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93篇“ 氮素转移“的相关文章
燕麦–绿豆间作效应及氮素转移特性被引量:7
2023年
为探究燕麦(Avena sativa)–绿豆(Phaseolus radiatus)间作效应及氮素转移特性,在不施氮肥的大田试验条件下,设置3种种植模式(燕麦单作、绿豆单作和燕麦–绿豆间作),采用传统挖根法和^(15)N同位素标记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间作系统中燕麦侵袭力强于绿豆,绿豆生长受到抑制。整个生育期,间作燕麦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比单作增加14.9%–33.1%,2年成熟期间作燕麦的氮素积累量比单作分别提高53.1%和44.8%;间作减少了开花结荚期绿豆氮素积累量和根瘤重量,降低了绿豆的固氮效率,绿豆的固氮效率2年平均降低23.7%,生物固氮量平均减少11.66%。间作绿豆向燕麦的氮素转移率2年平均值达31.7%,氮素转移量为212.16 kg·hm^(–2)。燕麦–绿豆间作降低了开花结荚期绿豆的根瘤固氮酶活性和固氮效率,但绿豆体内氮素转移增加了燕麦对氮素的吸收利用,实现了地上部与地下部生长的相互调节和促进,优化了农田生态系统的氮素管理。
冯晓敏高翔臧华栋胡跃高任长忠郝志萍吕慧卿曾昭海
关键词:根瘤固氮氮素吸收氮素转移
低醇溶蛋白转基因大麦氮素转移特征
2023年
为探究氮肥施用量对低醇溶蛋白转基因大麦花后各营养器官氮素积累、分布及转运的影响,明确大麦花后至籽粒形成过程中氮素的变化规律,采用土培盆栽试验,利用前期筛选出已稳定遗传的低醇溶蛋白转基因大麦为试验材料,以其受体为对照,分析二者分别在不施氮、低氮(160 mg N·kg^(-1)土)、正常氮(230 mg N·kg^(-1)土)和高氮(300 mg N·kg^(-1)土)4个氮素处理下的籽粒产量、生物量及花后营养器官氮素积累及转运特性。结果表明,相同施氮量下,转基因大麦的籽粒产量和地上部生物量高于对照,而株高和千粒重较对照显著降低,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较对照显著增加;即与受体相比,转基因大麦通过增加分蘖数和有效穗数补偿产量配给,实现增产。转基因大麦籽粒的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对照,较对照降低0.58%~2.40%;且随着施氮量增加,籽粒蛋白含量逐渐增加。转基因大麦各营养器官的氮素含量表现为穗>叶>茎秆,且在穗中氮素含量在扬花期最高。不同时期植株地上部的氮素积累量表现为扬花期>灌浆期>成熟期,说明扬花期是影响大麦氮素再利用的关键时期,且转基因大麦的籽粒产量与扬花期穗氮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以上结果为大麦氮素转运的生理机制及生产施肥实践奠定了理论基础。
陈军李静雯王立光朱天地陈琛包奇军欧巧明
关键词:转基因大麦氮素转运氮素积累
不同带型玉豆间作系统对氮素转移和利用的影响
作物间作是实现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的重要种植方式,间作系统中作物空间布局和氮素管理对提升其生产生态效益尤为重要。然而,对玉豆间作不同带型配置下,豆科来源氮素在当季内的转移与利用,及其对后茬作物氮素利用的贡献还不甚清楚。据此,...
方佳欣
关键词:间作氮素利用
珙桐与伴生树种灯台树间氮素转移随季节变化的特征
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是第三纪古热带植物区系的孑遗种,灯台树(Bothrocaryum controversum)作为伴生树种稳定存在于珙桐群落中。氮素转移作为植物间相互作用现象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
梁正川
关键词:灯台树氮素转移
西北地区生物炭和氮肥耦合下谷子生长及氮素转移利用机制研究
谷子(Panicum miliaceum L.)是我国传统的粮食作物,因其具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及适口性且耐旱性强,成为西北地区大量种植作物,榆林是陕西谷子种植面积与产量最大的地区。谷子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施肥来控制自身的拔...
纪棨云
关键词:碳氮比谷子养分
低氮及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桑树雌雄植株生长和氮素转移的影响
植物邻间氮素转移对于调控物种共存和群落结构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发现,植物邻间是否发生氮素转移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关于各种因素对邻间氮素转移的影响研究主要集中在雌雄同株植物,针对雌雄异株植物的研究还较少。本文以桑树(M...
补春兰
关键词:桑树丛枝菌根真菌氮素转移
不同水分处理下双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和根瘤菌对疏叶骆驼刺生长及氮素转移的影响被引量:9
2022年
以疏叶骆驼刺为研究对象,设定3个水分梯度正常水分(土壤相对含水量(70±5)%)、干旱胁迫(土壤相对含水量(20±5)%)和复水处理(干旱胁迫60天后恢复至正常水分)与四组接种处理(单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MF)、单接种根瘤菌、双接种AMF+根瘤菌和不接种),分析不同水分条件下双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和根瘤菌对疏叶骆驼刺的生长以及供、受体疏叶骆驼刺之间氮素转移的影响。结果表明,正常水分处理时,双接种疏叶骆驼刺的AMF侵染率、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总生物量以及氮含量均要高于单接种处理;根瘤数量、最大荧光(Fm)、初始荧光(Fo)、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与单接种处理之间无差异;在遭遇干旱胁迫时,双接种疏叶骆驼刺的AMF侵染率、总生物量、Fv/Fm均小于单接种处理;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根瘤数、Fm、Fo以及氮含量与单接种之间无差异。复水后,双接种疏叶骆驼刺的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总生物量、根瘤数均优于单接种;AMF侵染率、氮含量低于单接种;Fm、Fo、Fv/Fm均与单接种之间无差异。在氮素转移方面,正常水分时,双接种与单接种的氮素转移率无差异,在遭遇干旱胁迫时,双接种疏叶骆驼刺的氮素转移率显著降低,即使复水后,仍得不到恢复。可见,与单接种AMF或单接种根瘤菌相比,双接种AMF和根瘤菌在正常水分时更具有优势,干旱胁迫会导致AMF和根瘤菌协同促生优势的减弱,复水后双接种疏叶骆驼刺能及早的对水分变化做出响应,对其生长具有一定的补偿作用,但仍不能抵消干旱胁迫所带来的损伤。丛枝菌根网络促进氮素转移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疏叶骆驼刺幼苗耐旱性,但是在干旱条件下双接种疏叶骆驼刺的氮素转移率要低于单接种AMF,复水后仍得不到恢复。
高文礼陈晓楠伊力努尔·艾力马晓东
关键词:疏叶骆驼刺丛枝菌根真菌根瘤菌氮素转移
西北地区豆科绿肥间作小麦、玉米时的生物固氮及氮素转移特征
为应对资源环境压力,探索应用小麦、玉米与豆科绿肥间作技术。该技术模式下,通过豆科绿肥生物固氮、压青还田,既为小麦、玉米提供养分,也能有效提升耕地地力。作为创新实践,小麦、玉米与豆科绿肥间作的相关效应及作用机制缺乏研究。箭...
刘蕊
关键词:豆科绿肥间作套种生物固氮氮素转移
不同性别组合模式和AMF对桑树雌雄邻间氮素转移的影响
雌雄植株邻间关系是雌雄异株植物相互作用关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影响着种群和群落的稳定。本实验以桑树(Morus alba L.)雌雄植株为研究对象,采用稳定性同位素15N示踪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性别组合模式(F-F*-F、M-...
晏梅静
关键词:AMF桑树雌雄异株氮素转移
氮素调控小麦花后旗叶衰老与籽粒灌浆过程中氮素转移机制解析
利用2007年建立的小麦-玉米轮作长期试验地,研究了优化供氮对小麦旗叶-穗期氮素再利用的影响。2018-2020年期间,小麦设置了5种氮水平,分别为0、112、160、208和300 kg/ha(以下分别称为N0、N11...
阮思越
关键词:碳氮代谢

相关作者

杭杰
作品数:15被引量:480H指数:9
供职机构:扬州大学农学院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
研究主题:水稻 氮素利用效率 水稻基因型 氮素吸收 氮肥水平
许轲
作品数:258被引量:5,398H指数:53
供职机构:扬州大学农学院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
研究主题:水稻 超级稻 小麦 氮肥 施氮量
褚贵新
作品数:171被引量:2,301H指数:28
供职机构:石河子大学农学院
研究主题:滴灌 棉花 石灰性土壤 土壤酶活性 玉米
张洪程
作品数:455被引量:7,856H指数:60
供职机构:扬州大学农学院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
研究主题:水稻 超级稻 粳稻 小麦 施氮量
魏海燕
作品数:171被引量:3,233H指数:43
供职机构:扬州大学农学院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
研究主题:水稻 超级稻 粳稻 生育期 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