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130篇“ 淋巴母细胞“的相关文章
生殖系统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一例
2025年
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T-lymphoblastic lymphoma,T-LBL)是一种罕见且具有高度侵袭性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发生于生殖系统者极其罕见。因T-LBL发病率低,且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均缺乏特异性,易造成误诊。报告1例绝经期女性子宫及双侧卵巢T-LBL病例。患者主因腹痛行盆腔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发现盆腔肿物,住院行腹腔镜广泛子宫切除术+双侧输卵管卵巢切除术+部分大网膜切除术,术后病理确诊为子宫及双侧附件T-LBL。因个人因素,患者术后未化疗。术后3个月余被诊断为急性肾衰竭,术后8个月余患者失访。结合此病例讨论并复习相关文献,总结生殖系统淋巴瘤的临床特点、组织病理学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类疾病的认识,为该类疾病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王佳丽马国霞魏佳刘思敏杨永秀
关键词:淋巴瘤非霍奇金生殖器肿瘤女(雌)性淋巴瘤
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2025年
目的探讨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T-LBL)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3年3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诊断为T-LBL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T-LBL患者22例,其中男性19例(86.4%),女性3例(13.6%);发病中位年龄19.5(15,28)岁;根据Ann Arbor分期Ⅰ~Ⅱ期3例(13.6%),Ⅲ~Ⅳ期19例(86.4%);有B症状10例(45.5%),无B症状12例(54.5%);乳酸脱氢酶(LDH)升高者16例(72.7%)。发病时合并纵隔包块7例(31.8%),3例(13.6%)患者在诊断时中枢神经系统受累,17例(77.3%)骨髓受累。22例患者总有效率(ORR)为81.82%(18/22),完全缓解率31.82%(7/22)。19例接受ALL样治疗方案患者ORR为84.21%(16/19)。3例接受NHL样治疗方案患者达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各1例。7例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位总生存(OS)时间为22个月;未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中位OS时间为14个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组与未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组3年OS率分别为64.30%、16.00%,两组O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2例移植前为疾病进展患者,移植后死于多重耐药菌感染。结论T-LBL少见,好发于青少年男性,具有高度侵袭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能延长OS,减少复发,改善患者的预后。
李熙宇张敏张晶晶杨春燕黄倩王海燕贾路陈璐璐张颢
关键词:T细胞淋巴瘤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后
非纵隔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二例并文献复习
2025年
目的探讨非纵隔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T-LBL)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征象,提高对T-LBL的认识。方法回顾2例非纵隔T-LBL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病理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总结非纵隔T-LBL的临床及影像特点。结果2例患者的病变部位分别为全身多发浅表淋巴结、左侧眼外肌,例1有B症状,CT显示双侧腋窝、锁骨上区、纵隔、腹腔内、腹膜后及双侧腹股沟区多发淋巴结轻中度肿大,例2临床症状为左眼视物模糊2月,MR显示左侧多发眼外肌弥漫性肌腹增粗并包绕视神经、延伸至左侧鞍旁,经穿刺活检、免疫组化检查、骨髓穿刺等检查证实为T-LBL。结论非纵隔T-LBL临床罕见,常发生于青年男性,CT及MRI显示病灶多发,呈多病灶、多中心性生长,病变形态规则,密度/信号较均匀,增强后轻-中度强化且强化均匀。
王晓燕华子萱朱天祺张俏俏谢婷婷成官迅黎永滨
关键词: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纵隔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
成人B淋巴母细胞淋巴瘤伴急性髓系白血病1例
2025年
该文报道了1例以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的成人B淋巴母细胞淋巴瘤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该病例经淋巴结病理诊断为B淋巴母细胞淋巴瘤,骨髓细胞涂片、骨髓流式免疫分型和骨髓活检等均符合急性髓系白血病,染色体核型为复杂核型47,XX,+4,add(18)(q21)[15]/49,idem,+14,+21[4]/46,XX[2],骨髓靶基因深度测序检出NPM1、JAK3、SH2B3、IL7R和KRAS基因突变。该患者治疗采用兼顾淋系和髓系的VP和DA化疗方案,第一和第二疗程治疗后均达完全缓解。
李沙王菡程辉赵气孟邓黎黎吴利
关键词: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急性髓系白血病基因突变
DDVT方案治疗复发难治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1例并文献复习
2025年
目的观察盐酸米托蒽醌脂质体联合维奈克拉、地西他滨、地塞米松(DDVT)方案治疗复发难治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T⁃LBL)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甘肃省人民医院2022年2月收治的1例接受DDVT方案治疗的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后复发T⁃LBL患者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为26岁男性,因发热、胸闷、气促就诊,经腋窝淋巴结穿刺活组织检查确诊为T⁃LBL(高危组)。经Hyper CVAD⁃A(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多柔比星、地塞米松)等方案治疗完全缓解(CR)后行auto⁃HSCT。auto⁃HSCT后5个月复发,行局部放疗效果不佳,行DDVT方案化疗3个疗程后再次达CR。结论对于auto⁃HSCT治疗后复发的高危T⁃LBL患者,DDVT方案可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伏媛刘宝莹魏小芳冯友繁刘菲陈巧琳张雯洁赵阳阳陈阳聂璐李青芬张启科
关键词: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复发
儿童及青少年纵隔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磁共振成像特征及早期疗效预测
2025年
目的探讨儿童及青少年纵隔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T-LBL)的磁共振成像(MRI)特征,评估其对早期治疗反应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多中心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20年9月至2024年5月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北京高博博仁医院、河南省肿瘤医院诊断为儿童及青少年纵隔T-LBL的49例患儿资料。患儿均接受胸部MRI检查,影像包括常规MRI扫描和扩散加权成像,评估肿瘤MRI影像特征,并测量最小表观扩散系数(ADCmin)、最大ADC值(ADCmax)、平均ADC值(ADCmean)等定量参数。治疗后15d评估患儿疗效,将患儿分为响应组(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26例)和无响应组(疾病进展或轻微反应,23例)。分析MRI特征与治疗反应的关系,采用组内相关系数评估影像医师判读一致性;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χ^(2)检验比较组间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影像参数的预测性能。结果响应组与无响应组在ADC值[ADCmin(0.80±0.41)×10^(-3)mm^(2)/s比(1.23±0.70)×10^(-3) mm^(2)/s、ADCmax(1.14±0.48)×10^(-3) mm^(2)/s比(1.92±0.77)×10^(-3)mm^(2)/s、ADCmean(0.98±0.42)×10^(-3) mm^(2)/s比(1.56±0.74)×10^(-3) mm^(2)/s]和肿瘤长径[(11.92±3.61)cm比(8.17±2.46)cm]等MRI特征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ADCmax对治疗反应的预测效能最佳,其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853(95%CI:0.790~0.910),敏感度为92.3%,特异度为65.2%。肿瘤长径的AUC值为0.814,有较高的预测价值。结论MRI影像特征,特别是ADC值和肿瘤长径,能够较好地预测儿童及青少年纵隔T-LBL的治疗反应。
周丽丹郑冰洁李玉侠李扬胡波张永红赵长红张嘉俊徐红卫
关键词:扩散加权成像表观扩散系数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
B淋巴母细胞呈递来源于乙肝病毒聚合酶和X蛋白的HBV多肽质谱分析
2025年
目的:应用质谱分析技术及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人永生化B淋巴细胞(BLCLs)呈递的来源于Pol和X蛋白的HBV多肽,筛选出有效的T细胞表位,为治疗性疫苗的开发奠定基础。方法:构建含1.2倍HBVC2亚型的全基因组表达质粒,将其通过电转法转染至BLCLs,LC-MS/MS法分离鉴定HBV多肽,生物信息学预测多肽序列的致敏性、抗原性、毒性、HLA分子亲和力及多肽HLA-Ⅰ类复合物与特异性T细胞的结合能力,并检索已报道序列。结果:对5株携带HBVC2亚型表达重组体的BLCLs(BLCLs-1~BLCLs-5)裂解液中的HBV多肽进行分析,成功分离鉴定出141条序列长度不少于8个氨基酸残基(≥8 aa)的多肽,其中133条来自Pol,8条来自X蛋白。通过对141条HBV多肽进行致敏性、抗原性和毒性分析,筛选出50条具有抗原性、无毒性和致敏性的HBV多肽(其中47条来自Pol,3条来自X蛋白),用于与HLA-Ⅰ、Ⅱ类分子的亲和力分析,以及多肽HLA-Ⅰ类复合物与特异性T细胞结合能力的预测。在这些多肽中,37条与HLA-Ⅰ、Ⅱ类分子相应基因型有亲和力。最终获得了37条具有抗原性、无毒性和致敏性,且与HLA-Ⅰ、Ⅱ类分子IC_(50)<500 nmol/L的多肽,这些多肽与相应基因型有亲和力,但未见报道,可作为潜在表位继续探索。最后通过对141条多肽进行株内株间共同、包含、重叠或邻近序列分析,形成了15个HBV多肽热点核心区域,有7条核心区域序列与相应基因型限制的具有抗原性、无毒性和致敏性,IC_(50)<500 nmol/L的多肽亲和力核心序列重叠不少于8个氨基酸,可以优先用于候选T细胞表位进行后续研究。结论:成功分离鉴定出来源于Pol和X蛋白的多肽,筛选出潜在的T细胞表位。
李佳琪汝佳秋鞠晓梅郭梦蕊曹馨阳张淑云
关键词:HBV多肽X蛋白质谱
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预后因素的研究进展
2024年
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T-LBL)是一种罕见的具有侵袭性的非霍奇金淋巴瘤,2022年版世界卫生组织(WHO)诊断标准认为T-LBL与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是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骨髓中原始细胞比例<25%者为T-LBL,≥25%者为T-ALL。虽然其在临床特征和实验室特征方面均与ALL相似,但与ALL具有确定的预后因素不同,既往关于T-LBL预后因素的研究往往因不同的研究分组或较少的病例数而有所差异。近年来通过ALL样方案的应用,无预后不良因素的T-LBL患者能实现良好的治疗效果,然而对于有预后不良因素的患者应给予个性化的治疗,因此急需建立明确的预后模型,以实现对T-LBL患者的风险分层。文章从人口学特征、临床特征、遗传学、影像学、治疗等多个方面对T-LBL的预后影响因素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张峰茹苏丽萍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移植遗传学分子分型预后
儿童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35例临床分析
2024年
目的探讨儿童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T-LBL)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22年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5例T-LBL患儿的临床资料,依据性别、有无发热、盗汗、体重减轻的全身症状(B症状)、有无胸腔积液、乳酸脱氢酶(LDH)水平、临床分期、是否复发进行分组,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无事件生存(EFS)率和总生存(OS)率,应用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组间生存差异。结果35例T-LBL患儿中男24例(68.6%),女11例(31.4%),诊断时中位年龄9(7,11)岁,骨髓受累7例(20.0%),中枢神经系统浸润2例(5.7%),Ⅱ、Ⅲ、Ⅳ期患儿分别为1例(2.9%)、25例(71.4%)、9例(25.7%)。TdT、CD99、CD3、CD7阳性率分别为91.4%、100.0%、94.2%、100.0%,不同程度表达CD20、CD34、CD10、CD21、CD30。35例患儿3年OS率、EFS率分别为85.6%和74.4%。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LDH水平、复发是3年OS率的影响因素(P<0.05)。7例复发患儿的复发中位时间为10.9(5.0,28.0)个月,复发患儿3年OS率为38.1%。结论T-LBL是一种侵袭性高、预后差的恶性肿瘤,女性患儿、高LDH、复发可能提示患儿预后不良。
李远方殷楚云姚强华杜伟闯李碧云王玮琳路娜丹王叨
关键词: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儿童预后
T淋巴母细胞白血病并发纯红白血病病例分析
2024年
分析1例T淋巴母细胞白血病(T-ALL)多程化疗后并发纯红白血病(PEL)病例的诊断过程。该病例造血干细胞移植前评估发现骨髓红系异常增生(占74.20%),其中原始红细胞占33.40%,淋巴细胞占3.00%,原始、幼稚淋巴细胞占0.40%。流式细胞分析报告62.25%原始/早幼红细胞和0.05%异常幼稚T淋巴细胞。骨髓病理示骨髓增生明显活跃,以红系增生为主,各阶段均可见,红系原始细胞>30.00%。移植后再次复发时胸腔积液样本中同时检出原始、幼稚红细胞和原始、幼稚淋巴细胞。根据各项实验室检测结果和临床特征,考虑T-ALL并发PEL诊断。
付兆强张炳尧苏梦雅杨倩张旭曦秦尤文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移植

相关作者

金玲
作品数:100被引量:238H指数:9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研究主题:儿童 淋巴瘤 伯基特淋巴瘤 预后 霍奇金淋巴瘤
段彦龙
作品数:108被引量:254H指数:9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研究主题:儿童 淋巴瘤 戈谢病 预后 伯基特淋巴瘤
张永红
作品数:193被引量:586H指数:12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研究主题:儿童 淋巴瘤 白血病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文献复习
孙晓非
作品数:162被引量:727H指数:15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研究主题:儿童青少年 神经母细胞瘤 儿童 预后 生存率
杨菁
作品数:82被引量:229H指数:9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研究主题:儿童 淋巴瘤 伯基特淋巴瘤 预后 文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