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132 篇“ 校地合作 “的相关文章
校 地 合作 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选择2025年 乡村文化孕育并扎根于乡村社会土壤,依托乡村社会实践得以传承和发展。乡村文化承载着民族政治历史与文化基因,为村民提供精神归属,对维护乡村秩序和凝聚人心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力支撑和动力。因此,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高等院校 以校 地 合作 形式助力乡村文化振兴,能够有力地 促进文化传承和发展及其创新,加强和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助推乡村振兴。 苏日娜 刘额尔敦吐关键词:校地合作 乡村文化 文化振兴 校 地 合作 视角下的社区绿色治理路径探索2025年 在全球环境危机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目标。本研究基于实际调查,探讨了青年志愿者与地 方环境保护工作单位在绿色治理中的关键作用。青年志愿者以其创新思维和活力,为环境保护注入新动力;地 方环境保护工作单位则凭借丰富经验和专业资源,推动绿色政策落实。两者的合作 ,为绿色治理事业开辟了新的路径。In the face of an escalating global environmental crisis, the pursuit of carbon peaking and carbon neutrality has emerged as a united aspiration across the world. This study delves into the vital roles played by young volunteers and lo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ies in the realm of green governance. The enthusiasm and innovative perspectives of young volunteers breathe new life into environmental initiatives, while local agencies draw upon their wealth of experience and specialized resources to effectively implement green policies. The collaboration between these two forces has forged new pathways for advancing environmental stewardship, illuminating the way forward in our collective efforts to protect the planet. 杨杰 王韦翔 王祖伟关键词:环境治理 校地合作 公众参与 青年志愿者 校 地 合作 视角下株洲市高职院校 乡村振兴学院构建2025年 乡村振兴战略自党的十九大提出后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在服务地 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该文通过借鉴各地 校 地 共建乡村振兴学院的经验及调研株洲市乡村发展需求,以株洲市高职院校 为研究对象,基于校 地 合作 视角,分析了校 地 合作 模式办学实践中所遵循的原则,提出了株洲市高职院校 乡村振兴学院构建策略,旨在为株洲市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 刘琴心关键词:校地合作 高职院校 扎根药乡 服务发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 地 合作 共促中药材产业升级 2025年 初春时节,农事正忙。国务院农业农村部中药材专家组成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化学与药学院博士生导师马亚团副教授时刻关注着合阳县的天气预报。他寄给合阳县和家庄镇七一村中药材种植户雷双全的2亩丹参新品种种苗今年开春首次试种,这寄托着整个团队的梦想。 周天弘 靳军关键词:中药材产业 校地合作 中药材种植 博士生导师 校 地 合作 视阈下高校 毕业生服务当地 乡村振兴研究——以湖南城市学院为例2025年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要素,高校 毕业生服务当地 乡村振兴,能有效缓解乡村建设人才缺口大与高校 毕业生供给过剩的结构性矛盾。校 地 合作 具有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工学交替、实践育人的特点,是解决乡村就业供需矛盾的有效模式,对促进高校 毕业生就业、助力乡村振兴具有双重意义。文章基于湖南城市学院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益阳赫山近3年的数据,通过问卷调查与个别访谈等方式,深入调查了高校 毕业生服务乡村振兴的现状,并从个人、高校 、乡村、政府四个角度探析了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依托校 地 合作 模式,探索了优化高校 毕业生服务乡村振兴的路径。 周洁 李诗琪关键词:就业创业 高校毕业生 校地合作 校 地 合作 基地 建设与运行机制探索与实践——以山西农业大学乡村人才振兴学院吕梁分院为例2025年 地 方高校 校 地 合作 研究院快速发展,在合作 目标、管理模式和基地 特色等方面呈现出多元化和地 方化的特点。现代产业学院是校 地 合作 的一种形式,以山西农业大学乡村人才振兴学院吕梁分院(吕梁分院)为例,从4个方面进行了基地 建设和运行机制的探索实践,主要包含共建模式、建设目标、管理机制和保障制度,另外,为了加快吕梁市乡村人才振兴,科技小院和山西农业大学实习实践基地 加持,突出了吕梁分院校 地 协同共建乡村人才振兴的特色与亮点。 宋红霞 李森 张超 张超关键词:校地合作 “校 地 合作 ”赋能县域发展思考 2025年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明确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通过深化综合改革释放创新动能。校 地 合作 作为联结高校 科研资源与地 方产业需求的关键纽带,是打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赋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践路径。高校 是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和高端人才供给的策源地 ,而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长期面临创新资源匮乏、产业能级偏低、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校 地 合作 通过构建“需求牵引研发—成果就地 转化—产业反哺科研”的闭环生态,将高校 的智力资源、技术储备与地 方的产业场景、应用需求深度融合,破解县域“有产业缺技术、有市场缺创新”的结构性矛盾,推动农业、制造业等传统领域向数字化、绿色化转型。 商存慧 曹雅洁关键词:县域发展 高校资源 “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 实践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创新——以同济大学校 地 合作 实践育人项目为例 2025年 “大思政课”建设背景下,高校 实践育人在社会现实中扮演着连接理论与实践、课堂与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助力培养时代新人的关键角色。当前高校 实践育人面临育人队伍庞大但“分散不联动”、育人元素丰富但“割裂不融合”、育人过程完整但“脱节不连贯”这三重现实困囿。针对实践育人所遇新环境、新挑战,高校 应积极将“大思政课”育人理念融入实践育人模式实践创新中,以协同育人资源融合构建一体化育人平台,以开放式师资力量组合发力形成全社会参与图景,以系统工作程序构建有机循环育人模态。立足新时代高校 “大思政”体系改革创新背景,以同济大学“同行计划”项目为代表的高校 实践育人要坚持守正创新,强化问题导向和系统观念,以原则性实践要求推动高校 实践育人模式迭代升级,通过发挥网络育人赋能效力、增强协同育人增智效用、提高组织育人聚心效果,竭力勾画“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 实践育人“最大同心圆”。 施卫国 杨堰攒关键词:实践育人 社会大课堂 师范生实习支教的校 地 合作 模式探究 2024年 实习支教是师范生提升教学能力和培养教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校 地 合作 是进一步落实支教计划的有力措施,能够强化高校 与地 方之间的联系,优化育人师资的培养途径,推进教育各要素协同改革。目前,校 地 合作 的支教模式存在着评价机制、沟通机制和组织机制不够完善的问题,需要通过创新支教机制、渗透合作 理念以及搭建交流平台等方式解决当前问题,推进地 方师范类高校 高质量发展。 刘鑫渝 尚晓伟关键词:校地合作 实习支教 教学素养 师范生 沟通机制 欠发达地 区校 地 合作 助推乡村振兴的现实研究 2024年 加强校 地 合作 ,将学校 技能型人才输送到乡村振兴发展中,发挥学校 的育人价值。对于欠发达地 区而言,通过校 地 合作 能够推动乡村经济发展,以此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基于此,本文分析了欠发达地 区校 地 合作 助推乡村振兴的价值,围绕欠发达地 区校 地 合作 助推乡村振兴提出了几点实践路径。 李芳关键词:校地合作
相关作者
何根海 作品数:69 被引量:427 H指数:11 供职机构:池州学院 研究主题:新建本科院校 校地合作 地方高校 高校 学科专业 李化树 作品数:396 被引量:1,286 H指数:15 供职机构: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研究主题:高等教育 高校 大学生 教育公平 教育 孙健 作品数:46 被引量:182 H指数:5 供职机构: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研究主题:创新创业 视阈 卫生防护距离 校地合作 大学生 钟玮 作品数:51 被引量:153 H指数:8 供职机构:肇庆学院 研究主题:高校 校友 大学校友 高等教育 校地合作 沈松平 作品数:59 被引量:88 H指数:6 供职机构: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 研究主题:编修 修志 方志学 新中国 方志编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