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47篇“ 次级生产力“的相关文章
- 广州南沙湿地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时空特征
- 2024年
- 2019年12月至2020年10月,在广州南沙湿地的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湿地、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湿地和光滩,采集大型底栖动物样品,对其次级生产力、P/B值(次级生产力与生物量的比值)进行计算与分析,探究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次级生产力和P/B值差异明显,芦苇湿地、无瓣海桑湿地和光滩大型底栖动物年均次级生产力(去灰分干质量,AFDW)分别为36.59 g/(m^(2)·a)、13.31 g/(m^(2)·a)和4.56 g/(m^(2)·a),P/B值分别为1.24、1.20和0.84。芦苇湿地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最高,其次是无瓣海桑湿地,光滩最低。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和P/B值在不同生境之间差异显著(F=6.50,p<0.01),但在不同季节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相关分析表明,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与土壤pH显著负相关(p<0.05),P/B值与土壤盐度和电导率均显著负相关(p<0.05)。
- 李玫唐以杰陈玉军黄更生蔡艳清李俊邓创发
- 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P/B值
- 鄱阳湖湿地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多样性对群落次级生产力及稳定性的影响
- 2024年
- 理解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及稳定性的影响对于制定有效的保护管理策略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生物多样性与群落生产力、稳定性的关系仍存在争议。在鄱阳湖湿地布设30个采样点,于2019年秋季开展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野外调查。基于底栖动物群落数据,采用广义加性模型分析物种、谱系、功能多样性对鄱阳湖湿地底栖动物群落次级生产力与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底栖动物群落的次级生产力与反映物种多样性的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分类多样性指数、平均分类差异指数、功能丰富度指数等呈显著的负相关,其中Pielou均匀度指数与次级生产力的相关度最高(r^(2)=0.33)。功能多样性对群落次级生产力的空间分异有最高的解释度(r^(2)=0.75)。P/B值(次级生产力与生物量之比代表群落稳定性)与物种、谱系、功能多样性指数均呈正相关,其中功能丰富度与P/B值的相关度最高(r^(2)=0.22)。反映物种多样性的三个指数总体上对P/B值的空间分异解释度最高(r^(2)=0.37)。谱系多样性与次级生产力、P/B值的相关性相对较弱。生物多样性指数总体分别解释了次级生产力和群落稳定性中81.9%、54.8%的变异。上述研究结果表明,生物多样性与群落生产力、稳定性的关系可能因具体的生物群落而异。研究结果对于鄱阳湖湿地的底栖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参考价值。
- 夏迎阳文静钟洁张琍张琍游清徽
- 关键词: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生物多样性指数次级生产力群落稳定性鄱阳湖
- 土地利用和水环境因子对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的影响:以东北地区连环湖为例
- 2024年
- 土地利用和水环境因子是影响湖泊生态系统的关键因素,探究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受环境因子的作用机制,可揭示底栖动物栖息地的生态系统与外源环境的关系。为了解土地利用和水环境因子对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的影响,2020年对连环湖13个主要湖泊的土地利用类型及6、8和10月的大型底栖动物、水环境因子进行调查,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75种,隶属于3门32科56属,其中优势种属及重要种属以摇蚊幼虫和腹足纲为主,前突摇蚊(Procladius sp.)为第一优势种。主成分分析表明,土地利用及水环境因子具备明显的时空梯度,而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也存在明显的时空变化。春季、夏季、秋季次级生产力和P/B值分别为5.65、6.06、4.31 g/(m^(2)·a)和2.74、2.55、2.40 a-1,其中春季次级生产力集中于东北部湖区,龙虎泡集中于湖心区;夏季次级生产力逐渐向各湖区扩散,龙虎泡整体偏低;秋季次级生产力集中于西北部及东南部湖区,龙虎泡集中于东北部湖区。P/B值随季节的推移呈现由东部湖区向西部湖区逐渐递增的趋势,而龙虎泡始终集中于南部湖区。次级生产力和P/B值的结构分析表明,春季次级生产力主要由腹足纲构成,进入夏、秋季后以双壳纲对次级生产力的贡献最高。其中腹足纲、双壳纲、摇蚊幼虫和寡毛纲次级生产力主要集中于北部湖区、东南部湖区、中部湖区和龙虎泡,而甲壳纲仅出现于阿木塔泡。寡毛纲和双壳纲P/B值随季节的推移逐渐降低,摇蚊幼虫和腹足纲P/B值呈先升后降的趋势。通径分析表明,pH、人造地表和叶绿素a是影响年均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的关键环境因子。典范对应分析表明,总磷和电导率是影响不同季节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的重要环境变量。耕地、人造地表与总磷、电导率和悬浮物呈显著正相关,农业生产和城镇建设的增加是连环�
- 窦乾明都雪王乐王乐赵晨宋聃王慧博霍堂斌
- 关键词:富营养化次级生产力无脊椎动物
- 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次级生产力偶联规律在羊肚菌出菇不稳定现象中的作用机制
- 群落多样性—生产力偶联规律在森林生态系统和农田生态系统中已有报道,多数案例中被研究的主体是林木、作物等绿色植物,生产力来自光合作用产生的初级生产力。食用真菌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其生产力属于次级生产力,围绕食用真菌形成...
- 谭昊彭卫红余洋刘天海
- 关键词:羊肚菌真菌群落Α多样性
- 昌黎黄金海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及其影响因子
- 2023年
- 根据2018年和2019年春、夏两季在昌黎黄金海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测到的大型底栖动物资料,研究了该保护区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2018年和2019年分别监测到大型底栖动物119种和83种,年均栖息密度分别为1514.38 ind./m^(2)和1444.24 ind./m^(2),年均生物量分别为78.96 g/m^(2)和205.22 g/m^(2)。2018年年均次级生产力为1.23[g(AFDW)/(m^(2)·a)],2019年年均次级生产力为3.68[g(AFDW)/(m^(2)·a)]。相关性分析表明,沉积物中值粒径和溶解氧是影响次级生产力的主要因素。估算2018年和2019年整个保护区海域年次级生产力分别为1424.75 t(湿重)和4262.67 t(湿重)。
- 杨悦王汉极崔泽于洋朱浩然刘宪斌
- 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环境因子
- 昌黎自然保护区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
- 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与能量流动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特别是在“双碳”背景下,海洋生物更是成了学者们研究的热点。大型底栖动物作为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级生产力可以反映海域生态环境优劣。大型底栖动物对生...
- 杨悦
-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底栖动物群落结构次级生产力含碳量
- 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年次级生产力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被引量:3
- 2021年
- 根据2018年胶州湾20个站位4个季节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资料,利用Brey(2001)模型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次级生产力进行了估算,并对影响群落次级生产力的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丰度为1904.80 ind.·m-2,年平均生物量为87.0188 g·m-2,群落年次级生产力为45.2843 g·m-2·a-1。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次级生产力呈现出由胶州湾中部向南北两侧增大的趋势。养殖种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和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的次级生产力占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的89.12%。沉积物中叶绿素a含量和底盐是影响群落次级生产力的重要环境因子。
- 陈晨杨湘君崔雯瑶张蒙生于子山
- 关键词:次级生产力大型底栖动物环境因子
- 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被引量:6
- 2020年
- 根据2016―2017年在胶州湾开展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获得的资料,分析报道了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本次调查中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栖息密度为119.17 ind/m2,年平均生物量为20.57[g(去灰干重,AFDW)/m2],年平均次级生产力和P/B值分别为9.64[g(AFDW)/(m2·a)]和0.47/a;空间分布上,次级生产力在湾内北部的养殖区和湾口处较高,形成两处次级生产力高值区,向四周逐渐减小;在季节上,次级生产力为春季>冬季>夏季>秋季;环境因子与次级生产力的相关程度均不显著(P>0.05),在湾内养殖区的次级生产力与底质类型相关性较大,而湾外是溶解氧的含量影响较大;胶州湾海域次级生产力高于我国北方大部分海域,但P/B值较低,表明群落组成中个体较小、生命周期较短和新陈代谢快的物种所占比例少于其他海域。
- 全秋梅徐姗楠肖雅元李纯厚
- 关键词:大型底栖生物次级生产力
- 福建闽江口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时空特征被引量:6
- 2020年
- 为研究福建省闽江口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的时空变化,于2014年11月—2015年8月对闽江口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4个季度的调查研究。在获得3条断面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密度和生物量的基础上,利用Brey经验公式计算年平均次级生产力(P)。研究结果显示:闽江口4个季度共获得大型底栖动物63种,其中优势类群为多毛类。闽江口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年均次级生产力为6.13 g(AFDW)·m^-2·a^-1(AFDW,去灰分干重,ash-free dry weight)。在季节分布上,次级生产力最高值出现在夏季,为11.04 g(AFDW)·m^-2·a^-1,最低值出现在冬季,为2.25 g(AFDW)·m^-2·a^-1;在空间分布上,次级生产力最高值出现在P03断面,为10.23 g(AFDW)·m^-2·a^-1,最低值出现在P01断面,为2.54 g(AFDW)·m^-2·a^-1。大型底栖动物年均P/B值(B=Biomass,生物量)为2.31 a-1,最高值出现在春季,为3.17 a-1,最低值出现在夏季,为1.74 a-1;且P02断面的P/B值高于其他2条断面。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次级生产力与温度呈显著正相关,P/B值与盐度呈显著正相关但与pH呈显著负相关。因此,环境因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该区域大型底栖动物的次级生产力。闽江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中以个体小、生活史短、繁殖快的小型甲壳类蜾蠃蜚(Corophium sp).为主,使该潮间带区域的P/B值高于其他临近潮间带区域的调查结果。
- 周细平周细平李贞吴茜陈逸欣刘康格刘东艳刘东艳王玉珏
- 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P/B值
- 广州海珠湿地人工红树林区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研究被引量:3
- 2019年
- 调查了广州海珠湿地公园8种人工红树林湿地大型底栖动物,并运用Brey模型对各红树林湿地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进行估算。结果表明:8种人工红树林湿地中大型底栖动物的年次级生产力以2011年拉关木样地最高,为13.60g/(m^2·a);2016年桐花树+木榄样地最低,为0.87g/(m^2·a)。P/B值以2016年桐花树+木榄样地最高,为0.91;2011年无瓣海桑Ⅰ样地最低,为0.66。海珠湿地8种不同人工红树林湿地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和P/B值的差异主要与红树林植被类型及林龄有关。
- 崔志民黄飘平唐以杰钟雪萌郑梓琼李强李秋刘文琪张维鸿
- 关键词:红树林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
相关作者
- 于子山

- 作品数:60被引量:843H指数:19
- 供职机构: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
- 研究主题: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丰度 生物量 多样性
- 蔡立哲

- 作品数:123被引量:1,175H指数:23
-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
- 研究主题:大型底栖动物 潮间带 红树林湿地 红树林 大型底栖动物群落
- 李新正

- 作品数:212被引量:899H指数:23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研究主题:大型底栖动物 生物多样性 中国海域 群落结构 大型底栖生物
- 王洪法

- 作品数:54被引量:516H指数:18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研究主题:大型底栖动物 大型底栖生物 群落结构 生物多样性 潮间带
- 周细平

- 作品数:37被引量:158H指数:8
-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 研究主题:大型底栖动物 红树林 次级生产力 红树林湿地 外来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