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645篇“ 文学本体“的相关文章
小说何以成为表演艺术?——彼得·基维对文学本体论的新探索被引量:1
2024年
基维试图整合古德曼“代笔的”艺术,将以小说为主的虚构文学也纳入戏剧、音乐等表演艺术。在基维看来,小说的示例并非固定不变的文字标记,而是读者的每一次阅读体验。阅读可以作为听觉表演而存在,作为表演的阅读就是读者在脑内扮演讲故事的人给自己讲故事。默读表演以“解释”为驱动力,“解释”能力在一次次阅读实践中获得提升。“批评”是更深入的“解释”,它既存在于两次阅读体验的间隙里,也存在于阅读结束后的反思中。基维将“解释”与“批评”的权利赋予普通读者,体现了他对文学行动价值的体认。基维的这一表演式文学本体论契合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文艺理论的表演性转向,他对表演式文学传统的谱系学追溯也适用于中国的文学历史语境。
王慧婷殷曼楟
关键词:文学本体论分析美学表演
“杂文的画框”——《杂文的自觉》与鲁迅的文学本体论问题
2024年
长期以来,关于鲁迅杂文的研究从来都是一个诱人而艰难,同时又不可忽视的工作:由于杂文之“杂”,使得它几乎很难在形式和内容上得到清晰稳定的概念规定,以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研究者即便有意识地从审美自律性的角度接近杂文,最终也往往会从一个名为“政治性”的出口徘徊而出。本文通过考察张旭东在《杂文的自觉》中对于鲁迅杂文作出的文学本体论层面的分析,探讨了杂文在鲁迅的写作实践中同时具有的内部和外部的推动力,以及“杂文的自觉”对于其他文类和风格的影响力;与此同时,通过聚焦“杂文的画框”的概念,本文也探讨了张旭东的这种尝试所透露的一个棘手的困境。
王钦
“物导向本体论”视角下的文学本体书写研究
2023年
“物导向本体论”是“物转向”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跳出传统文学理论关于意义产生的阐释模式,提出把文学看作物、通过“文学本体书写”来表达意义的新模式。该论文聚焦近10年西方哲学界兴起的“物导向本体论”(object-oriented ontology)所提出的“文学本体书写”概念,从物的视角探讨把文学看作物、通过“文学本体书写”来表达意义的新模式,指出这样的书写是摆脱语言表征和语言阐释困境的有效方式。该文呈现了文学文本书写的多种形式,认为如果将其与种族、性别等主题结合起来,可通过本体意义的表达来对抗种族主义等不公平的政治经济结构体系。
周凌敏
关键词:文学文本
文学本体与空间拓展——现代中国文学跨学科研究之我见被引量:3
2023年
现代中国文学是现代中国产生的文学,也是用文学形态书写现代中国的一种独特精神存在方式。在传统学科内部,我们现在一般有中国现代文学、当代文学的说法,近年又干脆并称为现当代文学,以期凸显它们的整体性和前后承续性特征,这应该也是学科归类中的一个较为权宜的用法,在我看来却是并不严谨的。
袁盛勇
关键词:现当代文学文学本体文学形态现代中国文学跨学科研究传统学科
文学本体论建构中的“世界”维度
2022年
文学评论》2021年6期,13000字文学本体论研究是我国新时期产生过重大学术影响的文学理论知识形态之一,是在思想解放的背景下认识到文学的丰富性,试图回到文学自身,从思维方式和研究内容上重新界定文学的重要尝试。21世纪以来,这个研究逐渐走向回落,但其关注的主要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汪正龙
关键词:文学本体论文学自身文学理论知识形态思维方式
作为文学本体的可能世界——评张瑜专著《可能世界理论与文学理论》
2022年
张瑜的新著《可能世界理论与文学理论》对可能世界理论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理论观点、理论特征等进行了详尽介绍。这部书具有三大理论贡献:其一是将可能世界理论的起源前推了两个世纪,其二是对可能世界理论进行了深入详尽的阐释分析,其三是提出了一种新的文学本体论,即将“文学作为可能世界”视为文学本体
朱鹏飞
关键词:可能世界理论文学理论模态逻辑文学本体论
独孤及、梁肃、权德舆三家文学本体论试述——围绕言志、缘情之说及文道观的发展
2022年
中唐时代,随着近体诗的继续发展,尤其是齐梁体的流行,缘情之说有了重新流行的趋势。独孤及标举以王道教化为本的言志论,梁肃提倡“先道德而后文学”,都属于古文家一派的文学本体论;但他们在发展传统言志、比兴之说的同时,也使用六朝以来流行的缘情说。权德舆对独孤及的言志论有较多的继承,但他倡言“缘情放言”,肯定“丽藻”“清词”,甚至有“焕然丽藻,丕变时风”的表述,结合其创作来看,其本体论总体上是偏重于缘情说的。在这种复杂、多重的表述语境中,不但传统上被视为正宗的言志说获得新义,更重要的是被视为六朝绮靡诗风之根源的缘情说也被赋予了新内容。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在中唐诗文创作的实践中,言志、缘情两说得到了新的统一。
刘青海
关键词:文学本体论言志缘情文道观独孤及权德舆
从“文学本体”到“媒介本体”:马歇尔·麦克卢汉对文学新批评派的继承与超越被引量:1
2021年
新批评派的“本体论批评”主要指诗歌具有多元和有机的结构形式,能够与外部真实的生活世界产生同构关系。麦克卢汉早年的文学背景导致他直接继承了新批评派关于文学与世界关系问题的“文学本体论”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了自己的“媒介本体论”,媒介与社会生活之间通过人体感知这一中介也具有了某种同构性。基于“媒介本体论”立场,麦克卢汉认为包括大众艺术在内的一切艺术的本质就是感知外部媒介环境的工具和“探针”,并且对电力媒介环境下的大众文化表现出理解甚至肯定的态度。因此,在20世纪60年代,麦克卢汉超越了新批评派狭隘的传统文学观念,成功实现从传统文学批评到现代大众传媒与文化研究的转型。
孔帅
关键词:麦克卢汉新批评派文学本体大众艺术
文学本体论建构中的“世界”维度——兼论我国新时期文学本体论研究的得失被引量:5
2021年
本体论自诞生以来就与文学研究密不可分。本体论关于世界的本原和统一性的研究与文学对虚构世界的创造相通,世界的统一性及世界模型的建构是本体论与文学之间重要的契合点。随着传统本体论的衰微与现代本体论研究的转型,文学模仿与再现的例示功能在减弱,文学虚构世界的性质与建模、文学虚构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成为文学本体论建构的核心问题。文学是不断地使无限可能的虚构世界成为人的世界一部分的通道,这就是文学本体论诉求。文学本体论与认识论的张力与冲突是文学的永恒魅力所在。文学本体论不仅包含了对文学存在方式的探讨,也是对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超越方式的反思。
汪正龙
关键词:文学本体论
早期小说观念对文学本体的悖离与趋近
2021年
通过对先秦与两汉之际小说观与政治历史语境关系的研究,可知早期小说观念的提出主要是出于不同学术流派治国理政的需要,不脱离政治话语的范畴,且与其学术主张密切相关。早期小说观念比较突出地表现为两种倾向,即“可观”与“不可观”,这并非出于文学评价,而是由政治历史语境决定的学术评价,由此形成的评价标准施之于小说,引起早期小说观念向文学本体的悖离与趋近。
王飞
关键词:小说文学本体

相关作者

肖建华
作品数:29被引量:60H指数:5
供职机构:广州大学人文学院
研究主题:伽达默尔 日常生活审美化 审美主义 主体间性 文学理论
章罗生
作品数:65被引量:88H指数:7
供职机构: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研究主题:报告文学 纪实文学 报告文学创作 五性 文学创作
刘安海
作品数:61被引量:28H指数:3
供职机构: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研究主题:文学批评 文学 论文学 文学理论 作家
孙文宪
作品数:39被引量:170H指数:6
供职机构: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研究主题: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文学 文学批评 文学理论 语言意识
吴秀明
作品数:161被引量:577H指数:13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
研究主题:当代文学 文学史料 历史化 史料研究 当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