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571篇“ 流动特征“的相关文章
中国出版学跨学科知识流动特征与演化趋势分析(1998-2023)
2025年
通过对1998—2008年与2009—2023年出版学科与其他学科间跨学科知识流动的数理统计分析,发现中国出版学科的知识流动总体呈上升趋势,其吸收和输出能力不断增强。知识输入的亲缘学科从17个增至21个,输出的亲缘学科从9个增至16个,互惠稳定型亲缘学科有9个。出版学科跨学科知识流动呈现集中趋势,主要输入输出学科间一致性强。研究结论启示我国出版学科应深化学科交叉研究,加快知识流动;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提升知识势能;丰富分支学科建设,增加知识总量;推动学科共同体建设,加速知识聚合。
余来辉卢金燕
关键词:出版学科知识流动知识输入
行业特色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以电子通信类高校为例
2025年
文章基于电子通信类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数据,分析了行业特色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流动特征,构建了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影响就业流动的因素。研究发现,行业特色高校毕业生存在就业空间分布不均衡的特征,地区行业发展水平对毕业生就业流动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地区行业平均工资水平和行业集聚效应吸引。基于此,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合理就业流动需多方协同形成合力,研究建议行业特色高校要加强与行业部门之间的联动,促进人才培养结构适应行业需求结构变化;就业吸引力较弱地区要通过提升本地行业发展水平,形成毕业生就业流动和行业发展的正向循环机制。
赵伟焦亚波王俊
关键词:行业特色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
一种考虑单向涡驱动裂流系统流动特征的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考虑单向涡驱动裂流系统流动特征的方法,其中由对波浪具有强反射作用的垂直海岸结构物对入射不规则波浪形成反射,并在结构物上游反射区第一个驻波波长内形成大尺度负涡驱动的裂流系统。所述方法将GPU并行加速的非线性...
季则舟徐杰尤再进王召伟
潜山不同尺度裂缝凝析油气流动特征及界限研究被引量:1
2025年
潜山凝析油气藏是中国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接替领域,受风化剥蚀及构造作用影响,此类储层裂缝高度发育,存在不同尺度的渗流空间,凝析油气在不同尺度渗流空间中流动及赋存状态复杂,准确表征其流动特征及动用界限是此类储层产量准确预测的基础。基于可视化微流控实验开展了高温高压条件下不同尺度裂缝凝析油气流动特征研究,分析了裂缝开度、储层压力以及注采压差对裂缝内油气流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凝析气藏衰竭开发过程中会经历雾状微滴-微滴聚集-缝壁捕集-贴壁蠕动的演化过程。当裂缝开度大于200μm时,凝析油以波形膜状流及离散波状流为主,当裂缝开度为100μm时开始出现活塞流,当裂缝开度为5μm时,出现停滞段塞流,严重影响气体流动。实验与模拟结果表明,目标区块流体有效流动的界限为5μm。同时,明确了储层中裂缝开度和压差对凝析油气流动模式和演化的影响规律,随着压差和开度的增大,凝析油的相态由段塞流转为波浪流,再由波浪流转为混沌流,裂缝内流动状态会逐渐向分散流动转变。建立了临界凝析油饱和度和裂缝开度图版,为海上潜山裂缝型凝析气藏的高效开发提供支持。
苏彦春张利军赵林王志凯谭先红李聪聪王硕亮
关键词:裂缝储层凝析油流动特征
“双碳”背景下我国煤炭资源流动特征及碳排放测算研究被引量:1
2025年
随着碳排放引起的气候变化问题日益凸显,国际社会对碳减排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减碳形势更加严峻。煤炭是我国主要的一次能源,研究煤炭资源碳排放水平,探寻碳减排路径,对于达成“双碳”目标,助力发展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我国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此,首先以多维视角分析煤炭资源的消费现状与流动特征,识别煤炭资源消费的重要省份及关键行业;其次,基于生命周期理论对煤炭资源全生命周期进行阶段划分,进而构建出各阶段碳排放核算模型,通过模型运算分析,定量化估算煤炭资源在不同阶段的CO_(2)排放水平;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加快我国煤炭资源碳减排的几点建议。研究发现,我国煤炭资源全生命周期下的碳排放量主要来自于转换阶段和利用阶段,分别占煤炭资源排放总量的66.93%和22.35%,而开发阶段和运输阶段的排放量相对较少,其中开发阶段排放占比为10.69%,运输阶段排放占比仅为0.03%;2021年我国煤炭资源碳排放总量约为86.31亿t,相较2006年,煤炭资源碳排放总量增长了88.16%,须切实加大我国煤炭转换和利用环节的节能减排力度。
刘虹胡彦勇苗顺芳赵美琳
关键词:煤炭资源流动特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
一种基于数据驱动的堆内流场流动特征和流体激励仿真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数据驱动的堆内流场流动特征和流体激励仿真方法,包括如下:建立结构设计参数和流速分布之间的压力容器下封头流场静态降阶模型;建立预测燃料组件内部流场分布的燃料组件通道降阶模型,燃料组件通道降阶模型的输入包...
姜乃斌闵光云李捷吴文斌马宇王亚辉
有压管道系统中圆形断面到环状断面突缩流场的流动特征
2025年
有压管道系统中因钝体存在而形成的圆形断面到环状断面突缩在管道内会产生显著的能量损失,流动现象是能耗的直接体现。本研究采用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获取了收缩面下游为环状缝隙的突缩流场的可视化结果。结果表明:收缩比直接影响流动现象的变化,收缩面上游无静止涡,流动分离将环状缝隙内流场分为回流区、剪切层和主流区,缝隙收缩点和再附着点出现在环状缝隙流场中。基于数值模拟和试验结果得到本研究模型收缩系数的表达式,缝隙收缩点和再附着点的轴向位置与收缩比强相关,并用指数函数进行表示。
宋晓腾李永业孙西欢马娟娟李飞
光伏覆盖下采煤沉陷水域生态系统结构和能量 流动特征——基于Ecopath模型分析
2025年
基于2023年、2024年的渔业资源调查数据构建采煤沉陷积水区Ecopath模型,比较了不同光伏覆盖面积和时间下采煤沉陷积水区生态系统结构和能量流动特征。新建和高光伏覆盖区由14个功能组组成,低和无光伏覆盖区由15个功能组组成。结果表明:新建、高、低和无光伏覆盖区总能量利用率分别为1.06%、1.31%、1.22%和1.22%,能量利用效率并未达到最适程度。根据生态系统评价指标综合表明:光伏覆盖时间长和面积大的高光伏覆盖区生态系统更加成熟,稳定性更好。
高衍雪陈孝杨陈永春徐燕飞段金铭孙晶玉宋雅慧
关键词:光伏ECOPATH模型
基于手机信令大数据的武汉城市圈日常人口流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025年
【目的】人口流动是各类要素流动的重要载体,从区县尺度探讨武汉城市圈人口流动的微观格局和内在机理,对于推动区域一体化、实现地区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手机信令大数据、高德地图POI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QAP回归模型,分析区县尺度下2020年武汉城市圈日常人口流动的时空特征,系统剖析人口流动网络的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1)从时空特征来看,武汉城市圈在工作日的区县间人口流动比周末更为频繁和活跃。日常人口流动主要集中于同一地级市内部的区县之间,同时也形成多个跨市区县的小规模流动循环;(2)武汉城市圈中东部区县频繁参与跨区域的人口流动和社会互动,对人口流动网络的发展和运作起着核心支撑作用;(3)行政边界对日常人口流动的制约效应最为显著,这与不同区县间在行政管理制度和文化差异上的壁垒密切相关。区县之间人均GDP、教育资源和医疗服务水平的差异是驱动人口流动的关键因素。【结论】各区县应结合自身的经济发展特征和资源禀赋,通过打破行政壁垒、完善教育和医疗基础设施、激发经济活力等措施,优化城市圈资源配置,加快一体化进程,缓解“极化”现象,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
邓慧琳林赛南
关键词:人口流动社会网络分析武汉城市圈
湘西州旅游服务从业者流动特征研究
2025年
旅游服务业是湘西州的民生行业,伴随着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相关人才的供求矛盾逐渐显现。本文基于田野调查的数据,实证分析归纳出湘西州旅游服务从业者的流动模式。研究发现,从业者视角的流动特征有:职业经理人“渠道性外聘为主-自主培养为辅”流动模式、小微业主“政府扶持-自主成长-抱团发展”流动模式、基层的员工与管理者“乱中有序”流动模式。企业地区劳动力聚散的流动特征有:以大中型企业员工偏向中心流动、小微企业员工偏向外围流动特征的企业吸引力冷热点模式;湘西州内以永顺县-凤凰县导游聚集、吉首市酒店人聚集为特征的地区聚散模式。
李德顺

相关作者

许晶禹
作品数:110被引量:185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研究主题:压降 导流片 油水分离 流型 油气水
李鹏
作品数:112被引量:41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
研究主题:流场 高超声速 热化学 飞行器表面 面板
丁明松
作品数:175被引量:164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
研究主题:高超声速 流场 数值模拟 飞行器 高超声速飞行器
江涛
作品数:205被引量:233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
研究主题:高超声速 数值模拟 流场 高超声速飞行器 热化学
朱维耀
作品数:388被引量:1,761H指数:20
供职机构:北京科技大学
研究主题:数学模型 页岩气 渗流 页岩 微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