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深沪湾高分辨率浅地层剖面声学地层和地质钻孔沉积地层的对比,并结合沉积物的粒度、微体古生物以及AMS14C测年的综合分析,揭示了研究区晚更新世末次冰期以来的地层层序,探讨了深沪湾的古环境演变。深沪湾高分辨率浅地层剖面自上而下划分的5个声学地层单元与钻孔岩芯划分的5个沉积地层单元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8.2 ka BP左右,全新世海侵使得海水进入深沪湾海域,海平面低于现今海平面10~12 m,气候凉爽;7 ka BP左右海水到达现今海平面位置,并于6 ka BP左右到达最高,约比现今海平面高2~3 m,气候温暖湿润,这一时期,近岸大量裸子植物被海水淹没并被沉积物快速掩埋;5 850~5 642 a BP研究区温度降低,该降温活动持续到2 ka BP左右,气候凉爽干燥;2 ka BP以来温度逐渐上升,600 a BP左右有一个相对冷期,之后温度又逐渐上升至现今水平。
我国西南地区森林火灾频发,多与人类活动有关。第四纪地质时期的火灾变化过程及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本研究利用腾冲青海湖(25.1312°N,98.5731°E)和贵州草海湿地(26.8140°N,104.3405°E)沉积物岩芯(长度分别为4.6 m和4.05 m),进行炭屑和孢粉统计分析。在区域数据对比的基础上,试图重建中国西南地区约25 ka B.P.以来的火灾变化历史及植被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末次冰期(25.0~10.3 ka B.P.)与晚全新世(4.2~0 ka B.P.)时期森林火灾十分活跃,但两个阶段的火灾对植被的影响差异十分明显。末次冰期阶段(25.0~10.3 ka B.P.)区域内乔木类型以常绿硬叶栎、云杉/冷杉属等为主,这些地带性植被在末次冰期火灾增强时仍维持主要优势;而在晚全新世(4.2~0 ka B.P.)火灾增强阶段,次生林的桤木属、松属等则成为优势种属,草海记录中禾本科花粉在近2 ka B.P.以来也达到最大值,反映出人类活动的影响。高频率火灾导致原来在中全新世的顶级常绿阔叶林遭到反复焚烧,并难以恢复。通过对比区域火灾和气候记录,本研究认为西南地区末次冰期的火灾变化主要受控于干冷的气候条件,尤其是冰期夏季风减弱使区域内降水减少和湿度降低。中全新世时期(9.5~5.0 ka B.P.)季风增强,降雨充沛,火灾强度和频率降到最低。这些变化特征与石笋氧同位素基本一致。晚全新世的频繁火灾则与人类活动增强叠加于夏季风减弱有关,且前者成为引发森林火灾的最主要因素。本研究深入探讨了中国西南地区末次冰期以来火灾强度变化历史及其对植被的影响,揭示了自然与人为因素的火灾触发机制,为灾害预测、植物保护及区域规划等提供了新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