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15篇“ 演化逻辑“的相关文章
从表演艺术到演艺产业的演化逻辑
2025年
演艺产业作为表演艺术演化至今的文化形态,由功利性的经济逻辑、魅惑性的文化逻辑以及参与性的社会逻辑来共同形塑。作为经济逻辑的产物,演艺产业以功利性为特征,表现为杂糅化;作为文化逻辑的产物,它以魅惑性为特征,表现为景观化;作为社会逻辑的产物,它以参与性为特征,表现为部落化。但是,这三种逻辑的关系并非简单的并行,而是以功利性的经济逻辑为基础架构,统辖文化逻辑与社会逻辑,由此导致以感性要素为主的魅惑性和参与性仅仅浮于表面形式,形成“消费圣殿”与“消费共同体”。因此,脱胎于表演艺术并不断演化出新业态的演艺产业,本质上是以理性为内核,以感性为外壳。
陈敏单世联
关键词:表演艺术演艺产业经济逻辑文化逻辑社会逻辑
我国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演化逻辑——一个政治经济学解释框架
2025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中央对国有经济进行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不仅是立足中国实践所作的一项重大理论创造,也是新征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实践探索。本文在马克思主义产业思想和公有制思想基础上,结合党中央对公有制实现形式的不断探索与完善,明晰了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是产业发展的自发动态优化和政府协调生产力布局的主动选择的有机结合。伴随着党中央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国有经济的实现形式也在不断丰富与完善,国有经济历经了“积累与扩张时期——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时期——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时期”三个阶段,实现了“以计划目标为主——以市场和产业政策为主——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目标导向的转变,这是理论与政策互为助力、相辅相成的生动写照。针对新征程上国有经济产业布局非均衡性明显、产业结构不协调等问题,应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实践依据,以人民为中心为实践价值,以高质量发展为实践目标。
范欣邱赛男
关键词:国有经济演化逻辑
线上公众诉求的时空演化逻辑:基于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的大数据分析
2025年
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公众诉求的表达方式,也为公共服务的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本文引入“公共服务生态系统”理论视角分析线上公众诉求的时空演化规律及其对公共服务质量提升的意义。研究基于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大数据,解释宏观社会经济背景、中观政民互动以及微观个体认知情境下公众诉求的时空演化。通过面板数据分析发现,人口经济因素等宏观因素显著影响微观个体的公共服务诉求。中观层面的回归分析显示,时空因素对政府回应质量有显著影响,其中省份差异比时间因素影响更大。微观层面上,个体认知情境如诉求对象层级、文本长度和敬语使用对公众满意度有直接影响,而政府回应质量对满意度的影响相对有限。这一研究结果为优化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提升政府回应效率和质量提供了实证依据。
郑华良周煜坤
关键词:公众诉求大数据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演化逻辑
2025年
新质生产力不仅是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重大原创性成果,也是新征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实践探索,深入系统做好新质生产力的学理分析和总结概括意义重大。本文从马克思生产力理论出发,试图从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的视角厘清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生成逻辑,明晰生产力的内涵本质,运用现代系统理论总结概括马克思生产力理论在价值取向、发展动力、条件保障三个维度的基本规定。在领导中国人民发展生产力的实践过程中,党中央践行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侧重点经历了跨维度转变的过程,并在经济发展实践中承继与创新,推动生产力理论不断丰富发展。新时代新征程,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新质生产力应运而生,赋予了马克思生产力理论新的三重基本规定,为推进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范欣李男
关键词:生产力
政务服务极简化的风险及其演化逻辑
2025年
作为应对社会复杂性的治理策略,政务服务极简化旨在通过数字技术优化政务流程以进一步提升服务效率和效能。然而,“技术—组织”复合驱动机制孕育多重风险:包括事务负担超载、数据泄露和网络攻击在内的系统崩溃、选择性服务与民众情绪激化以及地区数字化“孤岛效应”放大等。究其原因,在于技术与组织之间的短板相互掣肘推动风险的聚合与叠加:技术赋能锁定组织陷入“负能”循环、技术嵌入后形成对组织的“反操控”、技术工具理性排斥组织公共价值以及技术“锦标赛”刺激地方拉大差距等。因此,推进政务服务极简化需要更审慎考虑和细致规划,在追求技术治理优势的同时,平衡技术创新与组织效能,确保技术进步与社会公正的兼容性和可持续性。
袁方成魏玉欣
关键词:政务服务
我国政府预算体系的演化逻辑及改革取向
2025年
我国政府预算实践经历了单式预算向复式预算转变、复式预算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演化历程,国家经济职能的实现与财政活动内容的扩展是预算体系演化的核心逻辑和依据。然而,目前“四本预算”账户之间调入调出频繁,勾稽关系复杂,“四本预算”账户之间存在割裂分布、交叉重复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财政资源和预算的统筹能力。基于全面性、同质性和独立性原则,未来预算体系改革应分阶段有序推进,短期内,调整“四本预算”收支边界,加强协调衔接;中期内,加强相关预算整合,提升财政资源统筹能力;长期内,构建两本预算体系,注重中长期可持续性。
姚东旻于曙光王艺霏
关键词:复式预算
新时代社会组织与政府间关系的三重维度与演化逻辑
2025年
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加速了国家与社会间的结构变迁,政社关系作为反映多元主体治理边界的重要变量,其内涵维度亟待梳理整合。本文基于组织资源与合法性的视角构建了社会组织与政府间关系的“政治背景-行政统筹-个体联结”三维分析框架,以全国学会为样本探究各维度间关联。当前,社会组织通过维持紧密的政治联系获取生存所需的政治合法性,其所受到的行政控制有所弱化,个体联结充当了国家保持合理管控的间接途径。上述现象体现了制度变迁背景下国家与社会互动的基本逻辑,构成了政社关系演化的动力机制。今后,应基于改革的系统性视角进一步理顺党、政、社三者间关系,持续强化党建引领,有序减弱行政控制,逐步以正式制度取代个体联结。
孟凡蓉袁梦
关键词:政社关系科技社团
数字资本拜物教的演化逻辑与反思批判
2025年
数字技术的出现推动了数字社会的形成与发展,其形成与发展始终无法和资本数字化与数字资本化交叠过程割裂,这催生了马克思主义商品拜物教理论在当下的时代变体——数字资本拜物教。数字资本拜物教本质上表现为数字剥削的资本逻辑,即数字社会对便利、效益与智能的价值追求遮蔽了数字技术对生产关系的干扰、数字资本对剩余价值的扩张以及数字属性对资本生产的美化,而这正是数字资本拜物教的衍生逻辑。究其实质,从资本权力的本质属性上反思作为拜物教新形态的数字资本拜物教,它实现了数字主体异化、数字资本增殖以及数字资本权力的关系统摄,但并没有超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批判范围。因此,当下对数字资本拜物教的反思与破解也就需要在主体性的强调,生产力的还原与社会关系的重塑上重申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规范批判,并以此实现对数字资本心灵压制的反抗、欲望生产的限制以及技术垄断的突破。
田海舰冯艳彬
关键词:拜物教政治经济学数字社会
数字乡村共同体建设的演化逻辑与运行机制
2025年
数字乡村共同体是新发展阶段技术赋能乡村转型的产物,也是推进乡村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就其生成而言,数字技术虽然赋能了乡村共同体场景应用的繁荣,但从“第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的数字赋能“失能”梗阻也程度不同地存在。为此,锚定共同富裕的数字乡村共同体建设,应视为走出乡村赋能发展困局的逻辑密码。就其运行而言,可从“内—外—聚—合”的四维去解读诸如数字驱动、治理调适、组织吸纳以及行动共识等数字乡村建设共同体机制;相应地,数字化放大协同动能、共建自适应性循环、引领制度创新以及共享组织价值等乡村共同体行动,有利于推进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的行稳致远。
陈桂生蒋双情
关键词:数字乡村
政策工具视角下我国数字文化产业政策演化逻辑与创新路径
2025年
随着数字化进程加速,政策文本的更迭与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诉求紧密相关,为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提供了独特性和创新性经验。以2011—2024年中央及地方发布的数字文化产业政策文本为研究对象,构建“政策工具(X维度)-政策内容(Y维度)-政策主体(Z维度)”三维分析逻辑框架,通过词频统计法、社会网络分析法等对系统整理的81份政策文本进行编码归类和计量分析。研究发现,我国数字文化产业政策推进过程中,政策工具使用维度呈现多元化,但内外部结构体系失衡;政策内容要素趋向系统化和精准化,但地方与中央间的政策协同性水平存在参差不齐;政策主体间联动增强,但协同性网络中呈现出明显分配差异化特征。基于此,亟须加快填补政策缺位要素、完善政策工具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弥合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区域间差距,同时立足数智赋能加强数字文化产业人-机多元主体协同性,助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解学芳张淑宁
关键词:政策文本

相关作者

刘少杰
作品数:175被引量:2,022H指数:26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
研究主题:网络社会 社会学 中国社会学 网络化 分化
朱富强
作品数:453被引量:1,198H指数:15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岭南学院
研究主题:经济学 现代主流经济学 主流经济学 经济人 马克思经济学
孙斐
作品数:39被引量:339H指数:11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管理学院
研究主题:公共价值 绩效评价 地方政府 政府绩效管理 公共科技管理
张书清
作品数:3被引量:11H指数:2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研究主题:演化逻辑 金融制度 法学 法律理念 公正理念
倪阳
作品数:12被引量:14H指数:2
供职机构:滁州学院
研究主题:逻辑 演化逻辑 高校安全 《兄弟》 逻辑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