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9275篇“ 无创机械通气“的相关文章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机械通气治疗
2025年
经过30余年的发展,机械通气(NIV)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中取得良好效果。NIV已经成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一线机械通气治疗方式。对于已经气管插管行有机械通气的患者,NIV可以有效辅助有机械通气安全撤机。未来,如何做好NIV的住院-居家衔接工作,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曹志新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无创机械通气呼吸机撤离
机械通气治疗AECOPD效果评价及对血气指标的影响
2025年
目的:研究机械通气(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NIPPV)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效果评价及对血气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6月至2024年6月期间本院收治的70例AECO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组与吸氧组,各35例。组以NIPPV治疗,吸氧组以鼻导管吸氧治疗作为对照。比较组与吸氧组采用NIPPV治疗前1 d与治疗14 d时的胸肺顺应性[总顺应性(Total compliance,Ct)、肺顺应性(Compliance of lung,Cl)和胸廓顺应性(Thoracic compliance,CTh)]、血气[动脉血氧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 in arterial blood,PaO_(2))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 in arterial blood,PaCO_(2))]水平、炎症水平[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以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组Ct、Cl、CTh、PaO_(2)水平均明显高于吸氧组(P<0.05);组PaCO_(2)水平、IL-6和PCT水平明显低于吸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明显差异(P>0.05)。结论:采用NIPPV治疗AECOPD可以更好的促进患者血气指标恢复,改善患者的肺通气功能,有效控制炎症反应,未增加不良反应风险。
戴景辉李钢余晓杰
关键词:无创机械通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血气
医疗机械通气主机
1.本外观设计产品的名称:医疗机械通气主机。;2.本外观设计产品的用途:用于医疗机械通气系统的主机。;3.本外观设计产品的设计要点:在于形状。;4.最能表明设计要点的图片或照片:立体图1。
张婧瑶张震汤博达
呼吸机 (机械通气
1.本外观设计产品的名称:呼吸机&nbsp;(机械通气)。;2.本外观设计产品的用途:用于机械通气,平衡氧饱和度,提供呼吸支持,替代有机械通气。;3.本外观设计产品的设计要点:在于形状。;4.最能表明设计要点的...
张婧瑶张震汤博达
机械通气对呼吸衰竭患者血气指标和预后的影响
2025年
探讨机械通气对呼吸衰竭患者血气指标和预后的影响,评估其在改善血气参数、降低机械通气依赖性及改善患者临床结局方面的有效性。方法 收集100例因急性呼吸衰竭入院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基础组和对比组,每组50例。基础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对比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接受机械通气治疗。通过监测和比较治疗前后血气指标、呼吸衰竭评分及治疗后预后(包括住院天数、呼吸机依赖性等)评估机械通气的临床效果。结果 对比组治疗后PaO2和PaCO2显著改善,呼吸频率和血气稳定性明显优于基础组(P<0.05)。对比组患者在住院天数、机械通气依赖时间等方面均显著低于基础组,且预后较好。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差异(P>0.05)。结论 机械通气能显著改善呼吸衰竭患者的血气参数,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机械通气依赖性,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宋贵平
关键词:无创机械通气呼吸衰竭血气指标预后
机械通气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重症支气管哮喘发作的临床疗效
2025年
目的 探究机械通气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重症支气管哮喘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6年1月—2020年1月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内科收治的重症支气管哮喘发作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机械通气组和糖皮质激素组,各45例。糖皮质激素组患者接受布地奈德、甲泼尼松龙持续治疗1周,机械通气组患者在糖皮质激素组治疗方案基础上应用机械通气治疗1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指标、肺功能指标,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1周后,机械通气组总有效率为95.56%,高于糖皮质激素组的73.33%(χ^(2)=8.459,P=0.004);2组动脉血氧分压和动脉血氧饱和度较治疗前升高,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较治疗前降低,且机械通气组高/低于糖皮质激素组(P<0.01);机械通气组肺活量、用力肺活量、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呼气流量峰值高于糖皮质激素组(P<0.01)。机械通气组在应用呼吸机过程中出现咽喉干燥7例,腹胀3例,经调整后未影响治疗进程。结论 重症支气管哮喘发作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机械通气治疗可有效提高疗效,改善肺功能及血气,且安全性较高。
靳杨冯海军
关键词:重症支气管哮喘无创机械通气血气分析
标准化护理干预在慢阻肺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机械通气中的应用效果
2025年
目的:分析标准化护理干预在慢阻肺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机械通气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纳入2023年6月至2024年6月武威市凉州医院收治的80例慢阻肺合并Ⅱ型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采取标准化护理干预。对比干预效果。结果:研究组血气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慢阻肺合并Ⅱ型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时,给予标准化护理干预,有利于患者恢复健康,提高临床护理满意度。
刘维雪刘洁琼
关键词:慢阻肺无创机械通气
血清D-D、IL-33、SP-D、PCT/Lac水平与老年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治疗预后的关系
2025年
目的分析血清D-二聚体(D-D)、白细胞介素(IL)-33、肺表面活性蛋白(SP)-D、降钙素原/乳酸(PCT/Lac)水平与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治疗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行机械通气治疗的老年AECOPD患者136例,依据是否合并呼吸衰竭分为呼吸衰竭组、呼吸衰竭组,对比两组血清D-D、IL-33、SP-D、PCT/Lac水平,比较合并呼吸衰竭者中不同病情、28 d不同预后者血清D-D、IL-33、SP-D、PCT/Lac水平及其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诊断价值,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影响老年AECOPD患者机械通气治疗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呼吸衰竭组血清D-D、IL-33、SP-D、PCT/Lac水平显著高于呼吸衰竭组(P<0.001);重度呼吸衰竭者血清D-D、IL-33、SP-D、PCT/Lac水平显著高于轻度、中度呼吸衰竭者(P<0.05);经治疗28 d,死亡组入院时血清D-D、IL-33、SP-D、PCT/Lac水平显著高于存活组(P<0.05);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血清D-D、IL-33、SP-D及PCT/Lac与老年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病情程度、预后不良呈正相关(P<0.05);ROC显示,D-D、IL-33、SP-D、PCT/Lac 4者联合预测老年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治疗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为0.872,特异度为95.38%,显著高于各指标单独诊断结果(P<0.05);血清SP-D及PCT/Lac是老年AECOPD合并呼吸衰竭病例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血清D-D、IL-33、SP-D及PCT/Lac和老年AE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病情及接受机械通气后预后密切相关,具有一定诊断价值及早期监测意义。
肖凌吴翠红王宁高春蕾郭伟王晶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33无创机械通气
超声膈肌功能评估在ARDS患者机械通气效果预测评估中的价值
2025年
目的探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患者在进行机械通气治疗过程中开展超声膈肌功能评估对患者撤机预测评估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3月—2024年3月于青岛大学附属泰安市中心医院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的120例ARDS患者,患者持续进行48 h治疗,结合患者撤机情况划分为机械通气成功组(80例)与机械通气失败组(40例)。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分别在治疗开始6 h、12 h、24 h、30 h、36 h、42 h、48 h进行检测与对比膈肌活动度和膈肌增厚分数。并针对超声膈肌功能评估的预测价值进行评估。并对比两组呼吸频率、PaO_(2)/FiO_(2)、ICU住院时间以及总住院时间。结果针对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膈肌活动度和膈肌增厚分数统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呼吸频率、PaO_(2)/FiO_(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ICU住院时间以及总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膈肌活动度预测机械通气效果ROC曲线下面积为0.872,膈肌活动度>13.0 mm敏感率为80.5%,膈肌增厚分数预测机械通气效果ROC曲线下面积为0.845,膈肌增厚分数>36.00%敏感率为81.85%。结论ARDS患者机械通气治疗过程中开展超声膈肌功能评估可在一定程度上对患者治疗效果进行预测,可以为临床通气治疗方案制订与完善提供指导。
姚国华刘泉
机械通气患者呼吸驱动指标与吸痰后血氧饱和度剧烈下降的相关性研究
2025年
背景正压通气技术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重要手段之一,正压通气治疗结合气道廓清技术可有效避免患者气管插管,缩短住院时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的病理特点使常规评估气道内吸引的指征失去指导价值,频繁或延迟的气道内痰液吸引均不利于患者急性期的正压通气治疗。目的分析正压通气的AECOPD患者呼吸驱动指标(ROX指数与VOX指数)与吸痰后血氧饱和度(SpO_(2))剧烈下降的相关性及呼吸驱动指标对吸痰时机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2年10月—2023年11月,选取青岛市市立医院急诊监护室(EICU)住院的140例AECOPD行正压通气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于患者行正压通气24 h内及吸痰时监测并计算ROX指数和VOX指数,评估患者吸痰后SpO_(2)剧烈下降(>10%)的发生率和持续时间。分析ROX指数、VOX指数与吸痰后SpO_(2)剧烈下降的相关性,并绘制ROX指数、VOX指数预测吸痰后SpO_(2)剧烈下降发生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140例患者24 h内累计吸痰861次,98例(70.0%)患者发生吸痰后SpO_(2)剧烈下降;96例(68.6%)患者吸痰后SpO_(2)剧烈下降发生率≥60%;75例(53.6%)患者吸痰后SpO_(2)剧烈下降持续时间16~30 s,10例(7.1%)患者吸痰后SpO_(2)剧烈下降持续时间>30 s。基线ROX指数、吸痰前1 h ROX指数与吸痰后SpO_(2)剧烈下降发生率及持续时间均呈负相关(P<0.05),基线VOX指数、吸痰前1 h VOX指数与吸痰后SpO_(2)剧烈下降发生率及持续时间均呈正相关(P<0.05)。基线VOX指数预测吸痰后SpO_(2)剧烈下降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70(95%CI=0.939~0.967),最佳截断值为0.0074;吸痰前1 h VOX指数预测吸痰后SpO_(2)剧烈下降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93(95%CI=0.826~0.959),最佳截断值为0.0087。结论当行通气1 h后VOX指数≥0.0074,吸痰前1 h内VOX指数≥0.0087时,应警惕患者吸痰后SpO_(2)剧烈下降的发�
荆晨晨王艳如王淑娟徐辉辉邢卿
关键词:无创通气

相关作者

陈宝元
作品数:480被引量:4,544H指数:25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研究主题:间歇低氧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慢性间歇低氧
王辰
作品数:1,144被引量:12,259H指数:48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研究主题:肺血栓栓塞症 肺栓塞 肺动脉高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静脉血栓栓塞症
杨敬平
作品数:236被引量:981H指数:15
供职机构: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机械通气 脓毒症 低氧性肺动脉高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曹志新
作品数:82被引量:723H指数:11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研究主题:无创机械通气 机械通气 无创通气 呼吸衰竭 无创正压通气
刘素彦
作品数:64被引量:582H指数:12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研究主题:护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 生活质量 呼吸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