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774篇“ 晚二叠世“的相关文章
哀牢山构造带二叠花岗岩锆石微量元素特征及其意义
2025年
哀牢山构造带保留了大量古特提斯洋演化的地质记录,是研究古特提斯洋演化的关键区域之一。然而,该构造带经历了复杂的地质过程,特别是新生代印度-欧亚板块碰撞的强烈改造,其演化历史存在诸多争议。前人针对哀牢山洋俯冲的地球化学研究,多基于全岩的主量、微量元素及同位素分析,缺少更精细的单矿物研究,且全岩元素易受后期地质过程影响,难以得到准确结果。锆石作为酸性岩浆中常见的副矿物,具有稳定的物理化学性质,是更可靠的研究对象。本次研究在哀牢山东部高级变质带和西部火山岩带采集了三件花岗岩样品,通过锆石微量元素探究哀牢山洋的俯冲作用。前人锆石U-Pb定年和全岩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这些样品均为二叠S型花岗岩。本研究发现样品中锆石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具有轻稀土元素相对亏损、重稀土元素显著富集、明显的Ce正异常与Eu负异常等特征,大部分锆石的稀土和微量元素特征与界其他典型俯冲带花岗岩相似,不同于碰撞/碰撞后花岗岩。结合前人研究,认为锆石的微量元素组成特征支持哀牢山构造带两侧的花岗岩形成于哀牢山洋俯冲构造环境,而非哀牢山洋闭合后陆-陆碰撞阶段产物。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认为哀牢山洋在二叠处于俯冲消减阶段,且存在东向和西向俯冲。
黄卓辉夏小平徐健莫静
关键词:晚二叠世俯冲作用碰撞造山
二叠全球海洋生态系统逐步坍塌与缺氧的可能联系
2025年
一般认为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持续的时间为3~6万年.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在生物灭绝高峰期到来之前存在着环境危机预警信号,但相关研究仍然较少.本文聚焦于大灭绝全过程,包括灭绝高峰期到来之前、灭绝高峰期以及大灭绝之后残存期生物与环境的变化,揭示海洋生态系统坍塌的过程.通过对全球30个海相剖面的化石和古环境记录综合研究,结果表明:(1)深水环境(包括远洋环境、深水陆架、深水盆地和台地边缘斜坡)生态系统衰退发生较早,浅水环境(包括浅水碳酸盐台地、礁和浅水陆架)生态系统衰退发生较;(2)浮游生态系统的衰退早于底栖生态系统的衰退.全球海洋生态系统衰退的这种时空差异与最小含氧带(OMZ)的形成及扩展,并导致缺氧有关.
何卫红吴攸攸张克信张克信肖异凡杨廷禄吴琛黄亚飞
关键词:缺氧晚二叠世地层学
琼西二叠花岗岩的成因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2025年
为了探讨海南岛西部古生代时期的构造演化特征,本文对琼西出露的花岗岩开展了系统的岩石学、同位素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来自琼西的两个代表性花岗岩的形成时代分别为255.4±1.7 Ma和255.4±1.2 Ma,为二叠岩浆活动的产物。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上述二叠花岗岩具有高硅、富碱及弱过铝质特征;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具有明显的Eu负异常,整体表现出高分异I型花岗岩的特征。岩石的形成主要与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有关,同时也有少量地幔物质的加入,并在成岩过程中经历了分离结晶作用。综合分析认为海南岛西部二叠花岗岩的形成与东古特提斯洋的俯冲作用有关。
欧阳杰婷周云刘希军李政林解宇航蔡永丰
关键词:二叠纪锆石U-PB定年岩石地球化学
黔北二叠煤中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指示
2025年
运用X射线荧光光谱(XRF)和高分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技术测定了黔北地区6个矿井主采煤层共计22个煤样中的主量元素和稀土元素,探讨了煤中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结果表明:研究区煤中REY质量浓度为111.04~1233.21μg/g,平均浓度为405.39μg/g,属于煤中稀土元素高度富集区,且以轻稀土富集为主;不同煤层、矿井煤中稀土元素配分曲线特征相似性揭示成煤期物源一致,物源供应相对稳定,同时Ce无异常,Eu呈负异常,Yb呈正异常特征反映煤中稀土元素受陆源控制;煤中稀土元素质量浓度与CaO、Na_(2)O和MnO_(2)呈较中等正相关,推测主要赋存于碳酸盐或是有机化合物中;灰成分指数与δCe/δEu值指示沉积环境主要以弱还原为主,Al_(2)O_(3)/TiO_(2)值与REY和(La/Yb)N的关系显示煤中稀土元素的来源主要为中性岩。
邹银洪雷正均
关键词:地球化学沉积环境
黔西二叠煤系基底凝灰岩中稀土元素的富集机制
2024年
我国西南地区二叠含煤岩系基底蚀变凝灰岩中高度富集稀土元素等多种关键金属。低温热液作用通常对煤和煤系中稀土元素的富集成矿有重要贡献,黔西地区位于界著名的大范围低温热液作用区内,是研究低温热液作用下煤系稀土元素富集机理的良好对象。蚀变凝灰岩的地球化学和矿物学组成可以提供凝灰岩蚀变过程中流体演化、热演化和成矿过程等信息,但以前的研究对凝灰岩中蚀变矿物组成以及矿物的共伴生关系还缺乏深入探讨,限制了对关键金属富集过程的认识。研究结果表明:凝灰岩具有与高钛玄武岩一致的地球化学组成;火山玻璃以及由长石、辉石等交代蚀变形成的次生矿物,可能形成于表生风化或早期成岩阶段。稀土元素主要赋存在后期热液成因的脉状独居石中。本文提出了西南地区二叠煤系基底凝灰岩中稀土元素富集的模式:降落后火山灰经历了表生风化作用,地表水和周期性海水的作用导致凝灰岩层顶部样品中的稀土元素发生淋滤而向下迁移,后期出渗型热液流体与凝灰岩发生的水岩作用,导致下部凝灰岩中的稀土元素被析出并随热液流体迁移到凝灰岩层上部而富集。
代世峰沈明联刘桂建赵蕾
关键词:晚二叠世煤系稀土元素
滇东黔西二叠煤中伴生元素的富集特征
2024年
通过X射线衍射、显微组分分析和ICP-MS等离子体质谱分析研究了滇东黔西二叠龙潭组煤及煤矸石中伴生元素的富集特征。结果表明:煤中富集SiO_(2)、Al_(2)O_(3)、Fe_(2)O_(3)、Na_(2)O、K_(2)O、CaO、MgO和TiO_(2)等常量元素氧化物,SiO_(2)和Al_(2)O_(3)比值平均为2.27,煤系中富含石英等富硅矿物,微量元素富集差异较大。贵州毕节地区富含Li、Cu、Ga、Nb、U等微量元素,六盘水地区轻度富集V、Co、Cu、Se、Zr、La、Ce、Sm、Eu和Tb等元素。云南富源地区富集Se元素,轻度富集Th、Cr、Pb等微量元素,Hg含量在正常范围,罗平地区轻度富集Co、Cu、Zr、Nb和Ta等微量元素;煤中微量元素富集主要受西侧康滇古陆物源区峨眉山玄武岩碎屑物质输入及成煤时期的海水作用的影响。
胡琳杜伟杨明鹏
关键词:含煤岩系晚二叠世伴生元素
松辽盆地北部二叠林西组天然气发现及意义
2024年
东北地区二叠系连续分布,发育广泛,尤其是上二叠统林西组暗色泥岩发育,沉积厚度大,分布稳定,具有良好的资源勘探前景,是上古生界有利的油气勘探层位。近年来松辽盆地石炭—二叠系油气地质调查取得了诸多进展,肇深8井营城子组所产天然气被证实来源于石炭—二叠系,四深1井见多层石炭—二叠系天然气显示(任战利等,2006),但在松辽盆地北部西斜坡区却未发现石炭—二叠系泥岩类及油气显示。
张海华耿树峰张健张健陈树旺
关键词:松辽盆地晚二叠世页岩气
上扬子北缘二叠吴家坪期海洋氧化还原环境重建
2024年
【目的】瓜德鲁普末期生物灭绝之后,生物多样性在二叠开始逐步恢复增长,进一步确定二叠浅海氧化还原状态和演化规律,有助于厘清该时期生物复苏与海洋氧化还原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上扬子北缘具高分辨率时间框架约束的上寺剖面吴家坪阶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沉积学和沉积地球化学研究,重建了二叠吴家坪期海洋氧化还原环境。【结果】碳酸盐岩铈异常指标和碳同位素在吴家坪期均呈现显著变化,其中碳同位素的正偏和负偏分别对应于古生代P4冰期的形成与消融。吴家坪早期生物逐渐复苏导致海洋初级生产力提高和光合作用增强,同时凉爽气候利于洋流循环和氧气交换,该时期整体处于贫氧—氧化环境;吴家坪中期开始,随着气候转暖和古生代冰期消亡,海洋通风减弱和海平面上升共同驱动最小含氧带的显著扩张,海洋转变为缺氧环境。【结论】研究重建了二叠吴家坪期浅海环境的氧化还原结构,揭示了二叠海洋缺氧与同期气候—构造事件的深层联系。
雍茹男孙诗陈安清侯明才李夔洲李乾黄光辉李雯解昊陈洪德
关键词:晚二叠世生物复苏
黔西二叠煤系自然伽马高异常岩层周期性及地质意义
2024年
黔西上二叠统发育的自然伽马(GR)高异常岩层的成分变化和韵律性分布的原因尚不清楚.分析了自然伽马高异常层的岩石学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及自然伽马高异常层的周期性.Al_(2)O_(3)/TiO_(2)、REE配分模式、REE-La/Yb、La/Sc-Co/Th、Zr/TiO_(2)-Al_(2)O_(3)/TiO_(2)及Nb/Ta-Zr/Hf图解表明GR高异常岩层的物质来源包括峨眉山玄武岩、峨眉山大火成岩省衰退期火山灰及华南火山灰.自然伽马高异常层形成于相对炎热、海平面相对较低时期,并具有长偏心率和短偏心率周期.炎热的气候变化引起了海平面快速上升和冰体积的快速下降,区域上应力状态快速变化触发火山活动形成具有周期性的GR高异常层.精准识别自然伽马高异常层可用来对比划分区域地层格架,且可以分析峨眉山大火成岩省期的岩浆演化及关键金属富集.
杨天洋沈玉林金军黄文黄文张云飞胡江晨
关键词:晚二叠世火山活动
黔西恰西地区二叠富稀土岩系地球化学特征及物源分析
2024年
黔西地区二叠宣威组一段底部富稀土岩系不同岩性段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物质来源还不清楚。文章通过对黔西恰西地区典型剖面开展主量、微量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对富稀土岩系不同岩性段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物质来源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富稀土岩系由下往上可划分为铁质岩段、铝质岩段及碎屑岩段,其中,铝质粘土岩段稀土含量最高,最高可达0.76%。富稀土岩系以SiO_(2)、Al_(2)O_(3)、Fe_(x)O_(y)、TiO_(2)为主,四者含量之和在83.93%~87.24%之间;Cs、Rb、Ba、V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Zr、Hf、Nb、Ta等高场强元素稳定;稀土配分模式均显示为右倾型,不同岩性段具体表现为:铁质岩段轻、重稀土分异中等,δCe无异常,δEu显示弱负异常;铝质岩段轻、重稀土分异程度大,δCe、δEu均显示负异常;碎屑岩段轻、重稀土分馏中等、δCe为弱正异常、δEu为负异常。根据样品ICV值、La/Sc-Co/Th图解及稀土配分模式综合判断,铝质粘土岩段与碎屑岩段物源主体为剥蚀—搬运—沉积的中酸性火山岩(并非火山灰),铁质岩段物源为近源玄武岩。
罗香建覃英卢树藩张嘉玮黄庆王彪龚大兴田恩源刘国栋
关键词:地球化学稀土晚二叠世

相关作者

邵龙义
作品数:560被引量:4,800H指数:39
供职机构: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
研究主题:层序地层 PM10 可吸入颗粒物 聚煤作用 PM
郑月娟
作品数:118被引量:560H指数:18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调查局
研究主题:晚二叠世 义县组 松辽盆地 地球化学特征 地质意义
张海华
作品数:64被引量:191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调查局
研究主题:晚二叠世 松辽盆地 地球化学特征 LA-ICP-MS锆石U-PB年龄 烃源岩
杨瑞东
作品数:332被引量:1,955H指数:27
供职机构:贵州大学
研究主题:地球化学特征 地球化学 稀土元素 寒武系 锰矿
张健
作品数:124被引量:330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调查局
研究主题:烃源岩 盆地 松辽盆地 地球化学特征 晚二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