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439篇“ 政治价值“的相关文章
治理满意度缘何影响公众的国家稳定感知——基于政府权威和政治价值观的作用分析
2025年
国家长治久安不仅是民族复兴、国家强盛的基础与前提,也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实践标准,公众的治理满意度对国家稳定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但既有研究对二者的影响机制及作用条件的关注相对不足。基于善治理论、合法性理论和文化价值观理论,将政府权威作为中介变量、政治价值观作为调节变量,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通过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1000份有效数据的分析,检验公众治理满意度对其国家稳定感知的影响过程与边界条件,研究发现:治理满意度与国家稳定感知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且政府权威在二者之间具有完全中介作用;政治价值观反向调节了政府权威的中介效应,即在政府权威与国家稳定感知的关系中政府权威的中介效应随政治价值观的增强而明显减弱。这一研究发现丰富和加深了有关公众治理满意度与国家稳定关系机制的认知,也为提升公众国家稳定感知提供了实证研究支持与治理实践启示,即政府行政应以人民为中心、提升政府回应性、强化对政治价值观的引导培育。
郑建君郝泽一
关键词:政府权威政治价值观
当代大学生政治价值取向的演进及教学策略
2025年
大学生政治价值取向就是当代大学生群体在政治价值观念的基础上对于基本的政治问题,也就是国家的政治关系和政治活动的根本立场、根本态度和基本价值倾向,其内涵包括政治意识及其感受、政治信仰、政党观念、政治道德观、国家观、民族观和政府政策观念等方面的内容。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时代的变迁,当代大学生政治价值取向经历了很大的变化,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时代原因,探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如何引导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价值取向具有重要意义。
余成煜余龙生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政治价值取向演进教学策略
延安《解放日报》文艺副刊革命叙事的发展脉络、显著特征与政治价值
2025年
《解放日报》文艺副刊是延安文艺追溯革命历史、记录革命事实、表达革命展望的重要媒介平台。《解放日报》文艺副刊革命叙事先后经历了创刊初期个性抒写、整风与改版、转折与落实、引领与定型四个阶段,呈现出由开放多元到规范统一的发展脉络。《解放日报》文艺副刊革命叙事具有四个层面的显著特征:叙事群体上的个人叙事与集体叙事相结合、叙事方式上的主流载体与多元媒介相互嵌、叙事风格上的艺术性与通俗性相兼容、叙事本质上的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解放日报》文艺副刊革命叙事在当时发挥了传播革命观念、动员革命力量、弘扬革命风尚的独特价值
郭倩胡国胜
关键词:《解放日报》文艺副刊革命叙事
全面从严治党视阈下铸牢中国共产党政治价值信仰的伦理路径
2024年
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关键作用,强调要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高度的政治价值自觉和坚定的政治价值信仰。政治价值作为政治伦理的重要内容,是政治生活的价值基础;政治价值信仰作为政治价值体系的三大观念层次之一,是政治价值自觉的载体,更是政治价值体系的核心和灵魂。政治价值信仰包括政治合法性信仰、政治目标信仰和政治秩序信仰,作为建立在内在认同基础上的一种内生动力和约束,具有自律性。加强政治伦理建设,铸牢政治价值信仰,有利于一体推进党员干部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进而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
刘晓华
政治知识、政治价值观与公民政治参与——基于市场化的跨层调节作用分析被引量:1
2024年
随着人口受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公民的政治知识如何影响其制度化政治参与这一问题已越发受到关注。既有研究主要聚焦于公民客观政治知识对其政治参与的影响作用,而有关主观政治知识影响效应的研究相对缺乏。本文根据政治社会化理论和“结构—认知”框架,通过对11000份中国公民的有效数据的实证分析,检验了公民主观政治知识与政治参与的影响关系,以及在该关系中政治价值观的中介作用和市场化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主观政治知识对公民政治参与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政治价值观在公民主观政治知识与政治参与的关系中起着中介作用;市场化正向调节着公民主观政治知识与政治价值观的影响关系。通过对政治价值观作用机制的检验,文章扩展了关于政治社会化理论的应用认识,为有效提升公众制度化政治参与、增进公民政治知识作用发挥、强化市场化要素调节效应等提供了一定的实践借鉴。
郑建君郑建君
关键词:政治价值观公民政治参与市场化
政府回应性、政治支持与政治参与的影响关系——基于济世兴邦政治价值观的调节分析被引量:3
2024年
制度化政治参与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而政府的回应性对公众制度化政治参与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但是,既有文献对于政府回应性在何种条件下如何影响公民政治参与这一问题的分析和讨论仍相对缺乏。基于公共选择理论和自我决定理论,构建政府回应性与公众政治参与之间的理论模型,并运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1000份有效数据,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和Bootstrap法对其进行检验,研究结果显示:政府回应性正向影响公民政治参与,政治支持在政府回应性与政治参与影响关系中发挥中介效应,济世兴邦政治价值观反向调节政府回应性与政治支持的影响关系;政治支持在政府回应性对公民政治参与影响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受到个体济世兴邦政治价值观的反向调节影响。从“政府行为—公民体验”视角研究政府回应性对政治参与的作用机制,拓展和增强了公共选择理论、自我决定理论的应用情境和检验效力,为促进政府有效回应、增进公民政治支持、推动政民互动等提供实证研究依据和实践方向指导。
郑建君郑建君
关键词:政府回应性政治支持制度化政治参与
近三十年中国政治价值观研究热点、演化趋势与未来展望——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的分析
2024年
政治价值观是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政治文明建设。基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和CiteSpace计量分析软件,对1993—2023年共630篇政治价值观权威文献进行计量分析,聚焦政治价值观研究的时空演变、热点探析与前沿动态。研究发现:政治价值观研究呈现“逐步上升又下降”的时空演变趋势,凸显五大研究热点,反映出未来可能会围绕“新时代”这一研究主题展开研究的前沿图景。立足新时代新征程,亟待重视与关注构建政治价值观研究的“学术共同体”,拓宽政治价值观研究的“政治学视角”,关注政治价值观研究进程的“任务艰巨区”。
郑闪闪南德庆
关键词:政治价值观文献计量分析知识图谱CITESPACE
文化价值观、政治价值观与公众政治支持的关系:基于政府回应性调节的中介模型分析
2024年
作为保障国家政权稳定、实现社会有序发展的重要因素,人民的支持是我们党执政的最牢根基,是我们国家奋进的不竭力量。因此,加强对政治支持生成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尽管文化价值观对政治支持具有持久性影响,但有关二者作用机制和条件的研究相对缺乏。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获得有效数据11000份,聚焦中国公民集体主义文化价值观对政治支持的内在影响机制及政治价值观和政府回应性在其中的作用。结果显示:政治价值观在集体主义取向对政治支持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政府回应性对政治价值观与政治支持的关系及政治价值观的中介效应具有反向调节影响。本研究为理解和分析中国语境下公众的政治支持来源提供了新的视角,对激发公民的高水平政治支持具有重要的实践启示。
郑建君陈安妮
关键词:文化价值观集体主义政治支持政治价值观政府回应性
从川陕苏区红色石刻标语看党的政治价值被引量:1
2024年
川陕苏区是土地革命时期党领导红四方面军创建的“全国第二大苏区”,在这个区域曾镌刻了大量的红色石刻标语,这些石刻标语蕴含了党在革命时期坚持科学信仰、追求独立解放、加强团结联合、实现自由平等、代表人民利益的政治价值观,其现实启示是要始终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不动摇,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党的统一战线方针。
邓超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政治价值观
涵养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价值观的三重逻辑
2024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论及以“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为主要内容的政治价值观。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价值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优秀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行为的先导。涵养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价值观对于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的构建、政治文化的建设和执政规律的探索具有现实性意义。文章通过“历史—理论—现实”的三重逻辑分析方法,考察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和鲜明特点,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命题中创新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价值观的话语体系;剖析各种错误思潮对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价值观的冲击挑战,并对各种错误思潮进行斗争以涵养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价值观;探索通过加强理论学习、增进价值认同、承担多场域身份责任的实践进路,激活政治价值观涵养机制。
张家杰王玉云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价值观涵养逻辑

相关作者

田志文
作品数:22被引量:34H指数:4
供职机构:韩山师范学院
研究主题:政治价值 马克思主义 政治 马克思主义政治 政治发展
亓光
作品数:77被引量:176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矿业大学
研究主题:公正 政治 政治价值 政治学 诠释学
包心鉴
作品数:508被引量:1,264H指数:16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
研究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政治体制改革 邓小平理论
赵虎吉
作品数:17被引量:32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共中央党校
研究主题:政治价值 政治发展 政治合法性 二元化 逻辑起点
李奎
作品数:27被引量:38H指数:3
供职机构:南昌航空大学
研究主题:政治价值 低碳经济 高校 公共政策价值 大学生