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829篇“ 植物性食物“的相关文章
植物性食物中结合多酚的释放及功能活性的研究进展
2025年
天然多酚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中,具有抗氧化、抗炎、抗癌等生物活性。按溶解特性可将多酚分为游离多酚和结合多酚,相比较于可直接萃取的游离多酚,结合多酚所占比例更高,分布更广,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越来越被人们关注。因此本文对结合多酚体外释放的方式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简要综述了结合多酚在人体内释放机制,重点综述了结合多酚抗氧化、抗炎、抗癌和调节肠道环境等功能活性的作用机制和研究进展,期望能为结合多酚的未来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和指导。
吕京京李璐张娜
关键词:多酚体外释放功能活性
基于前瞻性队列研究植物性食物摄入与2型糖尿病发生风险的关联
2024年
[背景]现阶段,生活方式干预或饮食调整目前仍然是2型糖尿病(T2D)一级预防和管理的基石。[目的]探究植物性食物摄入与T2D发生风险的关系。系基于上海社区自然人群队列(SSACB)松江区居民开展的前瞻队列研究。基线调查时用经验证的食物频率问卷评估不同类型食物摄入状况并计算植物性膳食指数(PDI)、健康植物性膳食指数(hPDI)和不健康植物性膳食指数(uPDI),借由绑定了居民医疗保险卡的电子信息系统获取队列建立后经医生诊断[空腹血糖≥7.0 mmol·L^(-1)或2 h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11.1 mmol·L^(-1)或糖化血红蛋白≥6.5%或具备典型的高血糖(危象)症状及随机血糖≥11.1 mmol·L^(-1)]的或存在用药记录的新发糖尿病病例。采用多因素校正的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合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膳食摄入与T2D发生风险之间的关联。[结果]队列中共有29016名松江区居民被纳入分析[基线年龄的x^(-)±s为(55.3±11.6)岁],截至2022年9月21日,中位随访时间5.688年。结果显示,当地居民植物性食物(未加工)摄入与新发T2D呈负相关[HR(95%CI):0.983(0.969~0.998)];其中,植物性食物每日摄入量最低四分位数组(<500.9 g)的T2D发生风险高于每日摄入量最高四分位数组(≥859.3 g)[HR(95%CI):1.250(1.012~1.544)];未发现动物性食物[HR(95%CI):1.006(0.987~1.026)]和加工食品[HR(95%CI):0.978(0.944~1.014)]摄入与T2D发生风险相关。用等量(50 g)的植物性食物替代动物性食物[HR(95%CI):0.982(0.968~0.996)]或加工食品[HR(95%CI):0.983(0.969~0.998)],T2D的发生风险下降。此外,居民PDI(P_(非线性)=0.023)、hPDI(P_(非线性)=0.016)与新发T2D之间存在非线性相关。[结论]植物性食物,特别是健康植物性食物摄入与新发T2D风险降低相关。
徐铭婧应涛朱洋何更生刘雨薇
关键词:植物性食物2型糖尿病队列研究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
植物性食物中风味物质的生物成味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24年
植物性食物是居民健康膳食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三大营养素、膳食纤维、多种维生素以及矿物质的重要来源。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物的追求由“吃饱”升级到“吃好”,包括植物性食物在内的食品风味成为影响消费者喜好的重要因素,在酶和微生物等生物媒介作用下产生的食品风味,符合消费者对天然、安全、无添加剂或少添加剂食物的期待,因此,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系统深入地了解植物性食物在生长成熟与加工处理过程中的生物成味机制,对于植物性食物风味的改良与价值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基于植物性食物风味物质的结构特点,系统介绍了植物性食品中脂肪族化合物、芳香族化合物、杂环化合物以及萜烯类化合物等关键风味物质的组成种类与呈味特性。此外,从内源性与外源性两个角度,在分子层面着重阐述了植物性食物的生物成味机制与研究进展。内源性生物成味以植物中的内源酶为媒介,主要通过碳水化合物途径、蛋白质途径、脂肪酸途径以及萜烯类途径产生植物性食物天然的特征风味物质;外源性生物成味是在外加酶或微生物的作用下,通过生物催化与发酵等加工技术,实现目标风味物质的定向合成或抑制不良风味物质的产生。未来,随着多组学技术的联用与多学科的交叉,从植物性食物中风味物质的生物合成途径、调控机制与互作机制中将得到更深入的认识,这将为食品工业的产品改良和创新提供科学依据。
王彦波张云真李文璐曾黉
关键词:植物性食物风味物质微生物
张广才岭东部地区黑线姬鼠夏秋季植物性食物分析研究
2024年
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是农林业典型害鼠,为探究黑线姬鼠对食物资源利用的变化特征,选取张广才岭东部地区三道关针阔叶混交林为研究地点,分别于夏季(2020年6—8月)和秋季(2020年9—11月),采用铗日法和样线法采集黑线姬鼠样本,利用DNA宏条形码技术进行黑线姬鼠食性分析。结果表明:黑线姬鼠的夏季食物主要为草本植物,胃容物包含14科19属21种,其中以稗(Echinochloa crus-galli,87.0%)和堪察加费菜(Phedimus kamtschaticus,7.0%)为主;秋季食物主要为乔木植物果实,胃容物包含15科40属44种,其中以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48.3%)、湿地风毛菊(Saussurea umbrosa,17.0%)、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7.9%)和葎草(Humulus scandens,6.2%)为主;夏秋两季均摄食的有14种,以湿地风毛菊为主。通过Shannon-Wiener指数(夏季,H'=0.50;秋季,H'=0.83)、Simpson指数(夏季,D=0.77;秋季,D=0.62)和Chao1指数(夏季,Chao1=12.29;秋季,Chao1=13.50)等多样性指数分析,发现黑线姬鼠的秋季食物组成较夏季更丰富,食物物种多样性更高。研究结果探明了张广才岭三道关林区黑线姬鼠夏秋两季的食物资源利用特征,为科学开展鼠害防治提供基础资料。
常诗麒李殿伟徐梦昊王阳单洪佳丁森
关键词:黑线姬鼠食性
安徽淮北渠沟遗址古人类植物性食物资源利用与石器功能的淀粉粒分析
2024年
渠沟遗址是目前准河中游地区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遗址,为了解该遗址先民植物性食物资源利用及部分石器功能,本文利用淀粉粒分析方法对遗址出土的15件石器残件进行了表面残留物提取与分析,结果发现了来自栗、薏苡、小麦族、菜豆族等4类植物种属的淀粉粒共24粒,其中粟淀粉粒是迄今为止淮河中游地区年代最早的旱地农作物证据。结合炭化植物遗存分析结果,发现早在距今8800年左右,淮河中游已经产生稻栗兼作的农业模式。观察遗址出土石磨盘、石磨棒与石刀表面淀粉粒残留物的种类以及损伤特征表明,石磨盘和石磨棒在当时曾被用于对栗、小麦族及薏苡等植物种子进行脱壳、碾压或研磨等加工处理,而石刀可能主要用于收割禾本科植物。本文研究结果为探索准河中游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先民植物性食物资源利用、农作物结构演化与石器功能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杨玉璋廖静雯张义中姚凌李为亚崔启龙张居中
关键词:淮河中游植物资源利用
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植物性食物过敏原线性表位的方法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植物性食物过敏原线性表位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利用生物信息学数据库获取植物性食物过敏原的线性表位、氨基酸序列、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所述线性表位,包括其氨基酸组成及出现...
车会莲杨帅李欣芮陈成范卓妍张亚妮贺晓云
陕西旬邑西头遗址商末周初殉人植物性食物组成分析——来自牙结石中的淀粉粒和植硅体证据被引量:4
2023年
殉人的植物性食物组成分析是了解个体乃至群体生活习性和生活状况的重要基础,对于殉人的身份辨识及殉葬制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考古学意义。商周时期存在大量墓葬殉人现象,以往研究多集中在殉人与墓主关系、殉人身份辨识等方面,对其植物性食物来源的分析十分薄弱。本研究选取陕西旬邑西头遗址M90的37具殉人作为对象,对其牙齿表面附着牙结石进行淀粉粒和植硅体分析,并对墓葬中随葬动物骨骼等样品进行14C年代测定。结果显示,M90年代应为商末周初时期;发现有粟类植物、小麦族(Triticeae)、块根块茎、食用豆类、坚果类等5类植物淀粉粒,以及粟稃壳、禾草类稃壳、早熟禾亚科和黍亚科等茎叶植硅体。综合商周时期旬邑地区植物考古的证据,认为西头遗址殉人的植物性食物结构较为多样,以当时社会主流的粟(Setaria italica)、黍(Panicum miliaceum)等粟类作物为主,小麦族植物占比较少,块根块茎、食用豆类和坚果类植物亦有部分摄入。从淀粉粒的损伤特征和稃壳类植硅体的发现来看,食物在食用前经过了碾磨或蒸煮等加工处理,其谷物脱壳水平应较为先进。此外,殉人在以粟黍为主的主粮摄入上无明显差别,仅在小麦族植物的食用上有所区别。目前所知商周时期殉人的食谱均以粟黍为主的C4类植物为主,但由于殉人与墓主关系及殉人身份等级的差异,在以小麦族植物为代表的C3类植物摄入上差异明显,这种差异性的饮食结构显示了不同时期先民在饮食上的选择偏好,以及等级差异对古人饮食的影响。本研究首次从植物利用角度对殉人的食谱进行分析,填补了以往文献、植物大遗存和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对古人饮食来源认识的不足,为商周时期殉葬制度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宋阿倩豆海锋
关键词:牙结石淀粉粒植硅体植物性食物
南阳府衙新莽铸钱遗址汉代人群植物性食物结构分析被引量:1
2023年
本文利用植物微体遗存的研究方法,对南阳府衙新莽铸币遗址出土石器表面残留淀粉粒,以及灰坑样品植硅体开展了分析工作。结果显示遗址人群当时加工食用的植物性食物种类包括栗、黍、稻、麦、高梁、豇豆属等谷物,薏苡、栎属等坚果,以及薯属、楼根、莲藕等根茎类,并以栗为主粮。高梁淀粉粒的发现,表明在新莽时期,高梁已经传入宛城地区,为我国高梁传播历史的研究提供新的证据。
蓝万里崔本信曾庆硕李亚萍张凤
关键词:新莽淀粉粒植硅体
太湖流域史前植物性食物资源初探--以朱墓村等遗址为例
2023年
植物性食物的生产是一种人类重要行为模式,与整个史前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本研究立足太湖流域自马家浜文化到良渚文化考古遗址的孢粉、植硅体和大植物遗存的研究成果分析,形成以下几点认识。第一,全新世以前,该区域很可能有野生稻分布;稻作农业发生、发展于全新世大暖期(7900-4400 BP);距今7000年前,水稻在太湖流域即以驯化稻形式存在;马家浜文化以后水稻栽培技术取得明显进步。第二,自马家浜文化到良渚文化时期,以水稻种植为主的农业体系渐趋完善,水稻的主体地位不断强化、植物性食物的种类多样化。第三,植物性食物资源组合复杂化,既有谷物类的水稻,也有瓜果类的甜瓜、菱属等和可能作为蔬菜类的食物;植物性食物资源分布呈现区域一致性,又不乏地方性差异。第四,史前太湖流域在波动的环境体系中,稻作农业体系和考古学文化相互促进。
邱振威
关键词:太湖流域
我国植物性食物标示FOP标签的营养评价标准研究
2022年
为了让消费者通过包装正面(FOP)标签选择整体营养价值高的植物性食物,本研究借鉴瑞典Keyhole标签、新加坡较健康选择标志、荷兰选择标识的营养评价标准,选取膳食纤维和全谷物、钙、膳食纤维分别作为谷物制品、豆制品、蔬果制品的鼓励性营养素/食物组,并根据《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 28050—2011)》的膳食纤维与钙来源的含量要求以及《全谷物及全谷物食品判定及标识通则(T/CNSS 008—2021)》关于全谷物原料含量要求设置阈值,再结合《预包装食品“健康选择”标识规范(T/CNSS 001—2018)》的阈值规定,初步完成谷物、豆类、蔬果及制品的营养评价标准设计,但未来还要构建分门别类、动态更新以及考虑推广效果的营养评价标准。
黄泽颖
关键词:植物性食物营养标签

相关作者

张居中
作品数:155被引量:960H指数:21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研究主题:贾湖遗址 遗址 新石器时代 出土 植物性食物
杨玉璋
作品数:68被引量:356H指数:1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
研究主题:遗址 繁昌窑 青白瓷 植物性食物 新石器时代
姚凌
作品数:9被引量:130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
研究主题:植物性食物 遗址 古人类 植物资源利用 混作
凌文华
作品数:330被引量:1,713H指数:21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研究主题:花色苷 动脉粥样硬化 吸烟 黑米 黑米皮
刘红
作品数:330被引量:694H指数:15
供职机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研究主题:微生物燃料电池 生命保障系统 微生物 空间站 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