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732篇“ 氮肥利用效率“的相关文章
- 大豆种植中土壤肥力管理与氮肥利用效率的优化策略研究
- 2025年
- 本文深入探讨大豆种植中土壤肥力管理与氮肥利用效率的优化策略。文章阐述优化土壤肥力对提升大豆产量与品质、促进根系发育、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及增强逆境适应性的重要性。分析传统土壤肥力管理面临的挑战,如土壤退化、养分失衡、氮肥利用效率低下等。提出实施精准施肥、改良土壤结构、推广生态农业模式及建立科学土壤肥力评估体系等具体措施,以实现大豆种植的高效可持续发展。
- 王娟孙启花高歌
- 关键词:大豆种植氮肥利用效率土壤结构
- 有机肥部分替代氮肥对小麦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 2025年
- 江苏省如皋市地处长江中下游,该区域土壤以薄层高沙土为主,有机质含量偏低,农民习惯施肥量较大,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鉴于此,依托如皋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小麦大田定位试验,开展了不同有机肥替代部分氮肥小区试验,研究其对小麦经济性状、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不同有机肥替代部分氮肥均能提高小麦的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其中施用牛粪有机肥替代部分氮肥处理增幅最大。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施用牛粪有机肥替代20%氮肥处理(施氮量减少16.7%),籽粒产量增加2.7%,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提高24.9%、23.3%,均优于其他2种有机肥。与优化施肥处理相比,施用牛粪有机肥替代20%氮肥处理(施氮总量相同),籽粒产量提高1.9%,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提高2.8%、1.9%,也均优于其他2种有机肥。由此可见,牛粪有机肥部分替代氮肥可协同实现小麦高产和氮肥高效利用。
- 沙丰韩春龙马赞宇贾海飞刘田
- 关键词:小麦有机肥氮肥利用效率
- 不同施肥方式与施肥量对水稻产量及其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 2025年
- 【目的】探究人工撒施和侧深施肥下不同施氮水平对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方法】以徽两优898为试供品种,于2022年在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郭河镇开展田间试验。试验共设4个处理,分别为LN1(人工撒施常规施氮)、LN2(人工撒施+减氮15%)、MN1(侧深施常规施氮)和MN2(侧深施+减氮15%)。【结果】侧深施肥处理下产量和氮肥吸收利用率分别比人工撒施提高了8.04%~17.78%和23.0%~29.4%;其中,侧深施肥处理下两个处理产量间差异不显著,而MN2处理的氮肥吸收利用率显著高于MN1。【结论】侧深施肥显著提高了水稻产量和施肥的精准度,更好地为该项技术推广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建议在实际生产中可采取减氮15%的措施以提高氮肥利用效率。
- 张琪张乐季雅岚周永进许有尊李忠吴红淼吴文革
- 关键词:水稻产量侧深施肥氮肥利用效率
- 施肥对山西两个主推马铃薯品种产量、品质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 2025年
- 适宜施氮量是实现马铃薯高产、高效、优质和生态环境友好的关键。采用裂区设计在山西省岚县研究不同马铃薯品种的适宜施氮量。试验主区为马铃薯品种晋薯16号和青薯9号,副区为5个施肥处理,分别为T1:NE-N(不施氮)、T2:M(单施商品有机肥)、T3:NE(N180kg/hm^(2))、T4:NE+M(N180kg/hm^(2)+商品有机肥)、T5:NE*(N 270 kg/hm^(2))。其中,NE代表养分专家推荐量,氮磷钾肥料用量分别为N 180 kg/hm^(2)、P_(2)O_(5)90 kg/hm^(2)、K_(2)O 90 kg/hm^(2),NE*为NE基础上增施N 90 kg/hm^(2)。试验结果显示:1)品种和施肥两因素均极显著影响马铃薯吸氮量、块茎总产、商品薯产量及商品率。平均吸氮量和块茎总产表现为晋薯16号<青薯9号,而商品薯产量和商品率表现为晋薯16号>青薯9号,晋薯16号的T3处理和青薯9号的T4处理分别获得最高商品薯产量;2)品种和施肥均显著影响产品品质,青薯9号的平均块茎干物质含量、比重、粗蛋白含量及硝酸盐含量均高于晋薯16号,而平均维生素C含量低于晋薯16号;3)T3处理获得最高的肥料利用率,晋薯16号和青薯9号分别为41.7%、43.3%。晋薯16号的产投比高于青薯9号。根据产量、品种、肥料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的综合评价得出:晋薯16号的适宜氮用量为N 180 kg/hm^(2),青薯9号的适宜氮用量为N 227 kg/hm^(2)。该研究对于山西省马铃薯的施肥管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李娟娟赵萍萍赵慧王宏庭于志勇冯悦晨白光洁
- 关键词:马铃薯氮肥商品有机肥氮肥利用效率
- 基于^(15)N示踪技术的甘蔗不同季节播种对氮肥利用效率影响研究
- 2025年
- 为促进甘蔗(Saccharum spp.)氮肥高效利用,以甘蔗品种桂糖42号为材料,采用田间微区^(15)N示踪技术分析秋季(8月20日)、春季(2月20日)和夏季(5月20日)播种甘蔗的氮肥利用效率及去向。结果表明,3个播期新植蔗吸收的N有21.56%~33.93%来自当季施用的氮肥,氮肥利用率、残留率和损失率分别为16.84%~21.50%、42.71%~47.45%和31.05%~39.43%;宿根蔗吸收的N来自上季施用氮肥的比率为6.65%~9.16%,上季氮肥在宿根季的利用率、残留率和损失率分别为4.15%~6.58%、30.25%~31.26%和8.31%~9.61%。3个播期两季甘蔗氮肥残留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大幅递减,但0~40 cm土层残留以夏季播种较多,40~60 cm土层残留以秋季播种较多。秋季播种两季蔗茎干物质积累量为59693.69 kg·hm^(-2),较春季、夏季播种增加2.74%和34.43%;夏季播种两季甘蔗的氮肥利用率为28.08%,较秋季、春季播种提高4.63和6.58个百分点;春季播种两季甘蔗的氮肥损失率为47.85%,较秋季、夏季播种增加1.54和7.19个百分点。可见,甘蔗秋季播种产量较高,夏季播种氮肥吸收较多、损失较少,但夏季播种新植蔗吸收的大量氮肥未能转化为增产效应。本研究结果可为优化广西甘蔗氮肥施用提供科学依据。
- 韦剑锋韦冬萍胡桂娟罗小芬吴炫柯胡文莉黄锴霖马纪
- 关键词:甘蔗氮肥利用氮素残留
- 氮肥运筹对优质杂交稻华浙优210产量、氮肥利用效率以及品质的影响
- 2025年
- 研究不同氮肥运筹对优质杂交稻华浙优210产量、氮肥利用效率以及稻米品质的影响,以期明确其最佳的基、蘖、穗肥的施用比例。2022年在衢州市柯城区开展大田试验,以优质杂交稻华浙优210为材料,在总施氮量180 kg·hm^(-2)的基础上,按基肥∶蘖肥∶穗肥施用比例设置3种施肥方案,并以不施用氮肥为对照(CK),研究不同氮肥运筹对水稻产量、氮肥利用效率以及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运筹对水稻产量、氮肥利用效率以及稻米品质均有显著影响。不同施氮处理间,产量与氮肥利用效率均以N2与N3处理最高。就品质而言,N2处理的糙米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垩白粒率、垩白度以及稻米蛋白质含量均表现为N3最高,N1与N2次之,CK最低;胶稠度则表现为CK最高,N1与N2次之,N3最低。综合考虑产量、氮肥利用效率与稻米品质,N2处理是优质杂交稻华浙优210较为理想的氮肥运筹方式。
- 李荣会王丹英褚光
- 关键词:优质稻氮肥运筹
-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冬小麦农田温室气体排放与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 2025年
- 为探求冬小麦农田减排优产高效的施肥模式,以冬小麦(小偃22)为研究对象,设置不施肥(KB),常规施肥(NP),有机肥等氮替代25%(25%OF)、50%(50%OF)、75%(75%OF)、100%(100%OF)无机肥共6个处理,探究不同有机无机肥配施比例对冬小麦农田温室气体排放、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个冬小麦生长期,各施肥处理中75%OF和25%OF处理CO_(2)平均累积排放量最低,分别比NP减少7.62%和15.31%,CO_(2)排放通量具有夏季升高、冬季降低的特征。NP处理CH_(4)累积吸收量最高,100%OF处理CH_(4)累积吸收量最低,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随着有机肥配施比例的增加对CH_(4)的吸收呈减少趋势。75%OF和100%OF处理N_(2)O累积排放量最低,两年平均累积排放量分别比NP减少92.94%和159.47%。75%OF处理全球综合增温潜势(GWP)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均为最低,分别比NP降低27.19%和41.38%。与NP相比,50%OF和75%OF处理冬小麦产量在2018-2020年分别增加15.78%~17.73%和18.64%~23.07%。与NP相比,75%OF处理显著提高了冬小麦氮素吸收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综合考虑生态因素和经济因素,以有机肥等氮替代75%无机肥是西北地区既能实现温室气体减排又能保证冬小麦优产高效的较优施肥模式。
- 马朋辉宋常吉宋静茹陈伟伟杨健方鸣远吴玉磊胡亚瑾
- 关键词:冬小麦农田温室气体氮肥利用效率有机无机肥配施
- 不同类型尿素及施用方式对滴灌冬小麦产量形成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 2025年
- 【目的】探究不同尿素及施用方式对滴灌冬小麦光合特性、干物质生产、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方法】于2021~2022年在大田滴灌条件下,设置不施尿素(F_(0))、普通尿素(F_(1))、腐殖酸尿素(F_(2))、控释尿素一次基施(F_(3))、控释尿素分次施用(F_(4))共5个处理,研究不同处理滴灌冬小麦产量形成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变化规律。【结果】F_(4)处理的冬小麦叶片SPAD值在各测定期均表现为最高,且在拔节期、开花期和灌浆期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亦均高于其它处理,其细胞间CO_(2)浓度则最低。各处理在开花期和灌浆期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均呈F_(4)>F_(2)>F_(3)>F_(1)>F_(0)的变化规律。不同处理滴灌产量以F_(4)处理最高,为9210.95 kg/hm^(2),分别较F_(0)、F_(1)、F_(2)、F_(3)处理产量提高了21.64%、12.52%、8.12%和6.52%;F_(4)处理下冬小麦的氮肥农学利用率(7.28 kg/kg)、氮肥偏生产力(40.93 kg/kg)均最大。【结论】控释尿素分次施用F_(4)处理冬小麦叶片各项光合指标表现较好,籽粒产量较高。
- 李杰徐其江张永强徐其江吕晓庆张永强徐文修吕晓庆
- 关键词:尿素冬小麦光合特性氮肥利用效率
- 优质广适杂交籼稻华浙优210氮肥利用效率、产量和品质对播期的响应
- 2025年
- 为探究播期对杂交籼稻新组合华浙优210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置5月15日(T1)、5月20日(T2)、5月25日(T3)、5月30日(T4)4个播期处理,测定不同处理下水稻生育期、氮素利用效率、产量和品质。结果表明,随播期的推迟,华浙优210的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T2处理下产量最高,达到10.1 t/hm^(2),较T1处理、T3处理和T4处理分别增产6.3%、9.8%和17.4%。与T4处理相比,T2处理植株总吸氮量、籽粒吸氮量和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提高8.9%、8.9%和17.7%,每穗粒数、总颖花量、结实率、千粒重分别增加9.6%、6.5%、8.0%和2.3%。随播期的推迟,除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和胶稠度外,T2、T4处理间糙米率、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存在显著差异。与T4处理相比,T2处理的糙米率和整精米率分别提高5.2%和7.4%,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分别降低49.8%和58.9%,胶稠度增加4.2%。植株总吸氮量和籽粒吸氮量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除有效穗数外)以及糙米率和整精米率均呈显著正相关,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呈显著负相关。综上,为充分发挥品种产量和品质潜力,华浙优210在衢州地区的适宜播期为5月20日。
- 李韵李诚永王晓敏褚光丁丽华王亚茹徐南昌王宏航
- 关键词:优质稻播期氮肥利用效率
- 施氮量对冬包蛋小麦干物质积累、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 2025年
- 为明确施氮对北疆冬包蛋小麦产量形成及氮素利用的调节作用,以冬小麦品种新冬18号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田间设置0 kg·hm^(-2)(N_(0))、75 kg·hm^(-2)(N_(1))、150 kg·hm^(-2)(N_(2))、225 kg·hm^(-2)(N_(3))和300 kg·hm^(-2)(N_(4))5个施氮水平,分析了施氮量对冬包蛋小麦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植株氮素积累、氮肥吸收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氮肥可增加小麦叶面积指数、总光合势、干物质积累量和干物质快速积累持续天数,其中N_(3)和N_(4)处理最大叶面积指数(4.57~4.76和4.58~4.79)、总光合势(181.50~206.43和185.09~208.13 m^(2)·d·m^(-2))、最大干物质积累量(19903.28~21821.78和20519.38~22249.95 kg·hm^(-2))和干物质快速积累持续天数(26.2d~27.3和26.6~27.3 d)均显著高于其余处理,且N_(3)、N_(4)处理间无显著差异。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花前氮素转运量和成熟期籽粒氮素积累量增加,且均表现为叶>茎鞘>穗;土壤氮贡献率、氮肥利用效率、氮肥吸收效率以及氮素收获指数均随施氮量增加呈下降趋势,氮肥利用率和氮肥农学效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均以N_(3)处理最大(60.52%~65.64%和6.35~12.48 kg·kg-1);N_(3)处理籽粒产量最高,较N_(0)处理增加21.27%~40.51%。在本试验条件下,北疆冬包蛋小麦高产的适宜施氮量为225 kg·hm^(-2)(拔节期150 kg·hm^(-2)+孕穗期75 kg·hm^(-2))。
- 邢俊刚谢小清李胜楠薛丽华章建新蒋鹏程杨浩刘斌
- 关键词:施氮量冬小麦干物质积累氮素利用
相关作者
- 杨建昌

- 作品数:365被引量:8,454H指数:59
- 供职机构:扬州大学农学院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
- 研究主题:水稻 结实期 籽粒灌浆 稻米品质 生理机制
- 傅向东

- 作品数:50被引量:176H指数:9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 研究主题:基因 水稻 氮肥利用效率 植物 粒重
- 王丹英

- 作品数:184被引量:1,822H指数:25
-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稻研究所
- 研究主题:水稻 稻田 氮肥 根系 根际
- 吴昆

- 作品数:29被引量:15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 研究主题:基因 水稻 氮肥利用效率 粒重 光合作用效率
- 刘学英

- 作品数:13被引量:26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 研究主题:氮肥利用效率 基因 水稻 稻穗 可持续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