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89 篇“ 氮磷钾吸收 “的相关文章
一种纳米钼酸锌在促进作物生长和氮磷钾 吸收 上的应用 本发明涉及一种纳米钼酸锌在促进作物生长和氮磷钾 吸收 上的应用。针对传统钼肥利用效率低及我国部分植烟区土壤钼缺乏的问题,包括:将纳米钼酸锌溶解于去离子水中,并进行超声分散处理;当烤烟生长至4‑5叶期时,进行叶面喷施,每3天喷... 孙学成 赵优优 黄刊 胡承孝 武松伟 谭启玲不同硝铵比对牛至实生苗根系生长和氮磷钾 吸收 的影响 2025年 目的探明牛至氮素吸收 特征及其与根系形态的关系。方法以牛至种子为试验材料,采用基质培养试验,在总氮浓度为1.6 mmol·L^(-1)条件下,分析了5种不同硝铵比[硝态氮(NO_(3)^(-)-N)∶铵态氮(NH_(4)^(+)-N)摩尔比例分别为100∶0、75∶25、50∶50、25∶75、0∶100]对牛至实生苗根系生长参数、整株生物量以及植株氮磷钾 含量的影响。结果硝铵比100∶0处理牛至总根长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硝铵比25∶75处理牛至总根表面积、根尖数和根系活力显著高于其他处理14.94%~56.28%、4.70%~116.57%和23.81%~333.33%;硝铵比为50∶50、25∶75和0∶100处理牛至氮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而三处理间无显著差异;硝铵比为25:75牛至磷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19.14%~78.25%,混合氮源(硝铵比为75∶25、50∶50和25∶75)处理钾 含量均显著低于全硝态氮(硝铵比为100∶0)处理,显著高于全铵态氮(硝铵比为0∶100)处理;硝铵比25∶75处理生物量最高,其氮、磷、钾 积累量分别比其他处理显著提高20.36%~145.12%、42.66%~293.20%和35.00%~93.76%。结论供氮浓度相同时,硝铵比25∶75更能促进牛至幼苗根系生长和氮磷钾 的吸收 利用。 张莉 马国珠 王婧 张艳玲 李雅 赵莹 陈林雨关键词:氮素配比 根系 养分吸收 黄芩氮磷钾 吸收 及黄芩苷积累规律研究 2024年 为研究1年生黄芩的氮磷钾 吸收 规律和药用成分黄芩苷的积累规律,于2022年5月播种,试验采取定期取样的方式,20 d调查一次,直至采收。结果表明:1年生黄芩植株氮磷钾 的积累量呈单峰曲线变化,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整体表现为对钾 的吸收 最高,其次是氮,磷最少。整个生育期3种营养元素的最大累积量比例为5.85∶1∶5.66。通过对不同生育期黄芩苷的测定,采收期黄芩的黄芩苷含量为7.22%,黄芩根部的黄芩苷含量表现为随着生育期时间的延长,黄芩苷的含量随之减少,黄芩苷的积累量呈现先增加后逐渐下降的特性。该研究为进一步开发热河黄芩的专用配方奠定基础,为人工科学栽培黄芩提供科学依据。 杨志会 任冬雪 尹鑫 薛乾鑫 郝梓博 宫宇 李嘉琪 郅学超 周志杰关键词:黄芩 氮磷钾 黄芩苷 半夏测土配方施肥产量效应和氮磷钾 吸收 特性分析 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探索肥效对贵州半夏产量及养分吸收 特性的影响。方法:采用“3414”测土配方施肥考察半夏产量及不同时期块茎对氮磷钾 吸收 特性,SPSS 22.0进行肥效方程拟合及不同时期块茎氮磷钾 吸收 的显著性分析。结果:氮、磷、钾 肥施用量的变化对半夏产量具有显著相关性,通过对氮、磷、钾 肥施用量与半夏产量的关系拟合得到单因素肥效方程、三因素肥效模型以及不同时期块茎吸收 氮磷钾 与产量的相关性模型,该区域半夏最佳施肥策略为氮肥74.19 kg/hm^(2)、磷肥87.28 kg/hm^(2)、钾 肥25.48 kg/hm^(2);不同时期块茎对氮的吸收 受磷肥施用的影响,当磷肥施用处于较高水平时,块茎对氮的吸收 也处于较高水平;块茎对磷的吸收 受钾 肥施用的影响,当钾 肥施用处于较低水平时,对磷的吸收 处于较高水平;块茎对钾 的吸收 则受氮、磷施用的共同影响,高钾 的施用有利于块茎对钾 的吸收 。结论:半夏不同生长期应采取不同的施肥策略以达到更高的产量,本研究对贵州半夏高产栽培有一定指导意义。 陈晓芳 张翔宇 柳敏 王彩云 周茂嫦 李恒谦关键词:配方施肥 半夏 氮磷钾 不同氮肥用量对湖北贝母氮磷钾 吸收 及生物碱积累的影响 2024年 【目的】分析湖北贝母Fritillaria hupehensis鳞茎中氮、磷、钾 质量分数及积累量的年变化规律,探讨不同氮肥用量对湖北贝母干物质及各生物碱积累的影响,为湖北贝母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湖北省恩施市新塘乡境内种植的湖北贝母为材料,在磷肥(五氧化二磷)、钾 肥(氧化钾 )用量均为102.4和86.4 kg·hm^(−2)的条件下,设置4个氮肥处理:不施氮肥(N0)、氮肥用量为58.0 kg·hm^(−2)(N1)、氮肥用量为116.0 kg·hm^(−2)(N2)、氮肥用量为174.0 kg·hm^(−2)(N3),分别于苗期、花期、收获期取样,测定不同生育期湖北贝母鳞茎中氮、磷、钾 及各生物碱质量分数。【结果】随氮肥用量增加,单株湖北贝母鳞茎的干物质,鳞茎中氮、磷、钾 及总生物碱,贝母素甲,贝母素乙,湖贝甲素,贝母辛的积累量显著增加(P<0.05),且均在氮肥用量为116.0 kg·hm^(−2)时达到峰值。随氮肥用量增加,湖北贝母苗期鳞茎中钾 磷比小于3.4,花期及收获期贝母鳞茎中钾 磷比均大于3.4;整个生育期内湖北贝母鳞茎中氮磷 比小于14.0,氮钾 比小于2.1。苗期及收获期,湖北贝母鳞茎中总生物碱、贝母素甲、贝母素乙、湖贝甲素质量分数均随氮肥用量增加而降低;花期湖北贝母鳞茎中贝母素甲、贝母素乙、贝母辛质量分数随氮肥用量增加呈上升趋势。氮肥用量为116.0 kg·hm^(−2)时,湖北贝母鳞茎中总生物碱、贝母素甲、贝母素乙、湖贝甲素、贝母辛积累量的峰值分别为56.50、4.20、12.73、1.66、3.68 mg·株−1。相同氮肥用量时,随生育期延长,除贝母辛外,其余各生物碱质量分数均为收获期最高,花期最低。氮肥用量为116.0 kg·hm^(−2)时,花期至收获期鳞茎中贝母素甲、贝母素乙、贝母辛的积累速率降低。苗期至花期,湖北贝母鳞茎的干物质积累速率较快,花期至收获期鳞茎中总生物碱的积累能力较强。【结论】氮肥用量对湖北� 姜利 郭坤元 陈钢 程维舜 罗茜 王素萍 黄翔 杜雷 张贵友 洪娟关键词:湖北贝母 氮肥 生育期 氮磷钾 生物碱 配方施肥对不同生长期半夏叶片氮磷钾 吸收 量及产量的影响 2024年 【目的】探明配方施肥对不同生长期半夏叶片氮磷钾 吸收 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为半夏优质高产和科学合理施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3414”测土配方施肥(C_(1)~C_(14)),结合测量半夏不同生长期[一次珠芽着生期(N_(1),P_(1),K_(1))、一次珠芽成熟期(N_(2),P_(2),K_(2))、二次珠芽着生期(N_(3),P_(3),K_(3))和二次珠芽成熟期(N_(4),P_(4),K_(4))]叶片氮磷钾 吸收 量及总产量(Y),研究不同配方施肥处理各时期半夏叶片对氮磷钾 的吸收 规律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C_(7)(N_(225)P_(135)K_(120))有利于半夏一次珠芽着生期、一次珠芽成熟期和二次珠芽成熟期叶片对氮磷钾 的吸收 ;C_(5)(N_(225)P_(45)K_(120))较有利于半夏二次珠芽着生期叶片对氮磷钾 的吸收 ;C_(3)(N_(112.5)P_(90)K_(120))半夏产量最高,为13451.39 kg/hm^(2);半夏产量(Y)与各时期叶片氮磷钾 吸收 存在相关性,其中,与P_(1)(0.336)和K_(1)(0.374)呈显著正相关,与K_(2)(0.498)和K_(3)(0.480)呈极显著正相关,与N_(4)(-0.313)呈显著负相关。从半夏二次生长周期看,适当增施磷肥和钾 肥,减施氮肥,有利于提高半夏产量。【结论】配方施肥下不同时期半夏叶片对氮磷钾 的吸收 存在较大差异,应根据不同生长周期叶片吸收 氮磷钾 的特性指导合理施肥,以提高半夏产量。 陈晓芳 张翔宇 柳敏 周茂嫦 李开阳关键词:半夏 氮磷钾 配方施肥 长期施加钾 肥对小麦产量、氮磷钾 吸收 量及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2024年 为了研究长期施加钾 肥对小麦产量、氮磷钾 吸收 量以及小麦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辛集市马兰农场钾 肥定位试验田的8个小麦根际土壤样品进行测序,得到2组样品的微生物群落组成信息,结合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资源环境研究所提供的小麦产量和品质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NP组(不施加钾 肥)优势细菌菌群集中在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优势真菌菌群集中在毛壳菌科(Chaetomiaceae)、锥盖伞属(Conocybe)以及被孢霉目(Mortierellales)。而NPK组(施加钾 肥)的优势细菌菌群集中在假诺卡氏菌科(Pseudonocardiaceae)、Terrimonas,优势真菌菌群集中在光柄菇科(Pluteaceae)、花褶伞属(Panaeolus)。在细菌属水平上,2组间差异较大的细菌菌属有15种,其中NP组显著增多的是Terrabacter、长绳菌属(Longilinea)、硝化螺旋菌属(Nitrospira)、狭义梭菌属(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Mangroviflexus、Rhizorhabdus、Tahibacter,而NPK组显著增多的是Methyloceanibacter、Terrimonas、德克斯氏菌属(Derxia)、伦茨氏菌属(Lentzea)、Chryseolinea、间孢囊菌属(Intrasporangium)、Maricaulis、纤维微杆菌属(Cellulosimicrobium)。在真菌属水平上,差异显著的只有NP组中较多的毛壳菌属(Chaetomium)和球腔菌属(Phaeosphaeria)。结合小麦产量和养分数据可以得出,钾 肥可以提高小麦的产量和氮磷钾 吸收 量,而参与小麦吸收 钾 元素的菌群应该有Ohtaekwangia、Gp3、其他菌属和一些未知细菌菌属,以及毛球壳科的一个未知菌属(unclassified_Lasiosphaeriaceae)、未知真菌菌属(unclassified_Fungi)和地星科的一个未知菌属(unclassified_Geastraceae)等真菌菌属。 张翔 黄媛媛 宋聪 贾振华 贾振华 宋水山关键词:钾肥 微生物多样性 高通量测序 茭虾共作对土壤氮磷 含量和茭白干物质积累及氮磷钾 吸收 分配的影响 2024年 为探究茭白种养模式的施肥策略,设置茭虾共作(ZC)、茭白单作(Z)2个处理,研究茭虾共作对土壤氮磷 含量、茭白产量和茭白干物质积累及氮磷钾 吸收 分配的影响。2021-2022年的研究结果显示,茭虾共作模式较茭白单作模式采茭期土壤中全氮、全磷、速效磷的含量分别提高了10.85%~38.89%、5.45%~13.79%、6.19%~61.79%,净茭产量提高了5.10%~19.54%,采茭期茭白茎、叶、净茭的干物质积累量分别增加14.41%~16.58%、10.28%~15.15%、10.57%~21.45%。2021年茭虾共作处理较茭白单作处理在采茭期叶的氮含量显著增加了25.74%,但在孕茭期茎中磷含量显著减少了16.76%;2022年氮肥减量、减量投喂下,茭虾共作处理较茭白单作处理在孕茭期茎的氮含量显著减少了23.75%,在分蘖期叶中磷含量显著减少了12.08%,2a全生育期同一器官的钾 含量在2个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对于养分积累,2021年茭虾共作处理在分蘖期叶的氮、磷、钾 积累量较茭白单作处理分别减少26.04%、27.27%、30.11%,但在采茭期茎的氮、钾 积累量和叶的氮、磷积累量较茭白单作处理分别增加18.80%、38.41%和44.77%、35.71%;2022年在氮肥减量、饲料减量投喂下,茭虾共作处理在采茭期叶的磷积累量和茎的钾 积累量较茭白单作处理显著增加30.0%和30.77%。关于养分分配,2种处理的茭白在孕茭期和采茭期氮素的分配均以茎、叶为主,而磷、钾 元素的分配均以茎为主,茎分配比例在42%~66%。对于养分转运,2021年2种处理茭白的根、茎、叶在氮、磷转运上大多为表现为“库”器官,而在钾 转运上大多表现为“源”器官;2022年氮肥减量、减量投喂下,茭白的根、茎、叶在氮、磷、钾 转运量上大多表现为“源”器官。因此,在茭虾共作模式中适当减少肥料、饲料的投入,能促进形成合理的源库关系,有利于茭白产量的形成。 陈灿 汤伟 黄璜 黄璜 周天送 吴良洁 王忍关键词:茭白 土壤氮 土壤磷 干物质 养分积累 不同施肥水平下粉葛氮磷钾 吸收 及干物质积累的特征 被引量:1 2023年 为探明赤红壤区粉葛生长发育中氮、磷、钾 及干物质吸收 积累的规律,采用“3414”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不同施肥水平下粉葛关键生育期各器官的养分吸收 积累特征。结果表明,粉葛氮、磷、钾 积累量均在块根形成至膨大阶段增幅最大,积累曲线呈近似“S型”,其吸收 能力为钾 >氮>磷。不同施氮水平下,块根含氮量在苗期和块根膨大期的氮肥调控效应较为明显,茎氮含量虽比对照显著提高,但施氮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各生育期氮含量表现为叶>块根、茎,成熟期减量施氮(N1)处理的氮素积累量最大,为19.91 g/株。不同施磷水平下,块根形成及膨大期的块根磷含量、块根形成期的茎磷含量、成熟期的叶磷含量较对照显著提高,而其他生育期的磷肥调控效应不明显,块根膨大期正常施磷(P2)处理的磷素积累达到了最高峰,为2.04 g/株。不同施钾 水平下,块根形成以后K2、K1处理提高各器官含钾 量的幅度要大于K3、K0处理,K3处理甚至降低了成熟期块根含钾 量,钾 积累量表现为K2>K1>K0>K3>CK处理,成熟期各处理钾 积累存在较大差异。从苗期到成熟期,块根干物质的量不断上升,而地上部分干物质的量表现先上后下的积累特征,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各处理均显示块根干物质量的占比逐渐加大,成熟期块根占68.54%~78.56%,地上部分占21.44%~31.46%。不同施肥水平中,以减量施氮(N1P2K2)处理的块根干物质分配最高,占80.12%。 王艳 何明慧 黄廉康 王学礼 欧昆鹏关键词:粉葛 氮磷钾 干物质 甘薯对氮磷钾 吸收 及利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023年 氮磷钾 肥在甘薯的整个生育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影响着甘薯茎蔓的生长和块根的形成与膨大。但仅靠土壤中氮、磷、钾 的含量往往不能满足甘薯整个生育期对肥料的需求,必须通过施肥补充。本文通过分析氮、磷、钾 的生理作用,氮、磷、钾 吸收 利用规律以及氮、磷、钾 对甘薯生长光合特性、生长发育以及甘薯品质等影响,以期为甘薯生产过程中合理施用氮磷钾 肥提供参考。 宾丽慧 容敏坚 曾宪湘关键词:甘薯 氮 磷 钾
相关作者
高丽红 作品数:282 被引量:2,287 H指数:28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大学 研究主题:黄瓜 日光温室 温室黄瓜 番茄 温室 徐坤 作品数:220 被引量:2,495 H指数:30 供职机构:山东农业大学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 研究主题:生姜 番茄 光合特性 南方根结线虫 生长发育 田伟 作品数:188 被引量:395 H指数:11 供职机构: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研究主题:中药材 丹参 连翘 田间生产技术规程 菘蓝 段宗颜 作品数:144 被引量:999 H指数:18 供职机构: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研究主题:土壤 玉米 烤烟 滇池流域 农田面源污染 裴孝伯 作品数:55 被引量:384 H指数:11 供职机构:安徽农业大学 研究主题:黄瓜 温室 日光温室 选育 温室黄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