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05569篇“ 政治经济学分析“的相关文章
制度型开放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
2025年
制度型开放是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点,其历史生成、理论依据与现实意义蕴含深厚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在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语境中,制度型开放吸纳高端生产力要素,改进融通世界市场的生产关系,借鉴一切人类制度文明成果,持续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视域下,制度型开放通过构建现代流通体系降低生产成本,通过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提升生产效率,从而保障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依据马克思主义竞争说,制度型开放有助于我国攀升高端价值链,在疲软的世界经济局势中获取红利,进而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新时代新征程上,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要坚持与时俱进,在主动对接国际通行规则的同时倒逼国内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制度型开放道路。
陶卓睿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世界历史社会再生产
数字经济价值生产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
2025年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工业经济时代价值生产过程的深刻阐述为刻画数字经济价值生产过程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变化提供了极具解释力的理论视角。数字经济价值生产过程由两方面构成。一是关键性生产资料——数据的价值转移。数据的两种价值形态在价值转移中产生不同替代效应,进一步瓦解了人类脑力劳动分工的技术基础;在数据的网络生产中催生平台“虚假的社会价值”,加剧网络劳工与其劳动条件的隐形分离;资本对数字劳动者形成不同支配作用,反映出劳动者与数字化生产资料的对立关系。二是数字活劳动的价值创造。数字劳动组织形式和劳动方式的拓展实现了多重隐性剩余价值生产,发展出具有非正式协同特征的节点式网络社会劳动;劳动过程呈现出“技术—劳动过程”和“去技术—劳动过程”并存的时空重叠;数字劳动本身以及劳动价值创造过程的数据化和算法化趋势增强。
何爱平李清华
关键词:数字经济
数字资本主义生产全过程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
2025年
新一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重塑推动数据日益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新“细胞元素”,全球化浪潮下数据规模的爆发式激增掀起日常生活的数字化革命,对数字资本主义进行彻底性剖析,亟须从生产全过程对其进行总体性批判。数字资本主义凭借天然的逐利本性搭建“数据要素(价值潜力)-数字劳动(价值创造)-数字商品(价值实现)-数字资本(价值增殖)”的生产链条,从而实现“赛博空间”中资本逻辑的动态扩张,加剧“数字景观”幻象统治中人的异化状态与生存危机。问题的关键在于审视数据何以成为“普照的光”主宰一切社会关系,这仍需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出发,推进追问数字资本主义的价值生产全过程,揭示技术、劳动、商品、资本间的内在联系,勘破数字资本时代劳动剥削的神秘面纱及剩余价值的奥秘,揭露数字资本主义的不平等性与剥削性。
胡芳刘婷婷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数字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2025年
数字化和自动化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推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入新阶段,还在生产效率提升的背后引发了一系列复杂的社会变革。资本逻辑驱动下的技术变革一方面提升了经济增长速度,另一方面也加剧了社会不平等和阶级剥削程度,并推动了全球化生产网络的扩张,导致资源分配格局的失衡。文章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角度提出“新异化—新积累”分析框架,通过揭示技术如何被资本所俘获来分析数字资本主义对生产方式和资本积累模式的深层影响。文章指出,数字资本主义以技术进步为名,掩盖了其通过剥削和异化来维持资本积累的本质;其依赖技术的新型剥削模式只会深化社会矛盾,导致更严重的系统性危机。
庄梅茜
关键词:金融化异化资本积累
数实融合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2025年
从新质生产力形成的一般规律来讲,人们创造自然的实践活动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动力来源,生产关系变革是生产力的“质”变契机,而数实融合正是通过培育新发展动能和重塑新生产关系而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从现代化产业体系角度来看,数实融合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机制在于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及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速发展。然而,数实融合在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方面也存在内生动力不足、产业基础不牢、体制机制僵化等问题。因此,必须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夯实数实融合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动力基础;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筑牢数实融合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产业基础;加快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优化数实融合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制度生态。
杨思莹白桦李政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基于资本时空循环视角
2025年
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部署。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立足新发展阶段、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路径,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具体体现,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社会主义积极应用。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资本循环理论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理论支撑;资本逐利的时空扩张性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助推力;畅通资本的时空循环运动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点;通过协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实施高水平对外开放构建中国主导的国际产业链联动国内国际双循环、深化流通体制改革消除流通的时空障碍,以此打通资本时空循环流通堵点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推进路径。
毕亚琴
能源帝国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兼论生产条件视角下的中国式现代化
2025年
当代帝国主义通过垄断作为生产条件的能源来控制社会化生产方式,建立了能源帝国主义这一新的霸权形式。能源帝国主义本质上是由生产方式及其组织、动员和运行塑造的社会权力衍生出的社会形态,其时代特征仍然服从于列宁所分析的帝国主义五大特征。能源作为社会再生产的次级驱动力,贯彻了生产条件改变生产方式的逻辑,贯穿了生产方式变革的全过程,指明了生产方式演化的新方向。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求针对能源帝国主义提出应对策略,一方面要通过价值革命破除垄断资本逻辑下的能源可再生条件,另一方面要通过经济剩余的国际共享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王小军刘越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论耐心资本对马克思主义资本理论的守正创新——基于资本形态演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2025年
耐心资本作为当代资本形态的重要演化形式,既内在遵循马克思主义资本理论的核心逻辑,又在资本运动的时间维度与社会关系层面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耐心资本通过延长资本周转时间、优化社会关系、重构价值目标,为当代资本治理提供了新思路,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资本理论的守正创新。“守正”体现在对剩余价值规律的遵循,“创新”则表现为对资本运动形式的时代创新和适应调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表明,通过国家战略引导与制度创新,耐心资本正在成为推动培育新质生产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
陈绍辉孙熙国
关键词:剩余价值规律资本周转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物质生产与符号消费的视差政治经济学分析
2025年
生产与消费之间何为主次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蕴含的一个核心问题。马克思早在1844年的《穆勒笔记》和《经济手稿(1857—1858年)》的导言中都赋予了生产以决定性的地位,即生产活动规定了交换、分配、消费。伴随着20世纪西方消费社会的兴起,法国者鲍德里亚率先强调消费的本体论地位并提出了符号消费的观点。从精神分析的视差及其辩证法的观点出发,生产与消费之间并不存在纯粹的“决定”与“被决定”的本体论关系,二者之间的不同仅仅属于一种“视差”,一个“最小差异”。它既受制于主体观察的视角,同时也受制于客体或对象之间的“最小差异”。因此,借助于现代精神分析的视差概念及其辩证法,它将有助于我们重新深入地理解马克思有关生产、交换、分配和交换的理论,为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提供有益参考。
孔明安王馨雨
关键词:视差辩证法
培育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2025年
数据是数字经济时代的关键要素,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快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的培育是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作为数据市场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形态,不仅具备数据市场自身的特性,还表现出更为丰富的内涵、更加优化的运行逻辑和生产关系。培育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能够有效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畅通经济循环,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重要支撑。我国应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相结合的改革模式下,从构建耦合协调的数据基础制度、搭建全国一体化数据交易场所、建设全国一体化数据基础设施、完善数据监管和协同治理机制等方面系统推进,从而实现我国数据市场行稳致远。
韩喜平杨璐维
关键词:数据市场数字经济

相关作者

程恩富
作品数:688被引量:4,241H指数:33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
研究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 新自由主义
宋冬林
作品数:187被引量:2,299H指数:25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经济学院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
研究主题:国有企业 政治经济学 经济增长 生产力 东北老工业基地
刘凤义
作品数:113被引量:560H指数:13
供职机构: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研究主题: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经济学 方法论 新制度经济学
谢富胜
作品数:124被引量:1,868H指数:20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研究主题:马克思主义 利润率 资本主义 金融化 政治经济学分析
赵峰
作品数:80被引量:947H指数:14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研究主题:经济增长 资本积累 金融化 马克思主义 收入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