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950篇“ 教育本质“的相关文章
- 教育本质的再认识:基于现代教育现象的分析
- 本文探讨了教育本质的传统认识及其在现代教育现象面前的局限性,分析了现代教育现象的主要特征及其对教育本质认识的影响。文章指出,随着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教育理念的更新以及教学模式的改革,现代教育呈现出多元化与复杂性的特征,这...
- 赵巧明
- 关键词:教育本质现代教育教育技术
-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的现状考察及研究理路的延拓
- 2025年
-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设立40多年来,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大致形成了“理论灌输本质论”“价值生成本质论”“多维本质论”等主要观点,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研究运用了“学科语境阐释法”“概念推演法”“矛盾分析法”等方法,并就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一元的还是多元的”“是变还是不变的”等观点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与争鸣。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未来需要澄明认知分歧,厘清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观”“内涵”“属性”之间的逻辑关系;悬置应然判断,从纷繁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现象中抽象出本质;构建本质理论,以规范的理论为基础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延拓哲学视野,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指导探寻思想政治教育本质。
- 张夏
-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 2025年
-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立40年来,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探讨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无法回避的元问题。从1984年至今,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经历了萌芽、发展及反思三个时期。在这三个时期,学界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的,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提出了属性论、灌输论、互动论和精神生产论等观点,丰富和完善了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然而,目前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研究依然存在重视静态研究而忽视动态研究、重视阶级社会本质研究而忽视非阶段社会本质研究、重视逻辑性研究而忽视学科整体性研究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高质量发展。因此,未来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的重要趋向是:坚持以马克思实践本体论为视角重构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注重本质研究的层次性,深化不同层次本质之间的内在逻辑;注重本质研究的学科整体性,推动创建元思想政治教育学。文章有助于厘清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的新路径,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础理论的同步发展,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高质量发展。
- 王升臻李俊奎
-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本质
- 彰显文化自信 回归教育本质——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 2025年
- 深入探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重要论述,有助于厘清“立德树人”的精神实质,描绘“立德树人”的实践路径。“立德树人”一方面,传承中国德性文化,彰显民族文化自信;另一方面,遵循教育基本规律,回归教育活动的育人本质。落实“立德树人”,要求教师自觉成为道德楷模,明确自身是“立德树人”的核心主体,既要做好“经师”,更要成为“人师”,言行一致、知行统一。落实“立德树人”,要求学校重视无言之教,提升校园文化的育人品位,挖掘重要仪式的育人效果,完善立德树人的保障机制。
- 刘隽颖李鹏飞
- 关键词:立德树人文化自信教育本质教师
- 回归教育本质,夯实基础教学,提升师范素养,培养创新人才——有机化学教学中“故与新”六重奏的设计与实践
- 2025年
- 有机化学是面向化学、生物、材料、环境等本科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程。华南师范大学有机化学课程秉承“温故知新、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坚持“立德树人”“授人以渔”引领,重视学生个性化成长,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新形态教材等教学平台,基于“线下”与“线上”结合、互动,打造“学-研-教”相互促进的学习共同体,实施多元、灵活的课程成绩评定方式。对标卓越人才(尤其是复合型、实用型、创新型、个性化的优秀师范生)培养,重整出融合、渗透化学史、绿色化学知识的有机化学教学大格局,构建了具有“‘故与新’的‘六重奏’”创新特色的课程教学模式。经过多年的教学创新实践,课程育人成效显著,2020年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 汪朝阳石光罗时荷曾卓龙玉华蒋华卫朱育林陶敬奇刘升建
- 关键词:有机化学教学课程教学模式化学师范生教育本质
- 技术改变教育的本质逻辑与教育本质再认识被引量:4
- 2024年
- 对技术与教育的研究离不开教育的本体探究。作为本体探讨的重要存在,如何理解技术时代的教育本质成为重要命题。面对本质永恒实体观带来的发展局限,确立“变在”方法论的本质观是基于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理解教育本质的重要前提。从技术改变教育的本质逻辑来看,技术与教育在重新域定中实现了主体性技术重塑教育形态,教育中的技术本质使得工艺性技术不断改变教育方式,教育中的技术“支架”促进教育性技术变革教育生产。技术视角下,教育本质作为一种“关系性”存在,需要超越实体并重构关系思维;作为一种“历史性”存在,教育本质在过渡性中实现着转化与生成;作为一种“实践性”存在,技术与教育在互为中介、双向塑造中统一于人的本质生成。
- 陈亮罗生全
- 关键词:教育本质教育技术
- 两种对立的教育本质观:解析伊万·伊利奇对杜威的批评
- 2024年
- 伊万•伊利奇批评以杜威为代表的启蒙运动以来的主流教育思想。伊利奇对杜威的批判发生在“长1960年代”,这个时代的特点是“反文化”。伊利奇的思想与“反文化”密切相关。伊利奇批评杜威忽视、容忍或助长了现代学校教育的三种隐性课程:“控制和强迫”“升级和进步”及“欲望与期待”。伊利奇认为这些隐性课程揭示了现代学校教育的真相。从此批评中可以看出伊利奇与杜威相左的教育本质观。伊利奇发现,现代学校教育实际上是一种制造神话的仪式,它背离了人类应然教育的本质。这种背离是“价值建制化”的结果,同时也促使社会上其他价值建制化,从而使得整个社会变成“学校化社会”。“价值建制化”与自由理念相悖。杜威认为,人类应然的教育本质内含三个维度:以自我实现为中心的教育、作为政治—伦理教化的教育和作为闲暇的教育。不同的教育本质观是不同的社会理想的产物。杜威的社会理想是社会之中的理想,伊利奇的社会理想是超越社会的理想。因此,杜威将人的社会化作为人类教育的本质,而伊利奇则将启迪人的超越性作为人类教育的本质。
- 涂诗万
- 关键词:现代学校教育教育本质
- 一种基于社会事实的职业教育本质观
- 2024年
- 职业教育不能顾名思义被理解为“导向职业的教育”。因为职业分类多,人们不能把教育实践中所有职业的教育与培养都称为职业教育,要正确理解职业教育的含义,必须面向实际存在的社会事实,不能拘泥于“职业教育”这个词汇;要结合职业教育在传统社会、现代社会的地位和性质,联系职业教育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如何从“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到“职业教育”的演变过程,对照普通教育的实际内涵,阐明职业教育的本质是技术技能教育,正确理解职业教育的关键在“技术技能”,而不是“职业”。
- 荣司平
- 关键词:职业教育社会事实
- 践行“三生”教学,回归教育本质
- 2024年
- “生动·生智·生命”的“三生”教学,注重知识的构建和深度理解,努力促进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发展,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行为,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最终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目标。以真实情境赋予课堂“生动”感,用模型构建激发思维“生智”性,借观念渗透塑造学科“生命”力,是“三生”教学的核心魅力所在。
- 吴一非
- 关键词:回归教育激发思维真实情境注重知识
- 基于学科教育本质功能的美术课作业设计研究
- 2024年
- 文章基于美术教育改革新理念,通过对美术教育的本质功能和作业的教育作用研究,探索美术作业设计与教学的策略、教学评价的改革方法,旨在找到美术教学“作业难”问题的解决方案,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强化学生观察力、审美能力和艺术表达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美术的本质和价值,有效提高学生美术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 蔡冬良
- 关键词:美术教育
相关作者
- 郝文武

- 作品数:206被引量:1,864H指数:22
- 供职机构:陕西师范大学
- 研究主题:教育 乡村 教师教育 教育公平 教育现代化
- 顾明远

- 作品数:731被引量:6,695H指数:42
-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
- 研究主题:教育 教育改革 教育现代化 基础教育 中国教育
- 舒志定

- 作品数:150被引量:662H指数:15
- 供职机构: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 研究主题:马克思教育思想 教师 教育 教师教育 教育思想
- 王升臻

- 作品数:44被引量:230H指数:9
- 供职机构: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研究主题: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思想政治教育效益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
- 孙其昂

- 作品数:236被引量:1,718H指数:20
- 供职机构: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 研究主题: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 思想政治工作 社会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