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819篇“ 政治地理“的相关文章
“邢台”地名的形成时间及其在北宋以前的政治地理内涵
2025年
邢台是河北省南部历史悠久的地级市,地名可追溯至西周时期的“井”。至迟在中唐德宗时,“邢台”一名开始出现在墓志文本中,后逐渐扩大至史书文献中。作为非官方地名,这一时期的“邢台”既指邢州城,也指邢州政区。北宋末期以后,“邢台”一名的政治地理内涵发生改变,成为法定的县级建制名称。对这个过程的考察,有助于深化对邢台历史文化的认识。
张国勇董广庆
关键词:地名
沮渠蒙逊时期北凉政治地理空间及政权建设
2025年
政治地理空间是衡量国家实力的重要尺度,争夺更广阔的地域空间是国家发展壮大的重要手段。北凉政权为十六国时期北方政权之一,沮渠蒙逊统治初期,其政治地理空间被压缩至五郡之地,后经沮渠蒙逊经营,最终统一河西走廊,疆域基本覆盖凉州全境,政治地理空间实现了北凉统治时期的最大化。而沮渠蒙逊之所以能顺利实现从“张掖公”到“河西王”身份的转变,与其始终重视政权建设不无干系,通过政治上的拉拢、经济上的鼓励、文化上的推动,北凉国力日盛,为沮渠蒙逊争夺政治地理空间的军事经略行动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加速了沮渠蒙逊统一河西的进程。
宋淑梅张开
《新唐书·地理志》京畿地区政区编次中的政治地理观念
2024年
《新唐书·地理志》对唐代都城长安所在京畿地区的政区编次涉及丰富的政治地理观念。《新唐书·地理志》对京畿地区政区的编次遵循“东—南—西—北”的方位观,构建出以都城为中心的圈层结构和拱卫格局,蕴含着以都城为中心以及天下一统的政治秩序。
刘霞飞
唐代淮南道政治地理研究
唐代的淮南道因位于淮河、长江之间而得名,安史之乱以后成为唐朝重要的财源来源地之一。作为唐朝的重要经济命脉,淮南道的稳定与否直接影响唐王朝政权兴亡。为了保持淮南道的稳定,唐朝通过裂地、分镇等措施来调整淮南道的辖区,以此实现...
黄乐君
关键词:唐代政治地理
唐朝云南政治地理变迁研究——以唐对云南的经略为中心被引量:1
2024年
自隋起,中原王朝试图重塑云南政治地理的空间秩序。随着石门关道的开辟,唐初逐步建立起以核心坝区为支点,联结山区与支线坝区的政治地理格局。但受云南社会生态的影响,唐“华夏网络”的铺设始终处于草创阶段。为更好经略云南,唐开始扶持发轫于部落政体的南诏。在唐的帮助下南诏统一六诏,并完成对苍洱地区的政治整合。此后,南诏在与唐的政治互动中,南诏的拓疆日益威胁到唐廷原有的统治,双方矛盾日益凸显,在政治地理表现上为南诏东拓与唐西进的冲突。在唐与南诏的政治互动中,南诏的拓疆日益威胁到唐廷的统治,步头路事件时双方关系恶化。
李希光
关键词:政治地理南诏
萧齐诸郡分等与政治地理格局
2024年
萧齐时期诸郡之间已形成固定而细密的等级,与萧梁官班制中“郡守及丞,各为十班”的制度基本相同。梁武帝“革选”对于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都城为中心调整诸郡等级上。通过复原、分析萧齐三十余郡的等级与空间分布,可知萧齐诸郡等第划分以户口为基础,并受到政治、经济、区位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萧齐政治地理格局在呈现圈层结构的同时,也存在“打破”现象。
张仲胤
威尼斯在莎剧中的政治地理学意义——以《威尼斯商人》与《奥瑟罗》为中心被引量:1
2024年
莎士比亚将《威尼斯商人》和《奥瑟罗》这两部戏剧的故事发生地设置在威尼斯,寄寓了深刻的政治地理学意义:作品通过对威尼斯人利用海洋环境勇敢开拓海洋经济的赞颂,美化了伊丽莎白一世时期的海外殖民探险和海盗活动,从而具有鼓励英国国民积极投身海洋经济的政治效果;从城市空间的视角呈现了威尼斯的外族移民与改宗问题,体现了本国民族与外来民族融合的必要性,并站在发展海上商业帝国的高度,强调了犹太移民带来的资本优势;威尼斯参与的具有宗教背景的战争及其军事战略布局,暗示了英国在与欧洲大陆之间的战争失利后转向海洋扩张的军事意义。两部莎剧从以上三个方面揭示了17世纪英国转向海洋发展战略的政治意义。
李莹李莹
关键词:政治地理学《威尼斯商人》《奥瑟罗》
先秦时期的“理想”政治地理空间结构--兼论其中心嬗变内涵
2024年
理想空间一直是人们所寻的最高追求,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它起源于人类潜在的无意识。它是人类感性生活及其凝定为理性形式下的结果,也是由原型符号衍生出的丰富表象。依赖以原始宇宙观,对神话空间原型进行探讨,并明确了原型中最为核心的象征形象--宇宙山昆仑。以神话与自然的形象原型为基础,指导了早期人类探索理想的政治地理空间。通过对其空间结构的解析,明晰以嵩山为中心的原型传续意义,并借由地理分野之中的大小九州模式,探讨从“昆仑—嵩山—昆仑”理想空间中心之间的联系与其转变背后的深刻内涵。
刘晨陈蔚
关键词:神话
政治地理视角下的中国式现代化被引量:1
2023年
地理环境作为国家现代化的物质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道路的特点:国家地理位置一般被视为影响国家现代化道路的初始条件;国土面积大小影响着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人口数量、质量、构成和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产业结构、经济增长能力和现代化道路的特点。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涵盖了中国主要的政治地理要素。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基于政治地理特征的最有效制度安排。展望未来,我们应该合理利用地理优势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树立政治地理思维,更加突出“党的领导”这一组织制度因素,进一步促进人口结构优化,充分利用海陆兼备的地缘优势,加强国际合作,最终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柳建文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政治地理

相关作者

王恩涌
作品数:162被引量:226H指数:9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研究主题:地缘政治学 人文地理学 历史变迁 地理系 人地关系
王丰龙
作品数:74被引量:1,475H指数:27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
研究主题:人文地理学 长江经济带 政治地理 政治地理学 长三角
刘云刚
作品数:122被引量:1,811H指数:31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研究主题: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 城市规划 城市地理学 政治
安宁
作品数:69被引量:449H指数:12
供职机构: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科研管理 地缘政治 地理学 高校 基础设施
曹诗图
作品数:216被引量:1,425H指数:20
供职机构:武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研究主题:旅游 旅游开发 地理环境 旅游资源 旅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