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86篇“ 深地震探测“的相关文章
- 南海洋脊跃迁的深地震探测数据分析
- 2024年
- 洋脊跃迁事件是海底扩张阶段受强烈构造和岩浆作用的普遍现象,地球物理资料表明洋脊跃迁事件存在于南海多期次海底扩张过程中,然而关于洋脊跃迁的深部速度结构特征尚不清楚.202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享航次实施了深地震探测测线OBS2021-1,该测线横穿南海东部次海盆洋脊跃迁(J3)区域.本文介绍了该测线数据的采集情况,完成了导航文件(Ukooa文件)的制作、原始数据的格式转换、炮点位置和海底地震仪(OBS)位置校正的前期数据处理工作.结果表明,OBS2021-1测线数据质量良好,经过炮点和OBS位置校正后,OBS综合地震记录剖面可识别出多组清晰的P波震相,包括Pw、Pg、PmP以及Pn震相.根据同船采集的多道地震处理解释和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钻探数据,建立了沿测线的初始速度模型.使用RayInvr软件初步获得了OBS2021-1测线下方的正演速度结构模型,识别洋脊跃迁的深部速度结构特征.数据处理结果表明南海洋脊跃迁的地壳厚度增厚,在多道地震剖面上存在渐新世地层的缺失,为进一步研究南海洋脊跃迁过程与构建南海形成演化历史奠定了研究基础.
- 全余杰关慧心赵明辉张佳政张佳政贺恩远
- 关键词:海底地震仪数据处理
- 印度洋东经90度海岭中段深地震探测与地壳结构成像
- 东经90度海岭是发育于东印度洋的一条自孟加拉大陆架向南穿越赤道直至印度洋南部布罗肯海岭的世界上最长的线性构造。海岭的形成机制与东印度洋晚白垩世至新生代的多阶段演化有关,由于其跨越赤道且长度超过五千公里,南北不同区域的构造...
- 朱佳豪
- 关键词:东印度洋深地震探测地壳结构海底地震仪
- 东海陆架深地震探测及地壳结构成像研究
- 东海位于多板块交汇地带,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之一。晚中生代以来,受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俯冲和弧后扩张的影响,形成如今宽陆架、窄陆坡的构造格局。东海陆架区处于华南陆壳和西太平洋洋壳之间的洋陆过渡区域,蕴含着洋,陆壳转...
- 李一泉
- 关键词:地壳结构东海陆架
- 地震仪器在深地震探测中的运用及问题分析被引量:1
- 2020年
- 石油资源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近些年人们对石油资源的开发力度和需求的不断加大,石油勘探仪器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创新和升级。地震勘探采集技术在石油勘探工作中得到了良好应用,对于提高石油勘探的稳定性和准确性有着积极的作用。文章论述了地震勘探采集技术和地震仪器在石油勘探方面的应用和历史发展情况,同时指出了其中的一些注意事项等,借此希望能够为相关行业人员提供一些有用的帮助。
- 张立标邱新龙杨景星
- 关键词:地震仪器深地震探测
- 胶莱盆地在南黄海的延伸:来自OBS深地震探测的新证据被引量:2
- 2019年
- 为了识别胶莱盆地海阳凹陷在南黄海地区的东部延伸边界,利用穿越南黄海的OBS2013-SYS深地震测线开展2D速度结构模拟,在测线NW方向位于千里岩隆起带的OBS(海底地震仪)站位均观察到了折合走时突然增加的现象。速度结构模型显示胶莱盆地东侧海阳凹陷附近海域存在明显的低速沉积层增厚现象,模型自OBS06站位向NW方向,沉积层厚度由小于1.0km显著增厚至2.5km左右,推测该处为胶莱盆地海阳凹陷的东部边界断裂。结合前人在海阳凹陷识别出的控盆断裂进行分析,厘定了海阳凹陷在海区大体的构造边界和沉积中心,认为胶莱盆地东部控盆断裂可能延伸至连云港—石岛断裂一线,与嘉山—响水—千里岩断裂构成千里岩隆起带南北边界断裂带的一部分。海阳凹陷沉降中心可能位于南黄海海区连云港—石岛断裂北侧海阳凹陷的NE方向,发育的厚层白垩系可能存在较好的油气前景。
- 祁江豪吴志强吴志强侯方辉
- 关键词:新证据
- 密度约束速度下的叠前深度偏移在深地震探测中的应用
- 偏移技术是收敛和归位断面波、回转波、绕射波,提高成像横向分辨率的有效手段。传统偏移手段主要以叠后和叠前时间偏移为主,它难以适应剧烈的横向速度变化和复杂构造问题。但深反射勘探中常面临复杂的上覆构造问题和深部速度不确定,因此...
- 李胜强
- 关键词:叠前深度偏移
- 南海海底地震仪三维深地震探测的进展及挑战被引量:17
- 2018年
- 获取深部速度结构是认识南海形成演化模式的基础.海底地震仪(OBS)二维与三维深地震探测技术是获取深部速度结构最成功的方法之一.OBS三维探测结果揭示:西南次海盆横跨残留扩张脊两侧洋壳不对称增生的速度结构特征;东部次海盆具有4种不同洋壳类型的速度结构;珍贝-黄岩海山链是在海盆停止扩张后6~10 Ma岩浆活动形成的;东沙隆起区显示了张裂期后的岩浆活动及其上涌通道;南海东北部马尼拉俯冲带前缘是受到张裂期后岩浆活动影响的减薄陆壳.IODP367-368钻探区实施的OBS三维探测将以建立南海洋陆转换带(COT)张裂-破裂机制模型为科学目标.OBS三维探测方法在南海各向异性、岩浆活动、形成演化等方面将继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 赵明辉杜峰王强丘学林丘学林孙龙涛韩冰孙龙涛张洁
- 关键词:海底地震仪岩浆活动地球物理
- 南海IODP 367-368钻探区深地震探测的OBS站位设计分析被引量:1
- 2018年
- 借助于国际大洋发现计划平台,于2017年2月—6月间在南海实施第三次科学钻探(IODP 367-368航次)。海底地震仪(OBS)深地震探测和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钻探成果相结合,可以对南海北部洋陆转换带(COT)边界及地质属性的确定提供更好、更全面的深部地质过程解释。文章基于IODP 367-368钻探提出的三种可能设想(下地壳出露、最老洋壳出露、上地幔出露),分别建立了三种初始速度模型。利用Rayinvr及Tomo2d软件,对每一种初始模型分别开展了不同OBS间距的射线追踪和走时模拟测试对比,以及模型的分辨率测试。测试结果表明:OBS间隔为7km比间隔为10km具有更好的射线路径与密度覆盖;对于上地幔出露模型,需要足够长的探测测线(>100km),才能有效得到30km深处信息;分辨率测试说明,OBS间距需要设置小于或等于7km时,才能有效分辨20km速度异常体(即模糊带)。
- 王强赵明辉赵明辉张佳政孙龙涛
- 关键词:海底地震仪分辨率测试
- 深地震探测技术在四川盆地的应用被引量:1
- 2018年
- 深地震探测技术是国际地学界公认的探测地球深部岩石圈精细结构、解决深部地质问题的最有效手段,目前国内外已广泛将其应用于研究板块内造山带的构造格局、岩石圈的精细结构以及刻画莫霍面的位置和走向。由于探测深度深,深地震探测技术要求偏移距大、药量大、记录长度长,因此与常规石油地震勘探存在较大差异。四川盆地开展的深地震探测技术,在观测系统设计、激发药量优化等方面探索和总结了适合深地震探测实验的采集技术方案和施工方法。
- 刘伟李明翼唐庚朱开华王逵廖建军刘军
- 关键词:深地震探测莫霍面岩石圈偏移距
- 台湾海峡西南部的海陆联合深地震探测资料特点与处理对策被引量:5
- 2018年
- 为调查长乐—南澳断裂带和滨海断裂带的展布、形态和深部构造背景,福建省地震局使用大容量气枪震源和海底地震仪将深地震探测拓展到台湾海峡西南部,配合陆上的水库气枪震源、吨级爆破点和流动地震仪实现了海陆双向激发接收。文章详细介绍了2013—2015年间在台湾海峡西南部采集的6条二维广角地震剖面的观测系统、采集参数和数据预处理方法。对资料的整理分析表明:震源激发参数和仪器接收点位选择合理,大部分共接收点道集记录能清晰地识别出Pg、Pm P、Pn、Sg、Sm S等震相;通过气枪固定点多次激发进行叠加的方法,获得了信噪比相当于吨级爆破的共炮点道集记录。陆上台站数据品质较佳,而海底地震仪数据信噪比较低,可能是由于海底吸收衰减较为严重。数据处理中针对台湾海峡西南部沉积层速度较低且基底面起伏剧烈的问题,将共接收点域拾取的走时分选到炮域,避免了表层改正残差造成深部构造假象的问题。
- 王笋丘学林方伟华刘善虎姚道平
相关作者
- 赵明辉

- 作品数:157被引量:653H指数:22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研究主题:海底地震仪 OBS 地壳结构 南海东北部 深地震探测
- 丘学林

- 作品数:264被引量:1,596H指数:29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研究主题:海底地震仪 地壳结构 OBS 南海东北部 深部地壳结构
- 高锐

- 作品数:434被引量:2,757H指数:37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研究主题:深地震反射剖面 青藏高原 岩石圈 地壳结构 深地震反射
- 李秋生

- 作品数:178被引量:1,574H指数:28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研究主题:深地震反射剖面 青藏高原 地壳结构 岩石圈 青藏高原东北缘
- 熊小松

- 作品数:80被引量:605H指数:18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
- 研究主题:深地震反射剖面 莫霍面深度 地壳结构 青藏高原 地球动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