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75篇“ 染色体端粒“的相关文章
- 一种X染色体端粒长度检测引物、试剂盒及检测方法
- 本发明涉及分子生物学和医学监测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X染色体端粒长度检测引物、试剂盒及检测方法。引物组包括扩增样本X染色体端粒的引物TEL‑F/R和扩增内参单拷贝基因的引物DAX1‑F/R。本发明的引物组具有检测特异性强、...
- 米阳郑鹏远孙向东薛夏张智琦刘思濛
- 一个考虑染色体端粒长度的肿瘤细胞分裂增长模型的定性分析
- 2024年
- 本研究聚焦于研究一个考虑染色体端粒长度的肿瘤细胞分裂增长模型.在此模型中,肿瘤细胞分成活跃期和休眠期2种状态.将此模型转化为巴拿赫空间的柯西问题后,利用算子半群理论给出全局适定性的详细证明,并给出此模型一致指数稳定的条件.
- 柏萌
- 关键词:算子半群
- 活性氧及染色体端粒调控种子老化研究被引量:5
- 2023年
- 种子使植物能够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生存,将遗传信息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种子活力是农业中的一个重要性状,直接影响田间出苗率和作物产量。然而,由于种子老化,种子活力在贮藏过程中下降。为了有效地保护基因资源,减少由于种子老化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有必要探究种子老化的机制,以便了解种子老化的起因以及老化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重要事件。在种子贮藏过程中,高温高湿是加速种子老化的两个主要因素。活性氧(ROS)引起的氧化损伤是主要原因。ROS可导致蛋白质损伤、脂质过氧化、染色体端粒结构异常和DNA损伤引起的各种细胞成分损伤。此外,ROS还诱导细胞程序性死亡,导致种子老化。种子在吸胀初期会对一些损伤进行修复,但是,如果对关键结构造成巨大损伤,就会导致修复失败,种子永久失去活力,无法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正常发芽。种子老化的确切机制尚未得到全面研究。基于此,本研究主要综述了种子老化过程中ROS的产生以及清除途径、ROS对生物大分子的影响、染色体端粒系统对种子老化的响应以及种子耐老化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展望。这对了解种子老化的原因以及种子老化机制的解析具有重要意义。
- 孙守江毛培胜豆丽茹贾志程孙铭马馼欧成明王娟
- 关键词:种子老化活性氧氧化胁迫染色体端粒细胞程序性死亡
- 玉米基因组所有染色体端粒到端粒完整无间隙组装
- 2023年
- 基因组测序在基础生物学研究以及医学和农业应用的许多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996年,第一个真核生物基因组序列破译在酵母中完成[1].随后,包括拟南芥[2]、人类[3,4]、小鼠[5]、水稻[6]、玉米[7]等数百个物种的参考基因组相继公布.然而,由于基因组序列组成的复杂性.
- 陈建王子健赖锦盛
- 关键词:基础生物学基因组序列无间隙真核生物
- 外源赤霉素和吲哚乙酸对老芒麦生长、生理特性及染色体端粒的调控被引量:3
- 2023年
- 本研究以‘川草2号’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Chuancao No.2’)为材料,采用砂培法,通过测定幼苗形态、生理特性和端粒酶活性,研究喷施不同浓度(30,75和150 mg·L^(-1))赤霉素(Gibberellin,GA3)和吲哚乙酸(Indole acetic acid,IAA)后对老芒麦幼苗生长发育过程的影响,以期为促进老芒麦生长、提高产量甚至防止早衰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各处理提高了株高、叶长、叶面积和地上生物量,150 mg·L^(-1)GA3和30 mg·L^(-1)IAA处理利于老芒麦植株生长和生物量积累。GA3各处理降低了10~15 d的叶绿素含量和第15 d的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显著提高了0~5 d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0~15 d的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第10 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及第15 d的端粒酶活性。IAA各处理显著提高了10~15 d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提高了0~5 d的SOD活性及0~15 d的POD活性。主成分综合评价得出,150 mg·L^(-1)GA3处理效果优于30和75 mg·L^(-1)GA3及30,75和150 mg·L^(-1)IAA处理效果。
- 贾燕伟祁娟赛宁刚独双双路欣李霞
- 关键词:老芒麦外源激素生理特性
- 染色体端粒与植物衰老及调控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22年
- 植物衰老在农业生产中产生巨大的影响,牧草提前衰老导致草地生产力下降,限制草产业的发展。深入揭示植物衰老特性和调控机制,不仅对于阐明植物生态适应性及种群稳定性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于延缓衰老技术和调控措施的选择具有重要实践意义。植物衰老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由内部遗传因子和外部环境共同决定。本文综述了植物衰老的概念、研究历史和植物衰老学说,重点论述了植物衰老的端粒学说,并总结了端粒在植物衰老中的研究进展,以为后续从端粒系统角度解析植物衰老机理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 孙守江孙铭马馼李曼莉毛培胜
- 关键词:植物衰老端粒长度端粒酶活性
- 自然流产与染色体端粒长度的相关性研究
- 目的:1.自然流产是妇产科的一种常见病,但有很多病例的流产原因无法得到解释。通过对比自然流产与正常人工流产绒毛染色体端粒长度,了解绒毛端粒长度与自然流产的相关性。2.端粒酶是一种逆转录酶,可以合成端粒DNA,使端粒长度和...
- 白乐乐
- 关键词:端粒长度人端粒酶逆转录酶启动子甲基化自然流产染色体异常
- 自然流产与绒毛染色体端粒长度的相关性研究
- 2022年
- 目的探讨自然流产、绒毛染色体异常与绒毛组织端粒长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绒毛组织35例为组,同期绒毛组织70例为对照组。将实验组分为染色体正常组和异常组,分析两组相对端粒长度的差异。结果实验组相对端粒长度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为0.8(0.4),对照组为1.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实验组内染色体异常组绒毛相对端粒长度为0.7(0.5),染色体正常组为0.8(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12)。绒毛相对端粒长度与母亲年龄、停经时间及孕产次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绒毛染色体端粒缩短可能是导致自然流产和绒毛染色体异常的因素之一。
- 白乐乐赵晓曦
- 关键词:端粒长度自然流产绒毛染色体异常
- 老芒麦种子染色体端粒及抗氧化防御系统对自然老化的响应被引量:5
- 2022年
- 为探讨老芒麦种子响应自然老化的抗氧化作用机制和细胞染色体端粒酶活性变化规律,本试验以‘青牧1号’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 L.‘Qingmu No.1’)种子为试验材料,研究常温贮藏1,2,4,5和6年后,老芒麦种子活力、生理生化代谢产物、抗氧化酶活性以及端粒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增加,老芒麦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芽长和活力指数均逐渐降低,端粒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葡萄糖含量和浸出液电导率明显上升;贮藏初期,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缓慢降低,贮藏2年以后,上述指标活性急剧下降,从而加快了老芒麦种子的老化进程。老芒麦种子在自然贮藏过程中抗氧化酶活性的降低造成活性氧不能及时清除,导致细胞膜脂过氧化,膜通透性增加,继而影响了种子的萌芽以及幼苗的生长。
- 孙守江马馼祁娟师尚礼刘文辉
- 关键词:贮藏年限抗氧化防御系统老芒麦
- 一种高灵敏度高效率定量检测酵母不同染色体端粒重组的方法
- 一种高灵敏度高效率定量检测酵母不同染色体端粒重组的方法,属于生物工程技术领域。其具体包括:以酵母数据库中位于亚端粒区的19个Y'元件的DNA序列进行了多重序列比对分析,确定共有序列的片段;利用共有序列的片段,设计实时定量...
- 刘军刘俊平
相关作者
- 刘俊平

- 作品数:18被引量:31H指数:2
- 供职机构:杭州师范大学
- 研究主题:酵母 染色体端粒 帕金森病 基因突变体 衰老
- 马慧敏

- 作品数:10被引量:40H指数:4
- 供职机构:北京电力医院
- 研究主题:紫外线照射 成纤维细胞 端粒 染色体端粒 光损伤
- 刘小川

- 作品数:45被引量:84H指数:6
- 供职机构:浙江理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 研究主题:水稻 杂交稻 端粒酶 基因组DNA 分子标记
- 刘军

- 作品数:6被引量:3H指数:1
- 供职机构:杭州师范大学
- 研究主题:酵母 高灵敏度 缓冲液 酵母细胞 内参
- 陈受宜

- 作品数:415被引量:4,155H指数:41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 研究主题:编码基因 大豆 转录因子 植物品种 水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