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06篇“ 殿试“的相关文章
- 明代南京的会试与殿试
- 2025年
- 有明一代,在南京举行的会试共计11科,殿试共计11科、12次。会试地点皆在礼部,殿试地点俱在奉天殿。洪武四年辛亥科是明代首科会试、殿试,奠定了明代会试、殿试制度的基础。建文二年,明代在南京举办了庚辰科会试、殿试,是为建文朝唯一一科会试、殿试。永乐十年,明代在南京举办了最后一科会试、殿试,其后会试、殿试都改至北京举行。明代会试、殿试在南京举办的时期,是南京科举史上最为辉煌的阶段。
- 孟义昭
- 关键词:明代科举会试殿试
- 古代殿试的内容、特点与作用
- 2024年
- 殿试制度正式确立于北宋开宝年间,此后成为定例。殿试作为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策题多涉及到治国、礼法、军事、君臣、教化等,尤其是当时皇帝关注的时政问题。皇帝设立殿试策问这种方式,其初衷是为了征询士人们对于朝政的意见和建议,并据此选拔人才,在中国科举史上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士子对策问的回答不仅要有见识,而且还要有胆量,要能够直陈己见,具备一定的政治敏锐性。
- 边家珍
- 关键词:殿试科举制度策问
- 唐宋时期科举殿试之变革及其影响
- 2024年
- 科举制是我国古代重要的选官制度,其肇始于隋,在唐宋时期得到充分发展与完善。殿试作为科举的最高层级,在由唐至宋的朝代更迭及北宋中期儒学复兴思潮影响之下,也发生了多方面的重要变革,既有制度层面新确立的皇帝亲自主考、扩大取士名额、严防徇私舞弊等规定,也有内容层面新确立的省并考试科目、罢诗赋而重策论、废帖经而重义理等要求。作为唐宋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唐至宋科举殿试之变革对宋代及后世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主要体现在扩大统治基础、推动文官治理、引领科举风尚,以及由此造成的取士泛滥、冗官冗费等诸多方面。
- 谭小华
- 关键词:唐宋时期殿试
- 论清代殿试策的衡文标准
- 2023年
- 与明代“对策称旨”的衡文要求一脉相承,清代殿试策注重“明体达用”“文义醇茂”。“明体达用”是对殿试策的根本要求。“明体”重在辨体,要求贡士谨遵殿试策的文章规范;“达用”重在功能,要求贡士发挥殿试策应有的经邦济世的作用。“文义醇茂”是对殿试策的具体行文要求,“文”指的是词章,“义”指的是义理,而“醇茂”指的是风格特征。清代殿试读卷官主要围绕上述两方面的要求进行阅卷。清代殿试策的衡文标准,同清代八股文的衡文标准一道,构成清代科举文学评鉴体系的主要部分。需要注意的是,清代殿试看重书法,但书法自有其评价标准,无论从本质上还是功能上,书法无法越界成为殿试策的衡文标准。
- 潘志刚
- 关键词:书法
- 明代殿试策与进士阶层的经史素养
- 2023年
- 明代殿试策的写作,面向朝廷大政,而以“依经傍史”为基本准则。所谓“依经”,包括策问儒家典籍所包含的义理、方法和具体知识;所谓“傍史”,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常有一条明晰的纵向叙述线索,从上古三代开始,直至本朝;二是陈述历史事实、评论历史内容构成了殿试策的两种重要论述方式;三是对历史事实的叙述和评议具有明确的现实指向。“依经傍史”的导向要求考生具有深厚的经史素养,有助于明代读书人知识结构的完善。从王肯堂读书笔记和袁黄备考策论的心得等事例可见,熟读儒家经典和重要史部典籍,深入钻研《文献通考》和《大明会典》,是明代进士必备的经史素养。
- 陈文新潘志刚
- 关键词:明代
- 清乾隆朝调改会试与殿试时间考述
- 2023年
- 调整考试时间是乾隆朝决策者对科举制进行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出于天气寒冷、搜检不便等原因,乾隆帝将会试从二月展期至三月举行,以示其对士子的关怀与优恤,同时也可视为其对乾隆九年顺天乡试舞弊案下令严搜严惩、缩减乡试中额行为的补偿。殿试日期也随会试试期的调动而调动,乾隆帝将清初殿试的具体日期由不确定调整至确定的四月二十六日,并最终固定在会试年的四月二十一日。乾隆朝确定了会试与殿试最终的考试时间,成为清代中后期百年基本不变的成例。
- 毛鹏程
- 关键词:乾隆朝科举改革会试殿试考试时间
- 清代科举“未殿试”成因再探析
- 2022年
- 清代科举考试中存在着“未殿试”现象,意指举人会试中式后却缺席殿试考试。探究这些贡士“未殿试”的原因可谓多种多样,究其大类包括因丁忧未殿试、因无意仕宦未殿试、因患病或病卒未殿试、因罚科未殿试、因政治选择未殿试以及其他因素导致的未殿试。通过分析这些距进士登科仅咫尺之遥的贡士各种“未殿试”成因,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于清代士人科考与境况抉择的认知,进而对深入理解清代科举史有所助益。
- 王学深
- 关键词:清代科举
- 明代殿试策论中的吏治方略探析
- 2022年
- 明代历科殿试策问集中反映了朝廷吏治的阶段性问题,士子们将经史素养与对时务的认识熔炼为器识,策论中既有书生风骨和直谏精神,也不乏对吏治问题的精当把握。针对明初官员得人难的问题,士子们提出才德衡量之法,主张考课贵精;明中期铨选制度遭到破坏,官场风气逐渐恶化,策论中提倡分科甄别、反腐驭臣之法;针对明后期君权和阁权严重对立、党争不断的问题,士子们在策论中强调精选、严课、久任方略。
- 彭娟
- 关键词:殿试吏治考课
- 明代状元殿试策的策对艺术
- 2022年
- 作为明代科举考试最高层级的考试文体,殿试策论表层的话语方式与深层的文本结构关联着特定的政治文化结构。在政治话语权力的笼罩之下,士子要以进言方式达到资治效果,尤需讲究谋篇布局、论证方式、修辞技巧等策对艺术。明代状元殿试策论在颂美与讽喻总体平衡的前提下,表现出气盛言宜的书生意气;注重征经引史,酌古参今,形成博奥风貌和完整的逻辑结构;在具体对策的分析上,使用层次推衍的论证方式;行文风格简繁有致,铺排变化,呼应着明代科举文学与文化的风气变化趋势。
- 彭娟
- 关键词:明代状元艺术
- 清光绪榜眼夏寿田殿试试卷探析
- 2022年
- 一、科举及其殿试卷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通过开科举士选拔官吏的重要制度,肇始于隋,完善于唐,定制于两宋,鼎盛于明清,在清朝末年(1905)被正式废除,历时一千三百余年。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形成了体系完备、程序严格的“三级四试”制度,即每个读书人都要通过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才能达到“学而优则仕”的仕途平台。
- 邓昭辉
- 关键词:学而优则仕科举制殿试乡试清朝末年
相关作者
- 徐殿试

- 作品数:1被引量:0H指数:0
-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
- 研究主题:畜牧业 农业基地建设 农业 农牧渔业 渔业
- 夏亚飞

- 作品数:10被引量:6H指数:2
- 供职机构: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研究主题:殿试 宋代 骑兵 宋朝 宋代科举
- 龚延明

- 作品数:77被引量:262H指数:9
-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
- 研究主题:宋代 科举 官制 职官 殿试
- 韦湘秋

- 作品数:9被引量:6H指数:2
- 供职机构:广西师范学院
- 研究主题:殿试 举人 北宋王朝 宋真宗 少数民族
- 陈文新

- 作品数:359被引量:693H指数:10
-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
- 研究主题:《儒林外史》 政治资源 中国文学史 《红楼梦》 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