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069篇“ 新型隐球菌“的相关文章
75株临床分离新型球菌药物敏感性及临床分析
2025年
目的 了解2019—2023年上海某三甲医院临床分离球菌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及相关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测结果。方法 分离菌株通过MALDI-TOF质谱和生化鉴定卡鉴定。采用肉汤微量稀释法测定菌株对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氟康唑、伏立康唑和伊曲康唑的最低抑菌浓度,并分析临床和实验室检测资料。结果 64例患者共培养分离出75株球菌,均为新型球菌,主要分离自脑脊液(78.7%)。伊曲康唑野生型分离率最低(36.0%);伏立康唑野生型分离率最高(94.7%)。64例患者中球菌荚膜抗原阳性62例,符合率96.9%。结论 球菌在脑脊液中分离率高,伊曲康唑非野生株分离率最高,伏立康唑野生株分离率最高。
管湘玉朱均昊严丽李莉韩德忞章强强朱敏
关键词:隐球菌药物敏感性最低抑菌浓度隐球菌病
新型球菌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中细胞因子的变化与临床意义
2025年
目的探讨新型球菌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中细胞因子的变化,分析这些参数在鉴别和诊断新型球菌性脑膜炎中的作用,为临床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22年6月-2023年10月期间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疑似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并采集脑脊液的患者36例,根据实验室检查和临床症状分为新型球菌性脑膜炎组(A组)12例、非球菌感染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组(B组)12例、对照组(C组)12例。对比各组临床资料,检测各组脑脊液生化指标和细胞因子12项的表达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脑脊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α(IFN-α)、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10(IL-10)以及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对新型球菌性脑膜炎的预测价值。结果3组间IFN-γ、IL-6、IL-10、IL-8、总蛋白(TP)、IFN-α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818、3.607、4.952、8.070、4.120、6.442,P均<0.05)。与B组相比,A组脑脊液白细胞介素-4(IL-4)、IFN-α表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脑脊液细胞因子IL-6、TNF-α、IFN-α、IFN-γ、IL-10、IL-8预测新型球菌性脑膜炎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57、0.764、0.786、0.844、0.851、0.865。结论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的诊断过程中,结合测定脑脊液中IL-6、TNF-α、IFN-α、IFN-γ、IL-10以及IL-8水平变化,有助于新型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断,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刘军徐建青郭永庆姜钰环高圆圆李慧明
关键词: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细胞因子脑脊液
新型球菌细胞外囊泡的特性及其功能研究进展
2025年
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EV)是一种双层磷脂膜结构包裹的囊泡^([1])。因其可携带核酸(DNA、RNA)、蛋白质、脂类、代谢产物、碳水化合物和色素等物质^([2]),故在营养、生理病理、细胞与组织间物质传递、通信中发挥重要作用^([3])。根据大小、携带组分以及功能上的差异可将EV分为外泌体(exosomes,20~150 nm)、胞外体(ectosomes,100~1 000 nm)、凋亡小体(apoptotic bodies,50~5 000 nm)、迁移体(migrasomes,500~3 000 nm)、胞外颗粒(extracellular particles,Eps,3 500~4 000 nm)和大型肿瘤体(oncosomes,1 000~10 000 nm)^([4])。
巫杰高硕沈瀚周万青
关键词:新型隐球菌疫苗
荧光定量PCR在石蜡标本中检测新型球菌的应用价值
2025年
目的探索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PCR法(Reverse-transcription 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在石蜡包埋肺组织中检出新型球菌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传统染色方法(HE染色、六胺银染色、PAS染色)和RT-qPCR法对我院30例疑似新型球菌病病例进行检测,记录检测结果,用Kappa法进行一致性分析。结果四种方法都可以检出新型球菌,RT-qPCR法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确诊率(96.2%/100.0%/100.0%/80.0%/96.7%)均高于传统染色方法,HE染色(34.6%/75.0%/90.0%/15.0%/40.0%)、六胺银染色法(88.4%/50.0%/92.0%/40.0%/83.3%)和PAS染色法(80.7%/50.0%/91.3%/28.6%/76.7%),且与临床最终确诊的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0.870),而传统染色方法Kappa值均小于0.4。结论RT-qPCR法检测肺组织石蜡标本中新型球菌的敏感度高、特异度好,有望成为新型球菌快捷、稳定的检测手段之一。
金晓燕邹珏张倩倩董燕胡慧娣沈丽华
关键词:新型隐球菌
一种香紫苏内酯和两性霉素B联合抗新型球菌的方法
本发明为一种香紫苏内酯和两性霉素B联合抗新型球菌的方法,公开了一种与两性霉素B联用的芳香植物提取物,所述芳香植物提取物以香紫苏内酯为活性成分,为香紫苏内酯开辟了一种新用途,作为抗真菌药物的增效剂,可降低抗真菌药物的用药...
俞于明张向博高明应绍虎陈鹏马子威郭荣军朱权
新型球菌感染导致危重型脑膜炎病例1例
2024年
球菌(Cryptococcus)是一种机会致病菌,能引起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感染球菌性脑膜炎(cryptococcal meningitis)。球菌主要导致亚急性或慢性感染,急性病程少见,本文介绍了1例糖尿病患者由新型球菌急性感染导致脑膜炎进行性加重的病例,旨在了解影响球菌性脑膜炎预后不良的因素。
谢芸琦袁运生林小华黄镭饶丽樱刘真怡索质君余治健陈重
关键词:隐球菌性脑膜炎颅内压升高抗真菌治疗
非艾滋病相关新型球菌性脑膜炎1例
2024年
新型球菌性脑膜炎是由真菌病原体新型球菌感染脑膜和(或)脑实质所致的亚急性或慢性脑膜炎,常见于艾滋病患者。近年来,艾滋病相关新型球菌性脑膜炎的发病率已得到显著控制,但非艾滋病相关新型球菌性脑膜炎的发病率有呈逐年递增的趋势[1]。非艾滋病相关新型球菌性脑膜炎有起病急、病情重、早期不易诊断和晚期死亡率高的特点,给临床工作带来了极大挑战。为提高临床诊治过程中对本病的警惕及认识,现将误诊为软组织感染1例资料报道如下。
林连根陈玲珑姜盈盈
关键词: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艾滋病脑梗死软组织感染
新型球菌性脑膜炎脑脊液检验方法的诊断价值分析
2024年
目的研究新型球菌性脑膜炎脑脊液检验方法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23年3月-2024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新型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参与研究。使用球菌荚膜多糖检测胶体金法、墨汁染色法以及真菌培养法三种检验方法对80例患者的脑脊液进行检验。对比三种检测方法的阳性检出率。结果真菌培养法的阳性检出率最高,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新型球菌性脑膜炎患者诊断中,使用真菌培养法进行检测的阳性检出率最高。
仁雪江
关键词: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脑脊液
皮肤感染新型球菌合并血清球菌荚膜抗原阳性1例
2024年
球菌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酵母样真菌,对人致病的球菌主要为新型球菌和格特球菌新型球菌是条件致病菌,尤其是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如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恶性肿瘤、糖尿病、器官移植等[1],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或肺部,也可原发或继发于皮肤、黏膜、骨骼及肝脏等组织。球菌荚膜多糖抗原作为近些年来诊断球菌的首选方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2]。本文对1例糖尿病患者皮肤感染新型球菌合并血清球菌荚膜抗原阳性病例进行分析。
王崇圳钟山许丽霞王立程李欢符晓莹朱雄陈海陈东科
关键词:新型隐球菌皮肤感染血液
以淋巴结肿大为表现的成人肺结核合并新型球菌感染一例
2024年
临床资料患者男,56岁,农民。因“咳嗽伴右颈部淋巴结肿大2月”于2023年3月25日收入我科。患者于2月前因受凉后出现咳嗽,咳少量白色黏痰,偶痰中带血,伴右锁骨上淋巴结肿大,无寒战、高热,无胸痛、气促,无头痛、恶心、呕吐,无乏力、潮热、盗汗、体重减轻等,于当地医院就诊行胸部CT示:“两肺散在实变影及结节灶,纵隔多发淋巴结肿大”。患者为求进一步诊治,遂来我院就诊,门诊以“双肺阴影待查:炎性?恶性?”收治入院。
陈豪胡容王洋
关键词:颈部淋巴结肿大锁骨上淋巴结新型隐球菌感染寒战体重减轻

相关作者

林旎
作品数:31被引量:58H指数:5
供职机构:福建医科大学医学技术与工程学院
研究主题:新型隐球菌 FQ-PCR 隐球菌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基因MRNA
欧启水
作品数:257被引量:724H指数:13
供职机构: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乙型肝炎病毒 突变 基因突变 MTDNA 新型隐球菌
肖竹平
作品数:187被引量:129H指数:7
供职机构:吉首大学
研究主题:制法 尿素酶 化合物 尿路结石 胃炎
江凌
作品数:34被引量:80H指数:6
供职机构: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MTDNA 非综合征型耳聋 耳聋患者 新型隐球菌 突变分析
吉庆刚
作品数:43被引量:139H指数:7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
研究主题:几丁质合成酶 新型隐球菌 抗病原微生物 抗真菌 曲霉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