谱(ICP-MS)分析,旨在通过对比分析两个热液活动区金属硫化物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两个不同热液活动区成矿元素的富集规律、热液成矿的作用过程及其区域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在冲绳海槽中部和南部热液区分布有两种金属硫化物,分别为富Fe-Zn型硫化物和Ba-Zn-Pb型硫化物(+硫酸盐);相较于大洋中脊和其它弧后盆地的热液硫化物,研究区硫化物中Pb的含量明显较高,而Cu和Fe的含量相对较低,这与冲绳海槽存在较厚的沉积盖层有关;无论是常量元素、微量元素、还是稀土元素(REE),其含量和相关的特征值都变化较大,表明研究区热液硫化物形成于不同的热液成矿阶段;富Fe-Zn型硫化物是在高温热液活动阶段形成的,而Ba-Zn-Pb型硫化物(+硫酸盐)则形成于热液喷出海底与海水混合的过程中,成矿温度较低;即使在同一热液活动区,成矿环境也有较大变化,主要表现在成矿温度的波动上;研究区热液硫化物中REE的配分模式特征表明硫化物中REE的物源相同,但经历的过程(REE的迁移和富集)有所不同,反映了热液硫化物形成于不同的热液成矿阶段;热液成矿作用存在区域性差异,海槽南部的成矿温度较中部低,成矿物质来源方面,南部热液区硫化物的Pb含量较中部高,表明其成矿物质可能部分来源于沉积物。
- 蔡宗伟翟世奎于增慧国坤王淑杰张侠
- 关键词:冲绳海槽热液活动区金属硫化物元素地球化学成矿作用
- 中印度洋脊热液活动区多金属硫化物Fe-Cu-Zn同位素组成特征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
- 2013年
- 近十多年来,随着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分析测试技术的迅猛发展,铁、铜、锌等过渡族金属元素的同位素体系已广泛应用于海洋科学、矿床学、环境地球化学等诸多地学研究领域(Maréchal et al.,1999;Zhu et al.,2000;蒋少涌,2003;王跃和朱祥坤,2010a,b,2012)。
- 吴仲玮孙晓明王琰梁业恒徐莉
- 关键词:热液活动区多金属硫化物分析测试技术海底热液东太平洋海隆
- 与大量粘土矿物相伴生的硫化物赋存状况——冲绳海槽弧后盆地海底热液活动区浅钻资料
- 2013年
- 2011年6月,TAIGAll探险队使用浅钻系统实施火山碎屑沉积层热液系统海底环境调查。在Izena Cau1dron的Hakurei站位(27°15’N,127°04’E;深度:1661m),钻进深度达海底以下610cm。在海底以下223cm层中证实了硫化物/硫酸盐矿化的存在。
- Jun-ichiro ISHIBASHI Youko MIYOSHI Rvoto YOSHIZUMI
- 关键词:硫化物热液活动区海底弧后盆地冲绳海槽赋存状况
- 中印度洋脊热液活动区多金属硫化物Fe-Cu-Zn同位素组成特征的初步研究
- 本文通过分析测定不同类型海底多金属硫化物样品中过渡族金属元素的同位素组成特征,并将Edmond和Kairei热液活动区的Fe-Cu-Zn同位素体系相结合进行对比研究,可为示踪、反演中印度洋脊各成矿阶段热液流体的演化规律提...
- 吴仲玮孙晓明王琰梁业恒徐莉
- 关键词:多金属硫化物
- 文献传递
- 西南印度洋洋中脊热液活动区综合地质地球物理特征被引量:2
- 2012年
- 西南印度洋洋中脊(SWIR)是超慢速扩张洋脊的代表,是海洋地学研究热点.本文从SWIR多波束水深数据、重、磁数据和地震结构等几方面,阐述了SWIR热液活动区(49°39′E)的综合地质地球物理特征.SWIR热液活动不仅与扩张速率有关,构造作用更是一个重要控制因素;热液活动区位于Indomed和Gallieni转换断层之间,从水深地形上看,该区段洋脊是SWIR上水深最浅的区域之一,水深与MBA存在良好的镜像关系,MBA和RMBA低值意味着较厚的地壳厚度与较高的地幔温度,洋脊段27地壳厚度大于9km,可能是受到Crozet热点的影响;磁条带数据表明,此区段洋脊南北两翼呈不对称扩张,形成南翼的浅离轴域比北翼宽;在洋脊段28发现的活动热液喷口刚好位于热液蚀变形成的低磁强区内,具有良好的硫化物资源.这些认识必将为在该区首次实施的三维地震探测研究的地质地球物理解释及活动热液喷口的动力学机制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 张佳政赵明辉丘学林
- 关键词:西南印度洋多波束
- 中印度洋脊Kairei和Edmond热液活动区成矿作用对比研究
- 分布在大洋中脊、弧后扩张中心、火山岛弧等构造环境的现代海底多金属硫化物矿床,一直是地质学界的研究热点。由于具有潜在的巨大经济价值,近年来各国政府纷纷对海底多金属硫化物的勘探加大投资力度,中、俄两国已于2011年分别在印度...
- 王叶剑
- 关键词:多金属硫化物成矿作用成矿年龄
- 文献传递
- 我国在南大西洋中脊发现两个海底热液活动区被引量:2
- 2011年
- 近年来,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组织了多个针对大洋中脊海底热液活动的航次调查.自从2007年在西南印度洋中脊49.6°E发现了第一个海底热液活动区以来,已经在西南印度洋中脊和东太平洋海隆赤道地区发现了十几个海底热液区[1~4].2009年11~12月,大洋21航次在南大西洋中脊13°~14°S段发现了两个新的海底热液活动区,这是我国第一次在大西洋中脊发现海底热液活动区,也是当时发现的位于大西洋中脊最南端的两个热液活动区.
- 陶春辉李怀明杨耀民倪建宇崔汝勇陈永顺何拥华李家彪黄威雷吉江王叶剑无
- 关键词:活动区海底矿产资源
- 赤道东太平洋水体及西南印度洋热液活动区水体悬浮颗粒矿物研究
- 2005年中国环球大洋17航次考察在赤道东太平洋取得了5个站位共54个悬浮体样品。2010年中国第21次大洋考察在西南印度洋热液活动区7个站位的水体中取得了86个悬浮体样品。本文以上述悬浮体样品为研究对象,分别对赤道东太...
- 孙晓霞
- 冲绳海槽中部热液活动区岩芯沉积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被引量:11
- 2010年
- 针对冲绳海槽中部热液活动区附近的沉积物岩芯(H9),利用碱熔法和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对其稀土元素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岩芯中稀土元素含量在75—80cm段发生转折,75cm以上岩芯段沉积物中稀土元素总量相对较高,而且稀土元素总量,尤其是轻稀土元素总量,与(Fe+Mn)/Al相关性较好。该段沉积物中稀土元素页岩标准化配分模式呈右倾或近似水平,突出特征表现为轻稀土间的明显分异和Eu的相对富集,与热液源稀土元素组成极为相似。与热液流体和热液硫化物相比,分异程度和Eu正异常程度都较低,同时,具有明显的负Ce异常,与海水的稀土配分模式相类似。由此可见,热液活动对该岩芯上段沉积物中稀土元素组成具有重要影响,一方面表现为热液源物质的直接输入,另一方面表现为热液颗粒物质沉积过程中对海水中稀土元素的清扫。
- 于增慧杜同军翟世奎
- 关键词:热液活动稀土元素冲绳海槽
相关作者
- 翟世奎

- 作品数:169被引量:1,187H指数:21
- 供职机构: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
- 研究主题:冲绳海槽 长江口 热液活动区 海底热液活动 表层沉积物
- 孙晓明

- 作品数:220被引量:1,722H指数:27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
- 研究主题:流体包裹体 成矿流体 CCSD 地质意义 地球化学
- 吴仲玮

- 作品数:19被引量:21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海洋学院
- 研究主题:多金属硫化物 热液区 块状硫化物 西南印度洋 热液活动区
- 薛发玉

- 作品数:8被引量:11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
- 研究主题:东太平洋海隆 热液活动区 地球化学研究 沉积岩心 地球化学
- 陶春辉

- 作品数:227被引量:600H指数:15
-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 研究主题:海底 海底沉积物 热液区 多金属硫化物 西南印度洋中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