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55篇“ 海洋卡盾藻“的相关文章
海洋对链状裸甲的化感作用研究
2024年
链状裸甲(Gymnodinium catenatum)是我国东南沿海常见的有毒赤潮原因种之一,其产生的麻痹性贝类毒素(PSP)给渔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且该问题在全球范围内日益严重。有研究表明,海洋(Chattonella marina)对链状裸甲有明显的化感抑制作用,但是对其化感作用机制鲜有研究。本研究结合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_(2)^(-)·)、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Caspase-3等指标,对海洋次级代谢产物中主要化感物质的抑效果进行分析,发现海洋化感物质的氧化胁迫是诱导链状裸甲细胞凋亡的主要原因。相较于海洋中其他次级代谢产物,棕榈油酸是抑活性最好的化感物质,棕榈油酸能够显著地抑制链状裸甲细胞的生长,抑制效果随着棕榈油酸浓度的增大而增强,并具有“低促高抑”的毒物兴奋效应。此外,棕榈油酸能够对链状裸甲的抗氧化系统造成影响,导致链状裸甲细胞内O_(2)^(-)·过度积累而引起膜脂过氧化,Caspase-3含量增加,进一步诱导链状裸甲细胞凋亡。该研究为理解海洋环境中微间化感作用的生态影响和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对预测全球变化背景下海洋初级生产力动态、赤潮生物暴发机制及微型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黄霖潘绘竹李杰谢芳韦维邢政赖俊翔
关键词:海洋卡盾藻化感作用棕榈油酸氧化胁迫
海洋对链状裸甲的化感作用及其化感物质的氧化胁迫影响
黄霖
2019年秦皇岛海域海洋赤潮与理化因子关系研究被引量:2
2022年
2019年7月23日至7月29日,河北秦皇岛海域暴发了一次小规模的海洋(Chattonella marina)赤潮(最高浓度达2.22×106 cell/L)。本文对该次赤潮进行了监测,同时选取当期海域浮标在线监测数据(表层海水温度、降雨量、盐度、浊度、pH、溶解氧、叶绿素a和营养盐等)进行了海洋赤潮与环境要素变化规律的分析。分析结果表明,7月23日的强降雨是此次海洋赤潮的关键诱因,降雨带来的陆源营养盐使海水中营养盐的浓度与组成比例发生变化,表现在NO3-N、NO2-N和DIP含量增高,NO3-N在DIN中占比提高,为海洋赤潮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营养基础。海洋的密度变化与溶解氧和pH两项浮标数据变化的趋势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85和0.77,0.01海洋赤潮期间,调查站位的浮游植物优势种群经历了丹麦细柱(Leptocylindrus danicus)、双突角毛(Chaetoceros didymus)——丹麦细柱海洋——海洋3个阶段的演替过程,不同于硅的营养吸收策略和生殖策略可能是其在浮游植物群落中获得竞争优势,形成赤潮的原因。
陈作艺张甲波王刚刘会欣王建艳
关键词:赤潮环境因子
不同温度下抑食金球、中肋骨条海洋间的相互作用被引量:1
2021年
本文选取抑食金球(Aureococcus anophagefferens)、中肋骨条(Skeletonema costatum)和海洋(Chattonella marina)三种在20℃和25℃下进行单种、两种或三种间的培养实验,探究在不同温度下种间的相互作用和竞争优势。单种培养结果显示抑食金球和中肋骨条对温度25℃敏感,其环境容量(K)被显著降低;而海洋的内禀增长率(r)在25℃下显著升高,但K保持不变。在共培养中,海洋在20℃下因抑食金球添加致死,但在25℃处理下其K值上升120%。虽然中肋骨条的r在两个温度下均受海洋添加的促进,但其K值从20℃下的上升43%转变为25℃下的降低48%。温度变化对于抑食金球和中肋骨条共培养的结果无明显影响,中肋骨条的K均上升40%,而抑食金球的K值均下降60%~70%。结果说明,种间竞争除了共培养固有的相互作用关系因素外,也受到微间温度适应性差异的影响。在20℃条件下三种混合,抑食金球K的抑制率达到最高为79%,而中肋骨条K的促进率达到最高为108%,这可能表明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存在协同效应。
郑承志左丽明马旺朱琴王火火吕颂辉陈亨黄凯旋
关键词:中肋骨条藻海洋卡盾藻藻华种间竞争
海洋与三种典型海洋的种间竞争研究被引量:5
2019年
海洋和典型硅旋链角毛、三角褐指、中肋骨条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单独培养和混合培养方法,研究了不同营养条件和不同初始密度下海洋与硅的生长和种间竞争效应。结果表明,在富营养化的f/2培养基下,海洋的最大细胞密度不受起始细胞密度的影响;而在营养盐限制下,最大细胞密度仅为f/2培养基的15.4%。与硅共培养中,海洋的生长被显著抑制,特别是在f/2培养基中,海洋的生长被完全抑制,培养10~16 d后海洋细胞逐渐消亡。与之相反,富营养的f/2培养基下,在与海洋共培养中的旋链角毛和三角褐指的生长未受到明显影响,而中肋骨条则受到影响,最大细胞密度不到单独培养的50%。而在营养盐限制下,三种硅的生长均受到海洋的明显影响,同时海洋的生长也受到硅的明显抑制。研究结果说明,营养盐丰富的条件下,小型硅可在与海洋的种间竞争中占据优势,但是硅爆发生长导致营养盐含量急剧下降,可能会有利于非硅类的生长。
廖姿蓉王朝晖
关键词:海洋卡盾藻种间竞争硅藻
三种典型海洋海洋及锥状斯氏的种间竞争研究
本研究以海洋、锥状斯氏和三种典型硅旋链角毛、三角褐指、中肋骨条作为研究对象,设定不同营养条件和不同初始密度,进行单独培养和混合培养实验,揭示了典型硅与甲锥状斯氏以及针胞海洋的生长及其种间竞争...
廖姿蓉
关键词:海洋浮游植物硅藻甲藻
2014年四十里湾一次海洋赤潮发展过程及其成因研究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研究2014年四十里湾一次海洋赤潮发展过程及其成因。[方法]根据2014年8月7日至9月28日烟台四十里湾海域一次海洋(Chattonella marina)赤潮的监测数据,对赤潮生消期间的水文、生物、化学要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赤潮面积约30 km^2,赤潮生物最高密度达2 910 000个/L。该海域充足的氮营养盐,尤其是NH_4-N浓度的突然升高、相对较低的PO_4-P浓度、适宜的盐度和水温等理化环境及低光照、低气压的气象条件是此次赤潮发生的关键因子。[结论]该研究可为今后赤潮暴发防控提供借鉴。
王文君
关键词:海洋卡盾藻赤潮
海洋对青岛大扁的化感作用及其对UV-B辐射的响应
2016年
本研究以海洋——赤潮海洋(Chattonella marina)与饵料青岛大扁(Platymonas helgolandica var.tsingtaoensis)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培养和共培养的方法,研究二者间的竞争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海洋过滤液和细胞裂解液对青岛大扁的化感作用,同时进一步探讨两种海洋间的化感作用对UV-B辐射增强的响应。结果显示:共培养条件下,海洋在2个高浓度下对青岛大扁的生长产生显著抑制(P<0.05);海洋过滤液和细胞裂解液对青岛大扁的生长也具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且细胞裂解液的抑制作用更强,说明海洋对青岛大扁产生化感作用,且通过细胞间直接接触传递的化感物质多于通过介质传递的。不同密度比例的2种共培养组用UV-B辐射(2.16J/m2)处理后,海洋对青岛大扁生长的化感作用有所减弱。
唐弘硕袁梦琪杨雷王影
关键词:化感作用UV-B辐射海洋卡盾藻青岛大扁藻
海洋尖尾虫对海洋的扰动摄食被引量:3
2014年
海洋尖尾虫是世界广泛分布的一种海洋浮游原生动物,目前已成为国际上室内海洋生物实验的模式海洋浮游生物。采用连续显微观察的方法研究了在共培养条件下海洋尖尾虫对海洋的摄食特征。结果表明,在共培养条件下,海洋尖尾虫摄食海洋的方式为扰动摄食,这种摄食方式在国际上尚属首次报道。该研究结果为探讨赤潮演替和近海生物群落演替机制提供了实验依据。
安鑫龙李雪梅申亮
关键词:海洋卡盾藻
海洋对翡翠贻贝的致毒效应
海洋(Chattonella marina)是一类对水生生物有毒有害的赤潮原因种,对海产养殖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本文以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作为实验生物,研究了海洋及其与亚心形四爿(Tetra...
李晓登
关键词:海洋卡盾藻翡翠贻贝致毒效应软组织

相关作者

王朝晖
作品数:166被引量:1,809H指数:28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
研究主题:赤潮 表层沉积物 浮游植物 锥状斯氏藻 甲藻孢囊
刘洁生
作品数:186被引量:1,007H指数:20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
研究主题:赤潮 塔玛亚历山大藻 三角褐指藻 启动子 球形棕囊藻
杨维东
作品数:195被引量:941H指数:20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
研究主题:赤潮 启动子 微藻 塔玛亚历山大藻 三角褐指藻
李宏业
作品数:96被引量:89H指数:6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
研究主题:微藻 启动子 三角褐指藻 基因 基因工程
袁美玲
作品数:12被引量:37H指数:2
供职机构:淄博第四中学
研究主题:海洋卡盾藻 赤潮 大亚湾海域 海洋灾害 有害赤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