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84篇“ 暖区暴雨“的相关文章
豫东2021年初秋两次暴雨天气对比分析
2025年
2021年9月河南省出现两次强降水过程,在预报中出现漏报,对两次暴雨过程进行分析,发现两次强降水过程都具有一定的暴雨特征。9月3日为低涡降水前发生的暴雨、大暴雨过程,9月23—24日符合河南省秋季的对流性降水为主的暴雨模型。9月23日副高强盛,588线位于河南省中部,存在高空分流,辐散作用强,降水范围更大,整体降水更强。两次过程的相同点是湿层深厚,从底层到500 hPa均在温度露点差≤4℃的饱和湿。高湿环境和水汽的强辐合及满足河南省秋季暴雨的动力条件都是引发暴雨的原因。
曹明明
关键词:暖区暴雨可预报性
惠州前汛期暴雨环流分型及其环境参量统计分析
2025年
利用自动气象站雨量资料、ERA5再分析数据对2003—2022年4—6月惠州前汛期暴雨个例进行挑选和环流分型,对比分析了不同类型暴雨发生时的平均环流场和环境场特征。得到以下主要结果:2003—2022年惠州前汛期共发生48次暴雨,可以分为切变型(第一类)、短波槽+低空急流型(第二类)和副热带高压外围+低空急流入口型(第三类)。进一步对比各类暴雨的平均环流场发现,在500 hPa上除第二类暴雨受到短波槽影响外,其余两类暴雨惠州地都处于西风气流、副热带高压外围西南气流的控制之下;在低层,第二、三类暴雨惠州附近都出现了双低空急流(西南低空急流和边界层低空急流),而第一类暴雨只在925 hPa珠江口以南出现了边界层低空急流。环境场特征分析表明,ERA5再分析资料计算的环境参量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和适用性,第二、三类暴雨整体上水汽和能量条件优于第一类暴雨,但对于动力条件而言,第一类暴雨的垂直风切变则明显高于第二、三类暴雨,同时第一类暴雨的静力不稳定度也要高于其余两类暴雨
付智龙姜帅李国平李国平陈芳丽骆蓉张秋明梁惠龙
关键词:暖区暴雨环流型
四川凉山州西南低涡型暴雨的统计特征
2025年
利用凉山州近10年4—10月的降水资料、常规地面观测、高空观测、ERA5再分析资料和FY-2G卫星TBB资料,对四川省凉山州西南低涡型域性暴雨进行统计分析和天气学分析。结果表明:(1)凉山州西南低涡型暴雨的发生频率在年际变化上呈波动趋势,2016年和2022年发生频率最高,2017年最低;暴雨主要发生在夏季(6—8月),其中7月发生的频率最高;暴雨具有短时强降水特征,强降水常出现在傍晚到夜间,白天降水强度减弱。(2)暴雨发生在高能高湿的不稳定层结中,其水汽主要来源于孟加拉湾。(3)影响凉山州的西南低涡主要生成于川西高原南部到凉山州西北部,少数生成于四川盆地西南部到凉山州西北部,极少数生成于攀西地西南部,故川西高原南部是凉山州西南低涡型暴雨对流云团的主要发源地。(4)西南低涡暴雨对流云团常由块状和带状混合影响,影响范围广;暴雨常出现在低涡中心或外围东南侧,降水成片集中。
边茜李春忱
关键词:西南低涡暖区暴雨对流云团
凉山州域性暴雨特征及环流分型研究
2024年
选取2013—2022年4—10月凉山州降水数据,结合常规地面观测、高空观测和NCEP再分析资料,制定了凉山州域性暴雨的统计标准,并对筛选出的42例域性暴雨进行统计分析和天气学诊断。结果表明:根据天气形势和主要影响系统,凉山州域性暴雨可分为西南低涡型、冷切变型、切变型、西南风型、东南风型5类,其中西南低涡型最多,东南风型最少。各类域性暴雨都具有短时强降水特征,强降水均出现在傍晚到夜间,白天降水强度减弱。西南低涡型常出现在低涡中心或外围东南侧,降水成片集中,易出现小时雨量≥50 mm的极端强降水。冷切变型常出现在冷切变线东南侧。切变型常出现在切变线东北侧。西南风型降水成片集中且范围广,多出现在低层一致的西南气流带中,在风速辐合及脉动尤为常见。东南风型降水较分散,易出现在山脉迎风坡。东南风型的水汽主要来源于南海和热带西太平洋,其余4类的水汽主要来源于孟加拉湾。5类域性暴雨均发生在高能高湿的不稳定层结中,配合有较强的垂直上升运动。西南风型、西南低涡型及东南风型的各物理量平均值均优于冷切变型和切变型,以西南风型各物理量整体配置更优。
边茜巫前文刘俊李春忱邓涛
关键词:暖区暴雨西南低涡切变线
一次华南暴雨及锋面暴雨等熵位涡对比分析
2024年
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每天间隔6 h、分辨率为0.125°×0.125°的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应用等熵位涡对华南一次双雨带过程进行分析,重点对比在相同的大尺度环境场下暴雨和锋面暴雨的差异。结果显示,暴雨发生时高层辐散起到主要作用,锋面暴雨的发生受高层辐散和低层辐合共同影响;暴雨的辐合辐散强度小及垂直速度明显慢;通过等熵位涡分析,高层高位涡中心和强降水中心对应关系较好,正位涡中心东北部的北风形成风场的辐散促使抽吸作用加强,最终导致对流发展。锋面暴雨在对流层中层存在等熵位涡的大值中心,中层冷空气下沉引起锋面暴雨的发展维持,而暴雨发生过程中受冷空气影响较小。
任睿智孙璐
关键词:暖区暴雨锋面暴雨等熵位涡
北部湾沿海热带气旋暴雨暴雨雨滴谱特征分析
2024年
利用广西北海、防城港2019-2021年雨滴谱观测资料,对比分析热带气旋暴雨(TCRs)和暴雨(WSRs)过程雨滴谱结构特征及其差异。研究结果表明,TCRs比WSRs具有更高浓度的小雨滴和更低浓度的中、大雨滴;TCRs雨滴直径小且粒径分布较集中,雨滴数浓度较高;WSRs雨滴直径大,但粒径分布较离散,雨滴数浓度偏低。TCRs降水以中、小雨滴贡献为主,WSRs降水则以中、大雨滴贡献为主,在这两类暴雨过程中,中雨滴对降水贡献率均超过68%。对于层云降水,WSRs比TCRs具有更大的雨滴尺度变率和更集中的粒子数量分布;而对流降水中,WSRs与TCRs相比,雨滴尺度变率大,粒子数量分布更离散。TCRs对流降水具有明显的海洋性对流降水特征,WSRs对流降水则更具大陆性对流降水特征。TCRs对流降水(层云降水)Z-R拟合关系为Z=155.27R^(1.54)(Z=223.92R^(1.35)),WSRs对流降水(层云降水)Z-R拟合关系为Z=241.55R^(1.48)(Z=331.44R^(1.34))。总体来看,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对WSRs的降雨估测效果比TCRs的估测效果更好。
毛家燊廖胜石蒋亚平李华实韦靖
关键词:热带气旋暴雨暖区暴雨雨滴谱
江淮沿海切变型暴雨的多尺度特征及其触发机理
基于中国自动气象站数据及CMORPH降水融合数据集与ERA5再分析资料,运用K-means聚类分析法,对2010至2017年4月至9月江淮沿海域(YHCR)32场切变型暴雨(WSWR)事件进行分类。基于天气系统特...
喻义平
关键词:急流多尺度特征
2012—2021年湘南暴雨特征分析
2024年
基于2012—2021年3—9月66个暴雨个例,利用地面、高空等常规资料及再分析数据,分析了湘南地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分冷锋前型、南风型和切变型三类建立天气学概念模型,并提取暴雨发生前各物理量指标,结果表明:(1)湘南暴雨年变化呈现波动增长趋势,日变化峰值出现在19—22时,5月范围最广,6月次数最多,日雨量极值最大,7—9月局地性强;(2)南风型占比和日雨量极值最大,切变型次之,冷锋前型最小,三种类型分别多发于4—6月、5—8月和6—7月;(3)冷锋前型、切变型短时强降水(小时雨量≥20 mm)日变化较剧烈,南风型略平缓;(4)湘南暴雨发生的高频与南岭、罗霄山脉和阳明山地形分布息息相关,东江湖对暴雨也有增幅作用,冷锋前型更易发生在西南部的喇叭口地形处,切变型集中于南部南岭迎风坡和不均匀下垫面附近,南风型发生点较分散;(5)湘南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是高空低槽、低空和超低空急流、地面倒槽和辐合线,另外200 hPa分流、850 hPa脊和显著湿以及地形作用对降水起到增幅效果;(6)700 hPa、850 hPa、925 hPa急流分别对冷锋前型、切变型和南风型暴雨的水汽输送起重要作用;(7)湘南暴雨发生前各物理量平均值显示,q_(850)(850 hPa比湿)≥13 g·kg^(-1),CAPE(对流有效位能)≥1100 J·kg^(-1),K指数≥37℃,SI(沙氏指数)≤-1.5,T_(850-500)(850 hPa与500 hPa温差)≥23℃,LCL(抬升凝结高度)在0.6~0.9 km间,0℃层高度在4.9~5.1 km间,0~6 km的垂直风切变在10~16 J·kg^(-1)间。
周宜卿宋楠周长青唐明晖袁韬
关键词:暖区暴雨
2024年钦州“5·19”极端暴雨成因分析
2024年
利用多源气象资料,对2024年5月19日钦州极端暴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这是一次发生在低涡南侧、低层东南风和偏南风辐合、SLLJ(低空急流)和BLJ(边界层急流)耦合作用下的暴雨过程,极端性强、致灾风险高。(2)SLLJ入口辐散与BLJ出口辐合使对流强烈发展,是极端雨强出现的重要原因,由SLLJ和BLJ形成两条水汽通道将北部湾及南海的水汽和能量输送至强降雨,支撑强降雨维持。(3)海陆地形阻挡作用使水汽在钦州湾形成稳定辐合带,为强降雨提供水汽及对流触发条件。(4)极端雨强发生时龙门港附近出现弱中气旋、ZDR反弧长时间维持、KDP值最大达5.1 deg•km^(-1)等雷达特征。(5)防城港GPS水汽站可降水量跃增到70 mm以上,对钦州沿海极端强降水临近预报有参考意义。
包文雯韦美闹何小娟刘国忠赵飞张雪波
关键词:暖区暴雨
大气河背景下的广西暴雨机理初探被引量:2
2024年
利用多源实况观测资料以及ERA5再分析资料对2010-2022年夏季(6-8月)广西暴雨个例中伴随大气河的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并基于波作用通量、水平锋生以及非绝热加热诊断等,从热力、动力角度分析了2022年6月2-4日大气河背景下广西典型暴雨过程。结果表明:(1)绝大多数暴雨个例伴随大气河。当大气河通过广西域并维持在约1000 kg·m^(-1)·s^(-1)以下时,大气河强度增强有利于暴雨降水强度增强。大多数个例中大气河呈西南-东北向,在经过广西时方向角在15°~65°。(2)典型个例中东西伯利亚阻塞高压和东北冷涡异常活跃,造成副高总体被压制,位置偏南,使得大气河维持在孟加拉湾-南海-华南-北热带太平洋一带,为暴雨发生发展提供充足水汽。副高维持而低涡东移造成的气压梯度增大以及夜间季风气流加速共同作用使得局地大气河增强。(3)大气河夜间增强促进了局地水汽辐合及垂直输送使得湿层不断增厚,大气可降水量增大,有利于降水效率增大。同时,持续的湿输送有利于低层不稳定层结的建立和维持,使大气对流不稳定结构贯穿整个降水过程。(4)山脉地形的辐合抬升、侧向摩擦促进了上升运动、垂直涡度发展,一方面有利于山前堆积的湿空气被迫抬升而触发对流,另一方面有利于对流系统维持,造成更多水汽凝结致雨。此外,湿空气堆积产生持续的锋生强迫也有利于降水维持和增强。(5)大气河影响下的强上升造成大量水汽不断凝结释放潜热,大气受热后又加强了上升运动,在该正反馈机制下对流持续发展增强。
覃皓覃月凤吴玉霜王志毅刘乐
关键词:暖区暴雨潜热

相关作者

孙兴池
作品数:118被引量:602H指数:16
供职机构:山东省气象局
研究主题:暴雨 降水 暴雨落区 台风 气温
叶朗明
作品数:44被引量:220H指数:9
供职机构:广东省江门市气象局
研究主题:中尺度辐合线 暖区 天气学 暖区暴雨 特大暴雨
闵锦忠
作品数:302被引量:1,934H指数:25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研究主题:数值模拟 资料同化 暴雨 同化 台风
谌芸
作品数:51被引量:662H指数:16
供职机构: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暴雨 冷涡 统计分析 数值模拟 青藏高原东北部
王坚红
作品数:104被引量:415H指数:11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研究主题:辐合线 近海 天气雷达 气温 F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