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76篇“ 海域赤潮“的相关文章
1984-2023年华南三省(区)近岸海域赤潮时空特征研究
2025年
收集华南三省(区)近岸海域1984—2023年的赤潮发生记录,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分析该海域赤潮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华南三省(区)近岸海域赤潮发生次数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年累计面积波动大;一年四季均有发生,春季是高发季节,高发月份为1—5月,其中4月发生次数最多;多以小型赤潮为主,约92%的赤潮发生在广东近岸海域,主要分布在珠江口、大鹏湾、湛江、大亚湾、汕尾、潮汕等内湾海域;夜光藻为华南三省(区)近岸海域第一优势藻种,主要发生在春、秋、冬三季的大鹏湾海域,发生频次排前四的优势藻种为夜光藻、球形棕囊藻、红色赤潮藻和中肋骨条藻。
仇月萍向昆仑周水华罗军曾丽红赵长进徐博良
关键词:赤潮时空分布特征
基于海洋一号D卫星天津海域赤潮遥感监测特征分析研究
2025年
渤海是我国易发生赤潮海域之一,近年来,赤潮灾害越来越频繁且呈现加重态势。天津市沿岸海域位于渤海湾,是渤海赤潮频繁出现的典型区域,监测渤海赤潮现象的出现、进展和消退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安全至关重要。本文基于海洋一号D(HY-1D)遥感影像数据,比较分析了光谱响应法、波段比值法和赤潮指数法等3种方法。结果表明:基于海洋卫星数据L2A级产品的光谱响应法、波段比值法和赤潮指数法均可用于赤潮水体的遥感监测。
宋丽美张志军吴浩陈香蔡创创王蕊
关键词:赤潮遥感监测
2001—2020年天津近岸海域赤潮特征分析
2024年
文章通过对2001—2020年天津近岸海域发生的赤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近年来天津近岸海域赤潮发生呈现高频次小规模的特征。2012—2020年赤潮年度累计持续天数大体呈增加趋势,这主要是受DIP控制。夏季是赤潮高发期,尤其是6月和8月,单次赤潮过程持续时间较长。天津近岸海域赤潮肇事种主要是夜光藻、中肋骨条藻和尖刺伪菱形藻,这3种藻类在时间上有交替成为肇事种的特征,这主要与它们对水文环境的适应性相关。有毒赤潮主要集中在6—9月暴发,9月暴发的赤潮多为有毒赤潮,天津近岸海域有毒赤潮种多为多环旋沟藻和米氏凯伦藻。
陈曦石海明徐玉山
关键词:天津近岸海域赤潮
广东省海域赤潮灾害的基本特征分析
2024年
文章通过收集《广东省海洋灾害公报》中2013—2022年的赤潮灾害数据,运用统计学方法对近10年广东省海域赤潮灾害时空分布等基本特征进行综合分析,以期为赤潮灾害的预警、防治等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分析结果表明:时间分布上,近10年间广东省海域共发生赤潮95次,年平均9.5次,共发生面积3624.76km2,主要发生时间集中在1-4月,平均每次赤潮持续时间为8.8d;空间分布上,赤潮发生次数最多的主要位于珠三角海域,赤潮面积发生最大的则位于粤西海域。引发赤潮的生物共有26种,其中硅藻门13种、甲藻门10种、定鞭藻门、黄藻门和原生动物门各1种,引发赤潮次数最多的是夜光藻和红色赤潮藻,引发赤潮面积最大的是球形棕囊藻,近年来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曾建军徐伟张露
关键词:赤潮
2022年秦皇岛近岸海域赤潮成因初探被引量:5
2024年
为探究2022年秦皇岛近岸海域赤潮过程的成因,于2022年4—9月进行了水质和赤潮生物调查,利用因子分析和典范对应分析等方法分析了主要环境因子与赤潮生物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2022年秦皇岛近岸海域共发生8次赤潮,累计赤潮面积716.1 km^(2),根据赤潮藻种差异和暴发时间的不同,可分为夜光藻赤潮、硅藻-裸藻(中肋骨条藻、运动异双鞭藻、伪菱形藻属)赤潮和甲藻(锥状斯克里普藻和叉状角藻)赤潮3种主要的赤潮过程。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季节因子的主要作用时间为7—9月,氮磷营养盐因子的主要作用时间为4月和7月。典范对应分析表明,夜光藻喜低温,其赤潮发生时往往伴随有较高浓度的铵氮和活性磷酸盐;中肋骨条藻、运动异双鞭藻和伪菱形藻属对各类环境因子具有广泛的耐受性,但更喜高温和富氮海水;叉状角藻和锥状斯克里普藻在寡磷环境下生存竞争力更强。综合两种方法的结果认为,3种赤潮过程的成因各不相同:充足的饵料藻及适宜的水温是引发和维持夜光藻赤潮的重要因素;适宜的温盐条件和富营养化环境是形成硅藻-裸藻赤潮的主要原因;丰富的营养物质和海水扰动促进了锥状斯克里普藻孢囊的萌发并引发赤潮;而磷限制是锥状斯克里普藻赤潮向叉状角藻赤潮转变并使之得以维持的主要原因。
徐金涛姚远杨雯王众李欣阳谭法启李微微马继成马新
关键词:赤潮典范对应分析
秦皇岛海域赤潮监测系统研究与应用
赤潮是一种常见的海洋灾害,对海洋生态系统构成了巨大的威胁,也对沿海地区的经济和公共健康安全带来了严重影响。秦皇岛海域是我国北方半封闭性内海,本身具有水深较浅、表层流速和潮差较小的特征,使得其潮汐余流作用较弱,与外海的水体...
董磊
关键词:海洋赤潮监测系统营养盐叶绿素
基于多源遥感的河北省近海海域赤潮预警技术研究
赤潮是一种常见的海洋灾害,赤潮的爆发会严重破坏海洋生态平衡,对发生赤潮地区的经济造成极大的影响,有些有毒生物形成的赤潮还会危害人类健康。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河北省海域近年来赤潮灾害发生愈加频繁,自2011年起河北省区...
冯子豪
关键词:赤潮叶绿素A多源遥感
1990—2023年秦皇岛海域赤潮事件特征分析及防治对策
2024年
总结归纳了30多年来秦皇岛海域赤潮事件特征,分析该海域赤潮成因并提出防治对策及建议。1990—2023年,秦皇岛海域共记载赤潮事件79次;赤潮发生时间集中在5月—8月,6月最多;共涉及赤潮生物33种,引发赤潮次数较多的生物有夜光藻、锥状斯克里普藻、抑食金球藻、红色中缢虫、微小原甲藻等;有毒赤潮发生频次及占比整体呈增加态势;赤潮发生热点区域为入海河口、浴场、秦皇岛港等营养盐丰富或水体交换能力较差的区域。秦皇岛海域赤潮防治提出了严格控制陆源污染物入海量、强化港口码头污染防治及大力推进赤潮监测预警能力建设等对策。
张媛娇郑帅鹏刘会欣
关键词:秦皇岛海域赤潮成因
上海近岸海域赤潮特征分析及其对海表温度变化的响应
2024年
本文对1980—2019年上海近岸海域发生的164次赤潮灾害事件进行统计和分析,并采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对40年间上海近岸海域赤潮与海表温度变化之间的关联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上海近岸海域赤潮的发生具有明显的时间和区域特征:20世纪80年代—21世纪10年代,上海近岸海域赤潮发生次数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年均赤潮面积呈波动式减小-增大-减小趋势;赤潮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4—8月,且高发区域主要位于嵊泗列岛附近海域。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具有年代际演变规律,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逐渐被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和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所取代,同时还不断有新的赤潮藻种出现。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上海近岸海域赤潮发生次数与海温异常和海温暖异常天数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区域平均海表温度越高赤潮发生次数越多。本研究通过对上海近岸海域赤潮灾害的多年统计分析,结合赤潮发生与海温增暖的相关性,清晰地描述了该海域赤潮的时空变化特征,为上海赤潮预警预报和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高月鑫郑晓琴管琴乐王关锁
关键词:赤潮上海海域海表温度
基于nFLH的2017—2021年间福建海域赤潮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2024年
赤潮发生时不仅会对海洋水体、海洋生物、渔业等造成严重的危害,还会通过食物链威胁人类的健康。通过MODIS遥感影像进行分析,在SeaDas中利用OCCSW组件计算nFLH进行赤潮监测验证,并对福建省沿海区域2017—2021年间发生的33起赤潮灾害进行综合分析,系统分析了福建沿海赤潮生物种类、时空分布特征和演变规律。结果表明,2017—2021年间赤潮持续时间为173天,影响总面积为307.74平方千米。福建省近五年的时空分布特征总结,可为赤潮监测预警、防灾减灾提供参考。
胡日查王志威姚驰周寒
关键词:赤潮时空分布特征

相关作者

宋金玲
作品数:69被引量:121H指数:6
供职机构: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数学与信息科技学院
研究主题:K-匿名 标识符 视图 水质 信息泄露
李凤华
作品数:25被引量:39H指数:4
供职机构:广西北海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
研究主题:赤潮 海域赤潮 调查及对策 海域生态环境 广西近岸海域
张健
作品数:52被引量:198H指数:8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信息中心
研究主题:海洋生态 滨海湿地 环境因子 环境风险 综合评价
马新
作品数:15被引量:25H指数:4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
研究主题:群落结构 赤潮 近岸 浮游植物 海域赤潮
王金辉
作品数:79被引量:996H指数:18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
研究主题:长江口 赤潮 浮游动物 浮游植物 长江口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