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165篇“ 民族交融“的相关文章
- 蜿蜒在滇西的民族交融长廊——永昌古道
- 2025年
- 保山,古称永昌,素有“入滇第一胜”之美誉,这里有中国乃至世界最古老的国际通商孔道蜀身毒道(后称西南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的咽喉重要部分——永昌古道,其起于澜沧江上的兰津古渡,以霁虹桥和博南古道相接,从保山往西通往腾冲,横隔着奔流湍急的怒江及巍然高耸的高黎贡山。作为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枢纽,见证着中原文明与边地文明的交流融合,也为云南地区的繁荣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 袁莉云秦寿懋
- 关键词:南方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中原文明民族交融
- 爨碑:东晋时期各民族交融的杰作
- 2025年
- 爨碑又称“二爨”,为“南碑瑰宝”,碑刻位于云南省曲靖市境内,因此曲靖又被称为“二爨之乡”。其中《爨龙颜碑》与《爨宝子碑》分别被称为“大爨”“小爨”,是云南省第一批六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最古老的两个。《爨宝子碑》立于东晋义熙元年(405年),于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在曲靖城南七十里处出土,咸丰二年(1852年)曲靖知府邓尔恒将此碑移于城中武侯祠。
- 叶嘉毅
- 关键词:东晋时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民族交融
- 侗语药用植物命名及其反映的民族文化与民族交融
- 2025年
- 侗语药用植物词中汉借成分丰富,词汇借用具有直接吸纳和侗汉合璧两种类型,呈现出民族交融的适应性、创新性和长期性特征。通过考察糯禾、崇牛两个侗族文化特质在药用植物词的反映,发现其中也有对汉语成分的吸纳,并将其与自身语言文化体系相适应,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交融格局。
- 杨正瑛戴红亮
- 关键词:侗语民族交融
- 何以交融:青少年民族交融态度的影响因素与培育路径探析
- 2025年
- 民族交融态度是各民族成员对民族交融这一进程所持有的稳定的内在心理倾向,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心理机制。研究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法,通过对青少年的深度访谈,构建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共同发生作用的青少年民族交融态度双维影响因素模型。其中,内部因素涉及人格特质、情绪情感、个体认知和能力素质。外部因素涵盖家庭、学校、同伴和社会四大方面。基于此,研究提出深化教育内容,构建民族交融共识认知框架;优化宣传策略,培育民族交融积极情感氛围;增进群际接触,激发民族交融内生行为潜能等实践路径,以期为培育青少年积极的民族交融态度提供理论支撑和策略支持。
- 陈立鹏薛璐璐
-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机制
- 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中的民族交融观及其重大意义
- 2025年
- 以“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核心概念的民族交融观,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民族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途径和实践载体。只有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中分析民族交融观的组成要素、价值原则和结构支撑,才能深入理解民族交融观的创新性和发展性。民族交融观之于多民族国家建设的功能定位和重大意义,具体体现为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凝聚目标的耦合性,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共同性以及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践的叠合性。
- 朱军朱军
- “茶”:松潘县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实践与民族交融——从民族到地方
- 2025年
-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饮茶历史悠久。松潘地处茶马古道要冲,是一个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地方。松潘饮茶文化在各民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生动展现着中国茶文化在地方层面的深化与拓展,将中国传统茶文化与松潘的地方特性有机结合,映照出茶为桥梁,兼收并蓄,沟通各民族同胞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本论文聚焦于茶饮品在该县各民族日常饮食中的科学实践及其所体现的民族交融现象,试图通过运用饮食人类学与民族学的理论框架,对松潘县人民日常“茶生活”特别是在茶饮品的制作、食用习俗、营养价值以及其在跨民族交往中的角色进行剖析,揭示其在促进各民族生活智慧交流、文化融合及社区和谐等方面的重要价值。
- 汪丹益僖彭兰雁安爽爽
- 关键词:民族交融
- 金朝民族交融管窥——以文化与婚姻为中心
- 2025年
- 金朝文化交融与族际婚姻是民族交融大趋势的两个侧面。金初统治者积极学习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原传统文化,广泛搜求图书典籍和金石碑刻文献,女真权贵的文化素养不断提高,其中金熙宗、海陵王、金章宗三位皇帝尤为突出,金朝迅速完成封建化进程。金朝的汉人、女真人、渤海人、契丹人、奚人之间相互通婚,虽部分族际婚姻有政策上的限制,但事实上并未禁绝,族际婚姻极大地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 白鹞周峰
- 关键词:金代民族交融文化婚姻
- 北方各民族交融发展与婚姻习俗变迁研究的一部新作——《辽金元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婚姻习俗变迁研究》读后
- 2025年
- 贾淑荣《辽金元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婚姻习俗变迁研究》一书对辽金元时期北方主要少数民族契丹、女真、蒙古人的婚姻习俗及其变迁的原因,婚姻家庭与女性的地位,伦理道德与贞节观念以及婚姻习俗变迁的主要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多视角的阐释。作为学界首部关于辽金元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婚姻习俗变迁研究的专著,该书运用长时段理论,以各民族交融发展的客观史实为立足点,对辽金元时期契丹、女真、蒙古人的婚姻习俗演变及特征进行了全新的解读,是一部创新突出,兼顾科研价值与社会意义的学术著作。
- 刘铠硕
- 关键词:辽金元游牧民族
- 汉唐时期胡乐书写中的身份认同与民族交融
- 2025年
- 汉唐史料中有大量关于胡乐的书写,“胡乐”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随时代语境的嬗变而呈现动态特征。系统梳理这一时期多元文本中的相关记载,可以发现,胡乐书写本质上是时人基于地域分野、族属差异及文化传统对边疆音乐体系作出的认知性分类。此类书写从时人的政治身份认同、民族身份认同和社会身份认同三个方面反映出他们的身份认同。这种认同体系的形成,以丝绸之路沿线各民族交往交流为历史基底,以各民族文化交融为动力,在物质文化层面、社会风尚层面以及传统礼俗层面展现了胡乐融入华夏传统文化的复杂过程。深化对汉唐胡乐书写的认识,为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中音乐元素的互鉴规律提供了重要认知路径。
- 周杨
- 关键词:民族融合
- 居民视角下的主与客:旅游促进民族交融的机制
- 2025年
- 民族地区旅游发展促进了社区与外界的交往、交流、交融。文章以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四姑娘山镇为案例地,运用扎根理论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等方法,构建旅游促进民族“三交”(交往、交流、交融)的分析模型,以揭示影响民族交融感知的多种因素组态。分析发现,前因条件呈现出显著的复杂性和异质性:(1)低学历、年轻、高收入的女性对民族交融持积极态度;(2)高质量的旅游活动和效益显著提升居民的民族交融感知;(3)低教育水平的男性在实现较高收入并积极参与旅游活动时,对旅游效益感知较高,并与游客保持高质量互动,形成积极的民族交融感知。研究结果强调,旅游活动和旅游效益的积极产出是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基础,有助于构建一个基于文化共享、物质共享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互动系统。研究为深化民族地区旅游发展与促进民族交融提供新的视角和实证支持。
- 刘勇郭钊逢白洁李丹周佳杨
- 关键词:民族旅游扎根理论
相关作者
- 杜娟

- 作品数:14被引量:102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 研究主题:民族交融 耶律大石 西迁 民族互动 历史意义
- 张世友

- 作品数:25被引量:46H指数:3
- 供职机构:重庆师范大学政治学院
- 研究主题:乌江流域 民族关系 民族地区 外来移民 民族交融
- 何星亮

- 作品数:110被引量:466H指数:12
-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
- 研究主题:中华民族 中华文明 人类学 文化 共同体意识
- 范恩实

- 作品数:50被引量:98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
- 研究主题:族群 夫余 中国边疆学 安东都护府 边疆史研究
- 刘洋

- 作品数:104被引量:130H指数:6
- 供职机构:大连海洋大学
- 研究主题:虾夷马粪海胆 刺参 法律 渔业 海洋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