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602篇“ 李斯特菌病“的相关文章
- 李斯特菌病的人群分布特点分析及对妊娠预后的影响研究
- 2025年
- 目的:分析李斯特菌病的人群分布特点并研究其对妊娠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24年6月收治的56例李斯特菌病患者,回顾性分析该病患者的组成特点以及对妊娠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本组患者中妊娠期女性30例(发生在早、中、晚期分别为10例、5例、15例)、新生儿10例(<3天8例)、婴儿6例(年龄为7~10月),9岁儿童2例、成人8例(年龄为16~74岁)。30例孕妇其中8例出现胎死腹中,接受引产治疗,1例孕妇死亡;10例新生儿中9例为早产儿,3例新生儿死亡;8例成人患者中,2例因救治无效死亡。初始经验性抗菌药物对李斯特菌覆盖率低,通过细菌培养,调整治疗方案,患者病症得到改善。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降钙素原水平、白细胞计数,治疗后均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李斯特菌的感染起病急,易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死亡率高,以围产期患者为主,应警惕李斯特菌,尽快进行病原学检测和经验给药以覆盖李斯特菌,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 姜登强
- 关键词:李斯特菌围产期败血症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 妊娠期李斯特菌病18例临床分析
- 2024年
- 目的探讨妊娠期李斯特菌病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2023年山西某两所医院收治的18例妊娠期李斯特菌病孕妇的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测结果。结果18例妊娠期李斯特菌病孕妇发病时间为孕早期1例,孕中期3例,孕晚期14例(其中2例为双胎,均为双绒毛膜双羊膜囊);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17例,94.44%),同时伴阴道流血(5例,27.78%)、腹痛(4例,22.22%)、头痛(2例,11.11%)等;孕妇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降钙素原均升高;1例孕早期胎儿自然流产,3例孕中期胎儿全部死亡,16例孕晚期胎儿存活10例;所有孕妇均康复出院。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M)分离率较高的标本为孕妇宫腔分泌物(11例,61.11%)、全血(10例,55.55%),18例孕妇生产的17例新生儿中,4例(23.53%)咽部气管分泌物标本和3例(17.65%)全血标本分离出LM。13例胎盘经病理检查发现绒毛膜羊膜炎者10例。15株LM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对氨苄西林、复方磺胺甲口恶唑和美罗培南的敏感率均为100%,对青霉素和红霉素的敏感率均为93.33%。结论妊娠期李斯特菌病临床特征缺乏特异性,易漏诊,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较高,妊娠晚期胎儿存活率高,妊娠早期经验性抗感染治疗应覆盖LM感染。
- 胡敏王芳张怡舜韩方张晓慧周双艳李浩
- 关键词: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临床症状
- 中美李斯特菌病流行特点和食品溯源及对我国的启示
- 2024年
- 目的分析比较美国和中国李斯特菌病(Listeriosis)的流行特点,为我国李斯特菌病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美国2009-2021年李斯特菌病监测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并根据美国疫情监测数据进行食品归因估计。国内数据来源:搜集中国知网、万方医学、维普等数据库报道的李斯特菌病病例,并对散发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性统计,同时对食品溯源成功的案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美国2009—2021年共报告1037例李斯特菌病病例,住院902人,死亡165人。因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onocytogenes)污染食品引起的发病高峰在7月份,其发病人数、住院人数和死亡人数分别占总数的18.4%(191/1037)、20.5%(185/902)和22.4%(37/165)。大多数李斯特菌病的暴发被归因于3类食物:乳制品、行作蔬菜和水果,归因百分比的范围在73.8%~89.6%。中国李斯特菌病的总体发病数量不高,2009-2021年共报告619例,有详细发病年份记载的仅177例,其中2018年最多为26例。有详细发病月份报道的病例有220例,其中4月份发病人数最多为30例。中国的李斯特菌病病例资料不完善,且多散在发生,仅7例病例成功追溯到原因食品。结论美国对Lm的监测资料比较完善,食源性暴发病例较多,乳制品、行作蔬菜和水果是最容易引起疾病暴发的原因食品,中国仅有散发病例报道。中国应逐步完善多部门协作机制,实现数据共享并加深对数据的挖掘,加快推进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检测技术的进步,防止Lm污染食品引起疾病的暴发,保障食品安全和人民健康。
- 张智芳刘雪杰吴生根李曲文陈伟伟邓艳琴
- 关键词:食源性疾病单增李斯特菌全基因组测序李斯特菌病食品召回
- 某地区孕产妇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病调查、临床特征及对分娩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 探究某地区孕产妇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病的临床感染特征及分娩情况,并对感染病例开展危险因素调查确定高危食品及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治和改善妊娠结局提供资料。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2023年1月某地区确诊的10例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病孕产妇进行回顾性研究,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病进行调查,并对病例临床特征、妊娠结局的影响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10名孕产妇发病前曾食用过冰箱内存放的水果、过夜饭菜及各类凉拌菜;10名孕产妇家中环境样本检测结果显示,涂抹样本共检出18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主要来源于厨房菜板、冰箱内食物。10例孕产妇感染病例的孕周16~38周,平均(27.10±7.09)周,9例出现发热症状,8例胎动减少,并伴有腹痛、恶心等消化道症状。10例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病孕产妇中,1例胎死宫内,2例流产,3例早产,4例足月,85.71%(6/7)新生儿出现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感染。结论 孕产妇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病常发生在妊娠中晚期,与孕产妇饮食习惯、食物及环境交叉感染有关,孕产妇感染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后不具有特征性临床表现,抗感染后仍会出现不良妊娠结局,且可能会引起新生儿感染;应加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病健康宣教,提升孕产妇对该病的警惕度及重视度,防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病。
- 杨瑞李建民王宇龙李红梅徐艳娥
- 关键词:孕产妇
- 江西省首起中式凉拌菜引起一例孕妇李斯特菌病的溯源研究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对江西省首起中式凉拌菜引起一例孕妇李斯特菌病进行溯源分析。方法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对李斯特菌病患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采用临床检测方法和国家标准GB 4789.30—2016方法对血液、食品样品中的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进行分离,并用生化、质谱方法对分离的菌株进行鉴定,菌株的分型和溯源分析使用脉冲场凝胶电泳、全基因组测序方法。结果流调结果显示,患者症状以发热为主,新生儿无感染,有每周进食一次中式凉拌菜的习惯。患者血培养鉴定结果为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现场对患者家进行的环境样本采样未检出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采集患者常去的熟食店销售的2份凉拌菜检出了该细菌。PFGE电泳分型显示患者分离株与食品分离株分型结果一致,全基因组测序结果菌株均为ST1型。结论中式凉拌菜存在引起孕妇李斯特菌病的风险,应加强监测,有关部门应加强对相关餐饮店的监管。
- 刘洋彭思露周厚德刘道峰游兴勇刘成伟曾立爱
- 关键词: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李斯特菌病
- 妊娠相关李斯特菌病6例临床分析被引量:7
- 2022年
- 目的探讨妊娠相关李斯特菌病的发生率、临床特征、母儿结局、治疗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1月1月至2020年12月31日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妊娠相关李斯特菌病患者共6例,包括一般临床特征、临床表现、发病孕周、发病季节、实验室检查、抗生素使用情况、妊娠结局。结果妊娠相关李斯特菌病的发生率为10.29/10万。孕妇年龄29~37岁,3例妊娠中期确诊,3例妊娠晚期确诊,3例有妊娠期合并症。首发症状为发热的有5例,1例为胎动减少,3例出现腹痛或阴道流血症状,1例出现尿痛症状,2例出现头痛、咳嗽的流感样症状。6例病例菌株来源:1例脐血和胎膜培养阳性,5例血培养阳性。4例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升高,5例胎盘病理检查胎盘实质可见脓肿形成,革兰氏染色呈阳性。3例经初步治疗而后根据药敏调整治疗的过程。3例晚孕孕妇因考虑“胎儿窘迫”行剖宫产术,3例中孕孕妇因病情严重发生难免流产或引产。2例新生儿入住新生儿科,分别住院26 d及59 d痊愈出院。结论妊娠相关李斯特菌病早期无症状或临床症状无特异性,但对胎儿及新生儿影响严重,不良妊娠结局发病率高。早识别、早诊断、早治疗可能改善妊娠结局。
- 林琳江庆萍杨中凤周燕媚印贤琴陈娟娟任露雯杜丽丽陈兢思苏春宏陈敦金
- 关键词:妊娠李斯特菌病食源性疾病
- 妊娠期李斯特菌病14例临床分析被引量:3
- 2022年
- 目的探讨妊娠期李斯特菌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为临床早期治疗妊娠期李斯特菌病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5年10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14例妊娠期李斯特菌病孕妇的临床特征及实验室结果。采用Excel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妊娠期李斯特菌病的发生率为0.03%(14/42816)。14例孕妇发病时间显示,孕中期9例,孕晚期5例。14例患者就诊时均发热(14/14),同时伴腹痛(4/14)、头痛(3/14)和阴道流血(3/14)等。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11例,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外周血降钙素原均升高。李斯特菌检出标本为孕妇全血(10/14)、羊水(5/14)、阴道分泌物(2/14)、骨髓(1/14)、新生儿脐血(1/15)和新生儿全血(1/15),实验室检出李斯特菌的时长为(2.78±0.77)d,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对氨苄西林、青霉素及美罗培南均敏感。12例胎盘经病理检查发现绒毛膜羊膜炎者7例。所有孕妇均康复出院。10名孕中期胎儿存活2名,5名孕晚期胎儿全部存活。结论妊娠期李斯特菌病临床特征不特异,实验室病原学诊断应首选血培养。妊娠晚期患者的胎儿存活机会较高。早期经验用药应覆盖李斯特菌。
- 陈紫美徐丽慧雷霞余道军
- 关键词: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临床症状
- 围生期李斯特菌病1例并文献学习
- 2022年
- 目的分析围生期李斯特菌病的临床特点。方法报道2020年11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1例李斯特菌感染孕产妇的诊治过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例为27岁孕妇,急诊收入产科,临床表现没有特异性,术后诊断为李斯特菌感染,更改治疗方案后母儿预后尚可。结论围产期李斯特菌感染病罕见,对胎儿及新生儿危害大。临床需提高对该病的认识,积极完善病原学检查,以早诊断早治疗。
- 杨越
- 关键词:产单核李斯特菌孕产妇
- 北京市孕妇李斯特菌病相关知信行调查分析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 了解北京市孕妇对李斯特菌病的知识、态度、行为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开展孕期食品安全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选取北京市6个区16家医院进行产前检查的4229名孕妇开展李斯特菌病知识、态度和行为的问卷调查,采用EpiData软件和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分析。结果 孕妇对李斯特菌病知晓率为7.78%,94.82%的孕妇愿意了解孕期食品安全知识,88.93%的孕妇在被调查前4周食用过李斯特菌病的高危食品。李斯特菌病知识、态度、饮食行为之间有明显的正相关性(r=0.16、0.16、0.17;P<0.01),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孕妇年龄及首次生育是孕妇的知信行水平的影响因素(β=3.31、0.93、0.05、-0.23;P<0.01)。结论 北京市孕妇李斯特菌病的知识知晓率低,危险行为持有率高,接受相关知识和就诊意愿较为强烈,对孕妇开展有针对性的食品安全教育势在必行。
- 王同瑜马晓晨牛彦麟王超吴阳博姜金茹
- 关键词:李斯特菌病孕妇知识-态度-行为
- 基于贝叶斯模型的北京市李斯特菌病发病率估计
- 2022年
- 目的 评估2017—2019年北京市李斯特菌病发病水平,为李斯特菌病的预防控制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北京市李斯特菌病哨点监测的基础上,利用2017—2019年8个区10所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及7所妇产专科医院年入院人数和李斯特菌病报告发病数,采用贝叶斯模型估算北京市全人群和妊娠人群李斯特菌病发病率。结果贝叶斯模型估计2017—2019年北京市李斯特菌病全人群发病率为0.25/10万(95%CI:0.17~0.33),年发病人数53人(95%CI:38~71)。妊娠人群发病率为12.89/10万(95%CI:9.03~17.39),约为全人群的52倍;年发病人数31人(95%CI:20~43),约占全人群的58%。结论 2017—2019年北京市李斯特菌病全人群发病水平与其他国家接近,应引起足够重视,而妊娠人群发病率处于国际较高水平,提示应进一步分析成因,在加大全人群宣教监测力度的基础上针对妊娠人群高发特点制定差异化防控策略。
- 姜金茹牛彦麟王同瑜王超吴阳博赵一鸣马晓晨
- 关键词:李斯特菌病发病率贝叶斯模型
相关作者
- 张立实

- 作品数:462被引量:2,341H指数:23
-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
- 研究主题:遗传毒性 PIG-A 小鼠 食品安全 TK6细胞
- 冯延芳

- 作品数:3被引量:64H指数:3
-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
- 研究主题:流行病学 李斯特菌病 病例分析 预防措施 李斯特菌
- 冉陆

- 作品数:114被引量:2,409H指数:28
- 供职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研究主题:沙门菌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肠道菌群 分子分型 诺如病毒
- 陈希

- 作品数:13被引量:59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
- 研究主题:李斯特菌病 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 ET-1 中药方剂 钩藤
- 马晓晨

- 作品数:86被引量:585H指数:15
- 供职机构: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研究主题: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 宫颈癌 流行病学 食物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