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562 篇“ 晚期子宫内膜癌 “的相关文章
帕博利珠单抗联合仑伐替尼治疗晚期 肾细胞癌 和晚期 子宫内膜癌 的疗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2025年 目的评价帕博利珠单抗联合仑伐替尼治疗晚期 肾细胞癌 和晚期 子宫内膜癌 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ISI 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等数据库。根据文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收集帕博利珠单抗联合仑伐替尼治疗晚期 肾细胞癌 和晚期 子宫内膜癌 的相关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6项研究,共计4493例患者,其中试验组1883例,对照组261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帕博利珠单抗联合仑伐替尼在无进展生存期[HR=0.51,95%CI(0.40,0.64),P<0.00001]、总生存期[HR=0.63,95%CI(0.54,0.74),P<0.00001]、客观反应率[RR=1.99,95%CI(1.80,2.21),P<0.00001]和完全反应率[RR=3.11,95%CI(1.41,6.87),P=0.005]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安全性方面,meta分析显示,帕博利珠单抗联合仑伐替尼在治疗晚期 肾细胞癌 和晚期 子宫内膜癌 时出现或恶化的≥3级不良事件[RR=1.08,95%CI(0.97,1.19),P=0.14]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帕博利珠单抗联合仑伐替尼治疗晚期 肾细胞癌 和晚期 子宫内膜癌 有良好的有效性,为晚期 实体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案。 甄路路 薛淑一 庄雪梅 杨海关键词:晚期实体肿瘤 疗效 META分析 晚期 子宫内膜癌 免疫治疗的探索2024年 目的本研究拟总结晚期 内膜 癌 免疫治疗的不同介入时机和联合方案的实践经验,以期探索免疫治疗的规范治疗,指导临床实践和生存获益。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6月~2022年12月期间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妇科收治并在手术前接受PD-1抑制剂治疗的初治和复发Ⅲ-Ⅳ期(参考FIGO分期标准)子宫内膜癌 患者病历,评价免疫治疗疗效和安全性。结果(1)在疗效评价方面,10例不同时机经免疫治疗的患者中,2例(20%)CR,5例(50%)PR,1例(10%)SD和2例(20%)PD。总体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达70%。(2)在安全性评价方面,2例发生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1例G2级对症治疗缓解,1例G3级永久停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总体安全性可控,无免疫治疗相关死亡。结论晚期 子宫内膜癌 应用免疫一线或复发后线治疗均可促进肿瘤缓解并且延长PFS,同时免疫治疗安全可控。 吴迪 闫志风 李明霞 孟元光关键词:晚期子宫内膜癌 免疫治疗 新辅助治疗 晚期 子宫内膜癌 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2024年 目的探讨影响晚期 子宫内膜癌 (EC)腹膜后淋巴结(RLN)转移及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20年12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妇科连续就诊的261例晚期 (Ⅲa期~Ⅳb期)EC患者,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晚期 EC患者盆腔淋巴结(PLN)转移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PALN)转移(伴/不伴PLN阳性)差异的相关危险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Cox回归对患者预后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影响晚期 EC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261例Ⅲa期~Ⅳb期EC患者均行全子宫 /广泛性子宫 双附件切除术+RLN清扫术(包括PLN清扫术±PALN清扫术),共有147例患者发生RLN转移,RLN转移率为56.32%。年龄≥60岁(HR=2.51,P=0.013)、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16.3 ng/mL(HR=2.20,P=0.039)、低分化/去分化癌 (HR=2.21,P=0.010)、肌层侵犯深度≥1/2(HR=2.45,P=0.002)、脉管癌 栓(HR=4.03,P=0.001)是RLN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肌层侵犯深度≥1/2(HR=3.22,P=0.014)是影响PLN和PALN转移部位差异的独立影响因素。中位随访时间67.7个月,年龄≥60岁(HR=2.57,P=0.001)、NSE≥16.3 ng/mL(HR=2.02,P=0.006)、雌激素受体(ER)不表达(HR=2.61,P=0.014)、孕激素受体(PR)不表达(HR=2.00,P=0.016)、肌层侵犯深度≥1/2(HR=1.87,P=0.018)、脉管癌 栓(HR=2.30,P=0.001)是总生存期下降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年龄≥60岁、NSE≥16.3 ng/mL、脉管癌 栓、低/去分化癌 、肌层侵犯深度≥1/2将导致RLN转移风险升高,建议对该类患者行系统性RLN清扫。当肌层侵犯深度≥1/2时,PALN转移风险增加,建议清扫PALN时应达到肾静脉下水平。年龄≥60岁、NSE≥16.3 ng/mL、ER或PR不表达、肌层侵犯深度≥1/2、脉管癌 栓者总生存变差,建议术后积极治疗。 赵河清 陈龙毅 裘佳琦 王玉林 郭冰虹 黄永文关键词:子宫内膜癌 腹膜后淋巴结转移 淋巴结清扫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预后 PD-1/PD-L1信号通路在复发性或晚期 子宫内膜癌 中的研究进展 2024年 子宫内膜癌 是女性生殖道中比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着女性的健康。虽然早期发现和诊疗的子宫内膜癌 通常表现出较高的治愈率,但复发性或晚期 子宫内膜癌 却面临着有限的治疗选择和较差的预后情况。因此,寻找新的治疗方法变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免疫疗法在复发性或晚期 子宫内膜癌 的临床试验中显示出了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因此本文将探讨PD-1/PD-L1信号通路在复发性或晚期 子宫内膜癌 中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治疗复发性或晚期 子宫内膜癌 提供新的治疗方案和思路。 吴群丹 郑燕茹 洪怨治 赵成飞醋酸甲羟孕酮片联合奥沙利铂与紫杉醇治疗晚期 子宫内膜癌 的效果观察 2024年 目的研究醋酸甲羟孕酮片联合奥沙利铂(L-HOP)与紫杉醇(PTX)治疗晚期 子宫内膜癌 (EC)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信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晚期 EC患者125例的临床资料,将采用L-HOP与PTX治疗的6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采用醋酸甲羟孕酮片联合L-HOP与PTX治疗的63例患者作为试验组。比较两组疗效、肿瘤标志物[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糖类抗原125(CA125)、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免疫功能[自然杀伤细胞(NK)、辅助性T淋巴细胞(Th)]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79.37%,50/63)高于对照组(58.06%,36/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05,P=0.010<0.05)。治疗前,两组VEGF、CA125、MMP-9水平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MMP-9、VEGF、CA125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NK、Th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NK、Th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9.05%,12/63)与对照组(27.42%,17/62)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χ^(2)=1.229,P=0.268>0.05)。结论醋酸甲羟孕酮片联合L-HOP与PTX在晚期 EC患者中疗效显著,能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改善免疫功能,且联合用药安全性较高。 朱燕 荣楚雪 刘源关键词:子宫内膜癌 晚期 奥沙利铂 紫杉醇 血清sCD73、S100A8/A9水平与晚期 子宫内膜癌 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PD-1/PD-L1抑制剂治疗预后的关联性分析 2024年 目的 分析血清可溶性CD73(sCD73)、S100钙结合蛋白A8/A9(S100A8/A9)与晚期 子宫内膜癌 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抑制剂治疗预后的关联性。方法 招募2020年3月至2021年2月于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接受PD-1/PD-L1抑制剂治疗的晚期 子宫内膜癌 患者142例,入院后于晨间采集空腹肘部静脉血5 mL,取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患者血清sCD73、S100A8/A9水平。在随访期间,有58例患者死亡(死亡组),84例存活(存活组)。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血清sCD73、S100A8/A9水平预测患者生存结局的效能。根据ROC曲线分析的最佳截断值将患者分为sCD73高表达组、sCD73低表达组以及S100A8/A9高表达组、S100A8/A9低表达组。采用Cox回归分析影响PD-1/PD-L1抑制剂治疗晚期 子宫内膜癌 生存预后的因素。分析血清sCD73、S100A8/A9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联性。结果 存活组血清sCD73、S100A8/A9水平低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sCD73、S100A8/A9均能有效预测PD-1/PD-L1抑制剂治疗晚期 子宫内膜癌 患者的生存结局(P<0.05),其最佳截断值分别为5.30μg/L、3.06μg/mL。sCD73、S100A8/A9低表达组的生存预后均优于其高表达组(log-rank检验:χ^(2)=91.367,P<0.001;χ^(2)=69.852,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较高的血清sCD73[HR(95%CI)=2.511(1.497~4.214),P<0.001]、S100A8/A9[HR(95%CI)=1.806(1.106~2.948),P=0.018]水平是患者生存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sCD73、S100A8/A9高表达组低分化程度占比显著大于其低表达组(P<0.05)。结论 晚期 子宫内膜癌 患者血清sCD73、S100A8/A9高水平可能提示其肿瘤分化程度低,是PD-1/PD-L1抑制剂治疗患者生存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贾添涵 邵凯 杨帆 才玉杰 杨丽媛关键词:晚期子宫内膜癌 营养及炎症指标在晚期 子宫内膜癌 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研究 单露荷基于超声影像组学鉴别早期与中晚期 子宫内膜癌 2024年 目的 观察超声影像组学鉴别早期与中晚期 子宫内膜癌 (EC)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94例女性EC患者,包括早期196例、中晚期 98例;按7∶3随机将其分为训练集(n=206)与验证集(n=88)。比较早期与中晚期 患者临床资料并构建临床模型;基于超声资料提取并筛选影像组学特征,分别采用逻辑回归(LR)、随机森林(RF)、支持向量机(SVM)、高斯朴素贝叶斯(GNB)及极限梯度提升(XGBoost)构建影像组学模型;最后构建临床-影像组学联合模型。观察各模型鉴别早期与中晚期 EC的效能。结果 早期与中晚期 EC患者就诊年龄、月经紊乱、腹痛及绝经占比在训练集和验证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5个影像组学模型中,RF模型鉴别早期与中晚期 EC的曲线下面积(AUC)最大。临床模型、RF影像组学模型及临床-RF影像组学模型两两比较AU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尤以临床-RF影像组学模型的AUC最高。结论 基于RF的超声影像组学有助于鉴别早期与中晚期 EC,进一步联合临床资料可提高诊断效能。 彭小莉 王雪莹 赵露 王诗淳 罗梦琳 任琳 张茂春关键词:子宫内膜肿瘤 肿瘤分期 超声检查 晚期 子宫内膜癌 新辅助化疗被引量:6 2023年 子宫内膜癌 (endometrial cancer,EC)是女性生殖道常见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大约80%~90%的EC患者为早期,早期EC的治疗方式以先手术为主,术后根据危险因素行辅助放化疗,5年生存率超过80%。然而对于晚期 EC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15%。晚期 患者治疗手段有限,多采用手术、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手段。与晚期 卵巢癌 类似,晚期 EC理想减瘤术与预后相关,临床Ⅲ/Ⅳ期的EC患者,如果可以接受手术,应行最大限度的减瘤术,尽可能达到无肉眼残留病灶。但是,对于有全身多发转移和有手术禁忌证的患者,首选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T)后再行手术,目的是提高肿瘤的切除率和减少手术并发症。晚期 EC NACT包括化疗药物、免疫治疗、抗血管生成治疗、靶向治疗和激素治疗。文章对NACT在晚期 EC治疗中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了解NACT在晚期 EC的应用现状,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赵冰冰 李力关键词:子宫内膜癌 晚期子宫内膜癌 新辅助化疗 原位疫苗治疗晚期 子宫内膜癌 一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2023年 原位疫苗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种肿瘤免疫治疗策略,可将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转变为免疫刺激性微环境。然而,该治疗模式的持续临床效益需要多个层面的长期免疫激活。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肿瘤中心采用原位疫苗模式治疗1例晚期 子宫内膜癌 (EC)患者,经历5.5个月的PFS后,虽然总体疗效评价为PD,但目标病灶仍为PR,反映了该治疗策略的潜力。通过复习相关文献,对原位疫苗产生效应的机制以及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以期为晚期 无标准治疗方案的实体瘤患者提供新的有效治疗思路。 王晓露 李茹恬 刘娟 周霞 卞丽娟 刘宝瑞关键词:子宫内膜癌 免疫治疗
相关作者
王建六 作品数:1,353 被引量:6,846 H指数:36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子宫内膜癌 盆腔器官脱垂 压力性尿失禁 子宫内膜肿瘤 盆底重建 魏丽惠 作品数:1,028 被引量:6,034 H指数:35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子宫内膜癌 宫颈癌 子宫颈癌 子宫内膜肿瘤 预后 高琨 作品数:125 被引量:405 H指数:11 供职机构: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研究主题:宫颈癌 宫颈肿瘤 宫颈 C-MYC基因 卵巢上皮癌 王志启 作品数:169 被引量:879 H指数:16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肿瘤 预后 妇科恶性肿瘤 淋巴结转移 王鹤 作品数:104 被引量:599 H指数:13 供职机构: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研究主题:宫颈癌 子宫内膜癌 预后 融合基因 HP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