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200篇“ 政治态度“的相关文章
农村基层干部政治态度人口学变量差异研究
2025年
通过量表问卷调查研究,云南农村基层干部总体政治态度较好,高度肯定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对农村建设、村民自治的成效比较满意,高度关注关心社会问题。农村基层干部政治态度在性别、民族、文化程度、干部类型、地区类型等人口学变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婚姻、党员身份、党龄、工作年限、年龄阶段上无显著差异。通过分析农村基层干部政治态度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可以更好地分析影响其政治态度的因素和原因。
夏体韬
关键词:党员身份农村基层干部人口学变量问卷调查研究年龄阶段
青年获得感对政治态度的影响研究
获得感是人民群众基于个体实际生活中的客观获得水平的主观感受,既包括物质层面的主观获得体验也包括精神层面的主观获得感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普惠性衡量指标。青年获得感是青年群体基于实际获得的主观反映。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
肖璇
公民社会政治态度如何影响环境意识?——基于公私视角下的分析
2024年
为揭示环境意识何以在行为表现上与意识理念本身存在较大差异,从公私角度探讨我国公民的个人基本特征、社会政治态度对环境意识的影响,同时考察个人月收入水平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公民关于自我生活状态评价和关于政府治理状况评价趋向相同时的两种状态,对环境意识的影响作用相反;在不同收入水平下,自我生活状态对环境意识的影响程度不同;公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对其环境意识的影响是微弱的,在不触及“私人领域”的环境问题上,公民难以形成较高的环境意识。因此,未来政府可通过政策规范来培养积极公民的公共品格,使公民减少对公权力的依赖,以塑造其稳定的环境意识,并提高其参与环境治理的意愿。
何巧源
关键词:社会政治态度政府治理环境意识
关于阮籍政治态度的考察与分析
2024年
自古以来,多少文人雅士皆以阮籍的放浪形骸作为个人精神自由的标杆,但一个思想境界如此之高的有志之士,在当时政治混乱的时代究竟是一种政治伪装还是其个人的与世无争?抱着对此问题的存疑,本文意在研究阮籍真实的政治态度,并借助古今相关史料,以及个人对此问题的分析与推理加以考证。
李春祥
关键词:阮籍政治态度咏怀诗
入直南书房与王国维政治态度考论
2024年
1923年4月,在升允、罗振玉等遗老的斡旋下,王国维被征召为逊清皇帝溥仪的南书房行走,一时终止了沪上平静而单一的读书治学生活,被迫走到了政治的中心,并参与到逊清皇室内部的种种矛盾和斗争之中。他在罗振玉的精心安排下多次上疏,希望为皇室争取更好的生存空间,并为可能的复辟奠定基础。但王国维与罗振玉的政治志趣并不完全相同,两人在上疏的内容、时机和方式等方面渐生隔阂,以至于王国维萌生逃离之心,而突然而至的“甲子之变”适成为他回归读书人的一个重要契机。或许是受到父亲王乃誉的影响,他年青时期在海宁老家即关注政治,此后也一直与知交纵论国际国内政治大势。一个本质上的读书人原本用治学的余光环顾中国与世界、当下与未来,而入直南书房则极大地改变了其身份和生活方式。梳理王国维入直南书房的经过以及此后的种种行实,对于深入研究王国维的政治态度、逊清皇室之政治生态及民国政治之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彭玉平
关键词:政治态度罗振玉
公众的社会政治态度稳定吗?——基于两份追踪调查的分析
2024年
公众对于抽象的政治社会问题的看法在多大程度上稳定和可靠?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既关乎社会调查方法的可靠性,又关乎民意基础的稳定性。通过对“中国家庭追踪调查”和“大学生态度追踪调查”的分析发现,以问卷调查方式测量的态度确实在集合层次和个体层次均不够稳定,但大学生比普通民众的态度要更稳定。同时,受访者集合层次的态度变化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结构性特征,即对具体社会议题的态度比人格—认知及基础价值观相关问题的态度更易变化。对不同变量间做相关分析后发现,在个体层次,权威人格、认知闭合等心理特质、政治立场与个体态度的变化存在相关关系。因此,民众社会态度的不稳定并不能简单归因为测量误差,需要更为系统的研究。未来的研究一方面需要分析态度形成与改变的一般性因素,另一方面需要探讨中国人的社会政治态度改变与特殊的国情、制度及文化之间存在何种关联。
马得勇马得勇
关键词:社会政治态度问卷调查认知心理
农民政治态度的代际变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50后至90后的分析
作为民意表达的“晴雨表”,政治态度是国家获取政治合法性的重要心理资源,对于当下的中国而言,政治态度更是评估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的关键指标。农民既是中国社会诸多阶层中最底层的群体,也是中国政治活动中最重要的群体,其政治态度彰...
姬鑫宇
关键词:农民政治态度
贡桑诺尔布任蒙藏局(院)总裁时期的政治态度研究
2024年
贡桑诺尔布是内蒙古喀喇沁右旗的札萨克,曾担任蒙藏事务局(院)总裁达16年之久。任职期间,他认同中华民族,拥戴民国,支持共和,加入国民党,反对外蒙古独立,维护内蒙古稳定,反对日本提出的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主张抵御列强经济侵略,对于维护祖国的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
王双
关键词:贡桑诺尔布政治态度
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政治态度的变化路径研究——基于扎根理论的分析被引量:2
2023年
面对突如其来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冲击,民众的政治态度极易发生变化。本文借助扎根理论的分析发现: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民众的政治态度发生了积极与消极两种方向的变化,朝向积极方向的政治态度变化更多体现于政治认知中的肯定性信息增加,朝向消极方向的政治态度变化则更多聚集在政治情感上;促使政治态度发生转变的因素有利益关切、政府防控行为、媒体推动、参照效应、制度因素和政治价值观,这些因素构成了“多因素互嵌说”;由于六种因素在政治态度变化中的相互作用与催化形式不同,因此产生了不同的政治态度变化路径;其中参照效应在两种政治态度的分化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联结起所有元素,形成了所谓的“参照逻辑”。
李蓉蓉李晓丹段萌琦
关键词: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政治态度政治认知政治情感
大变局时代中美民众的文化价值观与外交态度——基于两国网民政治态度调查的对比研究被引量:1
2023年
认识中美民众的政治观念差异是我们理解两国内政外交的重要基础,也是在大变局时代更好寻求和平发展的前提条件,但有关议题却尚未得到充分翔实的研究。基于两国民众价值观存在系统性差异的研究假设,文章应用中美网民2020~2021年政治态度的对称性调查数据,分析了中美两国网民在大变局时代的文化价值观与外交态度。研究发现,中国网民表现出显著更强的集体主义和权威观念、更高的政治信任,以及对所谓“普世价值”的拒斥。此外,中美网民对对方国家的态度都较为消极,但中国网民表现出更为强大的捍卫国家利益的决心。文章的研究意义在于,一方面,证实了二十大报告强调的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等战略具有较为坚实的社会文化土壤;另一方面,为理解中美关系及制定对美政策提供了实证支持。
陆铭陆屹洲
关键词:政治态度价值观意识形态

相关作者

李蓉蓉
作品数:48被引量:456H指数:14
供职机构: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研究主题:政治效能感 政治态度 人际关系 政治参与 大学生
李春玲
作品数:136被引量:4,172H指数:33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研究主题:中等收入群体 中产阶层 中产阶级 社会变迁 社会阶层
夏体韬
作品数:14被引量:24H指数:3
供职机构: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研究主题:农村基层干部 社会态度 政治态度 高原特色农业 问卷
马得勇
作品数:70被引量:1,266H指数:21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研究主题:威权 意识形态 中国网民 人格 实证分析
齐尚晓
作品数:10被引量:14H指数:3
供职机构:安徽工程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研究主题:大学生群体 政治态度 高校思想政治 意识形态 当代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