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628篇“ 文明探源“的相关文章
- 文明探源学术史背景下的凌家滩
- 2025年
- 79S7年至2024年,凌家滩遗址共进行了76次发掘。在最近的一次发掘后,考古发掘者对凌家摊的特点和价值的总体认识为:凌家滩是长江下游地区文明化进程中的关鍵节点和关键地点,是中华文明的先锋。在文明探源学术史的背景下,凌家滩是中华文明起源阶段的关鍵地点,这一点已得到广泛的认可。
- 张小雷
- 关键词:文明探源中华文明长江下游
- “多元一体”概念在中华文明探源中的应用
- 2025年
- 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及和平性,是对中华文明特质的深刻总结。探寻这些特质的根源,解答中国何以形成绵延发展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是中国考古学的重要目标。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宏阔形成历程,正是五个突出特性形成的重要原因。
- 李新伟
- 关键词:中华文明直根系大一统
- 如何衡量中国考古学与中华文明探源的进展
- 2025年
- 在当代学术研究中,学术评估普遍存在,衡量标准的确立是至关重要的。具体到考古学领域,如何衡量考古学的发展毫无疑问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尽管这是一个关系学科发展的关键问题,但是学界罕有相关的讨论。当我们表述中国考古学发展迅速的时候,其中的标准是暗含的,很少有研究揭示与反思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标准。这里将从回顾考古学不同分支领域、发展阶段与学术体系的标准出发,建立衡量当代考古学发展的标准,然后对照当代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以及代表中国考古学研究最高水平的中华文明探源研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以期推动未来的研究。
- 陈胜前
- 关键词:中国考古学考古学研究学术体系当代学术学术评估中华文明探源
- 寻根,寻本,寻那光芒--读《听首席专家讲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有感
- 2025年
- 《听首席专家讲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这本书的书名很长,书也很厚,我拿到手里,从头翻到尾,再从尾看到头。这本书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更没有“确定”“确实”“一定”这样的词语,而是有很多非常客观的注释、引用,有很多实物图、现场图、卫星图,甚至是地形剖面图。这本书似乎不是一本单纯的历史书,也不单纯只讲文物。这是我读了第一遍得出的答案。
- 何静好无
- 关键词:实物图地形剖面图
- 中华文明探源的神话学范式
- 2025年
- 民间文学作为二级学科,在1997至2023年间被国家学科目录取消了27年,新文科的交叉学科——文学人类学,需要积极主动地发挥民间文学、民间文化和非遗的研究职能,将原来局限在文学学科内的神话概念拓展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定语,彰显“神话中国”的文化再自觉意义,开创中华文明探源的神话学范式,并通过三大国家项目“玉成中国”的实践,拓展出代表本土理论、本土话语的新文科研究范式——“文化文本论”。
- 叶舒宪
- 关键词:文学人类学民间文学
- 苏州地域文明探源工程的实践初探
- 2025年
-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自2002年启动后,取得了丰硕的考古成果。苏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文物和文化遗产大市、长江中下游地区人类文明的重要起源地和吴文化的发祥地,有责任、有义务努力揭示苏州地域文明的丰富内涵、灿烂成就,突出苏州地域文明在多元一体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历史贡献,实证和丰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为此苏州市委、市政府积极贯彻落实上级部署要求,率先在地级市中开展地域文明探源工程,也希望能为地方文明探源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 李焱张硕
- 探寻历史人文的现实表达路径——以《苕水之远——湖州古代遗址文明探源》融媒系列报道为例
- 2025年
- 中华文明传播是新闻媒体的重要课题,但这类报道通常专业性强,受众理解门槛高,如何在宏大主题下找到贴近现实的表达方式成为关键挑战。本文以湖州市新闻传媒中心《苕水之远——湖州古代遗址文明探源》融媒系列报道为例,探讨其通过故事化叙事、专业化阐释与大众化传播的创新实践。报道将历史人文与现实表达深度融合,为中华文明传播提供了新思路,也为地域文化传承开辟了新路径。
- 徐斌姬
- 关键词:文化传播
- 深化文明探源 厚植文化自信
- 2024年
- 文化遗产是前人创造并遗留下来的文化成就、宝贵财富,也是我们要传递给后人的重要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多年来,黑龙江省在历史文化遗存、遗迹、遗产的发掘保护和展示利用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文物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地域文明阐释研究传播工作等还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我们应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支持历史和考古研究工作,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氛围。
- 孙文政王冰庄鸿雁
- 关键词:历史文化遗存文明探源文化遗产保护文化自信考古研究中华文明
- 潜山薛家岗遗址:安徽文明探源的先声
- 2024年
- 中华文明是全球唯一延续至今、没有中断过的文明.从20世纪初开始,面对甚嚣尘上的各种中国文化"西来说",中国的考古工作者孜孜以求,不断探寻中国文化之根,百余年来取得了丰硕成果.21世纪初开展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点聚焦在距今5500年至3500年间的文化变迁、社会发展和文明形成过程,更是证实和集中深刻阐释了几千年来中华文明从繁星点点到海纳百川的多元一体面貌.
- 王杰吴卫红
- 关键词:考古工作者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文明探源
- 如何衡量中国考古学与中华文明探源的进展
- 2024年
- 如何衡量考古学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关系到学科的发展方向与发展策略。回顾现代考古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不同学术体系、不同时期,甚至不同分支领域的衡量标准不尽相同。但学术发展具有累积性,考古学有其基本的任务,由此构成衡量考古学发展的四个标准。以这四个标准来衡量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以及代表其最高水平的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从中可以看出,中国考古学存在“断层式的发展”现象,部分领域发展迅速,理论是短板。具体就中华文明探源研究而言,建议采取一些切实的措施,促进研究的发展,为中国考古学的总体发展示范。
- 陈胜前
- 关键词:考古学学术发展中华文明探源学术体系
相关作者
- 王巍

- 作品数:88被引量:596H指数:13
-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
- 研究主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中华文明 考古 考古学 中华文明起源
- 叶舒宪

- 作品数:405被引量:1,812H指数:22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 研究主题:神话 四重证据法 文学人类学 玉石 大传统
- 霍巍

- 作品数:188被引量:885H指数:19
-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研究主题:西藏考古 丝绸之路 考古 中外文化交流 考古发现
- 陈淳

- 作品数:159被引量:778H指数:14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文物和博物馆学系
- 研究主题:考古学 考古学家 聚落形态 石制品 农业起源
- 赵辉

- 作品数:74被引量:399H指数:10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 研究主题:考古学 自适应滤波器 田野考古 窄带干扰 考古学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