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1102篇“ 椎弓根钉“的相关文章
- 椎弓根钉固定装置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椎弓根钉固定装置,包括椎弓根钉主体、延长机构以及锁紧件,椎弓根钉主体包括螺钉套以及螺钉,螺钉沿第一方向的一端连接于螺钉套内,螺钉套远离螺钉的一侧具有至少两个限位部,至少两个限位部沿螺钉套的周向间隔设置...
- 姚柏艇王文波
- 一种长臂中空椎弓根钉
-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长臂中空椎弓根钉,包括:用于植入椎弓根处的中空植入部;与所述植入部相连接的长臂钉臂部;所述钉臂部靠近所述植入部端具有与所述植入部植入方向相垂直的折断槽;所述钉臂部在远离所述植入...
- 宋威振牟国良金跃誉方霖康
- 一种椎弓根钉植入工具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椎弓根钉植入工具及使用方法,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椎弓根钉植入工具,包括中心轴、安装组件及定位针防进组件,中心轴设置有适于定位针穿过的定位通孔;安装组件设置在中心轴第一端外侧,用于安装打孔...
- 刘凤龙李姣
- 脊柱骨折行经皮椎弓根钉微创手术的效果
- 2025年
- 本研究旨在全面探究脊柱骨折患者应用经皮椎弓根钉微创手术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方案的优化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选取2023年5月至2024年5月期间我院接收的50例脊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样本,通过回顾性分析其医疗记录,根据治疗手段的不同,将患者划分为两组:A组接受传统开放式内固定手术治疗,B组则实施经皮椎弓根钉微创手术治疗。随后,我们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进行了详尽的对比分析。结果 在临床疗效上,两组间未呈现出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P>0.05)。但在并发症发生情况上,B组(经皮椎弓根钉微创手术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B组的术中出血量较A组明显减少,住院时间也显著缩短,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研究表明,对于脊柱骨折患者而言,经皮椎弓根钉微创手术不仅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而且并发症少、安全性高,因此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广泛推广与应用。
- 谢红校孔繁昊刘祥
- 关键词:脊柱骨折安全性
- 可中立加压的动态型椎弓根钉及其限动工具
- 本发明针对现有动态椎弓根钉棒固定系统在手术中因无法限制钉座与钉体之间的摆动,而使之无法在对所固定节段进行撑开或加压操作后,保持钉座与钉体仍处于同轴状态,从而无法实现动态椎弓根钉棒固定系统固定后仍允许所固定节段作一定范围内...
- 董谢平李青莉何伟义
- 方向校正环、椎弓根钉植入辅助校正系统及辅助植入系统
- 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一种方向校正环、椎弓根钉植入辅助校正系统及辅助植入系统,方向校正环包括校正环本体、微型力传感器以及控制器,微型力传感器数量为多个,且均布设置在校正环本体的内壁上,其用于感应穿过校正环本体的导针...
- 施新革高延征宋月鹏胡巍然邢帅
- 一种新型椎弓根钉棒系统的设计及生物力学研究
- 2025年
- 目的基于椎弓根钉棒系统圆形棒存在旋转不稳定及易于爆丝的不足,设计一种新型U型棒脊柱内固定系统。方法将传统的连接棒从圆柱形改为拱门型设计,依照YY/T 0857-2011测试标准,对设计样品进行静态压缩测试、静态拉伸测试、静态扭转测试、压缩疲劳测试、静态前屈和后伸及侧屈测试。结果每组测试5个样品,静态压缩测试:2%残余位移(1.52±0)mm,弹性位移(13.26±0.18)mm,拉伸弯曲屈服载荷(537.48±11.83)N,拉伸弯曲刚度(40.54±1.05)N/mm;静态拉伸测试:2%残余位移(1.52±0)mm,弹性位移(13.28±0.17)mm,拉伸弯曲屈服载荷(564.56±16.17)N,拉伸弯曲刚度(42.54±1.69)N/mm;静态扭转测试:2%残余角位移(1.95±0)°,弹性角位移(15.07±0.18)°,屈服扭矩(25.08±0.71)Nm,扭转刚度(1.67±0.06)Nm/°;压缩疲劳测试:载荷16~160 N,循环5000000次,未失效;静态前屈测试:2%残余位移(1.52±0)mm,弹性位移(21.23±0.13)mm,压缩弯曲屈服载荷(849.92±19.20)N,压缩弯曲刚度(39.46±0.66)N/mm,压缩弯曲极限位移(39.97±0.59)mm,压缩弯曲极限载荷(987.16±16.10)N;静态后伸测试:2%残余位移(1.52±0)mm,弹性位移(21.11±0.15)mm,拉伸弯曲屈服载荷(732.75±15.20)N,拉伸弯曲刚度(36.23±3.55)N/mm,拉伸弯曲极限位移(37.50±0.47)mm,拉伸弯曲极限载荷(802.71±13.18)N;静态侧屈测试:2%残余角位移(1.95±0)°,弹性角移位(11.36±0.22)°,屈服扭矩(20.49±0.45)Nm,扭转刚度(1.77±0.08)Nm/°。测试过程中未见顶丝爆丝及U型棒旋转松动,测试结果符合脊柱椎弓根钉棒系统生物力学行业标准。结论该系统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顶丝在同等锁定效果下面对面平分正压力,显著降低顶丝爆丝发生率,同时避免连接棒发生旋转松动,能够减少临床术后内固定失效发生率,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 李鹏刘琪赵金柱陶春生
- 关键词:椎弓根螺钉系统生物力学脊柱疾病内固定术
- 经皮椎弓根钉微创手术后患者发生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
- 2025年
- 目的:分析经皮椎弓根钉微创手术后患者发生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4年1月该院收治的60例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经皮椎弓根钉微创手术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统计经皮椎弓根钉微创手术后患者预后情况,依据是否发生预后不良将其分为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经皮椎弓根钉微创手术后患者发生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随访6个月,60例经皮椎弓根钉微创手术患者发生预后不良16例,占26.67%,设为预后不良组,预后良好44例,占73.33%,设为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既往存在骨折、治疗前使用激素超过3个月、营养供给不足、合并骨质疏松占比均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既往存在骨折、治疗前使用激素超过3个月、营养供给不足、合并骨质疏松均为影响经皮椎弓根钉微创手术后患者发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既往存在骨折、治疗前使用激素超过3个月、营养供给不足、合并骨质疏松均为影响经皮椎弓根钉微创手术后患者发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 邱伟
- 关键词:预后影响因素脊柱骨折
- 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PKP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效果
- 2025年
- 目的探讨采用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球囊扩张人工骨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balloon kyphoplasty,PKP)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2月东莞仁康医院骨科接收的60例胸腰段脊柱2度及3度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手术方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切开内固定结合人工骨椎体成形术治疗,观察组实施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PKP治疗。比较2组相关治疗指标、疼痛程度、脊柱功能、椎体高度、Cobb角、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为(106.89±17.09)mL,少于对照组的(132.24±19.13)mL;椎体前缘矫正丢失度为(7.06±2.36)%,Cobb角矫正丢失度为(5.15±1.37)%,低于对照组的(15.35±3.59)%、(12.97±3.44)%;住院时间为(12.26±3.79)d,短于对照组的(15.56±4.0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为(3.04±0.35)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为(28.56±4.04)分,低于对照组的(4.49±0.51)分、(36.22±3.7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观察组椎体前缘高度为(34.04±3.75)mm,椎体后缘高度为(39.27±3.85)mm,高于对照组的(30.58±3.47)mm、(35.03±3.57)mm;观察组Cobb角为(11.69±1.11)°,低于对照组的(14.84±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中实施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PKP方案进行干预可有效减少术中损伤,减少椎体前缘矫正丢失度,减轻术后疼痛程度,改善脊柱功能,提高椎体高度,降低Cobb角。
- 李波赖培丰洪加乐
- 关键词:胸腰段脊柱骨折球囊扩张脊柱功能疼痛程度
- 经皮椎弓根钉微创手术在老年胸腰椎多发脊柱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 2025年
- 评价经皮椎弓根钉微创治疗胸腰段脊柱多发骨折的疗效。方法 本研究拟以我院2021年9月-2023年9月住院的86例有资格入选的胸腰段多发脊柱骨折病人为研究对象,采用开放椎弓根内固定及经皮椎椎弓根钉微创手术,每组44例。对两组病人的围术期各项指标、VAS、ODI、椎体形态及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 本组老年胸腰段多发脊柱骨折组术后切口长(4.59±0.62)cm,术中出血量(103.46±14.15)ml,术中出血量(99.85±17.49)分,术中出血量(99.85±17.49)分,术后引流量(42.35±5.56)ml,平均住院时间(13.87±2.46)天,平均住院时间(13.87±2.46)天(P<0.05)。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2.42±0.75)和ODI(14.61±2.35)分(5.17±0.92)分(19.79±3.18)分,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术前缘高度显著增加,Cobb角度减小,P<0.05;两组患者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降低(6.82%对25.00%,P<0.05);结论 与传统的开放椎弓根钉固定术相比较,该术式手术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术后疼痛轻,腰椎功能恢复好。
- 陈润霖
- 关键词:围手术期
相关作者
- 汤长华

- 作品数:210被引量:171H指数:8
- 供职机构:泗洪县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植骨治疗 椎弓根钉系统 植骨 内固定 内固定治疗
- 张晓慧

- 作品数:161被引量:108H指数:7
- 供职机构:泗洪县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植骨治疗 植骨 椎弓根钉系统 内固定治疗 内固定
- 周晓宇

- 作品数:152被引量:85H指数:6
- 供职机构:泗洪县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植骨治疗 植骨 椎弓根钉系统 内固定 内固定治疗
- 张杰

- 作品数:147被引量:91H指数:7
- 供职机构:泗洪县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植骨治疗 植骨 椎弓根钉系统 内固定 内固定治疗
- 纪兆亮

- 作品数:140被引量:70H指数:5
- 供职机构:泗洪县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植骨治疗 植骨 椎弓根钉系统 内固定 内固定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