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018篇“ 晚期成藏“的相关文章
- 新疆北部油气晚期成藏特征与分布规律被引量:5
- 2022年
- 油气晚期成藏是大油气区形成的重要特征。综合前人认识与最新地质、地球化学数据,以新生代青藏高原隆升远程应力为重要成藏影响因素,对新疆北部地区的油气晚期成藏特征与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以丰富和发展这一石油地质学研究前沿。结果表明,青藏高原隆升对新疆北部地区的油气晚期成藏很有可能产生了远程效应,包括成烃演化、原生-次生油藏调整与构造破坏等方面。成烃演化以准噶尔盆地南缘为例,天山快速隆升、强烈剥蚀,伴随巨厚山前沉积,为下伏多套烃源岩的成烃演化提供了必要的快速成熟地温,烃源岩规模生烃。原生-次生油气藏调整以准噶尔盆地腹部为例,喜马拉雅期构造自南向北抬升,浅层断裂发育,油气多源混合与次生调整频繁,形成自南向北数百千米的大型原生-次生叠置的复杂含油气系统。油气藏构造破坏以准噶尔盆地周缘为例,远程应力导致的强烈构造变形使得山前褶皱与断裂发育,广泛出露构造型油气苗,是油气成藏的“活化石”。据此思路,建议将新疆北部地区的准噶尔和吐哈等盆地纳入统一的超级盆地全油气系统,开展整体、系统研究,协同推进油气勘探认识。
- 支东明曹剑曹剑张景坤秦志军
- 关键词:青藏高原隆升成藏效应晚期成藏新疆北部
- 渤海海域莱州湾凹陷油气超晚期成藏与油气运移滞后效应被引量:9
- 2022年
- 油气运移滞后效应是指油气从烃源岩中生成并排出的时间早,而聚集成藏的时间晚,油气经历了长时间长距离运移,已聚集成藏的油气相态与成熟度低于现今烃源岩成熟演化的现象.这种油气运移滞后效应在东部新生代陆相断陷盆地中普遍存在,在斜坡带表现最为明显.通过利用地球化学分析,平衡剖面技术、盆地模拟、包裹体分析等手段,对渤海海域莱州湾凹陷各成藏要素的时空耦合关系进行研究,认为研究区存在明显的油气运移滞后效应及超晚期成藏,主要表现在:莱州湾凹陷沙四段烃源岩在东营组中晚期已进入排烃期,而浅层圈闭形成于新构造运动时期,油气主要充注期则在2 Ma至今;且油气成藏呈现出靠近北洼的构造成藏时间早,远离北洼的构造成藏时间晚,深部层系成藏时间早,浅部层系成藏时间晚的规律.此外,还对油气运移滞后效应的成因进行探讨,认为构造运动对烃源岩生排烃进程与油气垂向运移控制作用、油气差异聚集原理控制油气充注次序以及烃源岩层段发育的超压阻滞流体的运移是油气运移滞后效应产生的主要因素.
- 牛成民杨海风赵弟江张参彭靖淞
- 关键词:莱州湾凹陷斜坡带油气地质
- 四川盆地深层前寒武系天然气超晚期成藏及勘探意义被引量:12
- 2021年
- 深层—超深层古老地层越来越成为油气勘探主战场,然而,该领域天然气组成极为简单,缺乏有效的直接判识手段,导致来源研究困难。四川盆地安岳震旦系—寒武系已探明万亿立方米大气田,因储层内广布沥青,勘探家普遍认为"天然气为古油藏裂解并就近聚集",因此,寻找古油藏区就成了指导四川深层天然气勘探的重要方针。但这种观点无法从科学角度解释存在的一个悖论:天然气甲烷碳同位素重于储层沥青。本文通过安岳油气藏精细解析,发现储层内沥青两期成藏,早期沥青分布局限、丰度低、δ^(13)C相对稍重(>-33‰),对应正常油窗;晚期沥青分布广泛、丰度高、δ^(13)C较轻(平均-35.4‰)、主成藏关键时刻应在埋藏温度达到160~180℃时,对应于凝析油气阶段,该凝析油主体应直接来源于干酪根成熟—高成熟阶段的裂解。从而解释了主体沥青与干酪根的同位素倒挂问题,证明同位素"DNA"示踪有效性。这意味着安岳气藏震旦系天然气(甲烷的δ^(13)C值为-34‰~-32‰)主体并非来自于原油的裂解,其主力应来自超晚期阶段筇竹寺页岩。因差异泄压、压差驱动天然气自筇竹寺组充注得以成藏。因此,天然气跟沥青无"母子"亲缘,而是"姊妹"关系。基于此,提出四川下组合勘探应跳出"古油气藏区找气"思维,跳出继承性古构造高部位找气的限制,应将现今源、储、盖配置作为一个系统,寻找喜马拉雅期之后具有较好保存条件、筇竹寺组源岩仍具有供气能力并跟源岩具有较好配置关系的碳酸盐储集体,这些可以是微裂缝发育的泥晶灰岩储层,也可以是不整合面之下储层及各种其他类型碳酸盐储集空间发育体。本项研究证实深层高温/高压环境下同位素分馏规律对示踪油气形成和成藏过程的有效性及重要性,揭示深层超深层领域物质循环、油气形成和演化过程。
- 帅燕华刘可禹胡国艺王铜山田兴旺张斌陈竹新
- 关键词:天然气储层沥青前寒武系成藏模式
- 塔里木盆地非稳态油气藏晚期成藏作用
- 2019年
- 塔里木盆地受盆缘改造和构造活动的影响,侧向挤压改变了盆内构造格局,油气藏也发生了调整改造,形成了一些次生调整型的油气藏,例如哈德逊、塔中4等油藏。现今的含油部位、含油层系是早期油藏在喜马拉雅期构造格局的控制下重新定型的,常具有油水界面倾斜,多个油水界面等非稳态的特征。研究表明,塔里木盆地的在三个重大构造变革期多期成藏,尤其是晚期成藏作用为非稳态油气藏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动力来源,是非稳态油气藏形成和演化的基础条件。
- 曲少东
- 关键词:塔里木盆地成藏作用
- 辽中凹陷新生代构造反转及其对油气晚期成藏的影响
- 辽中凹陷内部发育多种样式的反转构造,这些反转构造与郯庐断裂带辽东湾段的走滑压扭有密切关系.通过地震剖面和平横剖面对辽中凹陷反转构造的几何学特征、演化过程进行研究,并结合勘探实践分析了反转构造对辽中凹陷油气成藏的影响.结果...
- 杨克基马宝军
- 关键词:几何学特征
- 基于断层封闭性研究的晚期成藏油气运移模式探讨——以渤海油田辽东湾为例被引量:3
- 2016年
- 受大规模生排烃期控制,辽东湾油气充注主要发生在中新世之后。将晚期成藏与断层封闭性研究相结合,探讨了油气输导系统中断裂和储层二者对油气输导能力(排驱压力)的影响,并建立了两类典型输导系统运移模式。通过对10个油田油气运移特征、条件和模式的对比研究表明,新构造运动及其断裂活动带的东移控制了辽东湾油气晚期成藏:在新构造运动不活跃的辽西带,油气以侧向运移为主,在深层断砂耦合的低势区阶梯式成藏;在新构造活跃的辽东带,油气以垂向运移为主,在近源浅层低幅构造区贯穿式成藏。
- 彭靖淞
- 关键词:渤海油田晚期成藏新构造运动断层封堵油气运移
- 海相叠合盆地构造演化与油裂解气晚期成藏关系被引量:16
- 2015年
- 海相叠合盆地蕴含丰富的油裂解气资源,其晚期成藏过程经历了早期古油藏成藏与晚期油裂解成气阶段,受构造演化控制作用明显。探索构造演化与晚期油裂解气成藏的关系,对油裂解气藏的勘探具有指导意义。以四川盆地蜀南地区构造演化与晚期油裂解气成藏关系为研究实例,通过分析构造演化与沉积响应,研究古老烃源岩生烃演化过程、原始油气聚集、原油裂解与天然气晚期成藏关系。蜀南地区寒武系筇竹寺组烃源岩存在3次生烃期和2次生烃停滞期,筇竹寺组烃源岩在加里东期和海西期发生的沉积埋藏和抬升剥蚀事件出现了2次生烃和2次停滞,印支期和燕山期上覆巨厚沉积地层使得筇竹寺组烃源岩持续生烃;龙王庙组古油藏内原油存在一次油裂解生气过程,印支期后三叠系埋藏深度足够大并激发了龙王庙组古油藏内原油的裂解成气,持续到燕山晚期,提供充足的气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海相叠合盆地的构造沉积演化控制了油气基础地质条件的发育;2构造沉积演化控制了古老烃源生烃过程;3构造沉积演化控制了古构造发育、古油藏聚集与保存;4构造沉积演化控制了古油藏的原油裂解与晚期聚集成藏;5建立了古老海相烃源层系晚期油裂解气成藏的研究思路,以期对同类古油藏研究起到借鉴作用,扩大油裂解气藏勘探的规模。
- 郑民贾承造王文广李鹏李建忠吴晓智张永峰
- 关键词:古油藏晚期成藏
- 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天然气晚期成藏特征及意义被引量:9
- 2014年
- 震旦系灯影组为四川盆地已发现天然气藏最古老的层系。四川盆地地质历史中经历了多旋回构造运动,但至今仍有大规模天然气藏存在,其重要原因之一是晚期成藏。通过对天然气组分、同位素及流体包裹体特征的分析,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得出四川盆地灯影组天然气晚期成藏具有3个显著特征:1广泛烃源(古油藏裂解气、水溶解析气)供给为晚期成藏提供物质基础;2气烃包裹体普遍发育反映喜马拉雅期天然气大范围充注;3喜马拉雅期油气重新调整、聚集,形成新气藏。依据喜马拉雅期构造变形特征,可将震旦系灯影组气藏分为3种类型:原生型、残存型和调整型,最有利的为原生型气藏,其次为调整型。对四川盆地震旦系等古老层系天然气勘探中应高度重视喜马拉雅运动对成藏的影响,其中构造相对稳定的古隆起区及斜坡带具有良好的保存条件,是勘探的有利区。
- 李玲王铜山汪泽成姜华鲁卫华黄士鹏
- 关键词:四川盆地灯影组晚期成藏古隆起天然气
- 黄桥-句容地区二叠-三叠系烃源岩生烃历史及晚期成藏研究被引量:11
- 2012年
- 黄桥-句容地区二叠-三叠系生储盖条件优越,是目前油气勘探的主要区域。烃源岩总体处于成熟和高成熟阶段,生烃模拟试验表明总有机碳含量在生烃过程中损失较少,可以作为评价较高成熟度烃源岩的有效指标。孤峰组、龙潭组和大隆组泥质烃源岩评价均为较好-好烃源岩,而以灰岩为主的栖霞组和青龙组烃源岩生烃能力则很差。高含量的矿物沥青基质和低值活化能的分布显示源岩处于正在生烃的阶段,活化能分布特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烃源岩的生烃过程,黄桥地区生烃温度范围跨度小,一进入主生烃期就能快速断键生烃,而句容地区则更倾向于早期、多期生烃的特点。源岩均普遍经历了多次生烃,喜山期的二次生烃相继进入生烃高峰阶段,生烃转化率主要取决于沉积埋藏史,演化程度慢的烃源岩保留生烃潜力,晚期继续生烃有利于强烈构造运动下的保存成藏。
- 黄俨然张枝焕刘继勇黎琼藏春娟
- 关键词:烃源岩评价晚期成藏
- 下扬子区晚期成藏理论的油气勘探实践
- 本文采用地球化学和流体包裹体测试,得出了上组合烃源岩主生烃期、成藏期都在白垩纪末期,具有晚期生烃、晚期成藏的特征;同时,认为上组合有效烃源岩面上分布以早期抬升,后期中新生界盆地叠置的区域为主,分布在下扬子沿江中部复向斜带...
- 俞凯张淮李建青夏在连
- 关键词:晚期成藏油气勘探流体包裹体
相关作者
- 胡国艺

- 作品数:217被引量:2,339H指数:29
-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 研究主题:天然气 碳同位素 鄂尔多斯盆地 轻烃 四川盆地
- 龚再升

- 作品数:42被引量:1,128H指数:17
- 供职机构: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 研究主题:油气成藏 渤海海域 新构造运动 中国近海 油气勘探
- 刘震

- 作品数:402被引量:2,917H指数:31
-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研究主题:鄂尔多斯盆地 孔隙度 聚结 烃源岩 柴达木盆地
- 单秀琴

- 作品数:60被引量:891H指数:18
-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 研究主题:流体包裹体 包裹体 鄂尔多斯盆地 四川盆地 成藏研究
- 邹华耀

- 作品数:202被引量:2,611H指数:28
-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研究主题:四川盆地 油气成藏 烃源岩 超压 须家河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