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728篇“ 末次冰期“的相关文章
深沪湾冰期以来的地层结构及古环境演变
2024年
通过深沪湾高分辨率浅地层剖面声学地层和地质钻孔沉积地层的对比,并结合沉积物的粒度、微体古生物以及AMS14C测年的综合分析,揭示了研究区晚更新世冰期以来的地层层序,探讨了深沪湾的古环境演变。深沪湾高分辨率浅地层剖面自上而下划分的5个声学地层单元与钻孔岩芯划分的5个沉积地层单元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8.2 ka BP左右,全新世海侵使得海水进入深沪湾海域,海平面低于现今海平面10~12 m,气候凉爽;7 ka BP左右海水到达现今海平面位置,并于6 ka BP左右到达最高,约比现今海平面高2~3 m,气候温暖湿润,这一时期,近岸大量裸子植物被海水淹没并被沉积物快速掩埋;5 850~5 642 a BP研究区温度降低,该降温活动持续到2 ka BP左右,气候凉爽干燥;2 ka BP以来温度逐渐上升,600 a BP左右有一个相对冷期,之后温度又逐渐上升至现今水平。
王恒波李海东张汉女钟贵才许江
关键词:海洋地质学浅地层剖面沉积层序末次冰期古环境深沪湾
冰期以来阿拉伯海底层水体氧含量变化及其驱动因素
2024年
冰期以来阿拉伯海水体氧含量变化在时空上具有显著的差异。目前对其空间变化规律及主导因素尚缺乏系统的研究,尤其缺乏对千年尺度上深层水氧含量变化过程及其控制因素的综合分析。本文基于阿拉伯海中部深水区WIND-CJ06-6与WIND-CJ06-13两个岩芯的XRF岩芯扫描结果,结合前人已发表的指示阿拉伯海水体氧含量变化数据,重建了冰期以来千年尺度阿拉伯海不同海域和深度的水体氧含量变化历史并分析了其驱动因素。阿拉伯海水深小于1500 m的水体在千年尺度上的氧含量变化受到表层初级生产力和中层水流通性的共同控制,但在不同时期主导因素不同;在B/A(Bolling-Allerod)到YD(Younger Dryas)期间,阿拉伯海西北部表层生产力显著高于同时期其他海域,导致了中层水体的氧含量在西北部降低而在其他海域增高的空间差异。阿拉伯海水深大于1500 m的水体氧含量在冰期以来整体上受北大西洋深层水(NADW)强弱的控制,在LGM(Last Glacial Maximum)到HS1(Heinrich stadial 1)阶段则受到南大洋通风增强的影响,水体氧含量显著升高。
刘佳澳吴永华刘升发乔淑卿陶菁齐文菁刘季花
关键词:氧含量表层生产力中层水深层水末次冰期
冰期以来中国西南地区火灾活动历史及其对植被生态系统的影响被引量:2
2024年
我国西南地区森林火灾频发,多与人类活动有关。第四纪地质时期的火灾变化过程及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本研究利用腾冲青海湖(25.1312°N,98.5731°E)和贵州草海湿地(26.8140°N,104.3405°E)沉积物岩芯(长度分别为4.6 m和4.05 m),进行炭屑和孢粉统计分析。在区域数据对比的基础上,试图重建中国西南地区约25 ka B.P.以来的火灾变化历史及植被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冰期(25.0~10.3 ka B.P.)与晚全新世(4.2~0 ka B.P.)时期森林火灾十分活跃,但两个阶段的火灾对植被的影响差异十分明显。冰期阶段(25.0~10.3 ka B.P.)区域内乔木类型以常绿硬叶栎、云杉/冷杉属等为主,这些地带性植被在冰期火灾增强时仍维持主要优势;而在晚全新世(4.2~0 ka B.P.)火灾增强阶段,生林的桤木属、松属等则成为优势种属,草海记录中禾本科花粉在近2 ka B.P.以来也达到最大值,反映出人类活动的影响。高频率火灾导致原来在中全新世的顶级常绿阔叶林遭到反复焚烧,并难以恢复。通过对比区域火灾和气候记录,本研究认为西南地区冰期的火灾变化主要受控于干冷的气候条件,尤其是冰期夏季风减弱使区域内降水减少和湿度降低。中全新世时期(9.5~5.0 ka B.P.)季风增强,降雨充沛,火灾强度和频率降到最低。这些变化特征与石笋氧同位素基本一致。晚全新世的频繁火灾则与人类活动增强叠加于夏季风减弱有关,且前者成为引发森林火灾的最主要因素。本研究深入探讨了中国西南地区冰期以来火灾强度变化历史及其对植被的影响,揭示了自然与人为因素的火灾触发机制,为灾害预测、植物保护及区域规划等提供了新的数据。
张潇黄康有贾鑫万秋池汤永杰陈聪郑卓
关键词:末次冰期森林火灾
日本海北部冰期以来环境磁学研究
日本海沉积物长期处于强烈的还原环境中,导致其磁学信号非常微弱,以致常用的磁学方法在该区的应用一直受限。作为海陆变迁和气候变化信号的重要记录载体,日本海沉积物对于全球气候演化历史重建和圈层相互作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
邹庆超
关键词:磁性矿物岩石磁学古环境HEINRICH事件
阿坝盆地黄土记录的青藏高原东部冰期环境变化
2024年
青藏高原东部广泛分布的风成黄土沉积是记录过去气候变化和大气粉尘活动历史的重要陆地档案,恢复和重建其环境记录可以为深入理解高原环境演化过程和机制提供重要证据。本研究基于石英光释光测年建立了阿坝盆地各莫黄土剖面的年代框架,并利用多种环境代用指标重建了阿坝黄土记录的青藏高原东部约47 ka以来的环境变化历史。黄土磁化率、色度和碳酸盐记录表明深海氧同位素3阶段(MIS3)中晚期印度夏季风加强,青藏高原环境相对湿润。粒度重建结果记录了4海因里希(Heinrich)事件和新仙女木(YD)事件,表明青藏高原冰期粉尘活动强烈,气候变化具有快速波动的特征。区域记录对比显示,北半球高纬地区气候系统对青藏高原地区快速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可能是高原地区粉尘活动和气候变化的主要控制因素。该研究为更好地认识青藏高原冰期环境演化过程提供了重要证据。
徐雪超刘丽杨胜利问琛李睿张景钊王海燕
关键词:光释光测年磁化率末次冰期
冰期东海嵊山岛黄土粒度端元分析及其环境意义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东海岛屿晚更新世风尘黄土堆积是我国黄土在东部长三角及外延海域重要的拓展,深化这一区域风尘黄土沉积的物源特征和后期演化问题研究,对于认识晚更新世区域古环境变化尤为重要。【方法】在OSL测年和磁化率测试基础上,基于东海岛屿典型风尘黄土剖面(嵊山岛黄土)的粒度分析,开展了粒度组成的端元分析,探讨了其蕴含的古环境信息。【结果与结论】嵊山岛黄土沉积可提取出3个粒度端元(EM1~EM3),进一步分析发现EM1可能代表通过高空西风气流传输的远源黏粒组分,EM2可能代表以浮尘形式远距离悬浮搬运并随风力减弱而沉降堆积的细粉砂组分,EM3可能代表冬季风驱动下的近地表短距离搬运堆积的粗粉砂组分。粒度端元分析结果表明,高空西风输送的黏粒端元组分和远距离悬浮运移的浮尘端元组分可能是沉积剖面主要粉尘来源;综合年代学结果、百分频率磁化率和颗粒中值粒径等参数分析,认为东海嵊山岛黄土沉积过程在MIS3阶段先后经历暖湿—冷干—暖湿的旋回波动;并且,所记录的MIS3阶段气候波动以及MIS2阶段冰盛期和冰消期的古环境变化同深海氧同位素和古海平面变化趋势相对应,说明东海陆架区域该时期环境演变与全球性气候波动相协同。
赵庆郑祥民周立旻王辉吕红华陈圆圆任少芳
关键词:末次冰期古气候变化
藏东南波堆藏布流域冰期以来古冰川重建模拟研究
李涵诗
基于石笋氧同位素和环境磁学的冰期亚洲夏季风演化
亚洲夏季风(Asian summer monsoon,ASM)区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ASM的异常变化往往会引起干旱、洪涝等极端气候环境事件,直接威胁到季风区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因此,对ASM区未来气候环境变化的精...
杨会会
关键词:末次冰期HEINRICH事件环境磁学
冰期以来安庆地貌变迁过程及其对长江中下游演化的启示意义
武小文
河套盆地冰期环境演变及火历史
刘思维

相关作者

崔之久
作品数:186被引量:2,072H指数:26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研究主题:冰川 青藏高原 末次冰期 泥石流 地貌
张威
作品数:182被引量:686H指数:16
供职机构:辽宁师范大学
研究主题:冰川 末次冰期 压阻式 磁化率 辽东半岛
翦知湣
作品数:166被引量:1,050H指数:21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
研究主题:浮游有孔虫 南海北部 古海洋学 晚第四纪 西太平洋暖池
李铁刚
作品数:229被引量:957H指数:18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研究主题:冲绳海槽 浮游有孔虫 底栖有孔虫 西菲律宾海 全新世
陈发虎
作品数:372被引量:5,451H指数:46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研究主题:全新世 气候变化 青藏高原 干旱区 环境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