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459篇“ 格物致知“的相关文章
- 不为形役,格物致知
- 2025年
- 井底之蛙,呱呱一生,所见不过方寸之天;出穴之蝉,混沌三载,不解何为清朗之世;物化之鹏,扶摇九天,方知日月天地之圆。其实,人的成长就是认识不断突破原有的束缚,跳出认知囚笼的过程。“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是古往今来多少人都在追求的心灵认知的成长历程。但即便如此,更多人却都在“思维框架的囚笼”中碌碌一生。我以为欲“不为形累”,则必格物致知,方能守得云开见日来。
- 李佳桐吴韵汐(指导)
- 关键词:思维框架格物致知井底之蛙
- 中西认知方式差异的哲学审思——“格物致知”与“知性为自然立法”
- 2025年
- 哲学学科常被视为起源于西方古希腊,因此中国学者对哲学的研究往往采用西方哲学本体论、认识论和生存论的理性框架,对中国传统哲学的分析也基本延续这一逻辑。实际上,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精神理性层面的建构路径有着显著差异:在认知方式上,中国传统哲学以“格物致知”作为获取知识、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通过“格物”“切身体察”展开对自然事物和伦理道德的认知;而西方哲学则以理性概念层面的理念为基础,对现实经验世界展开探索和解释,并对知识进行体系化建构。中西方哲学在知识理论体系内容差异的核心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以二者的认知方式的不同来概括——朱熹的“格物致知”与康德的“知性为自然立法”。
- 崔雨晴
- 关键词:格物致知
- “以西释王”:句式辨识及述学史论——从“格物致知”谈起
- 2025年
- 一、“格物”第一,“致知”第二检测某述学行为(言说或书写)靠谱与否,有没有一个可操作的基准性尺度?有,这就看它能否切实做到“格物致知”。“格物致知”典出《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转换为白话,意近“摆事实,进道理”:你若想对给定对象(事实)讲出经得起证伪的话(道理),务必先认证此对象(事实)的确然存在,这才保障你的述学(道理)可能正当且有效。以此思路去重温“格物致知”,也就可解“格物”之“物”,不宜被简化为通俗“反映论”眼中的“客观物”;相反,“格物”之“物”的含义要广袤得多,它包括诉诸人类感官的经验性“事-物”,也涵盖诉诸人类心智的“学-理”。
- 夏中义
- 关键词:致知反映论述学
- 在中国园林中,艺术与科学的碰撞是否可能?--洛杉矶“夺天工:中国古代园艺与格物致知”展览
- 2025年
- 2024年9月至2025年1月,美国洛杉矶汉庭顿图书馆、美术馆和植物园举办了“夺天工:中国古代园艺与格物致知”展览。该展览聚焦中国古代园林的植物文化,探讨古代园艺学的科学性与实验性。展览分为“园艺”(Growing)“格致”(Knowing)和“尽性”(Being)三个前后关联的结构性单元,展示中国古代园林植物的种植实践,园林作为植物科学的观察与实验场所,植物对人身心的滋养和启迪。并特设“菊花”(Chrysanthemum)单元,展示特定植物在世界不同地区的技术与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角色。展览结合了书画藏品、艺术装置、图录出版、研讨会和艺术体验等多种形式,对中国园林的植物文化进行了多维度的探索。中国园林所蕴藏的智慧,在人与自然寻求和谐共生的当下,仍能带给人们以启迪。
- 刘珊珊钱顾林卜向荣黄晓
- 关键词:中国园林园艺园林植物药用植物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实录
- 2024年
- 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请坐!我们把书打开,今天学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我想先问一下同学们,在今天上课之前,看过这篇文章的人请举手。(生举手。)师:没看过是理所当然的啊,不举手很正常。不过大家好像都举手了,请放下。既然我们都看过了,老师要问一个难一点的问题,大家看投影,文章发表的时候标题里多了一个词语,哪个词?生:“真正的”。
- 郑桂华王会丽(整理)张楼(整理)
- 关键词:教学实录举手《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老师上课
- 真德秀对朱子“格物致知”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 2024年
- 真德秀作为南宋晚期的重要朱子学传人,对朱子在《大学》“补传”中所提出的“格物致知”理论十分重视。首先,真德秀在与子侄辈讲授《大学》时,曾积极从朱子“即物穷理”的角度对学者“穷理”活动当先穷一心、一身之理,次及事物之理,且以读书为“穷理之要”等特点有所强调,继承了朱子的“格物致知”的解释;其次,真德秀在《西山读书记》部分内容的编纂中,借鉴了程颐的部分观点,将读书讲明义理、考论古今人物是非、应事接物而中节、因象以穷理等“广大学”内容也作为学者“格物致知”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朱子的“格物致知”内容;最后,真德秀还在向宋理宗进讲《大学》的过程中,对人君的“穷理”活动有所关注,并在《大学衍义》一书中以明道术、辩人才、审治体、察民情四者为人君“格物致知之要”,发展了朱子的“格物致知”理论。
- 刘兵
- 关键词:真德秀格物致知
- 格物致知 赓续鼎新——从《一粒芝麻》管窥蜀绣传承
- 2024年
- 蜀绣与苏绣、湘绣、粤绣齐名,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四川蚕桑丝绸业起源很早,是世界蚕丝发源地之一,被称为“蚕丝古国”。任何一种艺术,都需要创新,与时俱进,刺绣亦是如此。我有幸曾到博物馆等地,看到过一定数量的传世刺绣作品,通过对同一时期纹样、针法、色彩的对比,得出结论:无论在哪个时期(即便通讯不发达),各个绣种之间的交流都从未停止过,它们在发展中相互吸收、借鉴,并不断丰富自身的技法,文化和气质成为各个绣种不同面貌的关键所在。
- 何杨
- 关键词:格物致知蜀绣蚕丝苏绣针法
- 从人文到自然:朱熹格物致知与礼学思想关系辨析
- 2024年
- 朱熹格物致知思想中蕴含了丰富的礼学思想。朱熹主张人伦之礼本于自然之礼,贯通自然与人心,礼会唤醒人们心中之理及天地自然之理。他强调为学者首先要通过小学功夫涵养内心,培养主敬功夫,开显心之聪明智慧。既有所成,进入大学格物致知阶段,更要以对礼的践行、体达为主要内容,以格人伦之礼为先,由此扩展到对自然物理的体达,最终将人文与自然融汇贯通。在朱熹格物思想中,礼不仅仅是道德修养的方法和社会、生活的规范准则,更是增强心的认知能力与探索、体达宇宙真理的重要途径。这不仅体现了朱熹对礼学的独特思考和重视,更体现了他在格物致知思想中对自然与人文内在关系的独到而又深刻的见解。但由于朱熹没有处理好心与物的关系,致使其格物致知思想出现了难以自洽的矛盾,使心与物出现了隔阂、紧张。朱子礼学思想所留存的问题,最终由阳明心学加以解决。
- 杨静
- 关键词:人文格物致知
- 道德知识何以可能——以朱熹、王阳明“格物致知”说为基础被引量:1
- 2024年
- 道德知识的可能性问题是伦理学的基本问题之一。本文试从朱熹和王阳明“格物致知”说来回应西方元伦理学关于道德知识的诸多问题。在朱熹看来,格物致知是将外在的物理、事理与伦理与人内在的本性之理互相启发、映照从而获得完备的道德知识的过程。王阳明质疑朱熹合内外之理的可能性,试图从根本上合心与理为一,将获得道德知识的方法归于内求,把知识的可能性归诸天理,但获得真知的可靠途径则是知行合一。朱熹和王阳明的格物致知说给出了道德知识可能性问题的一种解决方案:确立以天理作为道德知识根基的道德实在论的立场,将道德事实和道德价值、伦理与物理打通,通过知行合一的道德实践保证道德知识的可能性。
- 郭清香
- 关键词:道德知识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 格物致知,造物致用——迎接光合作用机制研究与理性设计新时代被引量:1
- 2024年
- 光合作用是最早被人类研究的植物生命过程。1771年,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当植物和小鼠共同置于光下的密闭容器中时,小鼠可以维持长时间的生存。这是人类利用实验方法正式研究光合作用的开始。此后人们研究发现,植物叶片利用光能将吸收的CO_(2)及水分合成碳水化合物,并释放氧气。光合作用的研究从20世纪中期进入快车道。通过同位素追踪实验,美国伯克利的卡尔文实验室解析了光合CO_(2)同化的代谢路径[1],其中涉及的关键代谢酶也逐次被发现。在光合作用的光反应研究中,重大突破来源于对量子效率的研究。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艾默生等发现,在长波红光(680 nm)的基础上再加一个波长较短的光(660 nm)时,光合作用的量子效率会提高[2]。这个双光增益效应意味着在光合作用中有两个光系统,分别具有不同的光吸收特性,协同推动光合作用运行[3]。
- 朱新广许大全
- 关键词:量子效率格物致知光合作用光吸收特性
相关作者
- 王艳君

- 作品数:273被引量:1,676H指数:21
- 供职机构:河北省中医院
- 研究主题:针刺 针法 针灸 针刺疗法 中医现代化
- 蔡辉

- 作品数:763被引量:3,211H指数:21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
- 研究主题:类风湿关节炎 心肌纤维化 系统性红斑狼疮 压力负荷增加 姜黄素
- 乐爱国

- 作品数:233被引量:444H指数:8
-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
- 研究主题:民国时期 《论语》 朱子学 《中庸章句》 牟宗三
- 冷天吉

- 作品数:15被引量:18H指数:2
- 供职机构: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管理科学学院
- 研究主题:格物致知 合法化 解构 明清 一以贯之
- 李恩

- 作品数:320被引量:2,340H指数:27
- 供职机构:河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
- 研究主题:中西医结合 骨质疏松 补肾方药 中医学 中西医结合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