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062篇“ 晚中生代“的相关文章
西南日本中生代地质演化及其对中国华南构造-岩浆过程的启示被引量:1
2025年
西南日本位于欧亚大陆边缘,记录了有关大洋俯冲增生、高压变质、弧岩浆作用等复杂的地质过程,是理解东亚陆缘中生代构造演化的关键。本研究通过解析日本中生代的构造演化,尤其是俯冲增生杂岩过程与火山-沉积层序,探讨了日本构造演化过程、背景及其与中国华南构造-岩浆事件之间的联系。研究表明,西南日本在中生代时期先后受控于侏罗纪—早白垩世的伊泽纳歧板块俯冲与白垩纪库拉板块的俯冲,前者于石炭世开始扩展,从早侏罗世开始俯冲于欧亚大陆之下;后者于侏罗世开始扩展,早白垩世期开始俯冲,白垩世末期沉没于欧亚大陆之下。依据区域构造-地层-岩浆活动特征,西南日本中生代由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所引起的区域构造运动可大致分为三期:早燕山运动(约190 Ma、165~160 Ma)、中燕山运动(约135 Ma)以及燕山运动(约110~100 Ma),与中国华南或整个中国东部燕山期构造演化具有一致的表现形式。这些构造事件与大洋上微陆块的拼贴以及洋脊俯冲过程密切相关。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早期阶段,岩浆前锋从大洋一侧迅速西进至内陆地区,从侏罗世开始,受到弧前微陆块碰撞的影响开始后撤,直至白垩纪迁移至日本一带。中国华南白垩纪岩浆作用主要受控于板块断离背景下地幔上涌的控制。
洪文涛邢光福余明刚褚平利曹现志
关键词:晚中生代燕山期
基于QTQt和Pecube模型重建山西吕梁山中段中生代以来剥露历史
2025年
吕梁山脉自中生代以来经历了复杂的冷却过程,了解其冷却过程有助于理解华北板块现今地貌格局的形成。本文通过收集吕梁山中段的低温热年学数据,包括磷灰石裂变径迹和磷灰石(U-Th)/He数据,并利用二维(QTQt)和三维(Pecube)数值模拟对这些数据进行重新处理,明确该区域的隆升剥露过程。低温热年数据结合新的热历史模拟结果,揭示吕梁山中段经历了白垩世、始新世和中新世以来的3期快速剥露。在白垩世时期,古太平洋板块向北的俯冲,导致华北地区处于弱挤压背景,靠近离石断裂带的西部地区快速剥露,而中部和东部缓慢剥露;在始新世时期,古太平洋板块俯冲缓慢,华北地区构造体制由弱挤压环境转变为伸展背景,发育大规模近南北向的正断层,导致紧邻清徐—交城断层的吕梁山东部发生快速剥露;在中新世以来,印度—欧亚板块的远程效应以及古太平洋板块回撤导致南北向正断层再次活化,致使吕梁山东部进一步剥露。
毕文军原嘉予杜一波谢晋强卫卓君白阳马坤元
关键词:晚中生代以来
藏东昌都盆地中生代地层物源属性特征与沉积环境演化:对区域成盐古流体迁移过程的指示
2025年
藏东昌都地区与兰坪-思茅-呵叻成盐带空间位置毗邻,且盆内同样发育有丰富的中生代膏盐类沉积及大量盐泉,但二者间在物源演化关系和区域成盐古流体迁移过程等方面研究薄弱且存在争议。本文以昌都盆地为主要研究区,通过对盆地内3个中生代长序列地层剖面沉积学、岩相学、矿物学研究,结合沉积物硅酸盐相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分析,探讨了研究区的物源属性特征、沉积环境演化及区域内的古流体迁移过程,并尝试揭示昌都地区与兰坪-思茅-呵叻成盐带之间的物源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昌都盆地中生代沉积地层兼具被动大陆边缘、活动大陆边缘及大陆岛弧等物源区大地构造背景信息,显示了研究区长期以来的混合物质来源。昌都盆地中生代地层的源岩属性特征均以长英质酸性岩系为主,且与兰坪-思茅盆地对应地层的物源属性特征具有较高的相似度。昌都盆地的沉积环境从中侏罗世的海陆过渡相环境逐渐演变为侏罗世-白垩世的内陆河流-湖泊相环境。结合砂岩粒度特征及概率累计曲线分析,发现中侏罗世以来盆地内的沉积环境由浅湖-半深湖相环境逐渐演变为滨浅湖相环境、河流-湖泊三角洲相环境。通过对昌都盆地与兰坪-思茅-呵叻成盐带之间物源演化关系的讨论,认为中生代昌都盆地陆相古湖盆圈闭了大规模的变质海水,为兰坪-思茅-呵叻成盐带巨型“异常”蒸发盐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李长忠苗卫良张西营张西营顾焕恩马晓晨
关键词:沉积环境演化
菖蒲盆地早侏罗世火山岩的古地磁研究——对华南中生代岩浆热液重磁化与铀成矿的启示
2025年
准确厘定中生代东亚陆块群的古地理位置,是重建盘古大陆古地理轮廓和古气候模式的关键基础.由于缺乏可靠的火山岩剩磁记录以及普遍存在的重磁化,华南地块早侏罗世的古地理位置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本研究选择华南菖蒲盆地早侏罗世火山岩,开展了详细的同位素年学和古地磁学研究.锆石U-Pb定年结果揭示菖蒲组的同位素年龄为196.4±0.7 Ma.系统热退磁实验分离出三组剩磁分量,其中低温分量为现黏滞剩磁;从9个采点中获得一组中间分量,全部为正极性,褶皱检验显示其为褶皱后获得的次生剩磁;从17个采点中获得一组呈对趾分布的特征分量,通过了C级倒转检验.虽然正交投影图上特征分量和中间分量之间存在差别,但两者的平均方向在统计上无显著区别,表明两组分量的获得是准同时的.进一步将中间分量和特征分量对应的古地磁极与华北中生代视极移曲线对比,显示其与早白垩世参考极重叠,揭示两者很可能都是早白垩世的重磁化.综合岩相学、岩石磁学和退磁结果表明,热液流体作用下生成的次生磁铁矿是重磁化分量的主要载磁矿物,磁铁矿在形成后期还遭受不同程度的氧化生成磁赤铁矿或赤铁矿,很可能携带了化学剩磁.热液重磁化时间和菖蒲盆地周边岩浆-热液型铀矿的成矿时间相同,表明两者可能由同一期热液活动引起.这一研究结果揭示华南地块在中生代期间存在广泛的岩浆-热液重磁化作用,对区域上寻找热液型金属矿床有一定的意义.
杨思林易治宇赵千刘玉书王天月
关键词:古地磁学华南陆块重磁化热液成矿
华南中生代大陆变形、深部过程及动力学被引量:7
2024年
受控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及后撤作用,华南中生代经历了强烈大陆再造,并伴随幕式岩浆活动,是研究活动大陆边缘构造-岩浆作用、壳幔过程和板块俯冲动力学的天然实验室。本文系统综述了近年来发表的构造变形、岩浆作用和深部结构等多学科成果,以构造解析为主线,深-浅结合,在华南识别出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相关的中侏罗世弧背缩短和白垩纪弧后伸展系统,厘定了二者的时空格架和叠加改造关系。弧背缩短系统以扬子中部的隔档-隔槽式褶皱、深部多层滑脱和双重逆冲推覆构造为特征,具SE向NW的逆冲扩展变形规律,与古太平洋板块的前进式俯冲有关。白垩纪主体以大陆伸展为主,经历了伸展和挤压变形交替,并伴随着岩浆活动的爆发、迁移和停止,其可能与板片俯冲动力学变化有关。在此基础上,我们分析了白垩纪岩石圈长距离伸展的深部过程及浅表响应,提出了岩石圈随深度变化的分层差异伸展模式。自下而上,从岩石圈地幔到上地壳,应变近一致地表现为(W)NW-(E)SE伸展,反映了垂向变形一致性。可能的垂向应力传播过程:板片后撤诱发长距离地幔流,其在岩石圈底部形成剪切牵引应力,促进下岩石圈地幔被动拉伸;上岩石圈地幔局部发育强应变剪切带,作为应力传播构造,其可有效加强壳-幔间剪切,促进下地壳韧性拉伸,将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的变形关联。我们认为岩石圈伸展、板片后撤和地幔流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动力学耦合系统,将华南岩石圈长距离伸展的驱动力归结为:(1)古太平洋俯冲带海沟后撤和板片回卷诱发的远程效应,和(2)地幔流在岩石圈底部施加的剪切牵引应力。
李建华董树文赵国春赵国春辛宇佳张岳桥卢运可
关键词:晚中生代岩石圈伸展深部过程
宣化西部中生代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
2024年
为了揭示燕辽台褶带中生代火山岩特征及其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对宣化西部中生代髫髻山组、后城组和张家口组新鲜火山岩进行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火山岩主量元素以富铝、相对富钾富碱富铁贫镁为特征;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曲线呈右倾型,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相对亏损,仅后城组表现具有负铕异常,暗示岩浆运移过程中斜长石发生结晶分离;微量元素显示富集La、Ce、Pr、Ti等,相对亏损Nb、Ta、P等高场强元素,指示源区具有一定的壳源性质。髫髻山组和后城组火山岩属于A型流纹质火山岩,岩浆源区为幔源和壳源岩浆不同程度混合而成,张家口组为埃达克质火山岩,其岩浆源来源于加厚的基性下地壳部分熔融。
张卫刘燕海
关键词:晚中生代火山岩地球化学构造环境
西秦岭造山带中生代-新生陆内构造演化被引量:2
2024年
中生代以来,东亚大陆处于太平洋和特提斯构造域多向汇聚的叠加区域,其陆内变形过程与陆缘板块的俯冲和碰撞作用紧密相连.西秦岭造山带位于中国大陆中部,是理解东亚大陆内部构造演化与动力学过程的关键区域.在对西秦岭造山带中生代-新生陆内构造格架划分和主要构造形迹及其运动学特征观测的基础上,本文基于断层滑动矢量应力反演理论和方法,在露头尺度获取了1215组断层滑动矢量数据,共划分出四期古构造应力场序列,整体表现为最大主应力方向顺时针旋转的过程,表明西秦岭陆内变形受太平洋构造域的影响逐渐减弱,而相应受特提斯构造域的作用逐渐增强.西秦岭早白垩世以NW-SE向伸展应力场为主(D1,约145~105 Ma),造山带内部发育一系列断陷盆地,这与东亚同汇聚背景下的造山带伸展构造作用息息相关.之后,西秦岭以N-S向伸展与EW向弱挤压共存的应力场为主(D2,约105~65 Ma),造山带内部的构造变形幅度较弱,西秦岭向着稳定的克拉通方向逐渐发展,同时广泛的剥蚀作用使得区域开始形成准平原化的地貌.继而,西秦岭逐渐受NW-SE向和N-S向叠加的挤压应力场所影响(D3,约50~30 Ma),导致全区以广泛的收缩构造变形为主,揭示出区域受到太平洋和特提斯构造域多向汇聚作用的共同影响.最后,西秦岭以NE-SW向挤压应力为主(D4,约22~5 Ma),区域新生盆地整体抬升,缺乏显著的收缩构造变形,这是由于青藏高原侧向生长导致高原中部至西秦岭的中-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挤出的构造作用所致.这种“伸展垮塌-剥蚀夷平-活化隆升”是陆内造山带受多个构造域控制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并且陆内变形总是受控于最为活动的构造域,其转变过程是渐变的.
张逸鹏张培震王岳军许斌斌王伟涛
关键词:中央造山带西秦岭造山带陆内变形古构造应力场
庐山地区中生代深源岩浆与浅表构造变形 的相互作用被引量:2
2024年
本文在对庐山地质构造细致解剖的基础上,根据研究区岩浆岩的同位素年学、锆石Hf同位素和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提出了研究区基性岩浆的高分异作用;结合对变质作用和构造变形时间的约束,揭示了研究区中生代深源岩浆演化与逆冲推覆构造和片麻岩穹隆的共生关系.庐山地区中生代构造格架主要为飞来峰构造和星子片麻岩穹隆,两者在时空上存在一致性.星子片麻岩穹隆中心发育大量中生代岩浆岩,岩石类型从基性岩脉到高分异花岗岩,包括斜长角闪片麻岩、角闪石岩、黑云母角闪闪长岩、石英闪长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白岗岩和伟晶岩,这些侵入岩的锆石年龄在误差范围内一致(141±2 Ma).不同类型岩石的锆石εHf(t)值为−10.5~+2.2,推测白岗岩和伟晶岩是基性岩浆高分异作用的结果.岩浆侵位和演化明显受到北东向逆冲推覆构造的控制,自南西向北东,岩浆的演化程度逐渐增强.本文认为,由岩浆热弱化地壳强度是庐山地区发育逆冲推覆构造的关键条件.与此同时,推覆构造和韧性剪切带隔热作用是基性岩浆发生高程度分异的重要因素.因此,庐山地区中生代地质演化是深源岩浆与浅表构造变形相互作用的一个实例,表了板内强烈变形和造山运动的一种方式,与早白垩世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密切关联.
莫佳君徐义刚何斌
关键词:晚中生代逆冲推覆构造
北山南部西山煤窑地区中生代陆内构造变形特征与时限约束被引量:1
2024年
北山南部西山煤窑地区侏罗系与白垩系的构造变形记录了中亚地区中生代的主要构造演化过程,对揭示中亚地区的陆内变形具有重要意义。综合应用遥感影像、野外地质观测、构造解析及磷灰石(U-Th)/He(AHe)年学方法,对北山南部西山煤窑地区的构造变形特征及时限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动力学机制。西山煤窑地区发育逆冲推覆构造,以二叠纪花岗岩和石炭世辉长岩NE向逆冲至下—中侏罗统煤系地层之上为特征,上盘岩系经历剥蚀形成飞来峰,下盘发育叠瓦状逆冲断层,逆冲推覆距离约10 km。石炭世辉长岩的磷灰石AHe年龄显示160~130 Ma的快速冷却事件,指示该地区经历了中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的挤压变形,可能是亚洲南缘班公-怒江洋与北缘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的远程效应。变形的侏罗系的AHe年龄(120~100 Ma)揭示了早白垩世期的隆升事件。结合区域构造事件,表明研究区经历了早白垩世期的伸展断陷,可能与早期地壳增厚的伸展垮塌作用有关。白垩世之后,正断层反转为逆冲断层,将变形的侏罗系与上覆岩系共同压覆在下白垩统之上,指示北山南部构造背景由伸展转为挤压,局部地区经历了弱挤压变形,并改造了先存挤压与伸展构造。
韩乐乐陈宣华邵兆刚丁伟翠张义平李冰徐盛林王叶刘奎杨欣茹
关键词:晚中生代
闽北中生代大源高、低ω(Sr)/ω(Y)值花岗岩成因及意义
2024年
为探讨闽北中生代大源岩体源区物质组成,以及成岩物理化学条件对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的控制,开展了锆石U Pb同位素年学、锆石微量元素及Hf同位素、全岩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等研究。结果表明,大源岩体为多期多阶段花岗岩,包括侏罗纪和白垩纪花岗岩,两个时的花岗岩显示了截然不同的地球化学特征。侏罗纪((160±3)~(166±3)Ma)花岗岩具有Sr含量高和Y含量低,以及ω(Sr)/ω(Y)值高的特征,显示埃达克质岩石特征;其锆石εHf(t)值为-40.69~-11.32,Hf同位素二阶段模式年龄(T DM2(Hf))为1.84~3.83 Ga;全岩(ω(87 Sr)/ω(86 Sr))i为0.71366~0.71814,εNd(t)值为-16.7~-13.5,Nd同位素二阶段模式年龄(T DM2(Nd))为2.05~2.31 Ga。白垩纪花岗岩((143±3)Ma)具有Sr含量低和Y含量高,以及ω(Sr)/ω(Y)值低的特征;其锆石εHf(t)和T DM2(Hf)分别为-15.03~-11.60和2.04~2.34 Ga,(ω(87 Sr)/ω(86 Sr))i为0.70947~0.71343,εNd(t)值为-13.90~-9.78,T DM2(Nd)为1.74~2.05 Ga。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大源侏罗纪和白垩纪花岗岩主要来源于地壳物质部分熔融产生的岩浆。侏罗纪花岗岩ω(Sr)/ω(Y)值高可能是由镁铁质岩石在较低的地壳压力、较高的氧逸度和水含量环境下部分熔融所致;白垩纪花岗岩ω(Sr)/ω(Y)值低可能是与变质杂砂岩在较低压力、低氧逸度和水含量环境下部分熔融所致。结合本研究和前人的研究成果,表明华南中生代岩浆活动可能与古太平洋板块的西北俯冲有关。
王凯兴赵子翔黄卉
关键词:地质年代学花岗岩成因晚中生代

相关作者

郭锋
作品数:90被引量:1,644H指数:26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研究主题:晚中生代 中生代 地球化学 岩石成因 俯冲作用
张岳桥
作品数:174被引量:4,515H指数:43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
研究主题:晚中生代 晚新生代 构造应力场 白垩纪 胶莱盆地
王涛
作品数:569被引量:6,593H指数:49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
研究主题:花岗岩 地球化学 北秦岭 东昆仑 地质意义
邱检生
作品数:153被引量:2,685H指数:36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研究主题:地球化学 岩石成因 晚中生代 年代学 锆石U-PB年代学
徐夕生
作品数:143被引量:2,108H指数:33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研究主题:花岗岩 地球化学 岩石成因 晚中生代 中国东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