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880篇“ 次生常绿阔叶林“的相关文章
- 2013–2023年浙江乌岩岭次生常绿阔叶林群落动态变化
- 2024年
- 研究次生常绿阔叶林的动态变化对于理解常绿阔叶林群落的形成和维持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分别于2013年、2018年和2023年对浙江省乌岩岭9ha亚热带次生常绿阔叶林动态监测样地中胸径(DBH)≥1cm的木本植物个体进行了3次调查,以研究次生常绿阔叶林群落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 10年间样地内重要值排名前10位的物种未发生变化,但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多度显著下降,个别稀有种消失。(2)小径级个体的比例逐渐减少,中径级和大径级个体的比例逐渐增加;不同叶生活型和地形生境中植物个体的比例基本保持稳定。(3)植物的死亡率随着径级的增加而降低,且在不同地形生境间存在差异。(4)与2013–2018年相比, 2018–2023年植物的死亡率整体有所下降,植物的补员率急剧下降。以上结果表明优势种对资源的竞争优势促进了乌岩岭次生常绿阔叶林群落的动态变化。本研究结果为次生常绿阔叶林的生态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 单航雷祖培郑方东韦博良仲磊于明坚
- 关键词:次生常绿阔叶林演替群落结构死亡率
- 从生长型和叶片特征探讨功能群划分——以浙西山麻岭地区次生常绿阔叶林为例
- 2024年
- 以浙西地区次生常绿阔叶林23个样地的575个样方调查数据为例,研究物种的功能群划分。基于生长型和叶片特征两大因素建立功能群划分体系,并用于浙西地区目标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次生常绿阔叶林包括17个功能群。根据物种数量和生长型及叶片特征因素构建功能群结构综合图,通过对目标群落功能群结构综合图的分析,可知目标群落的功能群结构组成完全吻合次生常绿阔叶林的特征:常绿功能群占比远大于落叶功能群,阔叶功能群占比远大于针叶功能群,乔木层的大、中、小乔木功能群占比随径级增大而数量减少,充分吻合次生林的群落结构特征。本研究的分析结果充分证明不论是功能群划分体系还是功能群结构综合图,都适用于常绿阔叶林群落的研究,尤其是对群落样本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 邓国右方茹许在恩吴小明唐成罗优波何庆海
- 关键词:次生常绿阔叶林功能群生长型
- 东莞大屏嶂森林公园次生常绿阔叶林种类组成与群落特征
- 2024年
- 常绿阔叶林是我国亚热带地区重要的森林植被类型之一,但由于人为干扰,目前仅有少量存在,并且主要以次生常绿阔叶林的形式存在。因此了解次生常绿阔叶林的种类组成和群落特征对于保护森林生物多样性非常重要。为了解东莞大屏嶂森林公园次生常绿阔叶林的种类组成与群落特征。按照CTFS(Center for Tropical Forest Science)样地建设标准,在该园的公园的次生常绿阔叶林建立了一个1600 m2(20 m×80 m)的动态监测样地。以样地内胸径(DBH)≥1 cm的木本植物为研究对象,分析群落的种类组成、区系特征、径级结构和群落稳定性。结果表明:群落中DBH≥1cm的木本植物一共867株,属于24科33属36种,其中壳斗科(Fagaceae)为主要优势种,占总个体数40.25%。其中重要值≥1的物种共有21种,占总个体数的93.66%,重要值最大的三个种依次是小叶青冈(Cyclobalanopsis myrsinifoliacc)、黧蒴锥(Castanopsis fissacc)和小果核果茶(Pyrenaria macrocarpa)。在属的水平上,热带区系成分占总属数的83.6%,温带成分占16.7%。样地内所有个体的径级分布呈倒“J”型,群落自我更新良好。采用改进的M-Godron法判断群落稳定性,曲线交点与稳定点之间的欧氏距离为20.591,距离较大,群落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 王静宜林育述黄练忠徐庆华胡科戴淑仪陆龙威欧阳磊戴小华赵平
- 关键词:区系特征径级结构群落稳定性
- 亚热带次生常绿阔叶林植物功能性状及多样性对人工抚育的响应被引量:2
- 2024年
- 亚热带次生常绿阔叶林普遍存在生长滞缓、固碳功能和经济价值低下等问题,迫切需要通过人工抚育提高其生态系统功能。对植物功能性状及其多样性的深入研究,能够找寻植物共存与群落稳定发展的内在机制,为提升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实践提供基础。为了探究人工抚育对亚热带次生常绿阔叶林质量提升的影响,以杭州午潮山国家森林公园内的次生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实施了不同强度的抚育措施,通过群落植被复查,分析群落植物功能性状以及功能多样性对不同强度人工抚育的响应。结果发现:抚育2年后,群落最大潜在树高与叶片氮、磷、钾含量显著上升,而叶片干物质含量和叶片叶绿素含量均有显著下降,比叶面积有下降趋势,两种强度的抚育之间差异不显著;叶片干物质含量、叶绿素含量与叶片氮含量间的相关性由不显著变为了显著负相关,而叶片干物质含量与叶片叶绿素含量,叶片磷、钾含量与叶片氮含量,叶片磷含量与叶片钾含量间的相关性由不显著变为显著正相关;在20%强度抚育下,功能丰富度指数均值从对照的0.52显著下降为0.16,功能均匀度指数与功能分离度指数的均值则分别上升到0.61和0.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51和0.56;在10%强度抚育下,功能丰富度有所下降,功能均匀度与功能分离度均有所上升,但差异不显著。研究表明,人工抚育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群落水平的植物功能性状与功能多样性,提高了群落植物利用资源的能力和效率;而适度的抚育强度更能解放资源空间,对群落产生的影响更加明显。该结果为亚热带次生常绿阔叶林的经营与管理提供依据与参考。
- 刘子琪姚良锦焦洁洁陆超王志高李婷婷袁位高江波吴初平
- 关键词:人工抚育
- 官山次生常绿阔叶林主要树种更新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 常绿阔叶林是亚热带典型的森林植被类型,在维持森林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种群更新是森林资源再生产的一个重要生态学过程,常绿阔叶树、落叶阔叶树、针叶树在种群更新过程中,通常表现出不同的生态策略。有关种群更新的研究有很...
- 潘永鑫
- 关键词:常绿阔叶林种群更新径级结构
- 抚育对次生常绿阔叶林群落结构及目的树种生长的影响
- 2023年
- 2016年8月,在浙江建德市以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ylla和柯Lithocarpus glaber为建群树种的次生常绿阔叶林(封育33 a)中,建立2个100 m×100 m样地进行人工经营,采取一次性抚育和未抚育2种方式进行大径材培育试验,以RTK定位技术设置16个25 m×25 m的单元格样地,2021年8月,采用固定样地法调查抚育和未抚育样地的物种组成及群落结构,并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差异。结果表明,在抚育样地中共调查到53科86属100种植物,在未抚育样地中共调查到39科60属71种植物,抚育样地内科、属、种的数量较未抚育样地分别提升35.90%、43.33%和40.85%,目的树种苦槠和柯的平均重要值在乔木层排名靠前;抚育措施显著提升了抚育样地内的草本层、灌木层和藤本植物的物种丰富度(P<0.05),显著降低乔木层的物种丰富度(P<0.05),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在抚育和未抚育样地间乔木层、灌木层和藤本植物均没有显著性变化;与未抚育样地相比,抚育样地中的目的树种苦槠和柯在群落间的竞争能力有所提升,乔木层和灌木层的多度占比略有提升,树高、胸径、枝下高和冠幅也有显著的提升(P<0.05)。以上结果表明,抚育措施可减小林分郁闭度至合理区间,提高群落物种丰富度,保持群落结构稳定,提高目的树种在乔木层的数量占比,使其获得良好的生长空间,从而提升目的树种在群落中的竞争优势。
- 邓国右石从广许在恩赖平峰唐旭王相姚丰平周振琪周晨何庆海胡亚芬
- 关键词:大径材培育次生常绿阔叶林苦槠物种组成
- 远安县残存天然次生常绿阔叶林物种组成与群落结构特征被引量:1
- 2022年
- 湖北远安县大堰自然保护区内残存常绿阔叶林自然片段分布,也是该区域低海拔分布唯一的常绿阔叶林群落斑块,开展了以常绿阔叶林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特征为主题调查研究。设置1 hm 2的固定监测样地,调查了所有胸径(DBH)≥2 cm的木本植物、记录物种名称、分析群落物种组成、区系特征、重要值、物种多样性,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样方内有维管束植物45种,隶属29科38属,DBH≥2 cm的乔木植株密度2441株/hm^(2),以壳斗科、樟科、冬青科、山茶科为优势建群种。区系特征在属的划分上,泛热带占比16.67%、热带占比45.84%、温带占比37.5%。重要值区间在0.51%~16.51%,壳斗科物种占比76.93%,占有绝对优势。群落的垂直结构分为乔、灌、草3个层次,径级结构为异龄林、林龄为中幼林,自然更新良好。物种多样性指数顺序为草本层>乔木层>灌木层。样地内物种组成丰富,为典型常绿阔叶混交林,群落结构稳定,区系特征处于热带与亚热带交错带,物种分布趋于热带性质。该区域常绿阔叶林恢复的成功案例可为此地区的植被恢复提供良好借鉴经验,可扩大类似区域环境常绿阔叶林的恢复范围。
- 彭艳红肖正利郭玉华王欢
- 关键词:天然次生林常绿阔叶林物种组成群落结构
- 乌岩岭次生常绿阔叶林不同菌根木本植物空间格局动态和密度制约研究
- 研究目的森林作为陆地上主要生态系统之一,孕育着极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土壤中的菌根真菌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分,可以与绝大多数植物形成共生关系,促进了物种共存和多样性维持。森林植物多以与丛枝菌根(AM)真菌或与外生菌根(...
- 韦博良
- 关键词:菌根真菌种间关联密度制约相对生长速率
- 江西官山亚热带次生常绿阔叶林物种组成与群落结构特征被引量:4
- 2022年
- 【目的】常绿阔叶林是我国亚热带地区的地带性植被,但由于长期的人为干扰,导致地许多原始林变为次生林,为了更好地研究亚热带地区次生常绿阔叶林的恢复过程和多样性维持机制。【方法】按照美国史密森研究院热带森林科学研究中心(Center for Tropical Forest Science,CTFS)大型森林动态样地建设标准。在官山自然保护区建立12 hm^(2)的次生常绿阔叶林动态监测样地,调查样地内DBH≥1 cm的木本植物,分析其物种组成、区系特征、径级结构等群落特征。【结果】1)样地内木本植物种类丰富且稀有种较多,共有65科139属312种,其中稀有种148种,约占总物种数的1/2;2)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多样,有热带向温带过渡的性质,属水平上有28个类型(包含变型),热带区系成分占总属数的59.71%,温带区系成分占37.41%;3)群落径级分布呈“金字塔”型,属于增长型群落,优势种中大部分物种径级结构也呈“金字塔”型,处于增长状态。【结论】官山次生常绿阔叶林物种组成丰富,稀有种比例高,群落更新良好。
- 王倩易伶俐陈琳彭巧华欧阳园兰龚超曾小霞杨清培宋庆妮刘骏
- 关键词:物种丰富度种-面积曲线区系特征径级结构
- 亚热带次生常绿阔叶林目标树经营效果分析被引量:2
- 2021年
- 为了探讨亚热带萌生性次生常绿阔叶林目标树经营后的初期效果,选取分布在浙江省遂昌县3个不同发育阶段的次生常绿阔叶林样地(样地1,林分年龄20~30年;样地2,林分年龄>30~40年;样地3,林分年龄50~60年)为研究对象,分别实施封禁(对照)、传统经营和目标树经营,通过2017年(试验前)和2020年(试验3年)的调查,比较分析了目标树经营后早期的植物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目标树经营提高了林木的混交程度,降低了林木聚集度;目标树经营林分乔木层林木胸径断面积和的年均生长率最高,传统经营的次之,对照的最低,并且目标树经营林分中林木的年均生长率显著高于样地1和样地2的(P<0.05);传统经营林分的下木层幼树密度、下木层和草本层的多样性指数均显著低于目标树经营和对照林分的(P<0.05);3个样地的各样方中的土壤容重、总孔隙度、pH值、有机碳含量、全N含量、全P含量、全K含量、速效K含量均没有明显差异,只有速效P含量在目标树经营3年后有明显下降(P<0.05)。以上结果说明,目标树经营有效地改善了林分的空间结构,提高了目标树的生长量,有助于加快林木的分化和分层,同时减少了对林下植被的干扰,土壤理化性质未有明显改变,缓解了作业初期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在林分发育初期(20~40年),目标树经营是针对亚热带次生常绿阔叶林较为有效的森林经营措施。
- 曹华张川英龚笑飞龚征宇李大标焦洁洁
- 关键词:次生常绿阔叶林群落结构林下植被土壤理化性质
相关作者
- 彭少麟

- 作品数:581被引量:12,230H指数:61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 研究主题:生态系统 南亚热带 恢复生态学 生态恢复 退化生态系统
- 方炜

- 作品数:14被引量:398H指数:8
- 供职机构:纽约州立大学
- 研究主题:演替过程 群落 演替 次生常绿阔叶林 种群动态
- 仲磊

- 作品数:15被引量:86H指数:6
-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 研究主题:物种组成 群落结构 次生常绿阔叶林 物种多样性 千岛湖
- 曹洪麟

- 作品数:158被引量:1,889H指数:22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 研究主题:群落结构 薇甘菊 群落特征 物种组成 金钟藤
- 何道泉

- 作品数:26被引量:611H指数:11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
- 研究主题:香根草 水土保持 植被 土壤改良 树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