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65篇“ 栽培小麦“的相关文章
六倍体栽培小麦AP2/ERF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及表达分析
2024年
AP2/ERF(APETALA2/ethylene-responsivefactor)转录因子对小麦的生长发育及胁迫响应等生理过程有重要调控作用。基于栽培小麦全基因组测序序列,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并鉴定了437个TaAP2/ERF基因家族,进而分析这些基因家族的理化性质、基因结构、系统进化、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与转录表达特性等。结果表明,437个TaAP2/ERF家族基因主要定位于细胞核中,可分为AP2、DREB、ERF 3个亚家族,不同的亚家族之间的理化性质及结构特性等均存在差异。TaAP2蛋白大部分呈碱性,TaDREB、TaERF蛋白大部分呈酸性,TaAP2、TaDREB全部为亲水性蛋白,TaERF蛋白大部分为亲水性蛋白,少部分为疏水性蛋白。大部分TaAP2亚家族基因内含子数为3~9个,而大部分TaDREB、TaERF亚家族基因不含有内含子,只有1个外显子。TaAP2、TaDREB和TaERF都有典型的YRG、RAYD元件,TaDREB的保守性高于TaERF。TaAP2/ERF家族基因启动子中包含较多CAAT-box、CGTCA-motif、DRE core、LTR等顺式作用元件。小麦自身及与近缘物种间均存在较多共线性区段,且共线性区段较短,由5~15个基因组成。通过RNA-seq数据筛选了在小麦叶片、根、穗、茎等组织生长发育过程及在高温、干旱、高温-干旱复合胁迫等非生物胁迫应激反应中起重要作用的一些候选基因。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究六倍体栽培小麦AP2/ERF家族生物学功能提供了理论依据。
张新李敏敏赵杨孙允超冀传允程倩倩张兰迎
栽培小麦Brock中抗白粉病相关基因TaRPP13-1B的克隆及功能分析被引量:1
2023年
白粉病是小麦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发掘抗病基因并实现抗病基因转育是提高作物抗病性的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本研究克隆了一个位于小麦染色体1B上、具有典型CC、NBS和LRR结构域的基因TaRPP13-1B。接种白粉菌后,TaRPP13-1B基因在抗病小麦Brock和BJ-1中表达量虽然出现上下调波动,但平均表达水平一直高于感病小麦品种京411。采用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和转基因过表达技术进行功能分析,发现抑制目标基因表达,抗病小麦品种Brock对白粉菌的抗性显著降低;过表达TaRPP13-1B的转基因小麦津强5号对白粉菌抗性明显提高。说明TaRPP13-1B基因参与小麦抗白粉病的防御反应过程。该研究为小麦抗病品种的选育提供了有价值的备选基因。
刘晓颖张驰王雪晴杨晨晓王光钰卞云迪方芳王颖王振英
关键词:小麦抗白粉病
适用于在盐度为0.3%-0.4%的土壤栽培小麦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一种适用于在盐度为0.3%‑0.4%的土壤栽培小麦的方法,即在小麦播种前,向麦田中施用基肥,基肥为磷酸一铵和尿素;播种后,在麦田表面覆盖醋渣,醋渣用量为3 t/亩;返青期施肥每亩施用尿素10kg;拔节孕穗期每亩...
余桂红朱孔志徐照龙卢俊张鹏马鸿翔
微灌水肥一体化栽培小麦--玉米光水资源利用效率研究
华北平原以冬小麦和夏玉米为主要粮食作物,但由于冬小麦-夏玉米单产低,生育期间降水不均匀,灌溉方式不合理等,造成水资源浪费严重,光照资源利用不充足等。因此为充分发挥冬小麦和夏玉米的增产潜力,提高资源利用率,本研究冬小麦以济...
宋鑫玥
关键词:灌水量行距配置籽粒产量
适用于在盐度为0.3%-0.4%的土壤栽培小麦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一种适用于在盐度为0.3%‑0.4%的土壤栽培小麦的方法,即在小麦播种前,向麦田中施用基肥,基肥为磷酸一铵和尿素;播种后,在麦田表面覆盖醋渣,醋渣用量为3 t/亩;返青期施肥每亩施用尿素10kg;拔节孕穗期每亩...
余桂红朱孔志徐照龙卢俊张鹏马鸿翔
旱地栽培小麦及秸秆青贮饲料的发酵特性、营养成分及体外瘤胃降解特性被引量:7
2019年
本研究总结了全珠小麦青贮饲料和小麦秸秆青贮饲料的保存和营养特性。选择25包来自4个不同田间的全珠小麦青贮饲料和10包小麦秸秆青贮饲料,分别进行了全株小麦青贮和秸秆青贮试验。全珠小麦青贮饲料保存良好,平均pH值为4.46,乳酸、乙酸和丁酸盐的浓度分别为19.2、10.4和4.7g/kg。小麦秸秆青贮饲料的平均pH值为5.46,由于干物质含量较高,发酵受到抑制,乳酸、乙酸和丁酸盐的浓度分别1.9、2.2和1.0g/kg。全株小麦青贮饲料粗蛋白含量为78g/kg,中性洗涤纤维含量为546g/kg,非纤维碳水化合物含量为306g/kg。全珠小麦青贮饲料中粗蛋白和非纤维碳水化合物含量变化较大,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变化相对较小,这与籽粒成熟度的差异有关。全株小麦青贮饲料和秸秆青贮饲料的体外有机质降解率分别为56.1%和29.3%。全株小麦青贮饲料的体外有机质降解与pH、乳酸和乙酸盐含量无显著相关性(P>0.05),与丁酸盐含量和氨氮比值有显著相关性的趋势(P=0.07)。瘤胃对全珠小麦青贮饲料的发酵早期体外气体生成的变异系数越高,相对于一些纤维组分,如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测定的非纤维碳水化合物变异系数也相应升高。综上所述,冬季旱地栽培小麦可以作为全株青贮饲料在瘤胃中发酵提供能量,小麦秸秆也可以作为纤维原料进行青贮。
吴鹏昊徐晓明王成林李宗泽
关键词:小麦秸秆旱地栽培发酵特性
利用新疆稻麦子-栽培小麦重组自交系和染色体片段代换系定位穗、粒相关性状QTL
新疆稻麦子(Triticum petropavlovskyi Udacz. et Migusch.,2n=6x=42,AABBDD)是中国特有的半野生小麦遗传资源,与普通小麦(T. aestivum L.)相比遗传变异丰...
陈妍
关键词:小麦重组自交系农艺性状
稻麦连作中超高产栽培小麦和水稻的养分吸收与积累特征研究被引量:3
2018年
粮食生产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推动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由于我国是人口大国,随着人口的增加,农业资源变得更加紧张,同时需求量也在不断上升,粮食生产面临着一些挑战与压力,需要建立高效的生产模式来提高粮食产量。其中小麦和水稻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占有很大比重的播种面积。因此,关于稻麦连作中超高产栽培小麦和水稻的养分吸收与积累特征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有助于保障我国的粮食质量与安全。
盛华安王丰元
关键词:稻麦连作超高产栽培养分吸收
野生二粒小麦栽培小麦农艺性状及籽粒营养组分比较研究被引量:1
2017年
为丰富小麦的遗传背景、提升小麦的品质,以来自于以色列Hermon地区的110个野生二粒小麦和2份国外栽培小麦为供试材料,并测定其农艺性状和籽粒多组分营养成分,以发掘新的基因资源。结果发现,野生二粒小麦栽培小麦籽粒蛋白质、植酸、氨基酸、总酚和农艺性状指标达到显著差异水平。网络相关性分析显示,野生二粒小麦栽培小麦在籽粒营养性状间都呈现出较多的正相关,但是野生二粒小麦籽粒营养性状与农艺性状多呈现负相关。对两年环境中野生二粒小麦群体籽粒可溶性蛋白质和多组分营养含量的筛选中,发现基因型HP1籽粒氮素营养表现出极低值。同时,基因型HP143籽粒可溶性蛋白质的含量表现出较高值。通过对两个环境下小麦群体籽粒可溶性蛋白质和多组分营养物质含量的主成分分析发现,基因型HP143存在明显的分离,且HP143籽粒多组分营养性状的含量都较高。筛选到的小麦籽粒各组分含量极端的基因型个体,将为今后小麦遗传与育种研究提供有效的基因材料。对这些差异进行研究为改良小麦品种提供了遗传基础。
韦小宝詹志杰严俊程剑平
关键词:野生二粒小麦栽培小麦农艺性状
PEG-6000处理下陕西栽培小麦萌发期抗旱性评价被引量:7
2017年
采用20%PEG-6000水溶液模拟干旱胁迫,测定7个小麦品种的发芽率、胚芽鞘长度、芽长、主胚根长和储藏物质转运率等指标,通过加权隶属函数法对供试品种萌发期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与对照相比,PEG胁迫后发芽率、胚芽鞘长度、芽长、主胚根长和储藏物质转运率均受到抑制,且不同品种降幅不同;2)通过加权隶属函数法分析,根据综合评价值(D值),供试小麦抗旱能力分为3类,晋麦47和小偃22属强抗旱型,西农979、西农509和矮抗58为中等抗旱型,郑麦9023和郑麦366为弱抗旱型。
张军陈新宏王新军吴秀宁
关键词:小麦萌发期抗旱性综合评价

相关作者

尹冬冬
作品数:11被引量:9H指数:1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研究主题:黑麦 黑麦染色体 栽培小麦 引物 分子标记
许红星
作品数:31被引量:74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研究主题:黑麦 小麦 引物 黑麦染色体 栽培小麦
安调过
作品数:73被引量:295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研究主题:小麦 黑麦 分子标记 引物 黑麦染色体
李立会
作品数:199被引量:1,509H指数:22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研究主题:小麦 冰草 普通小麦 分子标记 黑麦
刘晓颖
作品数:68被引量:56H指数:4
供职机构:河北大学
研究主题:大蒜鳞茎 大蒜 试管鳞茎 HPLC指纹图谱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