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38篇“ 混交比例“的相关文章
- 混交比例对漳平山地杉木闽楠混交林生长的影响
- 2025年
- 为探究漳平山地杉木与闽楠混交造林的生长效应和适宜的混交模式,以漳平山地环境下七年生的杉木闽楠混交林为研究对象,设置5种混交比例(杉木∶闽楠=3∶1、杉木∶闽楠=2∶1、杉木∶闽楠=1∶1、杉木∶闽楠=1∶2、杉木∶闽楠=1∶3)与2种纯林(杉木纯林和闽楠纯林)对照,分析不同混交比例下杉木闽楠混交林的林分生长特性。结果表明,不同混交比例下,杉木和闽楠的各生长指标均存在显著差异。杉木的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在杉木∶闽楠=1∶2时最高,杉木∶闽楠=1∶1时次之;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单株材积和林分蓄积量均在杉木∶闽楠=1∶1时达到最高;冠幅和枝下高均在杉木∶闽楠=2∶1时最大,杉木∶闽楠=1∶1时次之。闽楠的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单株材积和林分蓄积量均在杉木∶闽楠=1∶1时最高,冠幅在杉木∶闽楠=3∶1时最大,枝下高在杉木∶闽楠=1∶2时最高。综合来看,在杉木和闽楠混交比例为1∶1时,杉木和闽楠的生长效果最佳。
- 陈周
- 关键词:杉木闽楠混交比例
- 混交比例对杉木和红锥早期生长的影响
- 2025年
- 为研究不同混交比例对杉木和红锥早期生长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3个混交比例将杉木与红锥进行混交,测定各处理杉木和红锥的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并分析不同处理间杉木和红锥生长指标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混交比例对杉木和红锥的早期生长具有显著影响;杉木与红锥的混交比例为7:3时,对杉木的生长最为有利,在该处理下,杉木的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均显著大于其他处理;杉木与红锥的混交比例为9:1时,最有利于红锥生长,在该处理下,红锥的胸径和单株材积均显著大于其他处理。在实际生产中,建议采用杉木与红锥混交比例为7:3的行状混交模式进行造林。
- 粟治放
- 关键词:混交林杉木红锥
- 不同混交比例云南松林土壤稳定性和养分特征
- 2025年
- 混交造林在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对滇中地区不同混交比例云南松林土壤稳定程度及养分含量进行了调查,以期为云南松混交造林模式优化及公益林生态效益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按云南松占群落蓄积量比例,选取3种混交比例的云南松混交林:20%云南松+80%阔叶(Y2K8)、50%云南松+50%阔叶(Y5K5)、80%云南松+20%阔叶(Y8K2)的混交林,同时以云南松纯林(Y10)为对照,采用湿筛法测定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指标、内梅罗指数作为其养分指标并分析其相关关系。结果表明:3种云南松混交林的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均优于云南松纯林;云南松纯林的深层土壤稳定性最差。3种云南松混交林对土壤侵蚀的敏感程度表现均为“非常低”,云南松纯林表现为“中等”。土壤有机质(SOM)、全氮(TN)、水解氮(AN)、全磷(TP)、有效磷(AP)养分含量均为Y2K8含量最高,Y10含量最低。4种林分的土壤肥力指数分布范围在0.84~1.53,土壤肥力评价均为“一般”;其中Y2K8的土壤肥力表现最优,Y10的土壤肥力最差。AP是所有林分的土壤肥力限制性因子,混交造林可提升土壤AN含量,降低其供养限制性,并提升土壤肥力。团聚体稳定性特征平均重量直径(MWD)与土壤SOM(r=0.85)、TN(r=0.88)、TP(r=0.75)、AN(r=0.68)、AP(r=0.70)呈显著正相关(P<0.05);几何平均直径(GMD)与土壤SOM(r=0.83)、TN(r=0.88)、TP(r=0.75)、AN(r=0.68)、AP(r=0.66)呈显著正相关(P<0.05)。3种云南松混交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与土壤肥力均优于云南松纯林,Y2K8达到最优。建议滇中地区森林营造和低值低效林改造中适当增加阔叶树种的比例,并着重考虑20%云南松+80%阔叶的混交比例。
- 王跃超李小英杨能陈晓琴杨奔陈梦婕
- 关键词:土壤团聚体土壤养分云南松林混交比例
- 杉木枫香不同混交比例造林试验
- 2024年
- 针对杉木枫香不同混交比例造林试验进行了研究。通过在试验区域种植不同比例的杉木和枫香,对比分析生长指标、林下植被及土壤性质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50%杉木+50%枫香的混交林分表现最佳,其生长指标、林下植被及土壤性质均优于其他处理。建议在广西地区推广应用50%杉木+50%枫香的混交模式,以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 盘喜全
- 关键词:杉木枫香混交造林
- 武夷桦与杉木混交林土壤呼吸对混交比例的响应
- 2024年
- 为掌握混交比例对武夷桦(Betula wuyiensis)与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混交林土壤呼吸的影响,评估其土壤碳排放,以不同混交比例的武夷桦与杉木混交林为对象,开展了1年的测定试验,包括土壤总呼吸速率、矿质土壤呼吸速率、凋落物层呼吸速率、土壤温度、土壤湿度等指标。结果表明,随着武夷桦占比增加,土壤呼吸组分(尤其是土壤总呼吸速率、矿质土壤呼吸速率和凋落物层呼吸速率)有明显增加,混交比例为8∶2的武夷桦-杉木混交林的土壤总呼吸速率、矿质土壤呼吸速率和凋落物层呼吸速率较混交比例为1∶1和7∶3的混交林有明显增加,混交比例为7∶3的混交林总体上略高于混交比例为1∶1的混交林;因此增加武夷桦的种植占比,能明显提高土壤总呼吸速率,增加有机碳的输入量,改善土壤质量。
- 杨美琴
- 关键词:杉木混交比例土壤呼吸
- 不同混交比例对杉木和马尾松混交林生长特性的影响
- 2024年
- 为探究不同混交比例对杉木和马尾松混交林生长特性的影响,以贵州某林场为研究地点,分析了不同混交比例对杉木和马尾松混交林生长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混交比例对杉木和马尾松的生长指标和生物量分布有显著影响。相对较高的杉木比例可以促进杉木树高和胸径的生长,而相对较高的马尾松比例有利于提高马尾松的树高和胸径的生长。另一方面,相对较低的杉木比例有助于提高杉木各部位及整株的生物量,较低的马尾松比例有利于提高马尾松各部位及整株的生物量。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不同混交比例对其他林木物理和化学特性的影响,以提供更加科学的指导和决策支持。
- 骆科元
- 关键词:混交比例杉木马尾松生物量
- 混交比例对杉木红锥混交林光环境与叶片生理特征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探究不同混交比例对杉木与红锥混交林林内光环境以及相邻林木叶片生理特征的影响,为杉阔混交林高效培育提供依据。[方法]选择15年生杉木与红锥混交林为研究对象,杉木与红锥的混交比例分别设为1∶1、2∶1和3∶1,以相同林龄的杉木纯林为对照。测定不同林分林内光环境指标及相邻林木叶片叶绿素、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含量,并分析光环境指标与林分冠层特征指标及林木生理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杉木与红锥混交林冠层开度和平均叶倾角均随着混交比例的增大而增大。不同混交比例林分间光环境指标差异显著,且与冠层开度及平均叶倾角呈正相关。红锥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与照度及PPFD呈负相关,杉木叶片叶绿素含量与照度及PPFD呈正相关。红锥叶片淀粉含量随着混交比例的增大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可溶性糖含量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NSC含量则逐渐减小;杉木叶片淀粉含量随着混交比例增大而逐渐增大,而可溶性糖、NSC含量则呈逐渐减小的趋势。[结论]对于中龄发育阶段的杉木与红锥混交林,当杉木比例较大时,林分的冠层开度较大,林内光照强度较好。随着杉木所占比例的减小,林内光照强度减弱,红锥通过提高叶片叶绿素含量以增强光资源的捕获能力;而杉木则通过降低叶绿素含量并提高NSC含量以适应弱光环境。
- 黄健郭晓斌杨贵云严松文马祥庆吴鹏飞
- 关键词:混交比例冠层特征光环境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红锥杉木
- 混交比例对桉树-乡土树种混交林优势树种叶片资源获取性状的影响被引量:4
- 2024年
- 桉树-乡土树种混交林在提高林分生产力和生态系统功能等方面具有较大潜力。该研究以南亚热带4种桉树-乡土树种混交林(桉树与乡土树种混交比例分别为5׃5、6׃4、7׃3、8׃2)和桉树纯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了3种优势乡土树种华润楠(Machilus chinensis)、阴香(Cinnamomum burmannii)、灰木莲(Manglietia glauca)和速生树种尾叶桉(Eucalyptus urophylla)的叶片生理、结构和化学性状在不同比例混交林中的差异。结果表明,4优势造林树种的叶片性状存在明显的种间差异,其中灰木莲的比叶面积(SLA)、光合磷利用效率(PPUE)、单位质量叶片最大光合速率(A_(mass))和蒸腾速率(T_(mass))以及叶片养分含量最高,说明灰木莲采取资源获取型的生态策略;尾叶桉的SLA、A_(mass)、T_(mass)及叶片养分含量最低,但具有最高的PPUE,说明尾叶桉兼顾了资源获取型和保守型的物种特征。灰木莲与尾叶桉在SLA、A_(mass)、T_(mass)、PPUE、叶片氮含量和氮磷比等叶片性状上几乎没有任何重叠,说明灰木莲与尾叶桉之间的叶片资源利用高度互补,可能是与尾叶桉混交的理想树种。物种水平上,灰木莲叶片氮含量、华润楠叶片磷含量以及干季时阴香叶片A_(mass)和PPUE随乡土树种混交比例增加有增加的趋势,但总体上树种混交比例对于4造林树种的叶片结构、化学和生理性状的影响不大;林分水平上,桉树-乡土树种混交林的比叶面积、光合能力以及叶片氮磷比显著高于尾叶桉纯林,说明桉树与乡土树种混交能够提高林分整体的光捕获和光合能力,但同时也加剧了植物生长的磷限制。因此,建议在未来南亚热带桉树人工林的构建与改造中,应优先挑选与桉树资源利用互补并能够优化混交林磷素循环利用的乡土树种。
- 龙靖何小芳陆宏芳刘楠刘楠杨龙林永标
- 关键词:桉树乡土树种混交林混交比例叶片性状
- 混交比例对杉木×红锥人工林冠层特征及林分碳储量的影响
- 混交林具有改善种间关系和生境条件、提高生产力、生态稳定性强的优点,是我国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的重点研究方向,本文选择速生树种杉木(Cunningha mia lanceolata)与南方珍稀乡土树种红锥(Castanopsi...
- 黄健
- 关键词:针阔混交林碳储量固碳能力
- 不同混交比例桉树—红锥混交林对林下植被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研究
- 2024年
- 为探究不同混交比例的桉树Eucalyptus robusta、红锥Castanopsis hystrx混交林对土壤肥力和林下植被多样性的影响,以广东省廉江市石岭林场4种混交比例的桉树—红锥混交林(桉树为华桉一号,红锥为当年生盆栽实生苗)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分析以及综合比较,对不同混交比例下的桉树—红锥混交林的土壤理化性质、林下植被组成和植物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桉树—红锥5∶1混交林林下灌木和草本植物最多,1∶1混交林林下灌木物种组成最少,3∶3混交林林下草本物种组成最少。4种桉树—红锥混交林林下植被Patrick丰富度指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表现为5∶1混交林显著高于3∶3混交林。3∶1混交林林地的土壤最大持水量最大,其次为5∶1混交林;3∶1混交林的土壤最大持水量在0~20 cm,20~40 cm,40~60 cm,3个土层均显著高于1∶1混交林,在20~60 cm土层均显著高于3∶3混交林;5∶1混交林林地的最大持水量仅在0~20 cm土层显著高于1∶1混交林,在20~40 cm土层显著高于3∶3混交林。桉树—红锥混交林林下植被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在5∶1混交林和1∶1混交林与全磷含量显著负相关;Shannon-Wiener变化度指数在3∶3混交林与全磷含量显著负相关,在1∶1混交林与全磷含量显著负相关;Patrick丰富度指数在3∶3混交林与土壤非毛管孔隙度显著正相关,在3∶3混交林与全氮含量显著负相关;Pielou均匀度指数在3∶1混交林与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和土壤通气度均显著负相关,在5∶1混交林与与全磷含量显著正相关。综上所述,5∶1混交比例更适合林下植物的生长,但1∶1的混交比例更适合土壤肥力的保存。
- 朱琪邓海燕马安琪申琳琳丁晓纲莫晓勇
- 关键词:林下植被混交桉树
相关作者
- 田晓

- 作品数:46被引量:101H指数:6
- 供职机构:河北旅游职业学院
- 研究主题:碳储量 混交比例 软枣猕猴桃 白桦 华北落叶松
- 潘萍

- 作品数:43被引量:364H指数:11
- 供职机构:江西农业大学
- 研究主题:马尾松林 飞播 马尾松 碳密度 闽楠
- 欧阳勋志

- 作品数:146被引量:1,318H指数:21
- 供职机构:江西农业大学
- 研究主题:马尾松林 飞播 马尾松 碳密度 闽楠
- 刘苑秋

- 作品数:199被引量:1,917H指数:24
- 供职机构:江西农业大学园林与艺术学院
- 研究主题:退化红壤 植被恢复 晚松 生物柴油 人工林
- 王福升

- 作品数:109被引量:368H指数:12
- 供职机构:南京林业大学竹类研究所
- 研究主题:地被竹 毛竹 毛竹林 小蓬竹 金佛山方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