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214篇“ 水文地球化学“的相关文章
水文地球化学
水文地球化学是研究地表水及地下水之化学性质的科学。本书内容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水溶液的物理化学基础与地下水的化学成分,是水文地球化学的研究基础,第二部分介绍地下水中元素迁移和沉淀的影响因素及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机理...
李学礼
关键词:地球化学
水文地球化学
本书介绍了地下水圈中不同成因类型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作用、地下水化学成分形成过程中水-岩相作用的热力学模型等。
周福俊等编著
水文地球化学
李学礼编著
关键词:水文地球化学
水文地球化学
李学礼编
关键词:水文地质地球化学
冀中坳陷高阳地热田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地热成因的约束
2025年
【研究目的】高阳地热田赋存丰富的中低温地热资源,地热流体水文地球化学研究是认识深部地热水循环过程、揭示地热系统成因机制的有效手段。【研究方法】通过对高阳地热田地热水样品的水化学及同位素数据的分析,研究深部地热水的形成与演化过程。【研究结果】碳酸盐岩热储水化学类型为Cl–Na型,砂岩热储水化学类型为HCO_(3)·Cl–Na和Cl·HCO_(3)–Na型,地热水中的离子组分主要受盐岩、碳酸盐岩的溶解以及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控制。地热水接受太行山和燕山山区大气降水补给,补给高程在759.12~1092.33 m。雾迷山组热储温度为102~154℃,热循环深度为2524~4020 m;馆陶组热储温度为61~84℃,热循环深度为1357~2024 m。【结论】高阳地热田雾迷山组热储水样γNa^(+)/γCl^(–)小于馆陶组热储,γSO_(4)^(2–)/γCl^(–)和γCl^(–)/(γHCO_(3)^(–)+CO_(3)^(2–))大于馆陶组热储,说明雾迷山组热储相比于馆陶组热储变质程度更高,封闭性更好,地热水循环速度更缓慢,盐化程度更高。深部热储的热量一部分通过热水沿断裂通道以热对流的方式向上传递,另一部分通过岩石以热传导的方式向上传递,形成对流−传导型地热系统。
赵子锐张薇王贵玲王贵玲张汉雄邢林啸
关键词:水文地球化学氢氧同位素热储温度
济南市起步区浅层地下水碘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
2025年
分析研究了济南市起步区66件浅层地下水样品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发现研究区浅层地下水中I~-含量与Na^(+)、Cl^(-)、HCO_(3)^(-)、TDS呈现出较明显的相关性。认为细的颗粒级配、较高的地下水水位、浅层富含有机质的湖相沉积地层中碘的活化、释放等地质条件,在强烈的蒸发气候条件下,经溶滤作用、蒸发浓缩作用、离子交换作用,导致研究区出现高碘地下水。研究区地下水中碘的富集主要有两种机制:浅层地下水的蒸发浓缩作用和还原环境中富含有机质的沉积物中的碘活化、释放,以埋藏-溶解型原生条件为主。
袁超
关键词:浅层地下水碘离子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贝叶斯突水水源判别与反向水文地球化学模拟的含水层水力分析
2025年
为探究杨柳煤矿主要突水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文章根据杨柳煤矿松散层第4含水层(简称“四含”或“Ⅰ”含水层)、二叠系煤系砂岩裂隙含水层(简称“煤系”或“Ⅱ”含水层)和石炭系太原组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简称“太灰”或“Ⅲ”含水层)的地下水化学数据建立贝叶斯突水水源判别模型,并结合地质与构造条件,对3个突水含水层之间的补给关系、径流路径以及径流路径中的水-岩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杨柳煤矿大部分区域不同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较弱,在矿井西北部四含与煤系、煤系与太灰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水力联系;四含水通过西风井附近煤系砂岩露头向煤系补给,煤系水通过DF25、DF10断层向太灰补给,太灰水通过GF383断层向煤系补给。误判水样的反向水文地球化学模拟结果定量验证了离子比例分析揭示的径流路径中的水-岩作用,进一步证明了含水层之间的补给关系。该研究成果为快速判断矿区不同含水层之间的补给关系提供了技术参考。
郑剑陈陆望张杰张苗郑忻胡永胜
关键词:水力联系水-岩作用杨柳煤矿
玛纳斯河流域河水-地下水转化驱动下的水文地球化学空间演化
2025年
河水-地下水的相互转换影响着水化学的成分组成及演化规律,进而影响着水生态环境,因此了解其水化学成分的来源及演化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以中国典型干旱区玛纳斯河流域为研究区,运用水化学图解、离子比例系数分析和反向水文地球化学演化等方法,对该流域不同地貌的河水-地下水水化学特征、主要离子组分来源和演化规律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随地貌和河水-地下水转化关系的变化,河水和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主要从HCO_(3)·SO_(4)-Ca型逐渐演化为Cl-Na型,水化学变化的自然驱动因素由水岩作用变为蒸发浓缩;在脱节段,水体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_(3)·SO_(4)-Ca型,主要受到溶滤作用;在河水—地下水交换段上游,主要为SO_(4)·Cl-Na型,主要发生溶滤和混合作用;交互段下游水化学类型主要为Cl-Na型,主要受蒸发作用影响;反向演化结果进一步定量分析了研究区水岩作用的影响,沿地下水流方向,发生了钠长石和钙长石的沉淀,白云石、石膏、Ca-蒙脱石和岩盐的溶解,以及Na-Mg、Ca-Mg的正向阳离子交换。研究结果可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水环境保护和可持续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马文静王文科侯昕悦季德帅马稚桐
关键词:水化学特征玛纳斯河流域
琼西南九所地热田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2025年
海南岛地热资源丰富,以往的地热勘查大多停留在生产层面,而对地热水化学成分的来源、水-岩作用、多方法评价热储温度和地热田成因机制等未深入研究。基于前人资料的深入分析,可以加深对成因机制的认识,为地热田开发提供参考。利用离子的比值及相关性、Piper图、F−浓度分布图、硅-焓图解与SiO_(2)混合模型和硅-焓方程法,探讨了九所地热田热水化学组分的来源、阳离子交换、F^(−)成因、热储温度和循环深度,提出了成因概念模型。结果显示:热水化学类型为SO_(4)·HCO_(3)-Na型;SO_(4)^(2-)主要源于安山岩、流纹岩区硫化物氧化;含F矿物溶解、离子交换是F−浓度的控制因素;热储温度99~169℃,冷水混合比例80%~93%,冷、热水混合前蒸汽损失的质量分数约10%;循环深度1.8~3.8 km。概念模型揭示:热水沿构造运移,从花岗岩区流向安山岩、流纹岩区,同时汲取热能,发生矿物溶滤和离子交换,导致F^(−)、SO_(4)^(2−)等组分浓度改变,引起水化学类型演化,在水力差和浮力差双重驱动下上升,于地下浅部与孔隙冷水混合存储于沉积盖层之下形成地热田。关于琼西南地热田的热源是否存在幔源热的问题目前没有充分证据,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周艺颖欧阳正平徐子东王文梅杨勇昌王江思黄泽佼马荣林梁海艳林毅
关键词:离子交换热储温度
库车坳陷库车组地下水铀成矿水文地球化学初步研究
2025年
铀矿资源作为重要的战略和能源资源,在国防和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对库车坳陷地质构造、地层与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基础上,据库车组地下水水化学成分,利用PHREEQC模拟软件对地下水中铀存在形式,铀沉淀饱和指数及溶解沉淀条件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库车组地下水铀存在形式有UO_(2)(CO_(3))_(3)^(4-)和UO_(2)(CO_(3))_(2)^(2-)等,主要为UO_(2)(CO_(3))_(3)^(4-);铀沉淀饱和指数随地下水Eh值的升高而降低,随U浓度的升高而升高;沥青铀矿溶解沉淀边界值随地下水U浓度的升高而上升,随Eh值升高而升高;库车组水样出露点处不会产生沥青铀矿沉淀。
张素强刘金辉孙占学郭强任满船王强强肖菁曹俊李书海
关键词:铀成矿水文地球化学

相关作者

孙占学
作品数:414被引量:1,906H指数:25
供职机构:东华理工大学水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研究主题:铀 铀矿床 铀矿石 水文地球化学 铀矿
刘金辉
作品数:219被引量:782H指数:16
供职机构:东华理工大学水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研究主题:铀 地浸采铀 铀矿石 砂岩型铀矿 铀矿床
史维浚
作品数:121被引量:522H指数:15
供职机构:东华理工大学
研究主题:铀 水文地球化学 铀矿床 地浸 地浸采铀
高柏
作品数:225被引量:1,024H指数:17
供职机构:东华理工大学水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研究主题:地下水 铀 水文地球化学 健康风险评价 放射性核素
周晓成
作品数:92被引量:407H指数:15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研究主题:土壤气 地震 温泉 地球化学特征 地球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