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53篇“ 河西走廊中部“的相关文章
- 纤毛虫原生动物对戈壁土壤团聚体变化的生态响应——以河西走廊中部为例被引量:2
- 2024年
- 选择河西走廊中部戈壁土壤样品并进行过筛处理,旨在探究荒漠生态系统中土壤纤毛虫原生动物蕴藏量以及不同粒级土壤团聚体和纤毛虫种类/类群与丰度间的相关关系,同时分析比较完全培养计数法与Foissner计数法统计原生动物的效率,探讨纤毛虫原生动物在不同土壤粒径中的分布和演替规律。结果表明:①完全培养计数法获取的纤毛虫总丰度为Foissner计数法的16.5倍,培养第10天纤毛虫总类群数为Foissner计数法的2倍;②不同粒级土壤团聚体中纤毛虫总丰度随着土壤粒径的减小而增大,100目土样纤毛虫丰度是原位土样的3.4倍,原位和10目土样获得的纤毛虫总种类/类群数均高于颗粒和100目土样;③土壤pH和水分扰动是导致纤毛虫丰度变化的主导因素;④在“非淹没培养皿法”过程中,土壤纤毛虫群落呈现“低等-高等-低等”的演替规律。土壤团聚体作为土壤最重要的结构体,对维持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和酶活性有着重要的作用,建议今后对荒漠生境土壤进行纤毛虫分类学研究时,针对不同类群或目标种尝试进行土壤样品的过筛处理或复检日期的匹配化选择。完全培养计数法不仅能够记录“非淹没培养皿法”实验过程中各种类/类群的数量和丰度,还可追踪土壤纤毛虫群落演替,得出物种蕴藏量的“理论丰度峰值”,同时分析各种类/类群与理化因子间的相关关系,为抑纤毛虫作用“Ciliatostasis”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 陈凌云孙雪申啸天刘继亮金丽琼杜海峰
- 关键词:土壤纤毛虫土壤团聚体戈壁
- 河西走廊中部黄土-古土壤序列记录的释光测年及晚第四纪季风变化研究
- 晏忠凤
- 河西走廊中部连续两次强对流天气对比分析
- 2023年
-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卫星云图、雷达图及Ecmwf_thin数值模式,对2021年6月6日和8日河西走廊中部连续出现的两次强对流天气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强对流天气属于不同类型。卫星和雷达在强对流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预警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虽然欧洲中心数值预报对大尺度环流形势的预报能力较强,但对中尺度辐合中心的预报和物理量的预报能力不足,导致对强对流预报的效果不佳。因此,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还需进行更多的个例总结,以提高强对流天气的预报能力。
- 安婷婷王伏村崔宇闫昕旸牛丽娟
- 关键词:河西走廊中部强对流中尺度
- 河西走廊中部一次区域性极端高温天气分析
- 2023年
-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对2022年7月6日河西走廊中部出现的一次区域性极端高温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影响系统及天气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盛夏季节,100 hPa南亚高压的发展增强,为河西地区极端高温天气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气候条件和大尺度环流条件;(2)南亚高压和大陆性高压是造成此次极端高温天气的2个主要影响系统,高原暖脊(暖中心)和地面热低压是2个相对浅薄的近地层影响系统;(3)南亚高压和大陆性高压相互叠加,由其引起的下沉增温和晴空辐射增温是造成此次极端高温天气的直接原因。
- 安婷婷崔宇
- 关键词:极端高温热低压
- 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冷凉区青稞新品种引种研究
- 2023年
- 为筛选适宜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冷凉区种植的优质高产青稞品种,从甘肃省内外引进5个近年来选育的青稞新品种,对其主要农艺性状、产量、籽粒品质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陇青1号在相同水肥条件下未发生倒伏,抗倒伏能力强,克服了多棱青稞抗倒性差、不利于轻简化、机械化收获的难题;陇青1号产量为7 605.71 kg/hm^(2),较当地农家青稞增产29.2%,产量位居参试品种第1位,适宜在甘肃省河西中部区冷凉区及同类型高海拔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
- 杨万年包奇军赵锋柳小宁张华瑜王正凤牛小霞潘永东
- 关键词:青稞
- 基于岭回归的河西走廊中部日光温室低温预测模型被引量:5
- 2023年
- 为了构建基于气象要素的甘肃省甘州区日光温室低温预测模型,探索应用了岭回归分析的方法。在合理选取预测因子的基础上,对预测因子之间存在的多重共线性进行诊断,为了克服预测因子共线性对模型稳定性的影响,选择岭回归分析的方法进行共线性的处理和模型构建,应用模型的预测值与实测值对模型的精度进行检验。结果表明:选取的预测因子之间存在共线性问题,通过岭回归分析建立的日光低温预测模型可以克服预测因子间由于共线性问题对模型参数造成的影响,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的绝对误差(≤3℃)的准确率为98.4%,决定系数(R2)为0.8543和均方根误差(RMSE)为0.7849℃,模型精度较好。基于岭回归分析法建立的日光温室低温预测模型能够对当地日光温室低温进行合理而有效的预测。
- 白青华殷雪莲王静张洁褚超李学军
- 关键词:日光温室岭回归
- 2012-2015年河西走廊中部绿洲农田生态系统水热碳通量观测数据集被引量:1
- 2023年
- 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间水分、热量和二氧化碳交换过程是陆地表层物质与能量交换的核心内容。涡动相关系统已成为当前测算陆地生态系统水热碳交换过程的首选方法之一。本数据集是中国通量观测研究联盟(ChinaFLUX)临泽内陆河流域研究站点河西走廊中部绿洲农田生态系统2012–2015年的水分、热量和二氧化碳通量,以及辅助微气象观测数据集。本数据集为深刻理解干旱区绿洲农田生态系统水分传输、能量交换、碳循环过程及其植物与环境调控机理提供了关键基础数据,对深入认识干旱区绿洲水文循环、生态–水文相互作用和气候变化中的碳水热耦合机制等具有重要科学价值。本数据集也可为干旱区绿洲水土资源管理、绿洲稳定与可持续发展、绿洲生态保护等干旱区所亟待解决的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脆弱等现实问题提供科学数据支撑。
- 吉喜斌赵文智金博文赵丽雯赵文玥杜泽玉陈智张雷明
- 关键词:感热通量潜热通量干旱区
- 河西走廊中部荒漠收获蚁(Messor desertus)蚁穴对秋季地表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被引量:2
- 2023年
- 收获蚁蚁穴是荒漠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微生境,它的存在会改变植被和土壤环境,从而影响动植物的分布。本研究以戈壁荒漠收获蚁(Messor desertus)蚁穴为研究对象,利用陷阱法调查秋季蚁穴边缘及毗邻裸地微生境蜘蛛、甲虫、蚂蚁、螨类和跳虫5种典型地表节肢动物类群的种类组成及数量,结合植被和土壤环境要素变化确定荒漠收获蚁活动及其塑造的蚁穴对5种地表节肢动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秋季蚁穴地表节肢动物的活动密度、类群数和多样性指数均显著高于毗邻裸地微生境,分别是裸地的2.9倍、2.5倍和4.5倍;蚁穴微生境蛛形纲、蜱螨目和弹尾目的群落组成与毗邻裸地明显不同,蚁穴显著提高了蛛形纲和弹尾目的活动密度和类群数,蚁穴微生境蛛形纲的活动密度与弹尾目的活动密度呈显著正相关;pRDA排序结果表明,土壤电导率及土壤黏粒、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是影响蚁穴和裸地微生境地表节肢动物分布的主要土壤因子。荒漠收获蚁蚁穴通过富集资源和改善土壤环境强烈影响秋季蛛形纲、蜱螨目螨类和弹尾目等地表节肢动物的聚集,而阎甲科和粪金龟科等鞘翅目和蚁科的活动对蚁穴存在的响应不敏感。
- 冯怡琳王永珍林永一刘继亮方静刘任涛赵文智
- 关键词:蚁穴
- 河西走廊中部光能资源变化对玉米制种业的影响被引量:1
- 2022年
- 基于河西走廊中部1981—2020年玉米生长季逐日日照时数以及同期玉米发育期、播种面积和产量资料,采用回归、Mann-Kendall检验和距平法分析玉米生长季光能资源变化特征及其对制种玉米生长发育和制种规模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1981—2020年河西走廊中部春玉米生长季内光能资源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均在前20年随时间呈上升趋势,后20年呈下降趋势。20世纪80年代年太阳总辐射为负距平,90年代为正距平,21世纪以来波动较大,但多以负距平为主。生长季4—6月日照时数呈上升趋势,7—9月呈下降趋势。春玉米播种期略有提前,成熟期推后速率为1.49 d/10 a,全生育期延长。玉米全生育期生长日数与同期日照时数均呈增加趋势,气候倾向率分别为2.87 d/10 a和9.61 h/10 a,两者存在显著正相关。近40年河西走廊中部玉米制种面积和规模明显增加,种植面积递增率为0.23×10^(4) hm^(2)/a,近10年年平均播种面积为8.93×10^(4) hm^(2),现有规范化玉米制种企业近70家,杂交品种900多个。光能资源等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导致河西中部玉米生长发育的变化,从而对制种生产的管理措施和农事活动产生一定影响,在玉米制种过程中尤其要关注气候变化,做到趋利避害,促进河西玉米制种业健康持续发展。
- 褚超殷雪莲万巧锐狄增文雷俊
- 关键词:光能资源春玉米生长发育制种河西走廊中部
- 河西走廊中部戈壁地表甲虫群落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5
- 2022年
- 地表甲虫是戈壁主要的地表昆虫类群,但我们对其种属组成和活动节律的认识还很有限。2018–2020年1–12月我们利用陷阱法对河西走廊中部典型砾质戈壁地表甲虫种类及数量进行了连续观测,并测定了该区降水和温度。本文研究发现:(1)戈壁地表甲虫由步甲科、叶甲科、象甲科、粪金龟科和拟步甲科5科21种组成,阿小鳖甲(Microdera kraatzi alashanica)、戈壁琵甲(Blaps gobiensis)和波笨粪金龟(Lethrus potanini)是优势地表甲虫种;(2)戈壁地表甲虫活动节律存在明显年季变异,地表甲虫的活动期在3–10月,地表甲虫活动密度的最大值出现在4–7月,而物种丰富度的最大值均在5月出现;(3)降水增多的2019年地表甲虫的活动密度明显增加,且2019年地表甲虫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2018年;(4)地表甲虫的取食类型和个体大小影响它们的活动节律,降水增多的年份提高了植食性的象甲科和部分拟步甲科的活动密度,而一些拟步甲科的活动密度对降水的响应存在一定的滞后性;(5)降水和温度变化强烈影响地表甲虫活动节律,地表甲虫的个体数和物种数与月降水量和月平均温度呈显著的二次曲线和指数关系,植食性和捕食性甲虫对降水及温度变化响应较腐食性甲虫敏感,大甲虫对降水变化的响应较中甲虫和小甲虫敏感。总之,降水及温度变化影响了戈壁地表甲虫的活动节律,而不同地表甲虫种对二者的响应因其生理生态特征不同而异,从而影响了地表甲虫群落动态变化规律。
- 林永一王永珍冯怡琳赵文智高俊伟刘继亮
- 关键词:河西走廊中部戈壁地表甲虫群落动态功能性状
相关作者
- 白虎志

- 作品数:86被引量:2,387H指数:27
- 供职机构:甘肃省气象局
- 研究主题:气候特征 青藏高原 气候变化 干旱 小波分析
- 刘洪兰

- 作品数:14被引量:120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
- 研究主题:水资源 春季降水 河西走廊中部 气候变化 BP神经网络
- 万吉锋

- 作品数:17被引量:1H指数:1
- 供职机构:高台县林业技术推广站
- 研究主题:红地球葡萄 滴灌 干旱沙地 河西走廊中部 干旱荒漠
- 殷雪莲

- 作品数:8被引量:53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
- 研究主题:河西走廊中部 个例 强降水天气 强降水 春季低温阴雨
- 郭萍萍

- 作品数:3被引量:17H指数:1
-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
- 研究主题:河西走廊中部 特强沙尘暴 冷空气 气压梯度 沙尘暴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