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872篇“ 概念史“的相关文章
- 百年中国“画学”的历程与反思--以概念史和学科史为中心的考察
- 2025年
- 中国“画学”之“学”,作为“学科”之义,是本土资源与西方现代学科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20世纪初,学科意识觉醒,各学科建设掀起了高潮,“画学”也进入自觉阶段,逐渐从创作研究发展为理论研究,从“历史的—实用的”研究发展为“体系的—哲学的”研究。如何在西学语境下表述中国画学的民族内涵,完成传统画学的现代转换,成为时代使命。尽管也有学者试图建构中国画学的完整体系,但通过文献整理,将史料在西学框架中进行分类,仍是主流。这造成了现代学科框架与传统话语方式的脱节,同时在救国救亡的历史语境中,在西学主导的时代背景中,中国画学也呈现出了功利主义取向、时代语境错位和二元对立思维等局限,清醒地认识到这些局限,是21世纪中国画学研究的前提。
- 黄晨庄雅清
- 关键词:现代学科概念史学科史
- 理解“数字新闻”:一种概念史的视角
- 2025年
- 本文借鉴概念史研究思路,通过系统的历史语义分析发现,数字新闻这一概念存在两条完全不同的语义脉络:数字新闻作为本土概念,首次提出于1936年,指的是以数字信息为主体的新闻,即内容取向;2010年后,它被学者用于翻译digital news/journalism,语义完全改变,指向数字化新闻,即技术取向。在中国的语境中,这两条语义的整体发展趋势是,前者逐渐被弃用,后者逐渐有限推广开来。数字新闻仍只是一个被有限接纳的概念,它主要在特定学术社群中使用,没有大规模扩展至新闻行业和日常生活领域。这可能跟“数字新闻”这一概念缺乏独特性,无法与“新闻”一词形成话语差异紧密相关。当前,技术取向的数字新闻进入新一轮语义生成期,背后彰显的是数字时代新闻学研究范式之争。
- 张兵杰
- 关键词:概念史
- 从“中国传统文化”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项概念史的研究
- 2025年
- 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它与“中国文化传统”“中华传统文化”等概念有什么区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一词作何解释?这些都是需要厘清的问题。目前学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主要以其要素内容为切入点。但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概念的原初表意是一种与“现代化”相对的价值评判,其出现过程大致如下:首先是清末以来“中国”一词原有的文化含义淡化,然后凸显国别意义的“中国文化”概念生成,随后新文化运动中“旧文化”“古代文化”“封建文化”称谓出场,最后在20世纪30年代有关“现代化”的讨论中“中国传统文化”概念完整出现。梳理“中国传统文化”概念的演变过程,有益于厘清“中国文化传统”“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概念的具体所指。
- 付吉佐
-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文化传统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念史
- 妥协理念与西方民主政治——概念史梳理及实践考察
- 2025年
- 妥协是民主政治必要且有效的执政理念与方式。古典时代的妥协概念具有仲裁和选择两种含义,早期欧洲各国的社会背景与认知差异却使其呈现出积极与消极两种截然不同的面相。随着英国在妥协理念指导下和平建立现代民主政体,其积极意义得以发扬,妥协便作为原则和方法在现代语境中被广泛使用。妥协理念体现的宽容精神、人民主体意识、和谐理念与民主政治的精神内核高度契合。然而,当前西方社会环境愈加复杂,道德压力、竞选侵蚀治理以及政治极化使对抗思维进一步固化,妥协实践举步维艰。
- 吕玉红
- 关键词:民主政治社会多元化政党竞争
- 1927年前中国“现实主义”的概念史考察
- 2025年
- 中国自古重视文学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看重艺术作品的现实功用。但作为中国现代文论核心概念之一的“现实主义”却是“西洋学由东洋来的产物”。通过对近代以前文论中的现实主义因子、“现实主义”在中国的诞生及其含义稳定之前即1927年以前应用情况的书证梳理,考察其引进、发展、流变的过程,以期对中国现代文论中诸多“外来”的、看似不言自明实则纷繁复杂的概念研究提供一种探究路径。
- 田金芝
- 关键词:现实主义
- 重审海德格尔与胡塞尔的“存在”理解差异——从《时间概念史导论》谈起
- 2025年
- 海德格尔与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之关联问题,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而阐明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澄清以上二者对“存在”的理解差异,并揭示海德格尔对范畴直观概念的继承与突破。据此,本文将从两个方面展开探究:其一,以海德格尔的《时间概念史导论》(GA20)为线索,即重点围绕海德格尔对胡塞尔现象学方法要点之梳理,该部分将审查二者对意向性、范畴直观与先天概念的不同读解,以说明二者基于各自的哲学框架,何以对“存在”给出了不同的解释。其二,回到《逻辑研究》《存在与时间》等文本,揭示以上分歧的两个关键点:第一点即依据存在与真理之关联,揭示二者对“存在”规定之差异;第二点即依据存在与现象学范畴之关联,揭示二者对“存在规定方式”之理解差异。
- 齐晓
- 关键词:胡塞尔真理
- “假定性”与“现实性”的流转——20世纪20至60年代戏曲“程式”的概念史探源
- 2025年
- 作为戏曲领域的核心理论之一,“程式”概念并非“亘古不变”的永恒真理,而是从20世纪初戏剧领域中西之辨的端倪初现时对照“他者”而定义出来的,突出其“符号”“象征”的“非写实”意味。20世纪三四十年代,程式概念和延安时期的时代环境、戏剧潮流不断互动,也因“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影响而增加了“体验”的一维,并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戏曲之中。但1959年,阿甲提出将体验与技术结合,是为“程式化体验”,伴随着戏剧界对“斯氏体系”评价的变化,程式理论中的“假定性”也开始回归。程式理论对戏曲演员的实践活动起到了形塑作用,戏曲演员的实践活动则使戏曲的程式特征愈发凸显,以“程式”为中心的言说与实践互动使现代戏曲发展出了一套独特的表演传统。
- 郭超李璐娲
- 关键词:程式化假定性
- 《人种》:三重维度下的人文语义关怀——从知识史、概念史与观念史出发
- 2024年
- 非常荣幸参加“全球本土化概念史”这一重要学术命题的对话,会上听了方维规、黄兴涛、李恭忠等多位教授的高见,我受益良多。他们都是对概念史研究有素的学者,通过对孙江教授《人种:西方人种概念的建构、传布与解构》(以下简称《人种》)((1))一书的阐释将概念史的本土化研究向前推进。我将结合近期河南大学人文社科高研院同仁关注的人文语义学命题,从知识史、概念史与观念史三重维度出发,谈谈《人种》触动的思考以及引发的种种可能性。
- 张宝明
- 关键词:概念史观念史全球本土化知识史三重维度
- 观念史与概念史研究的互补性
- 2024年
- 这些年来,尽管我尝试涉足概念史领域,但对中国哲学并无专门研究,实为门外汉,故难以提出特别有趣的想法。刚才聆听了乔见的报告及诸位教授的精彩点评,愈发感到自己所思所想已被涵盖,且各位专家见解高远。不禁思忖,自己还能补充些什么呢?在此,仅分享一些阅读与参会的感受。今天的议题是观念史的书写。我们不禁要问,为何会出现这样的书写方式?为何概念史这种书写方式会兴起?我常与学生谈及,很大程度上这是学术内卷的结果。学生们常说,学术是一种智力游戏。
- 张凤阳
- 关键词:概念史观念史分享
- 有关概念史研究的两大基本问题被引量:1
- 2024年
- 概念史研究存在两大基本问题;其一是概念内涵界定,即概念史与观念史的关系,目前学术界对二者的区分十分杂乱,其实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相互融通,大可不必纠结于区分。其二是概念之间的关系问题,这其中很重要的是概念之间的差异,即基本概念的如何选择,目前学界在这方面既有理论思考的架构,又有实践探索,不过问题的解决需要时间的累积,万不可奢望一蹴而就。
- 苏全有
- 关键词:概念史观念史方法论
相关作者
- 方维规

- 作品数:62被引量:539H指数:13
-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 研究主题:概念史 世界文学 文学 文学社会学 文学概念
- 李里峰

- 作品数:88被引量:922H指数:19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 研究主题:土改 中国共产党 概念史 中国政治 运动式治理
- 沈文钦

- 作品数:187被引量:1,580H指数:24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教育学院
- 研究主题:博士生 博士毕业生 博士生教育 学术 博雅教育
- 宋时磊

- 作品数:87被引量:246H指数:9
-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文学院
- 研究主题:茶文化 茶叶 创意写作 茶叶贸易 概念史
- 李永杰

- 作品数:77被引量:132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共福建省委党校
- 研究主题:公民社会组织 马克思主义 概念史 中国式现代化 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